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藝

《慎五堂治驗錄》~ 卷十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6)

1. 卷十四

柳洲云:虛人肝腎之氣上浮,宛如痰在膈間,須投峻劑養陰,俾龍雷之火下歸元海,其此之謂歟。茲宗其意,陰充陽潛為福。

生牡蠣(一兩半),枸杞子(四錢),滁菊花(三錢),川石斛(四錢),磁石(五錢,朱打為丸),桑枝(一兩)葉(三錢),黑芝麻(三錢),穀芽(一兩),制首烏(七錢),水炙草(一錢),天麻(一錢)

服五劑,去天麻、川斛,加蓯蓉一錢半、白芍二錢半,飲食增,足漸溫,麻木定,手足能動。再去牡蠣、磁石、首烏,加直生地三錢、阿膠一錢半。後用膏方調補,其方錄下。

直生地(八兩),淨歸身(一兩半),生牡蠣(二斤),黑豆(半升),白芍(三兩),女貞子(一斤),龜甲(八兩),黑芝麻(一合),水炙草(一兩),白菊花(三兩),蒲桃干(六兩),川斛(三兩),干首烏(八兩),桑枝(一斤)葉(三兩),五味子(五錢),白蜜(四兩),阿膠(二兩)收膏。

(案517)城門董氏婦,丁亥七月。年逾三十,患汛衍,來前必先腹痛,病已數載。女科百治無功,延余診之。脈來弦細,詢得素有便血,胸脅支滿,目眩寒熱,喉間有血腥之氣,正合《內經》血枯之條,氣竭肝傷所致。但女科不識,所以無效。病雖經久,不十劑可許全功。

乃宗《內經》立方,以烏賊、茜草、歸、芍、香附、楝實、白薇、桑葉、豆卷、穀芽等味,服至八劑,其病若失。

(案518)沈,左。風毒上壅陽絡,發為大頭瘟證,曾經瘍科調治,轉劇。且擬東垣先生法應之。

牛蒡子(三錢),生天蟲(三錢),板藍根(一錢半),薄荷葉(八分),金銀花(一錢半),菊花(三錢),馬勃(一錢半),桑葉(三錢),光杏仁(三錢),射干(八分),黑豆卷(三錢)

生大黃和蜜為丸,時時含化服。二劑愈。

風毒上壅,若用重劑攻泄,直走腸胃,病所未得藥力,胃中先已受戕,何可去病?今宗普濟消毒飲法,辛涼輕泄,解散風毒,大黃和蜜含化者,蓋純苦下降已過病所,得蜂蜜之緩,且時時含化,未至胃中,性已宣布,不傷中下,在上之病宜異驟拔。

(案519)家邦周,年逾五旬,丁亥仲冬陡然便泄無度,形瘦神疲,納食甚少,自問以為不起矣。余診之脈弦而勁,曰:土虛木乘,培土和木尚可圖功。疏方用芍、甘、苓、朮、扁豆、黃土、蘇葉、苡仁、益智等,一劑而便泄已稀,去甘草、蘇葉,加參、橘、鈴、谷,又服五劑,泄止而能起榻。胃旺納加,非肉不飽,嗣後自謂泄傷元氣,當以膏劑調補。

方用六君、歸脾加味,服至旬日,起居健康已如壯年矣。錄方於左。

上黨參(八兩),大有耆(三兩),益智仁(一兩),桂圓(二兩),於潛術(二兩),黃防風(四錢),遠志(一兩),蓮子(四兩),云茯神(三兩),枳殼(一兩),生香附(三兩),淨歸身(一兩),嫩甘草(一兩),東白芍(三兩),春砂仁(一兩),生薑(五錢),新會皮(三兩),川桂枝(五錢),飴糖(八兩),大紅棗(八兩),製半夏(三兩),木香(一兩)

白話文:

[卷十四]

柳洲說:體虛的人肝腎之氣上浮,就像痰卡在膈肌之間,需要用峻猛的藥物滋陰,使像龍雷一樣的火下降回腎臟,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以此為宗旨,陰氣充盈,陽氣潛藏就是福氣。

