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藝

《慎五堂治驗錄》~ 卷十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7)

1. 卷十四

(案520)鶴前涇唐羊,年二十餘。丁亥科日,飽食牛肉及豬雞面等物,遂起脘中脹痛。醫投寒涼消導,毫無效象,且加小溲不行,氣喘泛惡,鼻扇脹痛。瀕危始丐余診。診得右關脈大,舌紫苔黃,明是食滯填實,胃中有格拒閉塞之危,不得不急下以承胃氣。以仲聖大承氣湯加楂、杏、楝實、五穀蟲、稻杆、燈心等為方,服後下宿垢鬥許,小溲不行、脘中痛脹皆平,氣喘泛惡咸定。是證不食不便已十二日矣,仲聖之法固仙方也。

其善後之法亦非易易,予金斛、枳殼、半夏、茯神、穀芽、陳皮等,一劑痊愈。(敏)

(案521)吳,右,丁亥八月,網船。遍體攻痛,皮膚燥裂色赤,四肢麻木,眩暈腹痛。營分大虧,風邪內盛,養血驅風為治。

明天麻(一錢半,煨),東白芍(三錢),嫩甘草(五分,炙),豨薟草(三錢),桑枝(一兩)葉(三錢),淨歸身(一錢半),川桂枝(三分),干首烏(四錢),黑芝麻(三錢),甜菊花(三錢),料豆衣(三錢)

(案522)崔全,丙戌七月。瘧來汗出熱不淡,即下河沐浴,汗止而寒熱模糊,頭疼身痛,脈緊苔白。用香薷飲祛在表之水,又可法達膜原之邪。

陳香薷(七分),尖檳榔(一錢半),生川樸(五分),草果(五分),白知母(七分,生薑衣五分炒),淡豆豉(五錢),紫蘇葉(一錢),左金丸(三分,同水炒),製半夏(一錢半),生枳殼(一錢),廣藿香(三錢),一劑。

諸證若失,惟大便未解,去香薷,加蔞皮五錢。

(案523)周,丁亥八月,網船。先寒熱後下痢赤白,腹痛,不飢不食,脈右大左弦。治從少陽陽明立方。

白頭翁(一錢半),金石斛(二錢半),藿香(一錢半),佛手(一錢半),大豆卷(四錢),木香(一錢),佩蘭(一錢半),穀芽(七錢),北秦皮(四錢),銀花(一錢半),碧玉散(三錢)

痢減思食。加赤芍炭二錢,增木香五分。

(案524)戈娘娘,丁亥仲春,西門。診脈小緊數,舌苔薄黃,胸痛徹背,痛甚則嘔,病累一載。胸中陽氣不宜,肝木乘機犯胃,並顧治之。

蘇羅子(三錢),瓜蔞殼(三錢,白酒炒),云茯神(三錢),佛手(一錢半),旋覆花(三錢),金鈴子(一錢半),薤白頭(一錢半),荷梗(二尺),製半夏(一錢半),生香附(三錢),廣鬱金(一錢半)

服藥後經歲之痛已釋,脈亦平和,依原加減守之。

製半夏(二錢),西赤芍(一錢半),旋覆花(二錢),白螺螄殼(五錢),瓜蔞殼(三錢,白酒炒),於潛術(七分),金鈴子(一錢半),薤白頭(一錢半),新會皮(一錢),穀芽(五錢)

(案525)範芳,丙戌五月,泥涇。灼熱無汗,神煩少寐。前用黑膏合辛涼法,汗出熱退其半,紅斑隱隱,舌仍干灰,咳嗽氣促,泄瀉亦減,面赤唇乾,脈左洪數。葉氏所謂伏氣發溫也。救陰為主,佐以化斑。

白話文:

[卷十四]

