《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三 (1)
卷第三 (1)
1.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白話文:
黃帝問說,如果把十二臓腑之功能,用官廷內之官位來比喻,可以如何解說呢?
歧伯回答說:“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容我慢慢為黃帝解釋。心臓,可比作國家之君王,它負責維繫人的精神活動和生命力。肺臓則如同宰相,主管調節所有的呼吸循環,確保各地區之間的和諧運作。肝臓則相當於軍中的將軍,是對抗外來邪氣的最後防線,人的策略和規劃能力都依賴於肝的旺盛。膽囊如同直言敢諫的中正官,具有辨別是非,驅逐邪穢之物的功能。
膻中,也就是心包,其作用像是皇宮中的宦官和寵妾,是帶來喜悅的源泉。脾與胃則像是宮中負責農作物與糧食管理的官員,它們分解和轉化五味之精華,供養身體各部。大腸負責清理和運輸,像是負責清潔的官員,吸收食物中的水分並將廢物排出體外。小腸則如同掌管國庫,負責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精華。腎臓是能源製造的官員,相當於發電廠,確保人體精力充沛,進而生出智慧和技能。三焦則負責管理身體內的水路,調節營養的運輸和廢物的排除。膀胱如同地方的首長,位於身體底部,負責收集代謝後的廢水,一旦被腎陽所蒸化,則以熱氣的形式離開體內。”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
恍惚之數,生於毫犛,毫犛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白話文:
這十二官,無論在宮中還是在人體內,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時也必須保持平衡,不可失調。因此,若君王明智,則臣民安居;若依此法則養生,則能延年益壽,不會因疾病而致命危險。如此行之,天下定將興旺發達。反之,若君王昏庸,則這十二官也將面臨風險,使得身體的氣血循環受阻,由此體弱多病,遵循這種方式養生,將招致重大災難。若以此治理國家,則其宗親也將遭受損害,須要十分謹慎。
人間的真理隱藏在細微之處,其變化繁多,普通人難以洞察其變化的根源,然而它卻隨時存在於日常細節之中。那些不懂的人,終日苦於追求名利和欲望,不了解自身修養的重要性,將無法領略其中的奧妙,終將自食其果。
在人間,任何龐大的數字都是由微小的數字累積而成。這些微小的數字之所以能夠精確地累加至千萬而不出錯,是因為它們基於精確的度量衡而產生。因此,任何一門學問,如果其起點是準確無誤的,則隨著知識的累積與擴展,最終將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白話文:
黃帝讚歎道:“我聽到了這一精妙且明確的大道理,這至聖的醫術,希望能夠宣揚這一偉大的道理。今天不是齋戒之日,我不敢輕易接受。我將選擇一個吉利的日子和時辰,在沐浴齋戒之後,將這份知識收藏於靈蘭秘室之中,以此作為傳給後世的珍寶。”
2.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余於終,而天度畢矣。
白話文:
黃帝詢問:“我聽說天以六六之數為節令,構成一年,而地則以九九之數制會而成。人體共有三百六十五節,以此對應於天地,這個道理由來已久。不知應如何解釋呢?”
歧伯回答:“這是個涉及大智慧的問題,請您慢慢聽我解釋。所謂的‘六六之節’與‘九九制會’,是指用於調節天上日月運行的加減法則,以及人間二十四節氣計算的方法。天的運行法則是根據日月的運行來定的,而氣數則對應著萬物的生長和收藏的周期變化。天即陽,地即陰。太陽代表陽,月亮代表陰。日月的運行有其特定的度數分配,並遵循一個循環再循環的軌跡。太陽每日運行一度,而月亮則運行超過十三度,不是一個整數,必有餘數。以太陽為例,每日運行一度,則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但由於月份有大小之分,每月的餘數累積後便形成了閏月。古人測量天度的方法是在正南方立一石柱,在冬至日這一年之始陽氣生發之時,於中午太陽正處正南方時測量其影長,並以此作為記錄標準,每四年校正一次,將累積的誤差以閏月來調整,由於該月不含中氣,這就是所謂的天度。”
帝曰:余已聞天度矣,願聞氣數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為九藏以應之也。
白話文:
黃帝說,天度已知了,那氣數又如何能瞭解呢?
