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

《伊尹湯液經》~ 剛痙柔痙項背強第三十二

回本書目錄

剛痙柔痙項背強第三十二

1. 剛痙柔痙項背強第三十二

剛痙柔痙篇太陽病,發熱無汗,而不惡寒者,名剛痙。此條之文.舊與下名柔痙條之文相錯。

白話文:

剛痙柔痙篇中提到,患了太陽病的人,如果出現體溫升高、沒有出汗,並且不像平常那樣畏寒的情況,這就稱為「剛痙」。在過去的文獻記載中,關於「剛痙」的描述與後面提及的「柔痙」條目內容有時會混淆在一起。

此文宜爲“不惡寒”,誤爲“惡寒”,下條宜爲“惡寒”,誤爲“不惡寒”。明其爲如此,因此條文中所云之“反惡寒”,與上“無汗”之義不合。因無汗當惡寒,不當雲“反”故也。又《脈經》及《千金》本,其下條“名柔痙”句下,均有“舊注云:一雲惡寒,惡寒爲柔痙”。則不惡寒者,必爲剛痙也明矣。此必是今本之傳鈔者,誤將此文之“不”字,鈔入下條,致下條多一“不”字,此條少一“不”字,遂與舊本乖異,而文義理法,亦因之以不安。今即據此互易正之。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惡寒者,名柔痙。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動搖者,爲痙。

太陽病,熱,發其汗,一本“發”字在“熱”字上,非。因致痙。剛痙。

痙病,發其汗已,其脈浛浛如蛇,一雲“其脈滄大”。暴腹脹大者,爲欲解。脈如故,反覆弦者,必痙。

白話文:

本文應為“不感到畏寒”,卻誤寫為“感到畏寒”,而下文應該是“感到畏寒”,卻誤寫為“不感到畏寒”。清楚地知道情況應是這樣,因為這條文所說的“反而畏寒”,與前文提到的“無汗”之意不符合。因為無汗的情況下應該會畏寒,不應該使用“反而”這樣的表述。再者,《脈經》及《千金要方》的版本中,在下文“稱為柔痙”的句子之後,都有註釋說明:“一說為畏寒,畏寒的症狀屬於柔痙。”由此可見,如果不是畏寒的話,那一定是屬於剛痙了。這肯定是後人在抄寫時,錯誤地將這段文字中的“不”字誤植到了下文,導致下文多了一個“不”字,而這句少了“不”字,因而與原始版本產生差異,文章的意思和邏輯也因此變得不妥當。現在根據這個發現,我們將兩處的文字互相更正過來。

太陽病是指與身體表層有關的一類病證。當出現發熱、出汗並且同時感到畏寒的症狀時,這種情況被稱為柔痙。

病人身體發熱而腳部寒冷,頸部和肩膀部位感到緊繃且不適,特別畏寒,時而頭部發熱,臉色泛紅,眼睛周圍的血管也呈現紅色,且只有頭部不自主地顫抖時,這就是所謂的痙攣病狀。

太陽病的症狀特點是體熱。如果在此情況下強行發汗,尤其注意“發”這個動詞並非指因為熱而自然出汗,而是透過治療手段迫使出汗,這樣做可能會導致不良後果。其中一種可能就是引發痙攣,特別是突然間身體變得僵硬、無法自控的那種痙攣,這被稱為「剛痙」。

痙攣病,在出汗治療之後,如果病人的脈象變得像蛇一樣細長而緩慢,另一種說法是“脈象寬大而浮”,這時如果腹部突然脹大,通常是疾病即將好轉的跡象。但如果脈象仍然保持原樣,並且出現反復弦緊的情況,那麼痙攣病很可能會再次發生。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剛痙爲病,胸滿,口噤,臥不着席,腳孿急,其人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几几然,脈反沉遲,此爲痙。柔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几几,強貌。古代玉幾、雕幾、漆幾,其制皆兩端上卷,故以其形容背反張之貌也。

白話文:

