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二 (2)
卷第二 (2)
1. 陰陰離合論篇第六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帝曰:願聞三陰。
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陰陽沖沖,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天為陽,地為陰;太陽為陽,月亮為陰;大月和小月加起來共三百六十天成為一年,人體也應該符合這個規律。現在所說的三陰三陽,好像和陰陽的規律不一致,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說:陰陽的道理,從數字上可以數到十,推演可以到百,數可以到千,推演可以到萬,萬的數量之大難以勝數,但它的根本道理只有一個。天覆蓋著大地,大地承載著萬物,還沒從地裡長出來的,叫做陰處,可以說是陰中的陰;從地裡長出來的,叫做陰中的陽。
陽氣賦予事物正向發展的力量,陰氣則主導著事物的形成和穩定。所以,萬物因春天而生長,因夏天而旺盛,因秋天而收穫,因冬天而收藏,如果失去這個規律,天地間的運行就會阻塞。陰陽的變化,體現在人身上,也一樣可以數得出來。
黃帝說:我想聽聽三陰三陽是怎麼分開和結合的。
岐伯說:聖人面向南方站立,前面叫做廣明,後面叫做太衝。太衝的部位,叫做少陰;少陰的上面,叫做太陽;太陽的根源起於至陰穴,結束於命門穴,可以說是陰中的陽。
身體中間往上,叫做廣明;廣明的下面,叫做太陰;太陰的前面,叫做陽明;陽明的根源起於厲兌穴,可以說是陰中的陽。厥陰的外部,叫做少陽;少陽的根源起於竅陰穴,可以說是陰中的少陽。所以三陽的分合是這樣,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紐。這三條經脈,不能互相脫離,應該是搏動有力而不浮淺,這種情況叫做一陽。
黃帝說:我想聽聽三陰的道理。
岐伯說:外在的屬陽,內在的屬陰,那麼中間就是陰了。它的衝擊點在下方,叫做太陰;太陰的根源起於隱白穴,可以說是陰中的陰。太陰的後面,叫做少陰;少陰的根源起於湧泉穴,可以說是陰中的少陰。少陰的前面,叫做厥陰;厥陰的根源起於大敦穴,是陰氣到了盡頭,可以說是陰中的絕陰。所以三陰的分合是這樣,太陰為開,厥陰為合,少陰為樞紐。
這三條經脈,不能互相脫離,應該是搏動有力而不沉弱,這種情況叫做一陰。陰陽的氣息交互衝擊,經過累積和傳遞形成一個循環週期,氣在內,形在外,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成就。
2. 陰陽別論篇第七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凡持真脈之臟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
陰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闢陰,死不治。結陽者,腫四肢。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二陽結謂之消,三陽結謂之隔,三陰結謂之水,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陽虛腸闢死。陽加於陰謂之汗。陰虛陽搏謂之崩。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一陰俱搏,十日死。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
