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湯液經》~ 中暍第三十一
中暍第三十一
1. 中暍第三十一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 厥冷。小有勞,身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惡寒則甚。加溫針,則發熱 益甚。數下之,淋復甚。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膚中所致也,瓜蒂湯主 之。
瓜蒂湯方瓜蒂二十個,苦寒右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太陽中熱,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白虎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中暑病,患者會發燒且怕冷,身體感到沉重且有疼痛感,脈搏呈現弦細而緩慢的特徵,小便已經解過了。全身會有寒戰感,毛孔豎起,手腳冰冷。稍微勞累後,身體會更加燥熱,口張開,前排牙齒感到乾燥。如果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會使怕冷的症狀加劇。若採用加溫的針灸療法,反而會使發燒的情況更加嚴重。若是頻繁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小便困難的問題會更加惡化。
另一種太陽中暑的狀況,是身體發熱、疼痛且感到沉重,同時脈搏呈現微弱的狀態,這是因為在夏季受了冷水所傷,導致水氣滲入皮膚所引起,這種情況建議使用瓜蒂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瓜蒂湯的配方如下:取瓜蒂二十枚,其性味苦寒,先將其切碎。接著,使用一升清水熬煮,煮至剩餘五合(約為現代的600毫升)時,去除沉澱物,然後一次性飲用此湯劑。
當人遭受夏日酷熱影響,得了中暑的病,這就叫做「暍」。患者會出汗、感到寒冷、身體發熱並且口渴,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白虎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傷寒,其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其候也。脈滑而厥者,其表有熱,白虎湯主之。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熱多者,目赤睛不慧。醫復發之,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清谷,熱多便膿血,燻之則發黃,熨之則咽燥。小便利者,可救。難者,必危殆。
傷寒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頭痛目黃,衄不可制。貪水者,必嘔。惡水者,厥。
下之,咽中生瘡。假令手足溫者,下之,下重便膿血。頭痛目黃者,下之目閉。
白話文:
傷寒病的情況是,如果病人的脈象表現為陰陽兩端都緊繃,並且出現怕冷和發燒的症狀,這時脈搏可能會顯示出近乎昏厥的狀態。所謂的「厥」,特徵是脈搏起初跳動強烈,然後逐漸變弱,接著再慢慢增強,這是辨識厥證的一個特點。如果脈搏摸起來滑且伴有厥逆現象,表示體表有熱毒,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白虎湯來治療。倘若怕冷的症狀非常嚴重,伴有陣陣微汗和咽喉疼痛;如果熱毒偏盛,則可能眼睛發紅且視力模糊。如果醫生處理不當,可能會使咽喉受損。更進一步錯誤地使用瀉下治療,可能會導致雙眼無法張開。寒氣過重時,病人可能排出未完全消化的食物;熱氣過剩時,則可能排出血樣或膿樣的大便。如果用煙燻療法,可能會引發黃疸;用熱敷療法,則可能讓咽喉更加乾燥。如果小便能夠順利排出,那麼還有救治的希望;反之,如果小便不暢,病情就很危險了。
傷寒引發了發燒,病人口中不斷冒出急促的熱氣,同時伴隨著頭痛和眼睛泛黃的症狀,鼻血流個不停,難以遏止。對於這樣的情況,如果病人貪求飲水,往往會引發嘔吐;相反地,如果厭惡飲水,則可能會出現手足逆冷的現象,這就是所謂的「厥」。
如果選擇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可能會導致咽喉部位出現潰瘍。假設病人的手腳是溫暖的,使用瀉下療法之後,可能會使排便變得更加困難,並且伴有膿血排出。如果病人同時有頭痛和眼睛發黃的症狀,使用瀉下療法甚至可能導致眼睛無法張開。
貪水者,下之其脈必厥,其聲嚶,咽喉塞。發其汗則戰慄,陰陽俱虛。惡水者,下之裏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發其汗,口中傷,舌上胎滑,煩躁,脈數實,不大便六七日,後必便血。復發其汗,小便即自利。此“自”字必是“不”字之訛,觀上條之文自明。
白話文:
對於貪水的情況,如果使用下法(如瀉下),患者的脈象必定會出現厥逆的現象,聲音變得微弱,咽喉部位感覺阻塞。如果對其使用發汗的方法,患者會出現戰慄的症狀,這時陰陽兩方都處於虛弱狀態。
至於厭惡水液的情況,若使用下法,會導致腹部內部感到寒冷,沒有食慾,大便中可能夾雜著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如果對這種情況進行發汗治療,患者的口腔可能會受損,舌面上有滑膩的舌苔,感到煩躁不安,脈搏跳動快速而有力,並且可能長達六七天不解大便,之後解便時可能會帶有血。再進行發汗治療的話,小便反而不能正常排出。
這裡的“自”字應該是“不”字的誤寫,從上面提到的條文內容就可以明白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