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湯液經》~ 平脈法下
平脈法下
1. 平脈法下
寸口衛氣盛,名曰高。榮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摶,名曰綱。衛氣弱,名曰惵。
榮氣弱,名曰卑。惵卑相摶,名曰損。衛氣和,名曰緩。榮氣和,名曰遲。緩遲相摶,名曰沉。
白話文:
在中醫傳統理論中,如果一個人的手腕脈搏(寸口)跳動強烈且規律,這表明該人的「衛氣」旺盛,可以稱之為「高」。而當脈象反映出血氣或是營養機能旺盛時,就稱之為「榮氣盛」,可謂之「章」。當「衛氣」和「榮氣」兩者都表現得格外充沛且協調時,這種狀態被稱為「綱」。相反地,如果手腕脈搏顯示「衛氣」薄弱無力,這種情況就被稱作「惵」。
榮氣衰弱,這被稱為『卑』。當『卑』(榮氣弱)與『惵卑』(類似於虛弱的狀態)交織在一起時,就稱為『損』。衛氣如果調和,就稱為『緩』。榮氣如果協調適宜,則稱為『遲』。當『緩』(衛氣和)與『遲』(榮氣和)相互作用時,就稱為『沉』。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髮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鞕。陰陽相抱,榮衛俱行,剛柔相得,名曰強也。
寸口脈浮爲在表,沉爲在裏,數爲在腑,遲爲在髒。假令脈遲,此爲在髒也。
白話文:
在中醫診斷中,如果從手腕的寸口脈來看,脈象呈現緩慢而略顯遲滯的情況,這代表著身體內部的陽氣正在逐漸恢復與增長。這樣的人,其面色通常會顯得鮮明有光彩,臉色紅潤,聲音清澈響亮,頭髮和體毛也較為茂密生長。
而脈搏跳動的遲緩,則說明體內的陰氣旺盛,有助於骨髓的生成,血液充盈,肌肉變得結實而有彈性,皮膚細緻而緊致。在這種情況下,體內的陰陽兩種能量相互依存、調和,營養(榮)與防禦(衛)兩大生理機能都運作良好,剛強與柔和的狀態達到平衡,這就是所謂的「強」,即身體健康、氣血和諧的狀態。
在中醫的診斷方法中,如果在手腕的「寸口」部位測得的脈象浮動,這通常表示病氣位於身體的表面(表),也就是說病情較輕淺;若是脈象沉澱,則意味著病氣深入身體內部(裏),病情可能較為嚴重。當脈搏跳動頻率加快(數)時,這通常代表病位可能與六腑有關;相反地,如果脈搏跳動緩慢(遲),則提示病變可能在五臟之內。舉例來說,如果脈象呈現遲緩的特徵,這就表明病狀可能發生在臟腑當中的髒器部分。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爲寒。諸乘寒者,則爲厥,鬱冒不仁,以胃無谷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也。
白話文:
在中醫診斷中,若寸口脈象呈現微細之象,這通常意味著體內陽氣衰竭。若脈象柔軟而乏力,可能是血液虧虛的表現。當脈搏顯得軟弱時,往往伴隨著體溫上升、發熱的情況。如果脈搏感覺緊繃有力,這通常是寒邪侵犯的跡象。而各種因寒氣鬱滯導致的症狀,可能會引起手足逆冷(即厥),以及頭腦昏沉、身體不適的感覺,這稱為「鬱冒不仁」。這些情況的發生,源於脾胃功能失調:胃中缺乏充盈的氣息(谷氣),脾臟運化受阻,無法順暢輸布精微物質,進而導致口脣緊閉、言語困難,甚至出現身體顫抖和寒戰的現象。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爲風,緊則爲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此條舊在《辨脈法》篇內,又《可汗篇》亦有此文,論末有“宜麻黃湯”四字。案:凡雲“宜某湯”者,悉爲《平脈辨證》中之文,《胎臚藥錄》例言屬某湯。二家之書即以分疆。《辨脈法》爲《胎臚藥錄》之一篇,《平脈法》爲《平脈辨證》之一篇。此條言宜某湯,知此條本爲《平脈辨證》篇中之文,宜以之次入《平脈法》篇。又此條論首有“寸口”二字,案《平脈法》篇內,凡論病脈之文,論首悉有“寸口”、“趺陽”等字樣,《辨脈法》篇有“寸口”、“趺陽”字樣者,連此共止七條,餘之大多並無之。以此條本爲《平脈辨證》之文準之,知此七條必亦悉如此條,併爲《平脈辨證》中之文。叔和以之次入《辨脈法》篇,誤。今悉將此七條歸還於《平脈法》篇內,用清門戶。因此七條若本爲《辨脈法》篇中之文者,則餘之大多亦應悉有“寸口”、“趺陽”字樣,有“寸口”、“趺陽”字樣。而無之者,則此七條,本與之非爲一類,即此即可決其本非《辨脈法》篇中之文。而此七條有“寸口”、“趺陽”字樣,實與《平脈法》篇中之條爲一頗。即此即可證其實爲《平脈辨證》中之文也。茲即將此條,改而歸入之於此。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
