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二十四 (2)
卷第二十四 (2)
1.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臣授業傳之,行教以經論,從容形法,陰陽刺灸,湯藥所滋。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濕寒暑,陰陽婦女,請問其所以然者,卑賤富貴,人之形體所從,群下通使,臨事以適道術,謹聞命矣。請問有⿺虎䖝愚僕漏之問,不在經者,欲聞其狀。帝曰:大矣。公請問: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帝曰:在經有也。復問: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帝曰:若問此者,無益於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於目,有亡,憂知於色。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
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諺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精,上不傳於志而志獨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
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
雷公曰:大矣。請問人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從之何也?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則志不悲,陰陽相持,泣安能獨來。夫志悲者惋,惋則沖陰,沖陰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且子獨不誦不念夫經言乎,厥則目無所見。
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眥盲。是以衝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目也,陽氣內守於精,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
陰陽類論:溓(音廉)
方盛衰論:菌(祛倫切)
解精微論:⿺虎䖝(士銜切)湊(粗勾切)
白話文: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黃帝在明堂時,雷公請教說:「我傳承醫術,以經典理論教導學生,學習從容的診斷方法、陰陽刺灸與湯藥的運用。然而在治療時,醫者能力有高有低,未必能十全十美。若談及悲哀喜怒、燥濕寒暑、陰陽婦女等問題,請問這些因素如何影響人體?無論地位高低、形體差異,眾人皆需通曉醫理以應對疾病,我已謹記您的教誨。但有些粗淺疑惑未見於經典,想請教其緣由。」
黃帝說:「問得好。」雷公問:「有人哭泣卻無淚,或淚少而無涕,這是何故?」
黃帝回答:「經典中已有記載。若問淚水與涕液的來源,對治療無直接幫助,卻是醫者應知的道理。心為五臟精華之主,目為其外竅,面色顯露其榮華。因此,人心安定則氣血和暢於目;若失意憂愁,神色便顯露哀傷。悲哀時落淚,淚水由此而生。淚液屬『水宗』,即積聚之水,而積水根源於至陰——腎之精華。」
「腎精固攝淚水,使其不外流;若精氣不足,則淚水難控。水之精化為志,火之精化為神,兩者交感,神志同悲,故淚生。俗語說『心悲即志悲』,因心志之精共聚於目。當神氣傳遞至心精,未達於志而志獨悲,便會流淚。涕液則源於腦,腦屬陰,髓充養骨骼,故腦液滲出為涕。」
「志為骨骼之主,淚流則涕隨,如同兄弟,危急時同存亡。若志早悲,涕淚便一同湧出。涕淚相隨,本質同源。」
雷公讚嘆後又問:「有人哭而無淚,或淚少無涕,為何?」
黃帝解釋:「無淚是因內心不真悲,不落淚則因神不哀憐。神不哀則志不悲,陰陽失衡,淚何以獨生?志悲者鬱結,鬱結則衝擊陰分,志離雙目,神不守精,精神離目,涕淚即出。你未讀過經典所言嗎?氣逆則目不能視。」
「人氣逆時,陽氣聚於上,陰氣聚於下。陽聚上則火獨盛;陰聚下則足寒,足寒則腹脹。一水難制五火,故眼生翳盲。因此受風吹襲會淚流不止——風入目時,陽氣內守於精,火氣灼目,遇風則淚下。譬如火旺生風方能成雨,道理相似。」
(文末註音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