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壽世方》~ 卷一 (2)
卷一 (2)
1. 野芋頭擦法
野芋頭切片。磨擦背上第三骨節。如覺痛癢者。即非傷寒。若不知痛癢即是。
仍用野芋頭片。周身骨節。用力擦勻。並用芋片炒熱。煎濃汁服。二三次即愈,忌食葷並飯。傷寒不能分陰陽。目定口呆。身熱無汗。便秘。不省人事。用煮雞蛋砌臍四旁。或用老油松節(七兩)胡椒(照病人年紀每歲七粒)煮蛋。乘熱切頂殼三分。覆臍眼。面作團護住。冷易。視蛋黑為驗。收盡陰氣自愈。
又方,用煮雞蛋去殼。
乘熱滾擦。亦能變陰為陽。名蛋熨法。用吳茱萸(一升)搗碎。酒拌濕布袋二個分包。甑蒸透。多熨兩足心。兼熨肚臍下。候氣透手足暖為度。或加麥麵食鹽蔥白等分同炒。熱熨亦可。冷則再換。
傷寒表未解。寒邪挾濕。身目發黃。濕盛於熱。則黃色晦。熱盛於濕。則黃色明。晦為陰。明為陽。用生薑汁和茵陳汁點眼。遍身黃者。並擦胸前四肢。周身汗解。或用煨姜絞汁。和香油點眼。又陰黃。用丁香和茵陳。擦如上法。又濕熱發黃。昏沉不省。雄雞破背。帶毛血合胸。
又治發黃。用赤小豆,瓜蒂,黃米同研末吹鼻。或綿裹塞鼻各竅。出黃水愈。但勿深入。
白話文:
野芋頭擦法
將野芋頭切片,磨擦背部第三節脊椎骨。如果感到疼痛或發癢,表示不是傷寒。若沒有任何感覺,那就是傷寒。
仍然用野芋頭片用力擦拭全身關節。再將芋頭片炒熱,煎煮成濃汁服用。服用二到三次即可痊癒。忌食肉類和米飯。
如果是傷寒,無法區分陰陽虛實,症狀為眼神呆滯、口不能言、發熱無汗、便秘、神志不清,則可用煮熟的雞蛋放在肚臍周圍。或者用老松節油(七兩)和胡椒(根據病人年齡,每歲七粒)一起煮雞蛋,趁熱敲破蛋殼三分之一,覆蓋在肚臍上,用布裹住保暖。等雞蛋變冷,觀察蛋黃是否變黑,以此判斷療效。陰氣收斂後,便會自癒。
另一個方法是用煮熟的雞蛋去殼,趁熱滾燙擦拭身體,也能夠將陰轉為陽,稱為蛋熨法。
將吳茱萸(一升)搗碎,用酒拌勻,分裝在兩個濕布袋中,用蒸籠蒸透,反覆熱敷兩腳心和肚臍下方,直到氣血通暢,手腳溫暖為止。或者也可以用麥麵、食鹽、蔥白等分量一起炒熱後熱敷,冷了就換新的。
如果傷寒初期症狀未解,寒邪夾雜濕氣,導致身體和眼睛發黃,濕邪重於熱邪,則黃色暗淡;熱邪重於濕邪,則黃色明亮。暗淡屬陰,明亮屬陽。可以用生薑汁和茵陳蒿汁點眼睛,全身發黃者,也要擦拭胸前和四肢,直到全身出汗。或者用煨好的薑汁和香油點眼。如果是陰虛發黃,則用丁香和茵陳蒿,按照上述方法擦拭。如果是濕熱導致發黃,神志昏沉不清醒,可以用雄雞剖開背部,將帶毛的雞肉和血液敷在胸前。
治療發黃的另一個方法是:將赤小豆、瓜蒂、黃米研磨成粉末,吹入鼻孔,或者用棉花包裹後塞入鼻孔,排出黃水後即可痊癒。但注意不要塞得太深。
2. 傷寒無汗
紫蘇煎濃湯。熏頭面及腿彎。又麻黃去節。同甘草研末。加冰片點兩眼角。暖蓋靜臥。避風自汗。不汗熱湯催之。又胡椒,天麻,銀硃,棗肉丸握掌心。或用胡椒,丁香,蔥白搗塗兩掌心。夾腿內側取汗。治陰寒症皆宜。又代赭石,乾薑(等分)為末。熱醋調塗兩手心。合掌握定。夾於大腿內側。溫覆汗出乃愈。
傷寒汗出不均。腹背手足搐搦。川烏,海蛤,炮山甲(各一兩)酒丸彈大。置足心。別劈蔥白。蓋藥帛纏。熱水浸腳至膝。取汗。須避風。(並治中風手足不隨及風濕腳氣等症)
白話文:
傷寒無汗:用紫蘇煎成濃湯,用藥湯薰頭面和腿彎處。再將麻黃去節,和甘草研磨成粉末,加入冰片點在兩眼角。蓋上被子靜臥保暖,讓身體自然出汗。如果不出汗,就用熱湯催汗。也可以用胡椒、天麻、硃砂和棗肉做成丸子,握在掌心;或用胡椒、丁香、蔥白搗碎塗在兩掌心,夾在大腿內側,逼出汗來。治療陰寒症都適用。另外,也可以用代赭石和乾薑等量研磨成粉,用熱醋調和後塗在兩手心,握緊拳頭夾在大腿內側,溫暖覆蓋,待出汗後即可痊癒。
傷寒汗出不均,腹部、背部、手腳抽搐:用川烏、海蛤、炮山甲各一兩,用酒做成彈丸大小的藥丸,放在腳心。另將蔥白劈開,用布包好藥丸和蔥白,用熱水浸泡腳至膝蓋,逼出汗。過程中需注意避風。(此法也適用於治療中風手腳不靈活及風濕腳氣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