白話文:
脈象在寸口部位呈現浮且緊的特徵,浮脈通常意味著風邪存在,而緊脈則表明寒氣侵襲。風邪容易影響到人體的表防(即衛氣),寒邪則會損傷體內的營氣。當營衛兩者都受到影響時,就會導致骨節疼痛和身體不適,這種情況下,應該通過發汗的方式來治療。
這段文字原本出現在《辨脈法》篇章中,並且在《可汗篇》裡也有相同的記載,該段最後提到了“宜麻黃湯”四個字。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凡是提到“宜某湯”的,都是屬於《平脈辨證》一書中的內容,用以指明該使用哪種湯劑,而《胎臚藥錄》則是具體說明各湯劑的適用情況。兩本書籍各有側重,互為補充。《辨脈法》實際上是《胎臚藥錄》的一個部分,《平脈法》則屬於《平脈辨證》的一部分。由於這段文字提到了“宜某湯”,可以確定它本來是屬於《平脈辨證》的內容,應該被安排在《平脈法》篇章中。
進一步分析,這段描述開頭便提及“寸口”,在《平脈法》篇章中,所有討論脈象與病症關係的段落,開頭都會標註“寸口”、“趺陽”等特定部位,而在《辨脈法》中,只有包括這段在內的七條有這樣的表述,其餘多數並未如此。由此可見,這七條內容實際上都應該屬於《平脈辨證》的範疇,張仲景(叔和)將它們放在《辨脈法》中顯然是錯誤的。因此,現在我們將這七條內容重新歸納到《平脈法》中,以便更清晰地區分和整理。
總的來說,這七條因含有“寸口”、“趺陽”等專指脈位的表述,與《辨脈法》中大部分不包含這些表述的內容不同,這證明瞭它們本質上並不屬於《辨脈法》,而是屬於《平脈辨證》。因此,我們已經對此進行了調整,將這條內容正確地歸類到《平脈法》中。
在中醫理論中,如果診察手腕寸口脈時發現陰陽兩種脈象都呈現緊繃的狀態,這通常意味著外來的病邪已經影響到人體。其中,比較清澈、輕揚的病邪會侵犯到上焦(心肺部位),而比較混濁、沉重的病邪則會累及下焦(腎與膀胱、大腸部位)。當清輕的病邪影響到上焦時,這種情況被稱為「潔」,意指病邪相對單純且主要集中在上半身的氣血運行系統。
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於邪,必內慄也。表氣微虛,裏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謂陽中霧露之氣。
白話文:
當混濁的病邪侵犯到人體下半部時,這種狀況稱為「渾」。如果陰寒之氣受到病邪侵襲,人體內部就會出現寒戰的現象。當外表的防禦系統略微虛弱,體內的正氣無法固守,這便讓病邪有機會滲入到身體的陰分部位。相反地,如果陽氣遭受病邪攻擊,人體通常會發燒、頭痛、脖頸僵硬、肩膀緊繃、腰背疼痛以及腿腳酸軟,這些症狀被稱為是陽氣受到了類似霧露之氣的病邪影響。
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爲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裏氣微急。三焦相溷,內外不通。上焦怫音佛,下同。鬱,藏氣相燻,口爛食斷也。中焦不治,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爲濁,榮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摶,因熱作使,遊於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爲癰膿。
白話文:
因此說,輕清的邪氣會侵犯人體上部,而重濁的邪氣則會侵襲人體下部。當陰寒之氣過盛時,會使人感到戰慄,腳和膝蓋冰冷,大小便失禁。這時,身體表面的防禦力略微減弱,內部機能則略顯緊張。三焦(上、中、下焦)的功能混亂,導致體內外的溝通不暢。