歧伯解釋道:“天的法則以六六為治節,地則以九九為會數。天有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以子時為起點,因此六十日為一個甲子週期,六個甲子循環完成一年,這就是三百六十日法制的根源。自古以來,明白天道的人便知道生命的本源出於陰陽之理。地的氣,以中央和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共九宮來劃分,與人體的九竅相對應,人因此與天地氣息相通,這是人與天地間至理的體現。生命由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相生相剋構成,氣的流動分為三個層次:表、半表半裡、裡,各負責不同的氣流運行。擁有這三種氣的存在,方能構成天、地,人也因此三氣而生,將天、地、人視為一體,每個部分都有其三重的數理。這九數又細分為九部,因此人體亦可分為九大臓腑。人體外形分為頭、身、手、足四部,所有的臓腑經脈都分布在這四部之中。人的精神層面則分為神、魂、魄、思、精五神,並各自歸屬於五臓:肝、心、脾、肺、腎。因此,九大臓腑與天、地、人的九數相匹配。”
帝曰: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帝曰:請遂聞之。
白話文:
黃帝說,我已聽聞六六九九天地治節的解說了,其中老師所謂的積餘數合成閏月,此閏月無中氣,希望能更深入瞭解何謂氣。請老師消解我的矇蔽不解,再詳言之。
岐伯回答道,這是天地間宇宙的奧祕,本不易解,上古至今,列爲不傅之祕,吾師僦貸季曾傅予我。黃帝說,請告訴我吧。
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白話文:
歧伯回答說:“五天為一候,三候即十五日為一氣,六氣九十日為一時季,四時季則組成一年,其中每個階段都有其主導的氣運與治節作用。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在節氣中相互依循,但都遵循著各自的平衡點與規則。當一個循環完成後,便會重新開始。四季春、夏、秋、冬依序循環,永無止盡。五日一候的規律也遵循相同的原則,因此雨期不超過五日,晴朗亦是五日為常態的節候。若醫師不了解一年中各節氣的增減、節氣的盛衰變化,以及五行氣運的虛實情況,則不能稱為良醫。”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帝曰:平氣何如?岐伯曰:無過者也。
帝曰:太過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經有也。帝曰:何謂所勝?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臟。帝曰:何以知其勝?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
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白話文:
黃帝說,木、火、土、金、水此五運,每年週而復始,如發生過與不及情形,則又如何呢?
歧伯說,五行之氣是並存的,各司其職。如有盛虛之現象發生,道是必然的。
黃帝問,什麼叫做“平氣”?歧伯回答道,就是正常運作,沒有過與不及之狀況。
黃帝問,請說明太過與不及如何處理呢?歧伯回答道,關於五行氣運在經書中巳有記載,臣不再說明了。
黃帝問道,那請說明五行中所勝是何意?歧伯回答說:“在自然界中,春天能夠克服長夏,長夏則克冬,冬天克夏,夏天克秋,而秋天則克春。所謂人體受五行之盛,春季屬於肝,因此春天是肝氣最旺盛的時期,這是當時最盛的氣。夏季對應心臟,所以夏天心臟的氣最為旺盛。長夏對應脾,因此在長夏期間,脾氣最為盛旺。秋季對應肺,所以秋天是肺氣最旺盛的季節。冬季對應腎,因此冬天是腎氣最盛的時期。這表示五行在不同季節中的盛衰亦不相同,人體應依據這五種氣的變化來調養五臟。”
