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湯液經》~ 咽痛第三十三
咽痛第三十三
1. 咽痛第三十三
咽痛上篇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可與桔梗湯。
甘草湯方甘草二兩,甘平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再服。
桔梗湯方桔梗一大枚,辛微溫甘草二兩,甘平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白話文:
在討論喉嚨痛的上篇中提到,如果患有少陰病兩三天後,出現喉嚨疼痛的症狀,可以給病人服用甘草湯來治療。如果喝了甘草湯後病情沒有好轉,那麼可以再考慮給病人使用桔梗湯。
甘草湯的配方如下:甘草二兩,性味甘平。將這味藥材用水三升來煎煮,煮到剩下一升半的液體時,去掉藥渣,溫熱後分次服用,每次喝七合,一天需要服用兩次。
桔梗湯的配方如下:桔梗一大塊(具有辛味,性微溫),甘草二兩(味道甘甜,性平和)。將這兩味藥材加入三升水中,煎煮至剩下一升的藥液,然後去掉沉澱物,將藥液分作兩份,溫熱後分別服用。
少陰病症狀中,如果出現咽喉疼痛的情況,建議使用半夏散或半夏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半夏散及湯方半夏洗,辛平桂枝辛溫甘草炙,甘平右三味,等分,各異搗,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煮七沸,內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含咽之。半夏有毒,不當散服。
白話文:
半夏散及湯的配方如下:半夏要先清洗乾淨,其性味辛平;桂枝性味辛溫;炙甘草則是甘平的性質。將這三種藥材等分,分別搗碎後混合在一起調製。服用時,取一方寸匕(約等於現在的1.5到3克)的藥粉,用白開水送服,每天服用三次。如果病人不方便直接吞服粉末,可以取一升水煮沸七次,然後加入兩方寸匕的藥粉,再煮沸三次,隨後熄火稍微冷卻,接著少量慢慢含入口中吞嚥。需要注意的是,半夏含有毒性,因此不建議直接散服。
(@此處最後頗異‘半夏有毒,不當散服’。既是如此,又何必出方半夏散?疑此句爲後人註解,非原文入此。疑,當考。)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苦酒湯主之。
白話文:
在中醫古文獻中有一段文字提到了這樣的情況:(這裡最後的部分有些奇怪,說到「半夏有毒,不宜單獨服用」。如果真是如此,那為什麼又要開出含有半夏的方劑「半夏散」呢?我懷疑這句話可能是後人添加的注釋,並非原書的內容。這點有所疑惑,需要進一步查證。)
對於少陰病的治療,如果症狀表現為咽喉受損,出現潰瘍,導致無法說話,聲音發不出來,建議使用「苦酒湯」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劑。
苦酒湯方雞子一枚,去黃,內好上苦酒於殼中半夏洗,破如棗核,十四枚,辛平右二味,內半夏着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劑愈,傷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後,脈沉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爲難治。屬麻黃升麻湯。
白話文:
苦酒湯的配方如下:取一隻雞蛋,去掉蛋黃,然後在蛋殼裏加入優質的苦酒(醋),大約填充至一半。再取半夏十四枚,先清洗乾淨,再把它們折斷成像棗核的形狀,半夏性辛且平和。將這兩味藥物一同放入裝有苦酒的雞蛋殼中。之後,把雞蛋殼放置在爐火的刀環上加熱,直至液體沸騰三次。接著,去除沉澱物,把藥液少量、緩慢地含入口中吞嚥。如果症狀未見好轉,可以再製作並服用三劑,通常情況下就能痊癒。