(案520)一位名叫唐羊的鶴前涇人,二十多歲。丁亥年某日,飽食牛肉、豬肉、雞肉麵等食物後,腹部脹痛。醫生用寒涼消導的方法治療,卻無效,而且小便不通,氣喘、噁心、鼻塞脹痛,情況危急,才來求診。診脈發現右關脈洪大,舌頭紫暗,舌苔黃厚,判斷是食物積滯導致胃氣阻塞,必須立即使用峻下藥以瀉通胃氣。於是使用仲聖大承氣湯,並加入山楂、杏仁、楝實、五穀蟲、稻莖、燈芯草等藥物。服藥後瀉下大量宿便,小便不通、腹部脹痛等症狀都消失了,氣喘、噁心也好了。這位病人因為飲食不適已經十二天了,仲聖大承氣湯果然是神效的方劑。

後續調理也不容易,我用金斛、枳殼、半夏、茯神、穀芽、陳皮等藥物,一劑就痊癒了。(敏)

(案221)吳姓病人,右側身體不適,丁亥年八月,在網船上。全身疼痛,皮膚乾燥龜裂且發紅,四肢麻木,頭暈目眩,腹部疼痛。判斷是營血虧虛,風邪內盛,因此採用養血驅風的治療方法。

處方:明天麻(一錢半,煨)、白芍(三錢)、炙甘草(五分)、豨薟草(三錢)、桑枝(一兩)、桑葉(三錢)、熟地黃(一錢半)、桂枝(三分)、何首烏(四錢)、黑芝麻(三錢)、菊花(三錢)、豆腐衣(三錢)

(案222)崔全,丙戌年七月。患瘧疾,發熱出汗,但熱度不退,於是下河洗澡,汗止後寒熱交替不明顯,頭痛身痛,脈象緊,舌苔白。使用香薷飲以祛除表邪,並治療裡寒。

處方:香薷(七分)、檳榔(一錢半)、川樸(五分)、草果(五分)、知母(七分,生薑汁炒)、豆豉(五錢)、紫蘇葉(一錢)、左金丸(三分,水炒)、半夏(一錢半)、枳殼(一錢)、藿香(三錢),一劑。

如果症狀未見好轉,但大便未解,則去掉香薷,加入蔞仁五錢。

(案223)周姓病人,丁亥年八月,在網船上。先寒熱後下痢,排出赤白混雜的便,腹痛,不餓不想吃東西,右脈洪大,左脈弦細。根據少陽、陽明經辨證論治。

處方:白頭翁(一錢半)、石斛(二錢半)、藿香(一錢半)、佛手(一錢半)、大豆卷(四錢)、木香(一錢)、佩蘭(一錢半)、穀芽(七錢)、秦皮(四錢)、金銀花(一錢半)、碧玉散(三錢)

如果痢疾減輕,想吃東西了,則加煅赤芍藥二錢,增加木香五分。

(案224)戈娘娘,丁亥年仲春,西門。脈象細緊數,舌苔薄黃,胸痛徹背,疼痛劇烈時會嘔吐,病了一年。胸中陽氣不足,肝氣乘脾犯胃,需要同時治療。

處方:蘇子(三錢)、瓜蔞殼(三錢,白酒炒)、茯神(三錢)、佛手(一錢半)、旋覆花(三錢)、金鈴子(一錢半)、薤白頭(一錢半)、荷梗(二尺)、半夏(一錢半)、香附(三錢)、鬱金(一錢半)

服藥後,多年的胸痛消失了,脈象也平和了,根據病情加減續服。

加味處方:半夏(二錢)、赤芍(一錢半)、旋覆花(二錢)、牡蠣(五錢)、瓜蔞殼(三錢,白酒炒)、蒼術(七分)、金鈴子(一錢半)、薤白頭(一錢半)、陳皮(一錢)、穀芽(五錢)

(案225)範芳,丙戌年五月,泥涇。發熱但不出汗,煩躁不安,睡眠很少。之前用黑膏藥和辛涼藥,汗出熱退了一半,但隱約可見紅斑,舌頭依然乾燥灰暗,咳嗽氣促,腹瀉減少,面紅唇乾,左脈洪數。這是葉氏所說的伏氣發溫,應以滋陰為主,輔以化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