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

《伊尹湯液經》~ 發黃第二十八

回本書目錄

發黃第二十八

1. 發黃第二十八

發黃上篇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爲風,數則爲熱。動則爲痛,數則爲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其表未解。醫反下之,動數則遲,頭痛即眩,一作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躁,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堅,則爲結胸。屬大陷胸湯。若不結胸,但頭汗出,其餘無有,齊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屬柴胡梔子湯。柴胡梔子湯方遺未見,疑即大柴胡暢與梔子豉湯二方之合方,如柴胡桂枝湯然。

陽明病,自汗,色赤者,不可攻也。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

白話文:

黃疸上篇提到,患太陽病時,如果脈象浮動且快速,浮脈通常表示有風邪存在,快速則意味著有熱。脈動則可能是因爲身體某處疼痛,而過快還可能意味着體虛。病人會感到頭痛、發燒,輕微地盜汗,卻同時出現怕冷的症狀,這表明體表的病邪還未被清除。如果醫生錯誤地採用了瀉下的治療方法,使得脈動變得緩慢,頭痛可能會加劇並伴有暈眩感,也有一種說法是胸膈內部會有拒絕按壓的疼痛感。此時,胃中空虛,外來的病氣擾動胸膈,導致呼吸短促,心情煩躁不安,心中感到悶鬱不適。如果體內的陽氣因此而內陷,心下部位(胸部)就會變得硬實,形成所謂的結胸狀況,這時需要用大陷胸湯來治療。然而,如果沒有形成結胸,僅僅是頭部出汗,其他部位沒有汗液,汗水的界限清晰地停留在頸部,同時小便不順暢,身體皮膚就會開始泛黃,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柴胡梔子湯來治療。不過,關於柴胡梔子湯的具體藥方記載遺失未見,推測可能是大柴胡湯與梔子豉湯兩種方劑的結合,就如同柴胡桂枝湯的組合方式一樣。

陽明病指的是中醫裡的一種病症,如果病人自己出汗,面色紅潤,這樣的情況下是不適合使用攻下的治療方法的。另外,如果病人出現發熱,且面色泛黃的症狀,這通常意味著小便可能不通暢或者有障礙。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即發煩,頭眩者,有寒食故。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寒食相搏,在裏不解。雖下,其腹必滿如故耳。所以然者,脈遲故也。脈遲爲寒。

白話文:

陽明病的情況下,如果脈象遲緩,且進食後難以感到滿足,吃飽時就會感到煩躁不安,伴有頭暈現象,這是由於食用了寒性且不易消化的食物所導致。這樣的情況通常會引發小便不順暢的問題,進而可能發展成為「谷疸」(一種與消化系統有關的黃疸病)。這是因為寒性食物與體內環境相互作用,停留在身體內部未能及時排出。即使進行瀉下治療,腹部脹滿的狀況也不會有明顯改善。之所以會這樣,根本原因在於脈象遲緩,脈遲代表著體內有寒邪存在。

(@此處寒食相搏,不知是否也該同他處作‘相摶’?)傷寒,發其汗,身目爲黃。所以然者,寒食相搏,“寒食”,一本作“寒溼”,誤。在裏不解故也。谷疸。

白話文:

在這裡提到的「寒食相搏」,我疑惑是否應當如同其他情況那般理解為「相互糾結」?情況是這樣的:患了傷寒後,通過發汗的方式治療,結果病人的眼睛和皮膚都變得黃色。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體內的寒氣與濕氣互相交戰——這裡所說的「寒食」,有另一版本寫作「寒溼」,那是個錯誤。這是因為寒濕之氣在體內未能得到適當解除所導致的。這種病症被稱為「谷疸」。

(@此處寒食相搏,不知是否也該同他處作‘相摶’?)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按之不痛,鼻幹,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

病過十日,脈浮,與小柴胡湯。但浮,無餘證,與麻黃湯。不溺,腹滿加噦,不治。

傷寒,瘀熱在裏,身體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白話文:

在這裡提到的「寒食相搏」,不知道是否也應該像其他部位那樣理解為『相互糾結』的情況?當陽明經受到風邪侵襲時,脈象呈現弦浮且大,同時伴有短氣(呼吸急促)、腹部脹滿、脅下以及心臟部位感到疼痛,但按壓這些地方並不會感到更痛,鼻子乾燥,身體無法出汗,經常感到疲憊想躺臥,全身以及眼睛都出現黃疸色,小便困難,並且有間歇性的發熱(潮熱),時常會嘔吐,耳朵前後部位腫脹。使用針刺治療後,症狀稍有緩解,但外表的病徵仍未完全消除。

如果病已經超過十天,脈象呈現浮動的情況,可以給予小柴胡湯來治療。假如脈象只是單純浮動,沒有其他額外的症狀,則可以使用麻黃湯來治療。如果病人無法排尿,且腹部脹滿加上嘔吐的症狀,這表示病情較為嚴重,可能難以治療。