黃帝問道,如何才能知曉運用此勝氣?歧伯回答說:“只需留心氣至的時刻即可。簡而言之,就是要知道春季從何時開始。春氣的到來,我們以雨水節氣為基準,從該日凌晨零時起,少陽氣便開始生發。若在雨水節氣前,陽氣提前到來,天氣變溫和,則是氣至過早,這便是過度現象。例如春季是木氣旺盛的時期,若木氣提前在冬季到來,按理金應克制木以防其過旺,但若木氣過盛,則會反制金氣,使其受限。又因木克土,若木氣過旺,土則受到更大壓力,這種由氣過盛引起的現象,稱為‘氣淫’。
若醫師不能正確分辨,則病邪內生,患者恐不自知,終將難以控制。相反,若到了雨水節氣後,天氣未如預期變溫,仍是冬日的寒冷,這就是‘不及’。此時,木應克土,但因木氣不旺,土得以無節制地盛起,結果導致木應生火,但因土過旺,火受制。金應克木,若木氣不旺,肺金之氣因所克之物不足而散亂,這叫做‘氣迫’。因此,正確知道氣至的關鍵在於謹慎觀察天氣變化。若能細致觀察並等待時氣的到來,便可預測疾病的變化。一旦忽視了時氣的觀察,不明白五運的異常,終將導致病邪內生,難以挽回。”
帝曰:有不襲乎?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帝曰:非常而變奈何?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帝曰:善。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
白話文:
黃帝說,天地五運之氣,有不依循此治節循環的嗎?歧伯回答道,天氣之運行必須順常,如生不順,則爲失常,天氣失常則必生變矣。
黃帝問,那此非常之變化又如何呢?
歧伯回答說:“一旦天氣失常,將導致各種疾病的產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木克土,而土又正被木所克制,則土相關的疾病可能會較輕微。但如果是金克木,而木不能克制金,那麼與金相關的疾病則可能極為嚴重。在這種不吉的時刻,如果再患上其他疾病,情況將會更加嚴重,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因此,如果在氣候最旺盛的季節患病,疾病相對會較輕,這是因為氣候的異常會引起人體的病變,此時的病變通常較為輕微。然而,如果疾病恰好發生在某個臟腑氣旺的時期,那麼該疾病就會格外嚴重。”
黃帝說:“這番話頗有道理。我曾聽聞無形的氣聚合在一起,會形成一種特殊的外形,由於各種外形的不同,因此被人賦予了‘名’。對於天地的運行,陰陽變化之機,對萬物的影響究竟哪些居多,哪些居少?可否告知?”
岐伯曰:悉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白話文:
歧伯回答說:“問得深刻。天之廣闊,是無邊無際、無法測度的;地亦浩瀚無邊,同樣無法測量。對於黃帝的高深問題,臣子只能以簡化的方式回答。植物世界展現五種顏色:青、赤、黃、白、黑,這五色的變化繁多,難以一一辨識。植物亦有五種味道:酸、苦、甜、辣、鹹,這五味的組合變化無窮,難以全部品嚐。因此,人們對於所見所嗜各有差異,但也存在共通之處。一般而言,天用木、火、土、金、水五節氣來養育人類,地則生產五味以滋養眾生。天的五種氣息一旦吸入鼻中,就被接納在心胸及胸陽的位置,使眼睛能分辨五色的不同,喉嚨能夠發聲。地的五味進入口中,被胃腸吸收,味道的精華被藏於五臟之中,從而產生體內的五種氣,各自負責不同的功能。人因五氣的和諧而得以生存,津液流通,各部分協同工作,由此產生精神與意識。”
帝曰:臟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白話文:
黃帝問,五臟之形及功能爲何呢?