上焦的氣機受到鬱結(鬱,讀作「佛」),體內的臟腑之氣相互燻蒸,可能引起口舌生瘡,進食困難。中焦如果調節失常,胃氣就會向上逆行,脾氣無法正常運轉,胃中積聚穢濁物質,使得營氣(營養物質與防禦功能相關的氣)與衛氣(防禦外邪、調控體溫的氣)不能順暢通行,血液也因此變得黏稠而不流通。
假若衛氣尚能前進流通,可能會出現小便顏色赤黃的症狀。若此熱邪與其他病邪交織在一起,藉助熱力作為助力,在經絡之間流竄,進出臟腑,那麼熱氣所到之處,就可能形成癰疽(發炎化膿的病症)。
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厥,逆也。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嗢咽塞(@嗢字,音同襪)。寒厥相追,爲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盡,一作“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白話文:
如果體內陰氣過盛而先行疏通,可能會導致陽氣衰微。這裡的"厥"是指氣血逆亂。當陰氣過盛而沒有得到適當調節時,外來的病氣就容易入侵體內,引起打噴嚏、聲音嘶啞以及咽喉阻塞等症狀(其中"嗢"發音同“襪”,指聲音低沉、哽咽)。此外,若寒氣與厥逆相隨,又被熱氣所困,可能導致血液凝滯,從下體排出,其色形似豬肝。這種情況下,陰陽兩氣同時出現厥逆,會使得脾胃機能孤立且虛弱,造成體內五種體液失調而外泄,下焦的功能受阻或者閉塞不通。這樣一來,就會引發頻繁但排便困難、腹部脹痛如被物壓迫般的不適,這些都是生命徵象可能即將衰竭的危險信號。
寸口部位的脈象微弱,而尺部的脈象緊繃,這樣的人體質虛弱,容易出汗,可以知道他體內的陰分相對穩定存在,但是陽氣卻表現得極為衰弱,幾乎無法察覺。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榮氣不逮。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氣虛者,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
白話文:
寸口部位的脈象細微且不流暢,細微代表著衛氣無法順利運行;不流暢則意味著榮氣達不到應有的效果。當榮氣和衛氣無法相互協調配合時,三焦的功能也就失去了依賴,進而導致身體麻痹,感覺遲鈍。如果榮氣供給不足,就會產生煩躁疼痛感,並且說話困難。衛氣若虛弱,就會感到畏寒,並且頻頻打呵欠。當三焦功能失調,各自不能正常發揮作用時,上焦失調會表現為噯氣及酸水上湧;中焦失調則無法有效消化食物,引起食慾不振;下焦失調則會有小便失禁的問題。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榮氣不足。衛氣衰,面色黃;榮氣不足,面色青。榮爲根,衛爲葉。榮衛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慄咳逆,唾吐涎沫也。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
白話文:
寸口部位的脈象細微且不流暢,細微代表著衛氣衰弱;不流暢則表示榮氣不足。當衛氣衰減時,人的面色會呈現出黃色;榮氣不夠,面色就會偏向青色。這裡,榮氣好比是植物的根,衛氣如同葉子。如果榮氣和衛氣都顯得衰微,就如同植物的根與葉都枯萎了,這樣的情況下人會感到寒冷顫抖、咳嗽以及氣喘,並且伴有唾液和痰涎的吐出。
寸口部位的脈象細微而緩和,細微代表著衛氣(即保護身體、調節體溫的氣)較為鬆散,鬆散就導致皮膚間的氣隙似乎較為空虛不實;緩和則表明胃氣(這裡指脾胃消化功能)充沛,當胃氣充足時,就能很好地消化食物,並將飲食中的水分轉化利用。
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此二句文有誤,疑當作“榮盛而其膚疏,必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膈上也。一作“下”。