如果患了傷寒病,導致體內瘀積熱毒,身體皮膚就會出現黃疸的症狀,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方麻黃去節,苦溫連翹苦平,各一兩杏仁三十枚,去皮尖,甘溫赤小豆一升,甘平大棗十二枚,擘,甘平生梓白皮切,一斤,苦寒甘草二兩,炙,甘平一方生薑二兩,切右七味,以水一斗,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白話文: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配方如下:麻黃需去除節部,其性苦溫;連翹性苦平,這兩味藥各取一兩。杏仁三十粒,需要去除外皮和尖端,性甘溫。紅小豆使用一升,性甘平。大棗十二枚,掰開使用,性甘平。生梓白皮切成片,用量為一斤,性苦寒。甘草二兩,經過炙烤,性甘平。另外,有個別方子會加入生薑二兩,切片,性辛溫。

將上述七種藥材準備好後,用十鬥(約等於今日的20公升)的水,先煮麻黃,待水沸騰一至兩次後,撈去表面上的浮沫,再將其他藥物加入,繼續熬煮直到剩下三升(約等於今日的6公升)的液體。之後,濾掉藥渣,所得藥湯分溫服用,每次服用一升。

發黃中篇太陽中風,以火劫發其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燻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齊頸而還,腹滿而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則至噦。手足躁擾,循衣摸牀。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白話文:

在《黃帝內經》的「發黃中篇」中有這樣的記載:當人遭受太陽中風後,如果使用火療強迫出汗來治療。這樣做可能會使邪風遇到火熱,導致體內血液與氣息運行混亂,超越了正常範圍。兩種陽性因素(火熱與風邪)相互加劇,使得身體出現發黃的症狀。如果陽氣過盛,病人可能會有鼻血的傾向;而陰液不足時,則可能伴隨著小便困難。當陰陽兩方都處於虛弱枯竭的狀態時,病人的身體會變得乾燥,只有頭部出汗,而且汗水僅到達脖子就停止,腹部感到脹滿且稍微喘息,口腔和咽喉乾燥甚至潰瘍,有時還會有便祕的情況,時間久了可能會說起胡話,嚴重時甚至會抽搐吐沫。病人的手腳會不自覺地躁動,沿著衣服摩擦或摸索牀鋪。如果病人的小便能夠順利排出,那麼這樣的病人還有治癒的希望。

陽明病,發熱而汗出,此爲熱越,不能發黃。但頭汗出,其身無有,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爲瘀熱在裏,身必發黃,屬茵陳蒿湯。

白話文:

陽明病的症狀是身體發熱且出汗,這代表體內的熱能正在向外散發,因此不會導致皮膚黃疸的出現。然而,如果只有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卻沒有汗出,這種情況下汗水的範圍僅限於脖子附近,同時伴隨著小便不暢以及口渴頻頻飲用冷水或稀釋的米湯,這些症狀表明體內有瘀積的熱毒。在這樣的情況下,身體很可能會逐漸出現黃疸的現象。這種病情適合使用茵陳蒿湯來治療。

茵陳蒿湯方茵陳蒿六兩,苦平梔子十四枚,擘,苦寒大黃二兩,苦寒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溺如皂莢沫狀,色正赤。一宿,黃從小便去。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小便不利,少腹微滿,屬茵陳蒿湯證。

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檗皮湯主之。

白話文:

茵陳蒿湯的配方如下:茵陳蒿六兩,其性味苦而平;梔子十四枚,需要破開,其性味苦而寒;大黃二兩,性味亦苦而寒。將這三種藥材準備好後,使用十二升水,首先煎煮茵陳蒿,直至水量減少到六升。然後,再加入已破開的梔子和大黃,繼續煎煮,直至剩餘三升藥液。接下來,去除藥渣,將藥液分為三次,溫熱後服用。服藥後,小便應該會變得通利,尿液形態像皁角樹的泡沫,且顏色呈現鮮紅。經過一夜,體內的黃疸便會通過小便排出體外。

在患了傷寒大約七八天後,如果身體皮膚呈現像橘子一樣的黃色,並且小便不順暢,下腹部有輕微的脹滿感,這屬於中醫裡所說的「茵陳蒿湯證」的症狀。

如果患有傷寒病症,出現身體皮膚泛黃及發燒的情況,建議使用梔子檗皮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梔子檗皮湯方梔子十五枚,擘,苦寒甘草甘平黃檗苦寒,各五分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發黃下篇太陽病,身黃,其脈沉結,少腹堅,小便不利,爲無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屬抵當湯。

白話文:

梔子、黃柏皮湯的藥方:梔子十五枚,掰開,性苦寒;甘草五分,性甘平;黃柏五分,性苦寒。以上三味藥材,用四升水煮至二升,去渣,分兩次溫服。

發黃,屬於太陽病下篇,身體發黃,脈象沉而結,少腹堅硬,小便不利,這是沒有血的症狀。小便順暢,病人卻像發狂一樣,這是血證,應當服用抵當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