方劑一:生牡蠣一兩半,枸杞子四錢,滁菊花三錢,川石斛四錢,磁石五錢(朱砂製成丸劑),桑枝一兩、桑葉三錢,黑芝麻三錢,穀芽一兩,制首烏七錢,水炙甘草一錢,天麻一錢。

服用五劑後,去掉天麻、川石斛,加入蓯蓉一錢半、白芍二錢半。 服藥後飲食增加,腳漸漸溫暖,麻木感消失,手腳能活動。 再去掉牡蠣、磁石、首烏,加入生地黃三錢、阿膠一錢半。 之後用膏方調補,膏方如下:

膏方:生地黃八兩,熟地黃一兩半,生牡蠣二斤,黑豆半升,白芍三兩,女貞子一斤,龜甲八兩,黑芝麻一合,水炙甘草一兩,白菊花三兩,蒲桃乾六兩,川石斛三兩,制首烏八兩,桑枝一斤、桑葉三兩,五味子五錢,蜂蜜四兩,阿膠二兩,製成膏劑。

(病例517)城門董氏婦人,丁亥年七月。年過三十,患有經血不調,每次來經前都先腹痛,病已數年。 多位婦科醫生治療無效,後求診於我。脈象弦細,詢問得知素有便血,胸脅脹滿,頭暈目眩,寒熱交替,喉嚨有血腥味,正符合《內經》中血枯的症狀,是氣血虧虛,肝臟受損造成的。但婦科醫生沒有識別出來,所以治療無效。雖然病症久治不愈,但十劑藥物即可痊癒。

我根據《內經》的理論制定藥方,使用烏賊骨、茜草、熟地黃、白芍、香附、苦楝子、白薇、桑葉、黑豆、穀芽等藥物。服用至八劑,病情好轉。

(病例518)沈某,左側。風毒壅盛於陽經絡,導致大頭瘟,曾經由外科醫生治療,病情加重。我參考東垣先生(張仲景)的治療方法。

方劑二:牛蒡子三錢,生天蟲三錢,板藍根一錢半,薄荷葉八分,金銀花一錢半,菊花三錢,馬勃一錢半,桑葉三錢,杏仁三錢,射干八分,黑豆卷三錢。

將生大黃加蜂蜜製成丸劑,隨時含服。兩劑藥後痊癒。

風毒壅盛,如果使用峻猛的藥物攻瀉,藥力會直達腸胃,還沒到達病灶,胃就先受損了,怎麼能治病呢?現在我參考普濟消毒飲的方法,使用辛涼輕瀉的藥物,以散解風毒,大黃加蜂蜜含服,因為純苦寒的大黃下降至病灶後,蜂蜜能緩和藥性,而且隨時含服,還沒到達胃部,藥性就已散佈,不會損傷中焦和下焦,治療上焦的病症,應該避免驟然攻伐。

(病例519)家邦周,年過五十,丁亥年仲冬突然腹瀉不止,形體消瘦,精神疲乏,食慾不振,自認為快要不行了。我診脈,脈象弦急有力,說:這是脾土虛弱,肝木乘克,只要培土抑木,就能收到效果。 我開了個方子,用白芍、甘草、茯苓、蒼朮、扁豆、黃土、紫蘇葉、薏苡仁、益智仁等藥物。一劑藥後腹瀉減少,去掉甘草、紫蘇葉,加入人參、橘皮、吳茱萸、穀芽,又服五劑,腹瀉停止,能下床了。胃口好了,食慾旺盛,不吃肉就不飽,後來他自己覺得腹瀉傷了元氣,要用膏劑調補。

方劑三:用六君、歸脾湯加減,服用十天,起居飲食已和壯年人一樣了。藥方如下:

黨參八兩,白朮三兩,益智仁一兩,桂圓肉二兩,蒼朮二兩,防風四錢,遠志一兩,蓮子四兩,茯神三兩,枳殼一兩,香附三兩,熟地黃一兩,炙甘草一兩,白芍三兩,砂仁一兩,生薑五錢,陳皮三兩,桂枝五錢,麥芽糖八兩,大棗八兩,制半夏三兩,木香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