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

《伊尹湯液經》~ 風水皮水黃汗肺脹第三十

回本書目錄

風水皮水黃汗肺脹第三十

1. 風水皮水黃汗肺脹第三十

風水皮水篇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而反不痛,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爲風水。惡寒者,此爲極虛發汗得之。節。渴而不惡寒者,此爲皮水。

白話文:

風水皮水篇中提到,當患了太陽病時,如果脈象呈現浮而緊的特徵,按照常理,病人應該會感到骨節疼痛,但奇怪的是並未出現疼痛感,反而感覺到身體格外沉重且伴有酸楚感。這樣的人若沒有口渴的症狀,並且在出汗之後病情就會好轉,這種情況就被稱為「風水」。如果病人的症狀中包含怕冷,這通常意味著是體質極度虛弱後,因發汗處理不當所導致的。反之,如果病人感到口渴但並不畏寒,這就屬於另一種情況,被稱為「皮水」。

節。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眠,此爲黃汗,痛在骨節。節。咳而喘,不渴者,此爲肺“肺”字原作“脾”,誤。脹。其形如腫,發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無汗出,一作“續自汗出”。而無大熱者,越婢湯主之。

白話文:

身體腫脹而且冰冷,症狀像周痺,胸口發悶,無法進食,疼痛反覆發作,晚上煩躁難眠,這是黃汗,疼痛在關節。咳嗽並且喘不過氣,不口渴,這是肺脹。身體像腫脹一樣,發汗就會痊癒。但是所有患有這種病症的人,如果口渴而且拉肚子,小便頻繁,都不可發汗。

怕風,全身腫脹,脈象浮,不口渴,持續出汗,沒有發熱,越婢湯可以治療。

越婢湯方麻黃六兩,苦溫石膏半斤,辛微寒生薑三兩,辛溫大棗十五枚,甘平甘草二兩,甘平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風水加術四兩。《古今錄驗》。

皮水之爲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白話文:

越婢湯的配方如下:麻黃六兩(具有辛溫特性),石膏半斤(味道辛而性微寒),生薔三兩(辛溫),大棗十五枚(甘平),甘草二兩(甘平)。將這五種藥材,用六升水進行煎煮,首先將麻黃放入水中煮沸,去除浮在表面上的泡沫,然後再加入其餘的藥材,繼續熬煮直到剩餘三升液體。將煮好的藥液分為三次,每次溫熱後服用。

如果患者感到特別畏風,可以在藥方中加入一枚炮製過的附子。若患的是因風邪引起的水腫(風水病症),則需在原方基礎上增加四兩白朮。

此方出自《古今錄驗》一書。

皮水這種病的特徵是,病人的四肢會出現水腫的情況,這是因為水氣積聚在皮膚之中所致。當病人的四肢還伴有微微顫動的症狀時,建議使用防己茯苓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防己茯苓湯方防己三兩,辛平黃耆三兩,甘微溫桂枝三兩,辛溫茯苓六兩,甘平甘草二兩,甘平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水之爲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則爲風,無水,“無”字當衍。虛腫者,爲氣。

水,發其汗即已。沉者,與附子麻黃湯。浮者,與杏子湯。

白話文:

防己茯苓湯的配方如下:防己三兩(辛平性質)、黃耆三兩(甘微溫性質)、桂枝三兩(辛溫性質)、茯苓六兩(甘平性質)、甘草二兩(甘平性質)。將上述五味藥材,用六升水煎煮,煮至剩下二升的藥液,然後分為三次,溫熱服用。

老師說:各種水液滯留的狀況,如果病人的腰部以下部位出現水腫,應該要使用利尿的方法來治療,促使小便暢通;而如果水腫出現在腰部以上部位,則應該採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這樣疾病才能康復。

水所導致的疾病,患者的脈象通常是沉緩且細小的,這與中醫中的少陰有關。如果脈象呈現浮動,那通常代表風邪作祟,而非水的問題;文中的“無水”之後的“無”字似乎是多餘的。如果出現身體虛弱且腫脹的情況,那是氣的問題所引起的。