這個療法適用於患了傷寒六七日後,病人經歷嚴重腹瀉之後,脈象變得沉遲,手腳冰冷,下肢的脈搏微弱難尋,咽喉不適,伴有吐出膿血痰或持續的腹瀉不止等複雜病情,這種情況下治療起來較為困難。此時,建議使用麻黃升麻湯來進行治療。
麻黃升麻湯方麻黃去節,二兩半,苦溫知母十八銖,苦寒萎蕤十八銖,甘平黃芩十八銖,苦平升麻一兩六銖,甘苦平,微寒當歸一兩六銖,甘溫芍藥苦平桂枝辛溫石膏碎,綿裹,辛微寒乾薑辛溫白朮苦溫茯苓甘平麥門冬去心,甘平甘草炙,甘平,各六銖右一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二沸,去上沬,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一炊間當汗出愈。
白話文:
麻黃升麻湯的配方如下:麻黃(去除節部),重量為二兩半,性味苦溫;知母十八銖,性味苦寒;萎蕤(玉竹)十八銖,性味甘平;黃芩十八銖,性味苦平;升麻一兩六銖,性味甘苦平,略帶寒性;當歸一兩六銖,性味甘溫;芍藥(苦平)、桂枝(辛溫)、石膏(需破碎並用棉布包裹,性味辛微寒)、乾薑(辛溫)、白朮(苦溫)、茯苓(甘平)、去心的麥門冬(甘平)、以及炙甘草(甘平),每種都是六銖。
將上述十四味藥材,使用十鬥水先煎煮麻黃,待水沸騰兩次後,去掉表面上的浮沫,再加入其餘藥材,繼續煎煮直至剩下三升藥液。之後,濾掉藥渣,將藥液均分成三份,趁溫熱時分三次服用。通常在服用後一頓飯的時間內,患者應該會出汗,症狀隨之緩解。
咽病下篇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咽痛,即喉痹,上篇言寒喉痹,此篇言溫喉痹。溫喉痹即白喉症是也。治溫喉痹之法,下利者與豬膚湯;其不下利者,以白虎湯加生地、丹皮、玄蔘爲最效。若扁桃腺腫痛不能食飲者,可以錫類散頻頻吹之。
豬膚湯方豬膚一斤。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內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
傷寒,喉痹,刺手少陰。少陰在腕,當小指後動脈是也,針入三分補之。
辨脈法脈藹馥如車蓋者,名曰秋脈也。秋脈,一作“陽結”,誤。
脈累累如循琅玕者,琅玕,原誤“長竿”.今改正。名曰夏脈也。夏脈,一作“陰結”,誤。
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
脈榮榮如蜘蛛絲者,陰氣衰也。陰氣,一作“陽氣”,誤。
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一作“縱”。
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白話文:
咽喉疾病下篇提到的是少陰病的症狀,包括腹瀉、咽喉疼痛、胸部悶脹、心情煩躁,這種情況建議使用豬膚湯來治療。這裡說的咽喉疼痛,就是所謂的喉痹。在上篇中談到了由寒引起的喉痹,而本篇則是講述由熱引起的喉痹,這也就是現代所稱的白喉病症。治療這種熱性喉痹的方法是,如果伴有腹瀉,就使用豬膚湯;如果沒有腹瀉的情況,最有效的處方是白虎湯再加入生地、牡丹皮和玄參。至於那些扁桃腺腫大疼痛導致無法進食喝水的患者,可以經常使用錫類散吹拂患處以緩解症狀。
豬膚湯的配方是:豬皮一斤。
取某一味藥材,使用十公升的水進行煎煮,煮至剩餘五公升的藥液,接著過濾去掉沉澱物。之後,加入一公升的白蜜和二點五公升的白粉(大概是米糊或麥糊),持續加熱並攪拌直至散發出香味,確保所有材料均勻融合。最後,將製成的藥劑分為六份,溫熱狀態下服用。
傷寒病症,如果伴有咽喉阻塞不通的症狀,可以針刺手少陰經脈進行治療。手少陰經脈的位置在手腕部,就在小指後面可以摸到脈搏跳動的地方,針刺時進針大約三分深,採用補法來調整氣血。
辨脈的方法中提到,如果脈象宛如車蓋般豐厚濃鬱,這就稱為「秋脈」。另有一種說法認為秋脈是「陽結」,但那是錯誤的理解。
脈象呈現出一節節如同摸著玉石珠串一般的感覺,這裡所說的「琅玕」,原本被誤寫為「長竿」,現在已經更正過來。這種脈象被稱為「夏脈」。另外,有人把「夏脈」誤寫為「陰結」,這也是不正確的。
脈象細微而快速,就如同熱湯表面上漂浮的油脂一般,這是陽氣衰弱的表現。