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陰陽應象大論:䐜脹(上昌真切,肉脹起也)滲泄(上所禁切)翕赩(下許極切)噦噫(上乙劣切,下烏界切)能冬(上奴代切,下能夏、形能並同)放效(上妃兩切)並於(上去聲)嗌(伊者切)滑澀(下音色)漬(即賜切)
陰陽離合論:予(猶與也)
陰陽別論:腨(音喘,腓腸也)㾓(音淵,疼也)淖(音淘,水朝宗於海)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人體有四經和十二從,這是什麼意思呢?岐伯回答說:四經對應四季,十二從對應十二個月,十二個月對應十二脈。脈有陰陽之分,了解陽就能了解陰,了解陰就能了解陽。凡是陽有五種,五五得二十五,所以共有二十五種陽氣。所謂的陰,指的是真正的臟腑,一旦出現病象就是衰敗的徵兆,衰敗就必定會死亡。所謂的陽,指的是胃脘的陽氣。分辨陽氣,就能知道疾病的部位;分辨陰氣,就能知道人死亡的期限。
三陽經脈在頭部,三陰經脈在手部,這是一體對應的。分辨陽氣,就能知道疾病發作的禁忌時間;分辨陰氣,就能知道人死亡的期限。要仔細掌握陰陽的道理,不要和不了解的人商量。所謂的陰陽,離開的是陰,到來的是陽;靜止的是陰,活動的是陽;遲緩的是陰,快速的是陽。凡是診察到臟腑真脈的脈象時,肝脈出現懸絕且急促,十八天會死;心脈出現懸絕,九天會死;肺脈出現懸絕,十二天會死;腎脈出現懸絕,七天會死;脾脈出現懸絕,四天會死。如果說兩陽經的病變發生在心脾,有隱藏不了的症狀,女子會停經;病傳變成風消病,病再傳變成息賁病,就會死亡而且無法醫治。
如果說三陽經的病變會出現寒熱,向下會出現癰腫,或者出現痿病、厥病、小腿肚疼痛;病傳變成索澤病,再傳變成頹疝病。如果說一陽經發病,會出現少氣、容易咳嗽、容易腹瀉;病傳變成心掣,再傳變成膈。兩陽經一陰經發病,會出現驚駭、背痛、容易打嗝、容易打哈欠,這稱為風厥。兩陰經一陽經發病,會出現腹脹、心悶、容易喘氣。三陽經三陰經同時發病,會出現半身不遂、肢體軟弱、四肢舉不起來。診察一陽經的脈象像鉤子,診察一陰經的脈象像毛髮,診察陽氣盛而急的脈象像琴弦,診察陽氣到來而斷絕的脈象像石頭,陰陽之氣相互過盛的脈象像水流。
陰氣在體內相互爭鬥,陽氣在體外擾動,魂魄的汗液無法收藏,就會出現四肢厥冷的症狀,一旦出現就會上熏到肺部,使人喘息並發出鳴響。
陰氣所產生的,和諧就是根本。因此,剛強的陽氣與剛強的陽氣相遇,就會導致陽氣破散,陰氣也隨之消亡。濕潤的陰氣與剛強的陽氣不和諧,經脈之氣就會斷絕。屬於死陰的病,不會超過三天就會死亡;屬於生陽的病,不會超過四天就會死亡。所謂的生陽死陰,肝所生氣傳到心,叫做生陽;心所生氣傳到肺,叫做死陰;肺所生氣傳到腎,叫做重陰;腎所生氣傳到脾,叫做閉陰,這種情況死亡無法醫治。陽氣鬱結,四肢會腫脹。陰氣鬱結,會便血一升,再次鬱結會便血兩升,三次鬱結會便血三升。
陰陽之氣相互錯亂,多陰少陽稱為石水病,會導致小腹腫脹。兩陽經鬱結稱為消渴病,三陽經鬱結稱為膈病,三陰經鬱結稱為水腫病,一陰經一陽經鬱結稱為喉痹。陰氣搏動,陽氣離開,稱為懷孕。陰陽都虛,會導致腸道閉塞而死。陽氣加於陰氣,稱為汗出。陰氣虛弱,陽氣搏動,稱為崩漏。三陰經的脈象都搏動,二十天半夜會死。兩陰經的脈象都搏動,十三天傍晚會死。一陰經的脈象都搏動,十天會死。三陽經的脈象都搏動而且強勁,三天會死。
三陰經三陽經的脈象都搏動,會出現心腹脹滿。病變發展到極點而無法隱藏,五天會死。兩陽經的脈象都搏動,發病會發熱,死亡而且無法醫治,不過十天就會死。
陰陽應象大論:腹脹,水液滲出,皮膚紅赤,打嗝和嘆氣,能夠適應冬天(形體功能也能適應),發揮效用,聚合於喉嚨,脈象滑和澀,浸漬。
陰陽離合論:我(同「與」)
陰陽別論:小腿肚(音同「喘」),疼痛(音同「淵」),水流朝向大海(音同「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