水(指水液代謝失調所引起的病狀),如果能通過發汗的方式調理好,那問題就解決了。對於病情較重、症狀表現為身體沉重的患者,可以使用附子麻黃湯來治療。而對於病情較輕、症狀表現為浮腫或輕微上浮現象的患者,則可以給予杏子湯來治療。

附子麻黃湯方麻黃三兩,苦溫甘草二兩,甘平附子一枚,炮,辛溫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湯方未見。恐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問曰:病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陰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

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白話文:

附子麻黃湯的配方如下:麻黃三兩(苦味且性溫)、甘草二兩(甜味且性平)、附子一顆(需經炮製,辛味且性溫)。將這三味藥材準備好後,使用七升水,首先煎煮麻黃,去除表面浮起的泡沫,接著加入其餘藥材,繼續煮至剩餘二升半的液體。將藥湯分成八份,每日三次,每次溫熱服用一份。

杏子湯的方劑在這裡並未出現。我猜測可能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問道:病人在腹瀉之後,感到口渴而頻頻喝水,小便卻不順暢,並且腹部脹滿、陰部出現水腫的情況,這是什麼原因呢? 回答說:這種情況根據中醫理論,通常是因為體內有水濕停滯所導致的病狀。

如果病人的小便能夠自行排出順暢並且有出汗的現象,那麼疾病自然就會好轉。

對於患有水腫的病人,如果他們的眼下部位出現如臥蠶般的浮腫,面部看上去光澤鮮明,脈象隱伏不明顯,並且伴有口渴、身體水腫、腹部脹大以及小便不順暢的症狀。如果脈象沉弱而近乎難以觸及,這表明體內有水濕積聚,可以考慮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來處理。

黃汗篇脈浮而洪,浮則爲風,洪則爲氣。風氣相摶,風強則爲癮疹,身體爲癢。癢爲泄風,久爲痂癩。氣強則爲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摶,“摶”,或作“擊”,誤。

白話文:

黃汗篇中提到,脈象如果浮且洪大,「浮」代表著風邪的存在,而「洪」則意味著氣機運行過於旺盛。當風邪與氣機相互糾結時,若風邪較盛,就會引發風疹,使全身感到瘙癢。這種瘙癢是風邪外泄的表現,長期不愈可能導致皮膚出現痂癩等病狀。反之,若是氣機旺盛過度,則可能產生水液滯留的問題,使人感到彎腰或抬頭等動作困難。文中所說的「風氣相摶」中的「摶」字,有時被誤寫為「擊」,這是不正確的。

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爲風水。不惡風者,小便不利。“不”,原作“通”,誤,今改正。下條之文,即是其證。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爲黃汗。

白話文:

身體浮腫,出汗之後就會好轉,怕風就是虛症,這叫做風水症。不害怕風的,小便不順暢。“不”,原本寫的是“通”,是錯誤的,現在改正過來。下一段文字,就是這個症狀的表現。上焦有寒氣,嘴巴里會有很多口水,這叫做黃汗症。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榮氣也。“榮”,一作“勞”。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則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燥,躁,小便不利,此爲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白話文:

黃汗這種病,特徵是兩條小腿自己感到寒冷。假設還伴隨著發熱的情況,這就屬於歷節病(類風濕性關節炎之類)。如果吃完飯後出汗,並且身體經常在夜間睡覺時不自覺地盜汗,這是因為營氣(營養氣血)有問題。這裡的“榮”字,另一種寫法是“勞”。倘若出汗之後,反而開始發熱,那麼長期下來,身體的皮膚必定會變得粗糙如鱗甲。如果發熱持續不止,身體肯定會長出惡性的瘡瘍。假如身體感到沉重,但在出汗後立即感到輕鬆,時間久了,身體就會出現陣陣抽搐,進而感到胸痛。此外,這種情況還會導致腰以上的部位出汗,而腰以下卻不出汗,同時伴有腰部和臀部鬆弛疼痛的感覺,就像有東西夾在皮膚裡一樣。病情嚴重時,可能會無法進食,全身疼痛、沉重,皮膚乾燥、煩躁不安,小便也不順暢,這些都是黃汗病的特徵。治療這種病,可以使用桂枝加黃耆湯作為主要療法。