如果脈象細微得像蜘蛛絲一樣,這是陰氣衰退的表現。這裡所說的「陰氣」,有時候被誤寫為「陽氣」,這是一種錯誤。
脈象細微綿長,如同殘餘油漆般斷續流動的,表示身體裡的血液大量流失了。
脈搏跳動緩慢,並且時不時會有一次停頓然後又恢復跳動的情況,這被稱為「結脈」。如果脈搏跳動速度快,同時也出現間歇性地停頓一下再繼續跳動的現象,這種情況就稱為「促脈」。另外,也有一種說法是將這種脈象稱為「縱脈」。
如果脈象中陽氣過盛,就會呈現出急促的脈象;而陰氣過盛時,脈象則會變得沉滯,這些都是表示身體有病的脈象。
陰陽相摶,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脈弦而大,弦則爲減,大則爲芤,減則爲寒,芤則爲虛,寒虛相摶,此名爲革。
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白話文:
陰陽兩種能量互相交織、作用,這就稱為「動」。當陽性能量活躍時,就會出汗;而陰性能量活躍時,則會導致身體發熱。如果身體感到寒冷且厭惡寒冷的環境,這是三焦(人體中負責調節氣血、水液的三個部分)受損的表現。另外,如果脈搏在手腕的關位(中間位置)出現頻繁跳動,並且這種跳動沒有明確的開始和結束,脈象如同豆子大小般,不停地快速震顫,這也被稱為「動」的脈象。
如果陽性的脈象呈現浮動、粗大且柔軟的特徵,而陰性的脈象也同樣表現出浮動、粗大及柔軟的狀態,並且陰脈與陽脈的這些特徵相一致時,這種情況就稱為「緩脈」。
如果脈象浮動且緊繃的,這被稱為弦脈。弦脈的狀態就像拉滿的弓弦一樣,按下去感覺不會輕易改變位置。至於緊脈,則好似扭動中的繩索,沒有固定形態,隨時在變化。
脈象如果表現為弦緊且洪大,弦緊代表著氣血運行不暢或是肝氣過旺,而洪大則可能意味著血液充盈度高或氣虛不能固攝血脈。弦緊通常與體內寒氣有關,因為寒能使血管收縮,影響血行;洪大若非實熱所致,就可能是氣虛,使得血脈失去約束力而顯得空虛無力。當寒性與虛性這兩種情況交織在一起時,就會形成一種特殊的脈象,這就被稱為「革脈」。簡言之,革脈是寒性與虛性並存,導致脈搏呈現出特殊形態的狀態。
女性會有流產或持續出血的情況,男性則可能會出現血液損失和精子流失的問題。
陽脈浮,一作微。陰脈弱,則血虛。血虛則筋惕。其脈沉者,榮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榮氣微,加燒針,血流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脈浮而數,浮爲風,數爲虛。風爲熱,虛爲寒。風虛相摶,則灑淅惡寒也。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畜積有膿也。
白話文:
如果陽性的脈象呈現浮起的狀態,或者說是微弱的,而陰性的脈象感覺柔弱,這通常意味著體內的血液量不足。血液不足時,會導致筋肉變得緊張或容易抽搐。
當脈象呈現下沉的特徵,這表明身體的營養氣血比較薄弱。
假設脈象浮現並且出汗如同連綿不斷的水珠般,這是衛氣(防禦系統)衰退的表現。
在營養氣血已經衰弱的情況下,若再進行燒針療法(一種古老的治療方法),可能會導致血液流通不暢,不僅無法改善現狀,反而可能使體溫升高,並引發更加嚴重的焦慮和煩躁感。
脈象浮且跳動快速,浮代表有風邪存在,快則意味著體虛。風邪往往伴隨著熱象,而體虛則容易導致寒氣入侵。當風邪與體虛交織在一起時,人就會感到身體不適,發冷畏寒。
各種脈象浮動且跳動較快時,應該會伴隨著體溫升高並且感到寒冷顫抖。如果身體有特定疼痛的地方,但飲食情況一如往常,那麼這可能是體內有蓄積的膿液所導致的。
脈浮而大,心下反堅,有熱。屬髒者,攻之,不令發汗。屬腑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堅,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
白話文:
如果脈象浮且大,同時心下部位感覺異常堅硬,並且伴有發熱的情況。這時要根據病狀歸屬於臟或腑來決定治療方法:
如果是歸屬於臟的問題,治療上應著重於調整內臟機能,不應該使用促使出汗的方法。 如果是歸屬於腑的問題,則不應該讓病人頻繁小便。 因為頻繁小便可能會導致大便變得乾硬難解;相反地,如果出汗較多,有助於熱症的減輕;而如果出汗較少,則可能使得排便更加困難。 如果脈搏跳動緩慢,這表示身體狀況可能還不適合進行強烈的治療攻伐。
脈浮而大,浮爲風虛,大爲氣強。風氣相摶,必成隱疹,身體爲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爲痂癩。眉少發稀,身有幹瘡而腥臭也。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爲命絕也。
白話文:
脈象浮且大,脈浮代表風邪或體虛,脈大則顯示氣血旺盛。當風邪與強盛的氣相合交織時,往往會形成隱蔽不明的皮疹,全身會感到瘙癢。這種瘙癢的狀況被稱為『泄風』,如果長期不愈,可能會演變成為痂癩(一種皮膚病)。此外,還可能出現眉毛稀疏、頭髮減少,以及身上有乾燥並散發腥臭味的皮膚病竈。
脈象浮動且洪大,全身汗水多如油滴,氣喘不斷,無法進食水和流質食物,身體感覺遲鈍無力,時而安靜時而躁動不安,這是生命即將終結的徵兆。
又未知何髒先受其災?若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此爲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燻,直視搖頭者,此爲心絕也。脣吻反青,四肢漐習者,此爲肝絕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爲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爲腎絕也。
白話文:
又不清楚是哪個臟腑首先遭受病邪的侵害?如果病人出汗且皮膚潤澤,但喘息不止的情況,這代表肺功能可能已經衰竭。如果身體呈現如同被煙燻過的外觀,並且眼神呆滯、頭部搖晃,這可能是心臟功能即將衰竭的徵兆。當脣色轉為青紫,四肢不斷抽搐顫抖時,這顯示肝臟功能可能已經衰竭。假如嘴脣周圍皮膚呈現黑褐色,且出汗帶有黃色,這可能是脾胃功能衰竭的跡象。至於小便和大便失控失禁、言行狂亂、眼睛向上翻且無法正常轉動,這些都是腎臟功能極度衰弱的表現。
又未知何髒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脈浮而滑,浮爲陽,滑爲實,陽實相摶,其脈數疾。衛氣失度,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此爲不治。
白話文:
又不清楚是哪個臟腑的陰陽之氣先衰竭?如果陽氣先衰竭,之後陰氣也跟著耗盡,這個人就會死亡,屍體的顏色必定會呈現青色。相反地,如果是陰氣先衰竭,之後陽氣也隨之耗盡,這個人同樣會死亡,而屍體的顏色必定會轉為紅色,腋下部位會感覺溫熱,心口下方也會有發熱的現象。
脈象如果浮且滑,「浮」代表病邪偏向於表層,屬於陽性的特徵;「滑」則表示體內有實質的病邪存在。當陽性特徵與實邪相互糾結時,會導致脈搏跳動既快速又急促。
這時,如果人體的衛氣(負責抵禦外邪、調節體溫的氣)失去了正常的調節功能,脈象就會呈現快速且急促的浮滑狀態,伴隨著發燒和出汗的情況,這就表明病情已經相當嚴重,是難以治癒的狀況。
脈陰陽俱緊者,口中出氣,脣口乾燥,踡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爲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爲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
白話文:
當脈象呈現陰陽兩端都緊繃的情況時,如果出現口裡呼出氣息熾熱,嘴脣和口腔乾燥,蜷曲躺臥且雙腳冰冷,鼻子流鼻涕,以及舌頭上的舌苔濕滑等症狀,千萬不要輕率地進行治療。通常到了第七天左右,如果病人開始略微發燒,手腳也變得溫暖,這表示病情正在好轉。然而,倘若到了第八天之後,反而出現高燒不止的情況,這就表明病情較為棘手,治療起來相對困難。此外,假若病人感到非常畏寒,那麼他很可能即將出現嘔吐的症狀;若是腹部疼痛,則可能意味著即將有腹瀉的情形發生。
