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湯液經》~ 中溼第二十九
中溼第二十九
1. 中溼第二十九
太陽病,關節疼煩,脈沉而緩者,爲中溼。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此條論溼溫。
溼家之爲病,一身盡痛,發熱而身色似燻黃也。此以下五條,論寒溼。
溼家之爲病,其人但頭汗出而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蚤,“蚤”字當衍。
白話文:
太陽病,關節疼痛難受,脈象沉而緩慢的,屬於中濕。這種病人小便不暢,大便反而通暢,應該著重治療小便。這一段論述的是濕溫病。
濕邪入侵造成的疾病,全身都疼痛,發熱並且面色像被熏黃了。以下五條論述的是寒濕病。
濕邪入侵造成的疾病,病人只出頭汗,背部僵硬,想要蓋被子靠近火取暖。如果過早使用瀉下藥, ……
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一本作“小便利”。舌上如胎,此爲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飲而不能飲,則口燥也。此條宜五苓散。再參看《結胸痞上篇下》面目及身黃項背強一則。
白話文:
然後嘔吐。有時胸口滿脹,小便不順利,另一個版本寫作“小便通暢”。舌頭表面好像有一層胎膜般的物質,這是因為丹田部位有熱氣,而胸部卻有寒氣。感到口渴想喝水卻無法飲用,就會導致口乾燥。這種情況適合使用五苓散進行治療。另外,請參照《結胸痞上篇下》中關於面色、身體、眼睛黃疸以及頸背僵硬的相關內容。
溼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小便不利者死,一本作“小便利者死”,誤。參看《平脈法》上篇“南方心脈其狀何似”一條,自明。
溼家,身煩疼,可與麻黃湯加術四兩,發其汗爲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白話文:
如果病患是因濕氣入體導致病情加重,並且額頭出汗、輕微喘不過氣、排尿困難,就會死亡。如果出現腹瀉不止的情況,也會死亡。書中記載「小便不利者死」,其實是錯誤的,應該為「小便利者死」,可以參閱《平脈法》上篇「南方心脈其狀何似」這一段,就能明白這個錯誤。
如果病患因為濕氣入體而感到身體發熱疼痛,可以服用麻黃湯,並加入術四兩,讓患者出汗即可,切忌使用火攻療法。
麻黃加術湯方麻黃三兩,去節,苦溫桂枝二兩,去皮,辛溫甘草二兩,甘平杏仁七十個,去皮尖,甘溫白朮四兩,苦溫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病人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溼,故鼻塞,內藥鼻中即愈。
白話文:
麻黃加術湯的配方如下:麻黃三兩,需要去掉節部,性味苦而溫;桂枝二兩,需去除外皮,性味辛而溫;甘草二兩,性味甘而平和;杏仁七十粒,需要去掉皮和尖部,性味甘而溫;白朮四兩,性味苦而溫。以上五種藥材,使用九升水先煎煮麻黃,煮到水量減少到七升時,撈去表面浮沫,再加入其餘藥材,繼續煎煮直到剩下二升半的藥液。接著,濾掉藥渣,每次溫熱服用八合(約現今的400毫升),服用後蓋被休息,以達到微微出汗的效果。
病人感到氣喘,頭部疼痛,鼻子阻塞而感到不適,脈搏跳動較為強大,並且能夠正常進食,腹部狀況良好,沒有其他病狀。這是因為寒濕之氣困在頭部所導致的鼻子不通,只要使用適當的藥物滴入或吸入鼻腔,病情就會好轉。
傷寒八九日,風溼相摶,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堅,小便自利者,“自”字當是“不”字之訛,觀下條及全篇之文,自明。術附子湯主之。此以下五條論風溼。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患了傷寒,到了第八九天,風寒和濕氣相互糾纏,導致身體疼痛,無法自行翻身,沒有嘔吐,也不感到口渴,脈象浮虛而澀,可以用桂枝附子湯治療。如果這個人同時出現大便乾燥,小便通暢的情況,那麽“自”字應該是“不”字的筆誤,從下面的條文和整篇文章可以看出,這是很明顯的。这种情况应该用蜀漆附子湯治療。以下五條內容都是論述風寒濕氣的。
桂枝附子湯方桂枝四兩,去皮,辛溫生薑三兩,切,辛溫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辛溫甘草二兩,炙,甘平大棗十二枚,擘,甘平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桂枝附子湯的配方如下:桂枝四兩,需去除外皮,性味辛溫;生薔三兩,切成片狀,性味辛溫;附子三枚,先用火炮製後去掉外皮,再切成八片,性味辛溫;甘草二兩,經過炙烤,性味甘平;大棗十二枚,輕輕捏開,性味甘平。將上述五種材料,加入六升水中煎煮,煮至剩下二升的液體,濾掉藥渣,所得藥汁分為三次服用,每次溫熱服用。
術附子湯方白朮二兩,苦溫附子二枚半,炮,去皮,辛溫甘草一兩,炙,甘平生薑一兩半,切,辛溫大棗六枚,甘平(@此處大棗可能缺了‘擘’字)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附並走皮中,遂水氣未得除故耳。
白話文:
