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藝

《慎五堂治驗錄》~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案1)任,左,朔望涇,八月。旋風中於脾絡,風痰阻滯機竅。遂卒然昏僕,口噤涎流,目直肢痙,脈形軟弦。且擬搜風化痰,以觀其變。

全蠍(三隻),天竹黃(二錢),淡竹瀝(一杯),鉤鉤(二錢),殭蠶(四錢),製半夏(二錢),石菖蒲(七分),天麻(二錢),桑葉(三錢),天南星(七分)

目能轉動,肢痙亦平。開口視苔,其色熟白,齒仍焦。稀糜進,證雖轉輕,尚當祛滌。

前方去天麻,加鮮石斛五錢。

(案2)許,右,網船。產後十二朝,瘀露連降,腹無痛楚,寒熱大作,日夜二次。唇繭脈弦。伏邪晚發也。擬清泄之。

青蒿(三錢),雞蘇散(三錢),光桃仁(一錢半),桑葉(三錢),豆卷(四錢),生薑衣(三分),冬瓜子(三錢),蟬衣(五分),製半夏(一錢半),廣藿香露(一兩半)

後加枇杷葉。

(案3)平,左,朝陽門。氣元不足,症似損怯。進建中既合病機,今參內補法。

紅棗(五枚),生耆皮(一錢半),細直地(三錢),白芍(一錢半),炙草(五分),淮小麥(三錢),益智仁(三分),穀芽(七錢),歸身(一錢半),地骨皮(一錢半),川桂枝(一分半)

十帖愈。

(案4)盛,右。久有鼻淵頭風之證,時發時休。今夏咳嗽,臥則尤甚,咳出白痰稍止。背寒如掌大,皮肌似發熱,口渴微嘔。舌苔白膩,脈形細弦。此心肺氣虛,痰飲上泛,久恐延至肺痿。

炮姜(三分),半夏(三錢),陳皮(一錢),前胡片(一錢半),炙草(三分),茯苓(三錢),蛤殼(七錢),旋覆花(三錢),海蜇(一兩),枇杷葉(三錢)

(案5)俞瑞卿,東皋村,三月。壯熱有汗不暢,面腫氣喘,肢酸脅痛,目紅口渴。脈洪數帶弦。唇乾,舌紅,苔糙。風溫內熾,治以清泄。

杏仁(四錢),羚羊角(二錢),旋覆花(三錢),枇杷葉(五錢),蔞皮(三錢),薄荷(一錢),大力子(四錢),絲瓜絡(四錢),水葦根,桑葉(四錢),大川貝(三錢),生乾草(三分)

汗出熱不解,喘痛皆緩,面腫不退,大便暢下,小溲微熱。脈仍洪數而空,舌苔紅膩。症雖轉松,尚防反復。再擬前方出入主之。

前方去羚、薄、葦、蔞,加菊花、蟬衣、竹茹

諸症悉平,脈仍洪數。原方加入化痰為治。

次方加青黛拌蛤殼

(案6)陳,右,七月。寒熱後,脘痞不飢,腹鳴口甜。脈濡,苔黃。乃暑去濕存所致。治宗《內經》法增味調之。

佩蘭(三錢),茯苓塊(三錢),枇杷葉(炒,四錢),穀芽(四錢),藿梗(一錢半),宋半夏(二錢),白蔻殼(三分),苡仁(三錢),杏仁(三錢),鮮佛手(一錢半)

(案7)陸,幼,七月。骨骱攻痛不定,寒熱有汗,脈弦,行痹證,祛風為主。

白話文:

[卷一]