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爲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爲晚發,水停故也,爲未解。食自可者,爲欲解。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臉內際黃者,此欲解也。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瘥遲。遲爲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的脈象顯示陰陽兩方都緊繃,並且出現了嘔吐和腹瀉的症狀,但是隻有這些症狀減輕了,脈象仍然沒有緩和,那麼當緊繃的脈象消失,病人就會感到舒適,這表示病情即將好轉。反之,如果脈象變得緩慢,持續到第六、七天時,病人仍不願進食,這是疾病拖延的徵兆,可能是因為水分在體內滯留所導致,意味著病情尚未得到緩解。如果病人在這個階段能正常進食,則是病情趨向好轉的表現。
倘若患病已經六、七天,且手腕、腳踝以及上臂和大腿這三個部位的脈搏都能清楚摸到,同時病人感到極度煩躁,嘴巴緊閉無法說話,表現出坐立不安的情緒,這種情況下,病人通常即將康復。另外,如果脈象恢復平和,病人雖然感到非常煩躁,但眼睛周圍以及面部內側出現黃色,這也是疾病即將好轉的信號。
如果脈象浮且緩慢,面部潮紅且伴有寒戰的情況,大約在六到七天之內,病人應該會出汗而病情得到緩解。反之,如果這時反而更加發燒,那麼康復的過程就會較為緩慢。脈搏遲緩表示體內陽氣不足,無法順利出汗,這樣的話,病人往往會感到身體發癢。
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白話文:
問:脈象有分陰陽,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大致上,脈象如果呈現大、浮、數、動、滑的特徵,這些就稱為陽脈。相反地,如果脈象表現為沉、澀、弱、弦、微,這些就屬於陰脈。一般來說,假如陰性的病症中出現了陽性的脈象,這通常代表著病情有可能好轉或痊癒;反之,如果陽性的病症中出現了陰性的脈象,那麼情況可能就比較危急,甚至可能預示著不良的結果。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此“脈”字。當是“病”字之訛。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爲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堅,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白話文:
問:有人說脈象上有「陽結」和「陰結」的情況,這裡的「脈」字,恐怕是筆誤,應該是「病」字。要怎麼區分這兩種情況呢? 答:如果脈象呈現浮且數(快速),病人食慾正常,但排便困難或便祕,這種情況屬於實證,稱為「陽結」。通常到了第十七天左右,病情可能會加重。相反地,若脈象沉且遲(緩慢),病人沒有食慾,感覺身體沉重,反而有便祕現象,這種情況稱為「陰結」,預計大約在第十四天時,病情可能會趨向嚴重。
問曰:病有灑浙惡寒而復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白話文:
問:有的病症會出現先有寒顫、怕冷的症狀,然後又反覆發燒,這是什麼原因呢? 答:這通常是因為陰脈的能量不充足,使得陽氣趨向並滲入陰脈的情況;相對地,如果陽脈的能量不充足,陰氣就會乘機侵入陽脈。 問:那麼,什麼叫做「陽氣不足」呢? 答:比如說,如果在把脈時發現寸口部位的脈象微弱,這就被稱為「陽氣不足」。當陰氣上升進入到陽脈之中,就會導致病人感到寒顫和怕冷。 問:那麼,什麼又是「陰氣不足」呢? 答:如果在把脈時發現尺部的脈象較弱,這就被稱為「陰氣不足」。這種情況下,陽氣會向下陷進陰脈之中,進而引起體溫升高,出現發熱的症狀。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爲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