白話文:
食物進入胃中,身體的脈絡就開始運行。水分進入經脈之中,血液便得以形成。如果氣血充沛旺盛,皮膚就會顯得鬆弛柔軟。但如果三焦(體內調節氣血、水液的三個通道)的經絡阻塞不通,這種情況就稱為「血崩」。
「氣血充沛旺盛使得皮膚鬆弛,且必定是三焦的經絡中斷」,這兩句話文意似有誤謬,應該修正為:「當氣血充沛而皮膚顯得鬆弛時,必定是因為三焦的經絡中斷了,這種狀況被稱為血崩。」
寸口部位的脈象呈現弱而緩的特徵,其中「弱」代表著陽氣有所虧缺;而「緩」則表明胃氣相對旺盛。如果伴有打嗝以及吞酸的症狀,並且食物突然難以下嚥,這是因為氣機壅滯在胸膈上方所導致的。另一種解釋是「下」,意味著這些症狀反映了氣機在下方的阻滯狀況。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榮中寒。榮爲血,血寒則發熱。衛爲氣,氣微者,心內飢,飢而虛滿不能食也。
寸口脈浮大,醫反下之,此爲大逆。浮即無血,大即爲寒。寒氣相摶,即爲腸鳴。
白話文:
寸口部位的脈象如果表現得既弱又遲緩,弱代表著衛氣衰微;遲緩則意味著榮氣中有寒氣存在。這裡的榮氣相當於血液,當血液受到寒氣影響時,就會導致身體發熱。而衛氣則與身體的氣息、防禦功能相關,衛氣衰微說明心臟能量不足,進而會產生一種空虛感及腹部脹滿,但又因為這種虛弱狀態,導致無法進食。
在中醫診斷中,如果在手腕的「寸口」部位測得的脈象呈現浮大特徵,而醫者卻錯誤地使用了瀉下的治療方法,這是一個非常不恰當的處理方式,稱之為「大逆」。這裡的「浮」意味著脈搏位置偏表且力度較輕,通常表示身體並沒有足夠的血液充盈或是有外邪在表;而「大」則暗示脈象寬大洪濇,這在中醫理論中常與體內寒氣有關。當寒氣在體內積聚、互相糾結時,就會引起腹部的氣機不和,進而產生所謂的「腸鳴」,也就是腹部發出明顯的響聲,類似於肚子咕嚕叫的現象。總的來說,這段話是在強調,面對這樣脈象的病人,不應誤用瀉下療法,而應正確辨證論治。
醫乃不知,而反飲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摶,其人即(@噎的古字。音同噎“ㄧㄝ1”)。音“噎”。此條曲解有誤。大爲熱,大爲病進。浮大之脈,病爲在表。浮爲病在太陽,大爲傳之陽明。脈浮大者,風也。當發其汗。醫反下之,戕其內陽,胃中虛冷,又以水飲之,虛冷與水相摶,其人即噎(@同前,用噎的古字,只因此處作小字寫,故用今字)。非大爲寒也。
寸口脈浮而大,浮爲虛,大爲實。在尺爲關,在寸爲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跌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谷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跌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鞕。
白話文:
醫生不瞭解情況,反而讓病人多喝水來大量出汗。水遇到體內的寒氣,寒氣與水相互作用,病人就會噎住。這裡的「噎」是指呼吸困難或吞嚥困難的症狀。這種解釋有所偏差。如果脈象浮大,表示病症主要在體表。脈浮代表病位在太陽經,脈大則意味著病氣可能已經傳到了陽明經。脈象浮大,通常是風邪所致,治療上應該發汗解表。但醫生卻錯誤地使用了瀉下的方法,這樣會損傷體內的陽氣,導致胃中虛空且寒涼。再給這樣的病人喝水,虛寒加上水液就會相互糾結,使得噎住的情況更加嚴重。這並非因為極度寒冷所致。
寸口部位的脈象如果浮且大,脈浮一般表示身體虛弱,脈大則通常意味著實證的情況。若這樣的脈象出現在尺部(手腕靠近肘部的位置),稱為“關”,可能表示膀胱氣化失常,導致小便不暢或者排尿困難。若這樣的脈象出現在寸部(手腕較遠離肘部的位置),稱為“格”,可能會引發嘔吐或反胃的症狀。
跌陽脈象隱蔽而遲滯,脈象隱蔽表示可能會有嘔吐和反胃的症狀,食物和水分無法正常消化吸收;脈象遲滯則意味著飲食難以進入體內,這種情況被稱為「關格」。
跌陽脈沒有跳動的跡象,代表脾胃氣機不能上下通調,導致身體感到寒冷,皮膚也變得硬化。
