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醫案》~ 序 (2)
序 (2)
1. 序
青浦陸君士諤,名醫也。其治症,聞聲望色察脈問證,洞見臟腑,燭照彌遺,就診者無不嘆為神技。而不知君固苦心得之也。余以善病,喜讀醫籍。去年冬,購得《醫學南針》,讀之大好,因想見陸君之為人。余左脅有塊作痛,患已逾年,歷經中西名醫診治,藥日投而病日劇,乃搭車赴松江訪陸君。
君一診,即曰:病雖在氣,患已及血。余告以病起由乎積食。陸君曰:食入於胃,化行於脾。今飲啖如常,脾胃足徵無病。凡氣分之病,臌脹浮腫,皆不見痛。君病在血分也。立方當歸、川芎、白芍、香附、柴胡、潞黨、紅棗。寥寥七味,一劑知,三劑病若失。因與君暢談醫藥,並及近代名流。
君於王孟英氏最為推服。余曰:孟英果然名家,可惜偏於寒涼。讀潛齋書者,每每不敢用溫藥。君曰:孟英用藥,何嘗獨遺溫熱?其寒涼方,救逆之案為多。檢其全書,用附、桂、乾薑之方,有一十九案。可知藥貴對證,王氏亦絕無成見也。大抵當時醫家,喜用溫補。王氏所診,病病者十之四,病藥者十之六。
讀書者不知研求,自然有偏任寒涼之弊矣。因出其自編之《孟英醫案》,分類排比,眉目朗然。余不禁狂喜,勸之發刊。君曰:孟英原案,猶《資治通鑑》,余此編猶紀事本末,不過自備檢查爾,何足問世。余曰:初學得此,因證檢方,得見孟英之手眼,未始非君之功也。陸君頗韙余言,余因草其緣起,即為之序。
民國十年五月金陵哈守梅拜序
白話文:
[序]
青浦地方有一位名叫陸士諤的先生,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醫生。他在診斷病人時,只需聽聲音、觀察臉色、查看脈象、詢問症狀,就能清楚地瞭解病人內臟的狀況,他的診斷能力極為精準,所有來看病的人都讚歎他的醫術如同神技。但大家可能不知道,這是陸先生經過艱辛學習和努力才獲得的能力。
我因為身體狀況一直不好,所以喜歡閱讀醫學相關的書籍。去年冬天,我買到了一本叫做《醫學南針》的書,讀後十分喜愛,因此非常想要見識陸先生的為人。我左側肋骨下有個腫塊,已經痛了一年多,我找過許多中西醫名醫診治,但吃藥的同時病情卻越來越嚴重。於是,我決定坐車去松江拜訪陸先生。
陸先生診斷之後,立刻告訴我,雖然病症出現在氣上,但實際上已經影響到血液。我告訴他,這個病是因為食物積滯造成的。陸先生說,食物進入胃部後,會在脾臟進行消化。現在我的飲食依然正常,可以推測脾臟和胃部並沒有問題。一般來說,氣分的病,如脹氣、水腫等,通常不會感到疼痛。你的病應該是在血液方面。他開了當歸、川芎、白芍、香附、柴胡、潞黨、紅棗等七種藥材。只用了這幾種藥,我的病狀很快就有所改善,吃了三劑藥後,病就好像消失了。因此,我和陸先生開始深入討論醫學和藥物,並且談到了近代的一些著名醫學家。
陸先生最推崇的是王孟英。我說,孟英確實是醫學大家,但他的治療方式偏向使用寒涼的藥物。讀過潛齋書的人,往往不敢使用溫熱的藥物。陸先生回答,王孟英開藥時,從來不會只考慮寒涼或溫熱,他的寒涼藥方,大多是在緊急情況下使用。如果仔細閱讀他的書,會發現他使用附子、肉桂、乾薑等溫熱藥物的案例有十九個。由此可見,藥物的選擇關鍵是要對症,王孟英在這方面絕對不會固執己見。大體上,當時的醫生們偏好使用溫補的藥物。在王孟英的診療中,十分之四是因為疾病本身,而十分之六則是因為錯誤的藥物使用。
讀書的人如果不進一步研究,自然會有偏向使用寒涼藥物的弊端。因此,陸先生編寫了一本《孟英醫案》,將各種病例按照類別整理,使得內容清晰明瞭。我看了之後非常高興,鼓勵他公開出版。陸先生說,孟英的原始病例就像《資治通鑒》,我這本書就像是紀事本末,只是為了方便自己查閱而已,不足以公開。我回答,對於初學者來說,有了這本書,可以根據症狀查找對應的藥方,能更好地理解孟英的診斷技巧,這也是你的一大貢獻啊。陸先生很認同我的觀點,因此我起草了這篇緣起,作為本書的序言。
民國十年五月金陵哈守梅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