(@此處並列“燥”、“躁”,足見兩證之不同)桂枝加黃耆湯方桂枝三兩,辛溫芍藥三兩,苦平甘草二兩,甘平生薑三兩,辛溫大棗十二枚,甘平黃耆二兩,甘微溫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

溫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白話文:

在這裡並列提到了「燥」和「躁」兩個詞,這明確顯示了兩種症狀的不同。接下來是桂枝加黃耆湯的處方內容:桂枝三兩,性味辛溫;芍藥三兩,性味苦平;甘草二兩,性味甘平;生薑三兩,性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性味甘平;黃耆二兩,性味甘而微溫。將上述六味藥材,加入八升水中煎煮,煮至剩下三升的藥汁。溫熱後分次服用一升,不久之後,再飲用一碗多的熱稀粥,以此來增強藥效。

溫和地服用(藥物),目的是讓身體微微出汗。如果沒有出汗,就再服用一次。

寸口脈沉而弱,沉則主骨,弱則主筋。沉則爲腎,弱則爲肝。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鹼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摶,名曰斷泄。“泄”字當衍。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爲歷節也。病歷節,疼痛不可屈伸,烏頭湯主之。

白話文:

寸口部位的脈象如果沉而弱,「沉」代表與骨骼相關,「弱」則表示與筋腱有關。沉脈通常關聯到腎臟,弱脈則關聯到肝臟。食用酸味會損傷筋腱,筋腱受損則導致鬆弛,這稱為「泄」。鹼性食物則會損害骨骼,骨骼受損則會萎縮,這稱為「枯」。當「枯」和「泄」兩種情況交織在一起時,就稱為「斷泄」,這裡的「泄」字似乎是多餘的。如果營氣(營氣,體內的營養物質)流通不暢,衛氣(衛氣,保護身體的氣)也不能單獨運行,並且營衛二氣都變得微弱,那麼三焦(人體內調和水液、氣化功能的三個區域)就無法正常調節,四肢的連接也會中斷。這時人體會變得瘦弱,且唯獨一腳腫脹,還伴有黃色汗液排出,小腿部位感到寒冷。假設還有發熱的症狀,那就可能是「歷節病」。對於歷節病,若症狀包括疼痛且關節不能自如彎曲伸展,可以使用「烏頭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烏頭湯方麻黃三兩,苦溫芍藥三兩,苦平黃耆三兩,甘微溫甘草炙川烏辛溫,五枚,{口父}咀,以蜜一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

白話文:

烏頭湯的配方:麻黃三兩,苦溫的芍藥三兩,苦平的黃耆三兩,甘微溫的甘草和辛溫的川烏(五枚,去皮切碎),用蜂蜜一升煎煮,取一升,然後取出川烏。

(@此處對川烏的用法頗怪,以蜜一升,如何又能煎取一升?可能是蜜加上川烏就超過一升,然後煎煮到一升,再把川烏去掉。所以最後蜜煎應該少於一升。)右五味,{口父}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

不知,盡服之。

肺脹篇上氣,躁而喘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白話文:

將下列五種藥物,先將其中四味藥材切碎,然後加入三升水中煎煮,煮至剩下一升的藥液,接著濾掉藥渣。此後,將得到的藥液加入一升的蜂蜜中再次煎煮,最後服用七合(約現代量測的175毫升)的藥劑。