(案1)一位病人,左側身體不適,發病時間在農曆朔望(初一或十五)前後,八月。突然被旋風侵襲,導致脾經受阻,風痰阻塞經絡竅穴,於是突然昏倒,口緊閉流口水,眼睛直視,肢體抽搐,脈象軟弱而弦細。於是醫生擬定疏風化痰的治療方案,觀察病情變化。處方:全蠍三隻,天竹黃二錢,淡竹瀝一杯,鉤吻二錢,殭蠶四錢,製半夏二錢,石菖蒲七分,天麻二錢,桑葉三錢,天南星七分。 病情好轉,眼睛可以轉動,肢體抽搐也停止了。醫生查看舌苔,顏色是熟白,牙齒發焦。病人吃稀粥,病情雖減輕,但仍需進一步清除病邪。於是醫生去除了天麻,加了鮮石斛五錢。

(案2)一位姓許的病人,右側身體不適,在船上發病。產後十二天,瘀血持續排出,腹部沒有疼痛,但寒熱交替,每日發作兩次,嘴唇腫脹,脈象弦細。這是邪氣滯留後發作。醫生決定採用清泄的治療方案。處方:青蒿三錢,雞蘇散三錢,光桃仁一錢半,桑葉三錢,豆豉四錢,生薑皮三分,冬瓜子三錢,蟬蛻五分,製半夏一錢半,廣藿香露一兩半。後來又加了枇杷葉。

(案3)一位姓平的病人,左側身體不適,住在朝陽門附近。元氣不足,症狀類似氣血虧損。服用建中湯後病情好轉,現在用參類補益的方法治療。處方:紅棗五枚,生黃耆皮一錢半,細生地三錢,白芍藥一錢半,炙甘草五分,淮山藥三錢,益智仁三分,穀芽七錢,當歸身一錢半,地骨皮一錢半,川桂枝一分半。服用十帖藥後痊癒。

(案4)一位姓盛的病人,右側身體不適。長期患有鼻淵頭痛,時好時壞。今年夏天咳嗽,躺下時更嚴重,咳出白色痰液後稍有好轉。背部寒冷,像手掌那麼大一片,皮膚肌肉好像發熱,口渴略微嘔吐。舌苔白膩,脈象細弱而弦細。這是心肺氣虛,痰飲上逆,長期下去恐怕會發展成肺痿。處方:炮薑三分,半夏三錢,陳皮一錢,前胡片一錢半,炙甘草三分,茯苓三錢,蛤殼七錢,旋覆花三錢,海蜇一兩,枇杷葉三錢。

(案5)俞瑞卿,住在東皋村,三月發病。壯熱伴有汗出不暢,面部腫脹,氣喘,肢體酸痛,脅肋疼痛,眼睛紅腫,口渴。脈象洪數而帶弦。嘴唇乾燥,舌頭紅腫,苔層粗糙。這是風溫內盛,用清泄的方法治療。處方:杏仁四錢,羚羊角二錢,旋覆花三錢,枇杷葉五錢,蔞麻皮三錢,薄荷一錢,大力子四錢,絲瓜絡四錢,水葦根,桑葉四錢,川貝母三錢,生甘草三分。 出汗後熱度未退,喘息疼痛減輕,面部腫脹未消,大便通暢,小便略熱。脈象仍然洪數而虛弱,舌苔紅膩。症狀雖有所緩解,但仍需預防復發。於是醫生調整了處方,去除了羚羊角、薄荷、水葦根、蔞麻皮,加了菊花、蟬蛻、竹茹。所有症狀都消失了,但脈象仍然洪數。於是醫生在原方中加入了化痰的藥物。 後來又在處方中加入了青黛拌蛤殼。

(案6)一位姓陳的病人,右側身體不適,七月發病。患寒熱病後,脘腹痞悶,不想吃東西,腹部鳴響,口甜。脈象濡弱,舌苔黃。這是暑熱已退但濕邪尚存。醫生根據《內經》的治療方法,加了一些藥物來調整。處方:佩蘭三錢,茯苓塊三錢,枇杷葉(炒)四錢,穀芽四錢,藿香梗一錢半,宋半夏二錢,白蔻殼三分,薏苡仁三錢,杏仁三錢,鮮佛手一錢半。

(案7)一位姓陸的兒童,七月發病。骨節疼痛不定,寒熱交替,出汗,脈象弦細,這是行痹證,主要治療方法是祛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