跌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虛;芤者,榮氣傷。“衛”當爲“胃”,“榮”當爲“脾”。字之誤也。其身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摶,宗氣微衰,四屬斷絕。脾病不能行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之氣。
白話文:
趺陽脈象呈現出浮而芤的特徵,其中「浮」代表著衛氣(應為胃氣)的虧虛;「芤」則意味著榮氣(應為脾氣)受到了損傷。這裡所說的「衛」應該是筆誤,正確應為「胃」;同理,「榮」也應是誤寫,實際上是指「脾」。這種情況下,患者的體型偏瘦,肌肉乾枯如同樹皮般粗糙。浮與芤兩種脈象交織出現,表明人體中的宗氣正在微微衰退,並且與四肢的聯繫已經中斷。由於脾臟功能失調,無法正常輸布津液,導致四肢無法充分獲得飲食所轉化的精微營養。
跌陽脈浮,浮則爲虛,浮虛相摶,故令氣,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爲噦,此爲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白話文:
趺陽脈出現浮象,脈象浮通常表示身體虛弱,虛弱和浮象相互交織,這說明瞭氣的虛耗,這裡指的是胃氣的衰弱。如果脈象滑,那可能是嘔吐的徵兆,這種情況屬於醫治上的失誤,錯誤地把虛弱當作實證來處理,導致固守空虛而強迫血脈。當脈象浮且鼻子內部感到乾燥時,極有可能會發生鼻出血的情況。
跌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趺陽脈滑而緊,“緊”字當是“數”字之訛。數爲熱,熱消谷,故爲脾氣強。緊爲寒,有寒,脾氣何得強?持實擊強者,謂恃胃能食,而多食以損脾,則痛還自傷,如以手把刃也。
跌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爲難治。
跌陽脈微而緊,緊則爲寒,微則爲虛。微緊相摶,則爲短氣。
跌陽脈沉而數,沉爲實,數消谷。緊者,病難治。
白話文:
趺陽脈搏動時感到滑且緊,滑代表胃氣充足;緊則表示脾氣旺盛。若強行以充盈的胃氣去衝擊已經壯盛的脾氣,最終會導致自我傷害,就像手持利刃,不當使用終將造成創傷一樣。
這裡提到的趺陽脈搏動滑而緊,“緊”字可能是筆誤,應為“數”。數代表有熱象,熱能使身體消耗穀物能量,因此意味著脾氣強盛。而緊通常與寒相關,若有寒存在,脾氣就不應該表現為強盛。所謂「持實擊強」的情況,是指依賴胃部消化能力良好而過度進食,結果反而損害了脾臟,造成的疼痛就如同手持刀刃不慎割傷自己一樣。
如果趺陽脈的脈象顯得又大又緊,這表示即將會有腹瀉的情況發生,並且這種情況較為難以治療。
跌陽脈象呈現微弱且緊繃的狀態,緊繃代表著體內有寒氣存在,而微弱則意味著體質虛弱。當微弱與緊繃的脈象同時出現時,這通常表明個體容易感到氣短或呼吸不順。
跌陽脈摸起來沉緩且跳動急促,脈象沉代表病邪充實於內,跳動急促則表示身體正在努力消化食物。若脈象兼有緊繃之感,則表示此病較難治療。
跌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跌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爲也。榮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堅,氣噫而除。
白話文:
趺陽脈跳動得慢且平和,這表示胃氣運行正常。若趺陽脈浮起且快速,浮起代表胃受了傷害,快速則影響到脾臟的功能。這種情況並非原本的疾病所致,而是因為治療過程中使用了下法(如瀉下)所造成的反應。由於榮衛之氣(即營養與防禦功能的氣)內陷,初期脈象可能會稍微減弱,但之後反而只呈現浮脈,這樣的情況下,病人通常會有便祕的問題,並且會有氣息上逆、打嗝後才稍感舒緩的現象。
何以言之?脾脈本緩,今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堅,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飢。邪熱殺谷,潮熱發渴,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後度數如前,病者則飢。數脈不時,則生惡瘡。
