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二十四 (1)
卷第二十四 (1)
1. 卷第二十四
2.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孟春始至,黃帝燕坐,臨觀八極,正八風之氣,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臟最貴?雷公對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之主時,臣以其臟最貴。帝曰:卻念上下經陰陽從容,子所言貴,最其下也。雷公致齋七日,旦復侍坐。帝曰: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遊部,此知五臟終始。
三陰為表,二陰為里,一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雷公曰:受業未能明。帝曰: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三陽脈至手太陰,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所謂二陽者,陽明也,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陽之病也,專陰則死。
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交於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一陰獨至,經絕,氣浮不鼓,鉤而滑。此六脈者,乍陰乍陽,交屬相併,繆通五臟,合於陰陽,先至為主,後至為客。
雷公曰:臣悉盡意,受傳經脈,頌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不知陰陽,不知雌雄。帝曰:三陽為父,二陽為衛,一陽為紀。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脈耎而動,九竅皆沉。三陽一陰,太陽脈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
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脈沉,勝肺傷脾,外傷四肢。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巔疾為狂。二陰一陽,病出於腎,陰氣客遊於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肢別離。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乾燥,病在土脾。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並絕,浮為血瘕,沉為膿胕。
陰陽皆壯,下至陰陽,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診決死生之期,遂合歲首。雷公曰:請問短期。黃帝不應。雷公復問。黃帝曰。在經論中。雷公曰:請聞短期。黃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於陽者,至春正月脈有死徵,皆歸出春。冬三月之病,在理已盡,草與柳葉皆殺,春陰陽皆絕,期在孟春。
春三月之病,曰陽殺,陰陽皆絕,期在草乾。夏三月之病,至陰不過十日,陰陽交,期在溓水。秋三月之病,三陽俱起,不治自已。陰陽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陽獨至,期在石水。二陰獨至,期在盛水。
白話文: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初春時節,黃帝安坐,觀察八方,調正八風之氣,問雷公道:「陰陽的分類、經脈的運行、五臟所主,哪一臟最為重要?」雷公回答:「春季屬甲乙木,色青,主肝,統治七十二日,是經脈主導的時節,臣認為肝臟最為重要。」黃帝說:「再想想《上下經》中陰陽從容的道理,你所說的重要,其實是最末的。」
雷公齋戒七日,清晨再次侍坐。黃帝說:「三陽為經脈主幹,二陽為維繫,一陽為遊行分部,由此可知五臟的終始。三陰為表,二陰為里,一陰至極則如朔晦交替,需綜合觀察以明其理。」雷公說:「弟子未能明白。」
黃帝解釋:「所謂三陽,指太陽經,其脈至手太陰,脈象弦浮不沈,需以法度判斷,用心體察,結合陰陽理論。二陽指陽明經,脈至手太陰,弦沈急而不鼓,熱病發作則多危重。一陽指少陽經,脈至手太陰,上連人迎穴,弦急懸而不絕,此為少陽病,若純陰無陽則死。」
「三陰為六經之主,交於太陰,脈沈伏不浮,上虛心神。二陰脈至肺,其氣歸於膀胱,外連脾胃。一陰獨至,經氣斷絕,脈浮不鼓,鉤而滑。此六脈或陰或陽,相互交聯,貫通五臟,合於陰陽,先至為主,後至為客。」
雷公說:「弟子已盡力理解經脈傳授,領會從容之道,但仍不明陰陽雌雄之分。」黃帝說:「三陽如父,二陽如衛,一陽如紀;三陰如母,二陰如雌,一陰如獨使。二陽與一陰同病,陽明主病,若不勝一陰,則脈軟而動,九竅皆沈。三陽與一陰同病,太陽脈盛,一陰不能制,內亂五臟,外現驚駭。」
「二陰與二陽同病,病在肺,少陰脈沈,傷肺損脾,外傷四肢。若二陰二陽同時發病,病在腎,症見胡言亂語、狂躁癲疾。二陰與一陽同病,病源於腎,陰氣侵心,脘下閉塞,四肢失調。一陰與一陽交替斷絕,陰氣攻心,上下無常,咽喉乾燥,病在脾土。」
「二陽與三陰同病,至陰之氣滯留,陰不越陽,陽不制陰,陰陽俱絕,脈浮為血瘕,脈沈為膿腫。陰陽俱盛,下至陰陽交會,上合光明,下合幽暗,診斷死生之期,需結合歲時節氣。」