歧伯回答說:“心臟是生命的本源,精神的匯聚之處。其盛衰可從面色的光澤看出,心氣的充實反映在血脈中,是陽中的太陽,與夏季相通。肺臟是生氣的所在,人的魄所藏之處。從皮毛的狀態可見其盛衰,屬於陽中的太陰,與秋季相通。腎臟,作為儲藏能源的根本,是精力的來源。其功能的正常與否,從頭髮的狀態中可見,骨的生長依賴腎氣的充實,屬於陰中的少陰,與冬季相通。肝臟是人體血液的終結之地,人的魂所居之處。指甲的盛衰取決於肝氣的正常與否,筋的力量源於肝氣的充足,是血氣中精華的主宰,味道為酸,顏色為青色,屬於陽中的少陽,與春季相通。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
白話文: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等器官,是人體內儲存和運化營養物質的基礎,可以稱爲內臟器官,它們能夠消化食物殘渣,轉化味道,並負責物質的吸收與排泄。它們的外在表現可以在嘴脣四周的顏色看出來,內在則充實肌膚。這些器官對應的味覺是甜味,顏色是黃色。這些都是屬於極爲陰性的類別,在五行中與土元素相對應。此外,全身十一個臟腑器官的功能發揮,都依賴於膽的作用。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羸,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白話文:
因此,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病變發生在少陽;人迎脈比寸口脈大兩倍,病變在太陽;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三倍,則病變在陽明;人迎脈比寸口脈大四倍及 以上,是格陽病。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則病變在厥陰;寸口脈比人迎脈大 兩倍,病變在少陰;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病變在太陰;寸口脈比人迎脈大 四倍及以上,是關陰病。人迎脈與寸口脈都比正常脈大四倍,為關格病;發生 關格,則陰陽盛極,先天後天精氣都將耗竭,人也隨之死亡。
3. 五臟生成篇第十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䐢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白話文:
心臟與脈相連,它表現在面色上,而腎是它的重要對應臟器。肺與皮膚相連,它表現在體毛上,而心是它的重要對應臟器。肝與筋相連,它表現在指甲上,而肺是它的重要對應臟器。脾與肌肉相連,它表現在嘴脣上,而肝是它的重要對應臟器。腎與骨骼相連,它表現在頭髮上,而脾是它的重要對應臟器。
因此,如果吃太多鹹的食物,會導致血脈凝滯並且臉色改變;吃太多苦的食物,會導致皮膚乾燥且毛髮脫落;吃太多辛辣的食物,會導致筋緊張且指甲乾枯;吃太多酸的食物,會導致肌肉粗糙增厚且嘴脣破裂;吃太多甜的食物,會導致骨頭疼痛且頭髮脫落,這些都是五味過度對身體造成的傷害。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五臟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
白話文:
心偏好苦味,肺偏好辛辣味,肝偏好酸味,脾偏好甜味,腎偏好鹹味,這是五臟與五味之間的對應關係。對於五臟的氣息狀態來說,如果面色呈現如同新生草木的青色就表明病重難愈,如同枳實的黃色則表明病危,如同煙炱(煤灰)的黑色則表明病情嚴重,如同凝固瘀血的紅色則表明狀況危急,如同乾枯骨頭的白色則表明情況不妙,這些都是從面色觀察判斷死亡預兆的情況。相反地,如果面色呈現如同翠鳥羽毛的青色就是健康的表現,如同雞冠般鮮紅的紅色表示生命力旺盛,如同螃蟹腹部的黃色表示氣血充足,如同豬脂般潔白的白色表示身體良好,如同烏鴉羽毛的黑色表示腎氣充足,這些都是從面色觀察判斷生機盎然的情況。
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蔞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