這裡對於川烏的使用方法有些奇特,提到用一升蜂蜜煎煮後,又說煎取得一升,可能是指一開始加入的蜂蜜和川烏總重量超過一升,經過煎煮後縮減至一升,之後再去除川烏。因此,最終蜂蜜煎液的量應當少於一升。

不知道的情況下,把藥物全部服用完。

在《肺脹篇》中提到,當出現呼吸急促、氣喘且伴有焦躁的情況時,這屬於「肺脹」的病症,可能即將引發類似風水病的狀態。這種情況下,通過發汗的方法可以達到治療和痊癒的效果。

肺部膨脹,伴隨著咳嗽和氣喘向上衝,感到焦躁且呼吸困難。如果脈象浮動,這表示心臟下方可能有水液積聚,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小青龍加石膏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千金》證治同,外更加“脅下痛引缺盆”。麻黃二兩,苦溫芍藥二兩,苦平桂枝二兩,辛溫細辛二兩,辛溫甘草二兩,甘平乾薑二兩,辛溫五味子半升,酸溫半夏半升,辛平石膏二兩,辛微寒右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白話文:

小青龍加石膏湯的配方及用法出自《千金要方》,其治療症狀與小青龍湯相同,但額外包括了“肋骨下方疼痛,疼痛感牽引至腋下”的症狀。具體藥物組成為:

  • 麻黃二兩:性味苦、溫,
  • 芍藥二兩:性味苦、平,
  • 桂枝二兩:性味辛、溫,
  • 細辛二兩:性味辛、溫,
  • 甘草二兩:性味甘、平,
  • 幹薑二兩:性味辛、溫,
  • 五味子半升:性味酸、溫,
  • 半夏半升:性味辛、平,
  • 石膏二兩:性味辛、微寒。

以上九味藥材,使用一斗(約2000毫升)的水,首先煎煮麻黃,去除浮沫,再加入其餘藥材,共同煎煮至剩餘三升(約600毫升)藥液。體力較好的成人每次服用一升(約200毫升),體弱者可適當減少劑量,每日分三次服用。兒童則每次服用四合(約100毫升)。

咳而上氣,此爲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與脾脹處相參)越婢加半夏湯方麻黃六兩,苦溫石膏半斤,辛微寒生薑三兩,辛溫大棗十五枚,甘平甘草二兩,甘平半夏半升,辛平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形”,當爲“刑”字之誤也。

白話文:

咳嗽並伴隨氣往上衝,這是肺脹,病人會喘,眼睛像是要掉出來一樣,脈象浮大,可以用越婢加半夏湯來治療。

越婢加半夏湯的藥方:麻黃六兩,苦寒石膏半斤,辛微寒生薑三兩,辛溫大棗十五枚,甘平甘草二兩,甘平半夏半升,以上六味藥,用六升水先煮麻黃,去掉浮沫後,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三升。分三次溫服。

氣往上衝,臉部浮腫,肩膀呼吸急促,脈象浮大,這種情況無法治療。而且還會加重病情。

傷寒,咳嗽逆氣往上衝,脈象散亂,會死。這是因為身體受損的緣故。

(@本篇兩個湯方‘小青龍加石膏湯方’與‘越婢加半夏湯方’中的半夏似乎脫了‘洗’字。考全本《伊尹湯液經》小青龍湯方內(方見《可發汗中篇》),半夏爲‘半升,洗’,故知其爲脫字無疑。而越婢加半夏湯則可能脫字。疑,當考。)

白話文:

本篇文章中提到的兩個藥方——「小青龍加石膏湯方」和「越婢加半夏湯方」——在描述半夏這味藥材時,貌似都漏掉了一個「洗」字。參考完整的《伊尹湯液經》中對於小青龍湯方的記載(該方亦出現在《可發汗中篇》裡),其中半夏的用法是「半升,洗」,因此可以確定這裡的確是遺漏了「洗」字無誤。至於「越婢加半夏湯方」,同樣有可能是漏掉了「洗」字。這點尚存疑慮,需要進一步查證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