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存淦

《外治壽世方》~ 凡例 (1)

回本書目錄

凡例 (1)

1. 凡例

一是編所輯諸方。無一杜撰。皆從前人醫書雜著中採錄。因輾轉引用。非由原書。故概不註明出處。

一是編所採。皆系外治。凡是服食之方。理宜刪節。然內中間有兼須飲灌者。亦未便顧此失彼。故略載一二。

白話文:

這本書中收集的所有方劑,都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從前人的醫書和各種著作中摘錄而來。由於是經過多次轉載引用,並非直接來自原始文獻,所以這裡沒有標明具體出處。

本書所選取的都是外用療法,對於那些需要內服的方劑,本應刪除。但有些情況下,治療時也需要配合飲用某些藥物,為了不顧此失彼,因此還是稍微記載了一兩個這樣的例子。

一近人立方。每以人參為滋補要藥。殊不知價重兼金。有力者固視若恆品。無力之家。即參鬚參葉。亦且難得。兼有以高麗參黨參代之者。第藥品既殊。其用迥別。非惟無益。或恐有損。外治各方。亦間有用之者。今悉棄而不錄。

白話文:

最近有人問我,為什麼人參是滋補的重要藥物。其實,人參的價格十分昂貴,只有富裕的人才能把它當成平常的藥物服用。而貧窮的人家,連人參須和人參葉都很難得到。有些人會用高麗參或黨參來代替人參,但這兩種藥物的特性不同,用起來的效果也完全不一樣。不僅無益,甚至可能造成傷害。至於外用的各種方劑,偶爾也有人使用人參,但在這裡就不一一記載了。

一年高之人閱歷既多。性情自異。每遇疾痛。往往執不藥中醫之說。置之不理。使外治得行。費省而功多。定必首肯。為人子者。可不留意於此。

白話文:

人若活得越久,閱歷就越多。所以性情也會隨不同的閱歷而有所不同。每當遇到疾病時,往往相信和執著於不靠藥物的中醫療法。把醫師的話放在一邊不理會。讓除了藥物以外的治療方法來治療,可以節省費用、增進效益。一定會點頭同意。作為子女的人,不容忽略這一點。

一小兒腸胃柔脆。攻伐之劑。本難輕投。及知識漸開。又皆畏於藥味。十九未能下咽。外治除針灸外。要皆無所痛苦。故兒科諸方。選取稍冗。

白話文:

有一個小兒腸胃比較脆弱,以往使用攻伐類藥物時,常常很難讓他吞下去。而且當他漸漸懂事了,更是害怕藥物的味道,有十分之九的藥他都無法吞下去。除了針灸以外的外治方法,基本上都沒有痛苦。所以兒科的各種方子,選取的時候要特別小心。

一痘瘄為幼科切要。諸家多不經意。且有毒劣之方。用以施治。令其暗損真元。顯促年壽者。產科又生死攸關。惟外治較為穩妥。有識者自宜廢彼從此。

白話文:

痘瘡的防治是兒科的重點。許多醫師不重視它。況且有些醫師用有毒有危害的方法來醫治痘瘡,使患者暗中損害元氣,明顯地減短壽命。產科更加關係到生死存亡,只有外治的方法比較穩妥。有識之士應該廢除以上這些不恰當的方法,改用外治的方法。

一外治莫多於瘡瘍。是編雖注意內科。而所選無多。外科居十之六。(後復刪去其一二)其疔毒癰疽諸瘡無所附離者。不得不另為分類。其他皆附入各部。不復區分內外。

白話文:

在中醫的外科治療中,沒有什麼比治療瘡瘍更重要的了。這本書雖然注重內科,但所選的內容卻不多。外科佔了十分之六(後來又刪去了其中的兩三篇)。其中,疔毒、癰疽等瘡瘍是不能與其他疾病區分的,不得不另立分類。其他的內容都附在各個部門,不再區分內科和外科。

一通都大邑。名醫麇集之區。有疾延醫服藥甚便。即有良方。每每棄而不視。然亦有無力延醫。與醫之而或窮其術者。不妨以外治之法試之。適有效驗。非惟省延醫之費。抑且免伺候之煩。何樂如之。

白話文:

一個通都大邑,是名醫聚集的地方,一旦有疾病找醫師服藥很方便,即使有好的處方,常常被忽略和不理會。但仍有許多貧民無力請醫師或窮盡醫師的醫術的,不妨試著用外治療法,適當有療效,不僅可以節省請醫師的費用,而且避免伺候病人的麻煩,怎麼能不樂意呢。

一窮鄉僻壤。醫家鮮少。每遇疾病。常自隱忍。即或宣露於人。其症候或難辨識。服食之方。十必誤九。不若外治之得效。宜家置一編。時時翻閱。是所望於印送之善士。

白話文:

在偏僻的鄉村,醫生很少。每當有人患病,經常自己忍耐。即使告訴別人,症狀也可能難以辨別。服用的藥方,十次中必定有九次是錯誤的。還不如外治的方法有效。應該在家中放置一本醫書,時時翻閱。這是我們對印送善士的期望。

一古方所稱㕮咀者。稱畢細切也。方寸匕者。正方一寸。散子以不落為度。刀圭者。如梧桐子大。一撮者。四刀圭。一把者二兩。略述於此。以備用時斟酌。

白話文:

在古方的藥材中,所謂的「㕮咀」,是指將藥材切得非常細碎。

「方寸匕」,是一個正方形的藥匙,邊長一寸。

「散子」,是指將藥材研磨成粉末,以不掉落為標準。

「刀圭」,是指如梧桐子大小的藥材。

「一撮」,是指四個「刀圭」的藥材量。

「一把」,是指二兩的藥材量。

以上是常用中藥劑量的簡單介紹,在使用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酌情加減。

一轉輾傳抄。不無承訛襲謬之病。(予)本不知醫。未敢僭改。故於錄成之日。乞新安胡君謙伯校閱一過。顯然知其誤者改之。兩通者並存之。其有未盡之處。尚望當世諸君子。標出郵示。以便更正。

一是編限於刊資。搜輯無多。凡諸症候。或有未備。倘行之有效。自當廣為勸募。再以二編呈教。

白話文:

經由多番抄寫轉載,難免有傳道失實、訛誤不實的毛病。(我)自己原本就不懂醫術,不敢擅自更改。因此在已記錄完成之時,請求新安人士胡謙伯先生校閱一遍。明顯知道有錯誤的,就予以改正。可以兩種說法通用的,就都保留。如果還有沒完善的地方,還希望當代的各位仁人志士,標出郵寄給我,以便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