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二十三 (3)
卷第二十三 (3)
1. 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黃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黃帝曰:夫子所通書受事眾多矣,試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雷公對曰:循經受業,皆言十全,其時有過失者,請聞其事解也。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將言以雜合耶?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
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矣。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是以世人之語者,馳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論,診無人事。
治數之道,從容之葆,坐持寸口,診不中五脈,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遺師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於市,妄治時愈,愚心自得。嗚呼!窈窈冥冥,熟知其道?!道之大者,擬於天地,配於四海,汝不知道之諭,受以明為晦。
著至教論:恤(音戌)
示從容論:砭(方驗切)
䟽五過論:沮(七餘反)憚(音但)
徵四失論:佚(音逸)葆(音保)
白話文:
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黃帝在明堂中,雷公在一旁陪坐。黃帝說:「你所讀過的醫書和經歷的醫事已經很多了,試著談談成功與失敗的原因,為何能成功,又為何會失敗。」雷公回答:「我遵循經典學習醫術,都說能達到十全十美的境界,但實際行醫時仍有過失,請您解釋其中的緣由。」黃帝說:「是因為你年輕智慧不足,還是學習的內容雜而不精?人體的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脈,這些都是醫者應當清楚並遵循的基礎。之所以無法十全十美,是因為精神不專注,思慮不清晰,內外失調,因此時常產生疑惑和失誤。」
「診治時不懂陰陽逆順的道理,這是第一個過失。跟隨老師學習未完成,就妄自混用雜術,誤將謬論當作正道,更自誇功績,胡亂使用砭石治療,最終留下禍患,這是第二個過失。」
「不考慮病人貧富貴賤的生活環境、居住條件、身體的寒熱狀況,也不注意飲食宜忌,不分辨病人的體質強弱,不懂類比分析,這樣只會讓自己混亂,無法明辨病情,這是第三個過失。」
「診病時不詢問發病原因,如情緒憂患、飲食失調、起居失常,或是否中毒,不先瞭解這些,就倉促把脈,怎能準確診斷?胡亂定病名,因粗疏而陷入困境,這是第四個過失。」
「因此,世人談論醫道時,往往誇大其詞,卻不懂基本的診治理論,診治時也不顧人情事理。醫術的精妙在於從容細緻,若只把脈而不明五臟脈象,百病根源就無從得知,最終只能自怨自艾,歸咎於老師。所以,行醫若不遵循醫理,等於在街市上拋棄醫術,僥倖治癒便自以為是。唉!醫道深奧玄妙,誰能真正領悟?其博大可比天地,廣闊如四海,你若不懂醫道的真諦,即使學了也會陷入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