太陽病的症狀是,病人沒有出汗,但是小便量反而減少,同時感到氣往上沖至胸部,嘴巴緊閉無法說話,看來即將引發強直性痙攣的狀況。強直性痙攣這種病,會讓病人胸部感到悶脹,嘴巴緊閉,躺下時無法安穩地躺在牀蓆上,雙腳蜷曲抽搐,而且病人往往會牙關緊閉。面對這樣的病情,可以考慮給病人服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太陽病的症狀如果都齊全,而且病人身體強壯,肌肉緊張抽搐,脈搏卻反而沉緩,這種情況就稱為痙攣,屬於柔和性痙攣。治療上應該使用栝樓桂枝湯作為主要藥方。

「几几」,用來形容強壯或挺拔的樣子。在古代,像玉幾(用玉製成的小桌)、雕幾(精雕細琢的小桌)和漆幾(塗有漆的小桌),它們的形制特點是兩端向上捲曲,因此借用「几几」一詞來描繪背部反張、挺立的姿態。

(@在此本《伊尹湯液經》中,“栝蔞”有時作“栝樓”)栝蔞桂枝湯方栝蔞根二兩,苦寒桂枝三兩,辛溫芍藥三兩,苦辛甘草二兩,甘平生薑三兩,辛溫大棗十二枚,甘平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之。

白話文:

在這部《伊尹湯液經》裡,「栝蔞」有時也被寫作「栝樓」。以下是栝蔞桂枝湯的配方及用法:

栝蔞根二兩,性味苦寒; 桂枝三兩,性味辛溫; 芍藥三兩,性味苦辛甘; 甘草二兩,性味甘平; 生薑三兩,性味辛溫; 大棗十二枚,性味甘平。

以上六味藥材,加入九升水中煎煮,煮至剩下三升藥汁。然後分為三次溫服,目的是讓病人微微出汗。如果服用後未能出汗,大約一個餐點的時間後,可以喝一些熱粥來幫助發汗。

太陽病,發熱,其脈沉而細者,爲痙,爲難治,葛根湯主之。“葛根湯主之”句當在前條“欲作剛痙”句下,大誤。詳審之,當在此條下,今移正之。

痙脈,按之築築而弦,直上下行。此與下條,論剛痙脈象。

痙家,其脈伏堅,直上下。

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其汗。必拘急。

痙病,有灸瘡,難療。

項背強篇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屬葛根湯。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屬桂枝加葛根湯。

白話文:

太陽病發燒,脈象沉細的,屬於痙症,難以治療,用葛根湯治療。

「葛根湯主之」這句話應該放在前面「欲作剛痙」的句子後面,位置放錯了。仔細推敲,應該放在這條下面,現在把它移正了。

痙症的脈象,按下去像敲打一樣,而且弦緊,直上直下。這與下面一條講述剛痙脈象的內容相呼應。

痙症患者,脈象沉伏堅硬,直上直下。

風邪入體,往下走就會導致痙症。如果再發汗,一定會加重拘急的症狀。

痙症患者,如果有灸瘡,就很難治癒。

項背強篇太陽病,項背僵硬,沒有汗,怕風,屬於葛根湯的適應症。

太陽病,項背僵硬,反而出汗怕風,屬於桂枝加葛根湯的適應症。

桂枝加葛根湯方葛根四兩,甘平芍藥二兩,甘平甘草二兩,炙,甘平生薑三兩,切,辛溫大棗十二枚,擘,甘平桂枝三兩,去皮,辛溫右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

白話文:

桂枝加葛根湯的配方如下:葛根四兩,性味甘、平;芍藥二兩,性味甘、平;甘草二兩,需要炙烤,性味甘、平;生薔三兩,切片,性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捏破,性味甘、平;桂枝三兩,去除外皮,性味辛、溫。以上六味藥材,使用一斗水先煎煮葛根,待水分減至二升時,再加入其他藥材一同煎煮,直至剩下三升藥液。之後,濾掉藥渣,每次溫熱服用一升,服用後需蓋被以微微發汗,無需額外飲用米粥輔助。其餘服用方法遵循桂枝湯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