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壽世方》~ 跋
跋
1. 跋
外治壽世方初編四卷,予友鄒君儷笙所手輯,而囑予校勘者也。外治之法,惟針灸最古,然非熟讀靈樞,深明經絡者,不能用以施治。故世之醫者,動以法仲景為言,而實未窺仲景之堂奧,不過廢棄針灸,僅知以湯液治病而已。第老人小兒,不喜服藥者多,一則精血耗竭,一則臟腑嬌嫩,要皆不堪攻伐。產婦癆人,用藥更難。古方所以有熨浴熏蒸諸法,以補其術之窮。唐宋諸公,在在講求,且有湯藥不能盡病之說,則除針灸以外,非用熨浴熏蒸之法,將何以收其功效?是編之成,固宜於窮鄉僻壤醫家鮮少之區,亦豈不為杏林切要之書哉!
光緒三年丁丑天中節新安胡增彬謙伯氏跋。
白話文:
這本《外治壽世方》四卷,是由我的朋友鄒儷笙先生編纂,並託我校對。外治方法中,針灸是最古老的,但若不熟讀《靈樞經》,深入了解經絡,便無法應用於治療。所以世上的醫生,往往以學習張仲景的醫術為口號,卻實際上沒有真正理解仲景醫術的精髓,只是放棄了針灸,只懂得用湯藥治病而已。然而,老年人和小孩,多不喜歡服藥,一是因為精血耗盡,二是臟腑嬌嫩,都難以承受藥物的攻伐;產婦和久病之人,用藥更加困難。古代的醫方因此有了熨、浴、熏、蒸等方法,以彌補湯藥的不足。唐宋時期的醫家,都非常重視這些方法,而且認為湯藥無法治癒所有疾病。那麼,除了針灸之外,若不用熨、浴、熏、蒸等方法,又將如何達到治療效果呢?這本書的完成,的確適用於偏遠地區醫生稀少的區域,難道不是杏林醫學的要點之書嗎?
光緒三年(1877年)丁丑年天中節 新安胡增彬撰寫。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