雷公問:「請問短期(死期)如何判斷?」黃帝未答。雷公再問,黃帝說:「在經論中已有說明。」雷公追問,黃帝答道:「冬季三月的病,若合於陽證,至春正月脈現死徵,多死於春初。若病勢已極,草木發芽時即亡。春三月之病,陽氣衰絕,死期在草枯時。夏三月之病,至陰不過十日,陰陽交爭,死期在秋水時。秋三月之病,三陽同發,不治可自愈。若陰陽交合,則立坐困難。三陽獨至,死期在冰封時;二陰獨至,死期在盛水時。」
3.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雷公請問:氣之多少,何者為逆?何者為從?黃帝答曰:陽從左,陰從右,老從上,少從下,是以春夏歸陽為生,歸秋冬為死,反之,則歸秋冬為生,是以氣多少逆皆為厥。問曰:有餘者厥耶?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氣上不下,頭痛巔疾,求陽不得,求陰不審,五部隔無徵,若居曠野,若伏空室,綿綿乎屬不滿日。是以少氣之厥,令人妄夢,其極至迷。
三陽絕,三陰微,是為少氣。是以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藉藉,得其時則夢見兵戰。腎氣虛則使人夢見舟船溺人,得其時則夢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
此皆五臟氣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合之五診,調之陰陽,以在《經脈》。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陰陽氣盡,人病自具。脈動無常,散陰頗陽,脈脫不具,診無常行,診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師不卒,使術不明,不察逆從,是為妄行,持雌失雄,棄陰附陽,不知併合,診故不明,傳之後世,反論自章。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
陰陽並交,至人之所行。
陰陽並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奇恆之勢乃六十首,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論,取虛實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診。是以切陰不得陽,診消亡,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後,故治不久。
知醜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紀,診道乃具,萬世不殆。起所有餘,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脈事因格。是以形弱氣虛死;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轉神明,必清必淨,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別五中部,按脈動靜,循尺滑澀,寒溫之意,視其大小,合之病能,逆從以得,復知病名,診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條理,道甚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此謂失道。
白話文: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雷公問:「氣的盛衰,哪些是逆?哪些是順?」黃帝回答:「陽氣從左升,陰氣從右降;老年人氣衰由上而下,年輕人氣盛由下而上。因此春夏屬陽,順應則生,逆應秋冬之氣則死;反之,若順應秋冬陰氣則生。氣的盛衰逆亂皆會導致厥症。」
問:「氣有餘也會厥嗎?」答:「氣上衝而不降,寒厥可至膝部。年輕人逢秋冬易死,老年人逢秋冬反生。若氣上不下,會頭痛或巔頂疾患,求陽不得、求陰不明,五臟氣機阻隔無徵兆,如置身荒野或空屋,氣息微弱,恐難撐過一日。氣虛之厥會使人多夢,嚴重時甚至神志昏亂。」
三陽脈斷絕、三陰脈微弱,是氣虛之象。肺氣虛者易夢見白色物品或血腥殺戮,若逢肺氣當令時節,則夢戰爭;腎氣虛者夢船沈溺人,當令時則夢潛水恐懼;肝氣虛者夢香草菌菇,當令時夢躲樹下不敢起;心氣虛者夢救火或烈日,當令時夢焚燒;脾氣虛者夢飢餓,當令時夢築牆蓋屋。
這些都是五臟氣虛、陽盛陰衰之症,需結合五診調和陰陽,詳見《經脈》篇。診斷有十項準則:脈象、臟腑、肌肉、筋絡、腧穴。陰陽失衡時,病症自現。脈象變化無常,若陰散陽偏或脈氣脫失,診斷便無常規,必須全面評估。若學醫不精、不辨逆順,便是妄行,如偏陰失陽或棄陰附陽,不懂綜合判斷,診斷必然失準,貽誤後世。
至陰虛極則天氣絕,至陽盛極則地氣衰。陰陽交融,是聖人的養生之道。陰陽交會時,陽氣先至,陰氣後至。因此聖人診病,必先後審察陰陽,掌握六十種奇恆脈象,細究陰陽變化,明晰五臟虛實,定五度準則,方能精準診斷。
切脈若只知陰不知陽,診術必失;知陽不知陰,學問不深;僅知左右上下前後之一,治療難長久。須明善惡、病健、高低、動靜,運用有章法,診道方能完備,流傳萬世無誤。
診病要則:起居規律,思慮清明,觀察天地八風邪氣,分辨五臟病位,把脈象動靜、尺膚滑澀、寒熱變化,結合症狀,辨明逆順與病名,方可十全。診察時需觀察呼吸與神志,不失條理,明察秋毫,醫道方能長存。不懂此理,便會背離經旨,妄言預後,此謂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