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存淦

《外治壽世方》~ 序

回本書目錄

1.

醫家論議,層出不窮,此是彼非,終無一定。要之時有升降,地有南北,非可執一論也。昔劉守真、張子和輩,值金人強盛,民悍氣剛,故多用宣泄之法。及其衰也,兵革之餘,民勞志困,故張潔古、李明之輩,多加補益。至於宋季三醫,大抵務守護元氣而已。此元人葛恆齋之言,

實發內經所未備,而有至理存焉。故醫家立論,意在生新,泥古者往往僨事。由此推之,古方豈能愈今人之疾哉?惟在醫之者之審時度勢,胸有卓見耳。然又不可以語今之醫者,則惟外治之法,庶可以救服食之窮。其法治之而效,固無論矣;即或不效,究與服食者有間。錢塘吳先生(師機)所著理鑰駢文,

專論外治,為醫家別開生面。其文洋洋洒洒八千餘言,細密工整,固已無微不格。然中人以下,或有未知。(淦)不揣愚陋,師其意不尚其文,採輯各方,略分門類,名之曰壽世初編,刊以行世。所願宏開壽域,各臻期頤,使世無不可外治之症,而見不必服藥之功效,其所益不已多乎?

時光緒三年丁丑余月之吉,海寧鄒存淦儷笙氏自識。

白話文:

醫學界爭論不斷,眾說紛紜,難以斷定孰是孰非。因為時間有盛衰,地域有南北差異,不能只用一種理論來概括所有情況。過去,劉守真、張子和等醫家,正值金朝強盛,百姓強悍剛毅,所以多採用宣泄的治療方法。等到金朝衰落,戰亂過後,百姓勞累、意志消沉,張潔古、李明等醫家,就多用補益的方法。到了宋朝末年,三位著名的醫家(指宋代醫學家),大多注重保護元氣。

這是元代葛恆齋的觀點,實際上補充了《內經》未曾詳述的地方,卻蘊含著至理。所以醫家立論,貴在創新,墨守成規的人往往會辦壞事。由此推論,古代的方劑豈能治愈現代人的疾病呢?只有醫生能夠審時度勢,具有獨到的見解才行。但也不能一概而論,現代醫生應該重視外治法,或許可以彌補內服藥物的不足。外治法如果有效,自然不必多說;即使無效,也與內服藥物相比,有其不同的作用。

錢塘吳先生(師機)所著《理鑰駢文》,專門論述外治法,為醫學開闢了新的局面。文章洋洋灑灑,八千多字,細緻精密,無懈可擊。但是,一般人可能未必看得懂。我不才,學習他的思想精髓,而不拘泥於他的文辭,收集整理各種外治方法,略作分類,命名為《壽世初編》,刊印流傳於世。我希望藉此廣泛延年益壽,人人皆能享壽至八十歲以上,讓世上沒有不能用外治法治療的疾病,讓世人看到不用服藥也能取得療效,這樣豈不是益處良多嗎?

光緒三年(1877年)秋月吉日,海寧鄒存淦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