白話文: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脾臟的脈象本來應該是緩和的,但現在出現了數脈(快速跳動)影響到脾臟,而且這種數脈最初是微弱的,這就表明脾氣(這裡指脾胃功能)失去了調節,導致大便乾硬,同時伴有打嗝後舒緩的現象。正常情況下,如果脈象變得浮動,數脈應該會減弱變微,表示外邪逐漸消散。但現在脈象反而變得浮動,數脈的特徵改變為更加微弱,這說明邪氣獨自留存於體內,若停留在心臟部位,就會使人感到飢餓。邪熱會妨礙身體消化穀物,造成潮熱(即不定時的發燒)、口渴的症狀,而原本應該變得緩慢的數脈卻沒有這種變化。如果脈搏的頻率不規律地在快慢之間交替,就像先前所描述的那樣,病人就會感到飢餓。如果數脈持續不規律,可能會引發惡性瘡癰(嚴重的皮膚病或潰瘍)。
跌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者,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跌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一作“沉”。才見,此爲調脈,才,僅也。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玉函》作“溺”。
跌陽脈緊而浮,浮爲氣,緊爲寒。浮爲腹滿,緊爲絞痛。浮緊相摶,腸鳴而轉。
轉即氣動,膈氣乃下。少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食飲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爲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溼也。
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
白話文:
趺陽脈浮且帶有澀感,而少陰脈表現正常的人,他們的病癥根源在於脾臟,按治療原則來說,這樣的情況會導致腹瀉。如何得知這一點呢?假如脈象呈現浮大特徵,那意味著氣過盛而血相對不足。現在我們發現趺陽脈既浮又澀,因此可以推斷是脾氣不夠充盈,同時胃氣也顯得虛弱。至於少陰脈,若表現為弦緊且一說為沉(這裡有不同版本,有的說是浮,有的說是沉),這種脈象被視為調和的脈象,這裡的「才」字意思是「僅僅」或「剛好」,因此形容其如同常態般。但假如脈象反而變得滑且數(快),那麼就可以進一步推知病人可能會有排泄膿血的情況。《玉函》一書中則將此處的「屎膿」寫作「溺」,即可能是指尿液中有異常。
趺陽脈呈現緊張且浮動的狀態時,浮動代表著氣機運行過盛,緊張則意味著寒氣滲入。浮動的脈象通常與腹部脹滿相關,而緊張的脈象則指向了絞痛的症狀。當浮動與緊張的脈象同時出現並交織在一起時,可能會引發腸胃發出鳴響並伴有排氣或腹痛轉移的現象。
轉動的瞬間意味著氣機的變化,此時橫膈膜之氣會向下運行。如果少陰經的脈象沒有出現,那麼可能表示該經絡所屬的部位腫大且機能衰弱。
關尺部位的脈象自然平和,而陽明經的脈象則微細且稍嫌沉滯,這樣的情況下,飲食的消化吸收大致正常。至於少陰經的脈象呈現微細且滑利,這裡所說的滑,實際上是相對緊張且輕浮的脈象的一種表述。這種脈象表明身體裡有陰寒實質的病理狀態存在,患者很可能會出現大腿內側出汗,以及下體潮濕的症狀。
少陰脈搏弱且不順暢,脈弱表示有輕微的煩躁不安;脈澀則意味著手足逆冷的現象。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摶,摶,原誤“動”。今改正。令身不仁。此爲屍厥,當刺期門、巨闕。
白話文:
少阴经脉运行不到位,肾气衰弱,精血不足,呼吸急促,上冲胸膈,宗气回流聚集,血液凝结在心窝。阳气下降,热气归于阴股,与阴气交汇在一起,导致身体麻木不仁。这种情况叫做尸厥,应该用针刺期门、巨阙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