色味當五臟: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
白話文:
凡是由心氣所產生的紅色,外觀就像是白絹裹著紅色一般。由肺氣產生時,則像是白絹包裹著淺紅色。當由脾氣所生時,就如同白絹包裹著括樓實,呈現白中帶潤黃之色。而由腎的精氣所產生的則會有如白絹包裹著紫色的氣色。這些是五臟所生成的精氣,在體外表現出來的明顯特徵。
色彩與味道與五臟的關聯如下:白色與辛味對應肺臟;紅色與苦味對應心臟;青色與酸味對應肝臟;黃色與甘味對應脾臟;黑色與鹹味對應腎臟。因此,皮膚呈白色,血脈為赤色,筋呈青色,肌肉為黃色,骨骼為黑色。
諸脈者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
白話文:
臟腑精氣通過各條脈絡向上注入目,所有的精髓都屬於腦,所有的筋都與骨節連接,所有的血液都歸屬於心,所有的氣都歸屬於肺,而這些脈、髓、筋、 血、氣朝夕出入的場所就是人的四肢及八個大關節。所以當人靜臥睡眠時,血 液回歸肝臟,因為肝開竅於目,所以肝得到血的濡養眼睛就能夠看見東西,足 得到血的濡養就能夠行走,手掌得到血的濡養就能夠握住東西,手指得到血的 濡養就能夠拿東西。如果人剛睡醒就外出受風,血液就會凝滯;如果發生在皮 膚,就會引發痹證;如果發生在血脈,會導致血行澀滯;發生在足部,就會導 致四肢逆冷。這三種情況,都是由於血液不能返回孔穴,才會導致痹厥等症的 發生。
人的全身有大谷十二處,小溪三百五十四處(十二俞除外),這些都是 衛氣留止的部位,也是邪氣客居的場所,沿著這些地方施行針刺和砭石,就能 夠祛除邪氣。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謂五決者,五脈也。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腹滿䐜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白話文:
診斷疾病的首要法則是以診察五臟的經脈為綱紀,要想瞭解五臟經脈的情況,首先應該確定五臟精氣的陰陽虛實。五決,就是指五臟的經脈。因此頭痛、巔 頂疾病,屬於下虛上實,病變在足少陽和足太陽經,嚴重時可傳至腎臟。視物 模糊不清,身體搖晃不定,眼花耳聾,屬於下實上虛,病變在足少陽和足厥陰 經,嚴重時可傳至肝臟。腹部脹滿,支撐胸膈胠脅,屬於氣逆上犯,病變在足 太陰和足陽明經。咳嗽氣喘,胸中氣逆,病變在手陽明和手太陰經。心煩頭 痛,胸膈不適,病變在手太陽和手少陰經。
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白話文:
人的脈象包括滑、澀、浮、沉等不同特徵,這些可以透過手指的觸診來區分。五臟所產生的現象,可以通過理論分析來推導。五臟發出的聲音,則可以通過聆聽來清楚地了解。五色的細微變化,則需透過細心觀察來辨識。只要一個人的脈搏正常,面色也正常,且脈象與面色相符,那麼這個人就可以被視為是健康的。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白話文:
如果面色發紅,脈搏急速且堅實,可以診斷為邪氣積聚在中脘,常影響飲食,這種病屬於心痹。其原因是外邪侵襲,再加上思慮過度,導致心氣虛弱,使外邪乘虛而入所致。
如果面色發白,脈搏急速且浮,則屬於上虛下實。患者常感到驚恐,邪氣郁積於胸中,肺氣虛弱引發氣喘。這種病稱為肺痹,伴隨寒熱症狀,通常是由於醉酒後行房而引發。
如果面色發青,脈搏長而左右搏擊手指,這表示邪氣積聚在心下,並影響胠脅。這種病稱為肝痹,病因是受到寒濕邪氣的侵襲,與疝氣的病理相似,症狀包括腰痛、足冷和頭痛。
如果面色發黃,脈搏寬大而虛弱,說明邪氣積聚在腹中,並伴有逆氣產生,此病稱為厥疝,女子也可能出現此症。這種病多因四肢劇烈運動後出汗,又受風邪侵襲而導致。
如果面色發黑,脈搏堅實而大,表示邪氣積聚在小腹和前陰,這種病稱為腎痹,通常是由於冷水浴後入睡所引起的。
一般來說,觀察五色,若出現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這些病症都可治癒,不會致命。而若出現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這些多為凶兆,預示著死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