“知”字當衍。
白話文:
問:有些病人在發病過程中出現寒戰然後出汗,之後病症就得到緩解,這是什麼原因呢? 答:這類情況通常是因為脈象呈現浮而緊的特徵,然而按壓時反而感覺中空無力,這表明病人的根本體質是虛弱的。正因如此,他們會先出現寒戰,然後跟著出汗,病症隨之減輕。病人本身體虛,所以會先發寒戰;而脈象浮動,表示身體正在努力調節,透過出汗來達到解除病狀的效果。
反之,如果脈象是浮而速,按壓時並沒有中空感,這意味著這個人本來就不是體質虛弱的。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疾病要自行好轉,通常只會直接出汗,而不會先出現寒戰的現象。
問:有些病患並未經過治療調理就自然出汗而痊癒,這是什麼原因呢? 答:這通常是因為患者的脈象呈現又大又浮且數的特徵,因此可以推斷即便不經過特別的治療,患者也會自行出汗而使得病情得到緩解。
「知」這個字這裡似乎是多出來的,應當刪除。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白話文:
問:有些病患並未經歷發燒戰慄、也沒有出汗,但病情卻自行緩解了,這是為什麼呢? 答:這類情況下,患者的脈象通常是微弱的。這意味著病人可能在此之前已經經過發汗、嘔吐、瀉下或是大量失血等治療手段,導致體內津液虧虛。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人體內的陰陽兩種能量能夠自然達到平衡狀態,那麼疾病往往就會自動痊癒,因此就不需要再經歷發燒戰慄或出汗等過程,而能直接康復。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答曰:此爲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白話文:
問道:如果得了傷寒三天後,病人的脈象呈現浮動、快速且微弱的特徵,而病人身體感覺舒適溫和,這是什麼原因呢? 回答說:這表示病情即將好轉,預計在夜半時分開始解除。如果脈象浮動而逐漸好轉的,病人會漸漸出汗;如果脈象快速而好轉的,病人必定食慾恢復,能夠進食;如果脈象微弱而好轉的,病人必定會大量出汗。
問曰:假令病人慾差,脈而知愈,故以別之?答曰:寸、關、尺,大、小、遲、疾、浮、沉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爲平,復當自愈。
白話文:
問:假設一個病人的狀況好轉了,我們能通過把脈來判斷他是否即將康復,從而區分出來嗎? 答:當病人的寸、關、尺三部脈象——無論是強(大)弱(小)、快(疾)慢(遲)、浮或沉——都表現得相對均衡時,即使病人還有些許寒熱不適的症狀未完全消解,這樣的脈象表明其體內的陰陽已經趨於平衡狀態,那麼病人通常會自然康復。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答曰:假今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白話文:
問:想要知道各種疾病是什麼時候得到的,以及什麼時候會好起來嗎? 答:假如在半夜時分得到疾病的,那麼大約在第二天正午時分就會好轉。如果是在正午時得到疾病的,那麼大約在半夜時分就會好轉。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正午時分得到疾病,而到了半夜時能夠好轉的情況,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遇到夜間的陰氣相助,使得病情得以緩解。相反地,如果在半夜時得到疾病,到了第二天正午時能夠好轉,這是因為夜間的陰氣遇到日間的陽氣相助,從而使得疾病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