術附子湯的配方如下:白朮二兩,性味苦溫;附子二枚半,需先用火炮製去皮,性味辛溫;甘草一兩,經過炙烤,性味甘平;生薑一兩半,切片,性味辛溫;大棗六枚,性味甘平(這裡的大棗可能漏寫了應當搗碎的指示)。將上述五種藥材,加入三升水中煎煮,煮至剩下一升的液體,濾去藥渣,所得藥汁分為三次,趁溫熱時服用。在第一次服用後,如果感到身體麻痹,大約半天後再進行第二次服用。當所有三次的藥量都服用完畢後,病人可能會有頭暈的感覺,不必驚慌,這是因為白朮和附子的藥效正在疏通體表的經絡,而體內的濕氣尚未完全排除所導致的現象。
風溼相摶,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楊主之。
白話文:
當風濕交結在一起時,造成骨頭和關節疼痛難耐,甚至引發抽痛,使得身體彎曲和伸直都感到困難,一旦碰觸到患處,疼痛就會加劇,同時伴有出汗、呼吸短促、小便不順暢的症狀,並且病人會怕風,不願意脫掉衣物,有時還可能出現輕微水腫的情況。這種時候,可以使用甘草、附子和楊樹皮為主要藥物來治療。
甘草附子湯方甘草二兩,炙,甘平白朮二兩,苦溫附子二枚,炮,去皮,辛溫桂枝四兩,去皮,辛溫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爲妙。
病者一身疼煩,發熱日晡即劇,此爲風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苡仁甘草湯。
白話文:
甘草附子湯的配方如下:甘草二兩,經過炙烤,性味甘、平;白朮二兩,味道苦、性溫;附子兩枚,已經炮製過並去除了外皮,性味辛、溫;桂枝四兩,去皮,性味辛、溫。將這四味藥材加入六升水中,煮至剩餘三升的液體,然後濾掉藥渣。溫熱後,每天分三次服用,每次一升。開始服用後,如果微微出汗,表示藥效正在發揮作用。如果能夠進食,並且在出汗後又感到煩躁不安,可以將劑量調整為每次五合。若擔心一次服用一升太多,可以巧妙地調整為每次六至七合。
患者全身疼痛不適,並且在每天下午晚些時候發燒加劇,這是風濕病的症狀。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出汗後立即遭受風吹,或是長期受寒所引起。建議使用麻黃、杏仁、苡仁(薏苡仁)、甘草熬製的湯藥來治療。
麻黃杏仁苡仁甘草湯方麻黃去節,半兩,湯泡,苦溫甘草一兩,炙,甘平薏苡仁半兩,甘微寒杏仁十個,去皮尖,炒,甘溫右剉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白話文:
麻黃杏仁苡仁甘草湯的配方如下:麻黃需去除節部,用量為半兩,先用熱水浸泡,其性味苦溫;甘草重量為一兩,需要炙烤過,性味甘平;苡仁(薏苡仁)也是半兩,性味甘微寒;杏仁十枚,去皮去尖後炒過,性味甘溫。將這些藥材均勻切碎至像麻豆大小,每次服用四錢匕的量,加入一碗半的水進行煎煮,待煮至八分滿時,濾去藥渣,趁溫熱喝下。服藥後若有輕微出汗的現象,應避免接觸風寒。
問曰:風溼相摶,身體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溜下不止,師雲“此可發汗”。而其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溼氣續在,是故不愈。若治風溼者,發其汗,微微似欲出汗者,則風溼俱去也。
風溼,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湯主之。
白話文:
問道:當風濕交結在一起,導致全身疼痛時,按照治療原則應該透過發汗來解除症狀。然而遇到天氣陰雨連綿不斷的情況,醫師說“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但為什麼有些病人的病情並未因此好轉呢?
答覆是:如果發汗時,汗流出得非常多,這只會使風邪被排出,而濕氣卻依然留存在體內,因此病狀並未得到根本的解決。若是想要有效治療風濕,應該在發汗時控制得當,讓病人只是微微地像快要出汗那樣,這樣才能同時祛除風邪和濕氣,達到痊癒的效果。
如果症狀表現為風濕引發的不適,脈象浮動,身體感到沉重,經常出汗,並且有畏風的情況,那麼可以使用防己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防己湯方防己一兩,辛平甘草半兩,妙,甘平白朮七錢半,苦溫黃耆一兩一分,去蘆,甘微溫(@‘甘草半兩,妙…’“妙”字疑爲炒或它字)右剉麻豆大,每服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水,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瘥。
白話文:
防己湯的配方如下:防己一兩,性味辛平;甘草半兩,可能應為炒過或有其他處理(此處的“妙”字存疑),味甘性平;白朮七錢半,味苦性溫;黃耆一兩一分,需去除根頭部分,味甘帶微溫。
將上述藥材切碎至像麻豆大小,每次服用量為五錢匕。煎藥時加入四片生薔和一整個大棗,使用一杯半的水來煎煮,待煮至八分滿時,濾去藥渣。趁溫熱時先服用一次,稍等一會後再服用一次。
如果伴有喘息症狀,可增加麻黃半兩;若感到胃部不適,則加入芍藥三分;若有氣向上衝的感覺,應添加桂枝三分;若體內有舊寒積聚,則加入細辛三分。
服用此藥後,身體可能會有如蟲子在皮膚下爬行的感覺,並且從腰部往下會有如水流動般的感受。之後應坐於被褥上,並用另一條被子圍繞在腰以下部位,保持溫暖直至微微出汗,如此可有助病情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