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權初編》~ 附錄 (1)
附錄 (1)
1. 附錄
2. 重梓《傷寒論翼》序
夫寶物之顯晦,各有其時,如荊山之玉,豐城之劍,沉埋日久,當其時至,必有卞和起不平之鳴,雖兩刖不辭,稱屈而爭,雷煥俯求豐城令,入獄起沉而出,遂令舉世共知為寶,以成不朽之名。
矧夫拯救蒼生夭折之書,而為人世之真寶者,又豈能終晦而不顯哉?《傷寒》一書,出之仲景,乃上天垂憫蒼生,特簡淵鑑聖醫,拯生民之夭折,宜如日之麗天,健運不息,何其越世,即泯焉無傳乎?晉之叔和,得之口授,參恭以己撰,謬引經文,著為序例,有誤後人,遂有千古魚目混珠之嘆,賴後賢方中行、喻嘉言、程郊倩、柯韻伯等,卓識過人,削偽存真,而韻伯更覺天資穎拔,所著《傷寒論翼》,將仲景之條,渾化而論,講一法即以眾法比類而推講之,論一方,亦以眾方比類而推論之,遂覺仲景通身手眼,一時畢現,使讀者無復膠柱鼓瑟之誚,洵仲景之大功臣也。宜其萬古重明,不致再墜,何未幾而棗梨蠹蝕,蕩無復存,是寶物之顯而復晦者也。
近有崇川程繩玉先生,著《傷寒發明》一書,所遵是書,十之七八,斷章分注,於各條之下,使人易明,亦善法也。但分而不合,未免反掩柯氏之心法,予於拙作《醫權初編》中論之已詳。新安羅東逸先生,集《古今明醫經論證治匯粹》八卷,為醫林中之至寶,今皆泯滅無傳,惟此與《名醫方論》二卷,予次第得之。噫!醫道掃地久矣。
繼晦重明,此非其時耶?舍此八卷,其誰與歸?茲皆梓以為倡,其餘六卷,必有同志君子,訪集續梓以成全帙,大彰斯道於不朽,並使羅子之苦心,復見於今日也。若謂寶物之晦而當顯則可,若以吾擬之卞和雷煥抱屈而爭、起沉而出者,則是冒天功而蹈虛譽,則吾豈肯當哉?是為序。
白話文:
寶物的顯現與隱藏,各有其特定的時機,就像荊山的玉石,豐城的寶劍,即便長時間被深埋,待到它們的時刻來臨,一定會有像卞和這樣的英雄挺身而出,即使雙腳被刖(砍)也不退縮,為了正義與真相奮力爭取,就如同雷煥尋求豐城令的職位,深入監獄挖掘出被埋沒的珍貴寶物,從此讓世人皆知其價值,成就了不朽的名聲。
況且,拯救眾多生命免於夭折的醫學寶典,更是不可能永遠被埋沒的。《傷寒論》這本書,出自張仲景之手,這是上天對人類的慈悲,特別選出具有深厚醫學造詣的聖醫,來拯救人們的生命,應如太陽般在天空中運轉不息,怎麼可能隨著時代更迭,就消失無蹤呢?晉朝的王叔和,藉由口述傳承獲得此書,但後來的醫者卻參雜了自己的見解,錯誤引用經文,寫成序例,誤導了後世,導致千古以來出現了魚目混珠的狀況。幸好有後世的賢者如方中行、喻嘉言、程郊倩、柯韻伯等人,他們有著超越常人的見識,去偽存真,其中尤以柯韻伯最為出色,他所著的《傷寒論翼》將張仲景的理論,進行了深度的解析,每一種方法都會聯想其他相關方法進行推論,對於每一個藥方,也會聯想到其他相似藥方,使得張仲景的醫學理念,得以全面呈現,讓讀者不再受限於死板的規則,他確實是張仲景的大功臣。這本書本該萬古流芳,不會再次失落,然而,不久之後,版本逐漸毀損,幾乎無存,這就是寶物從顯現再到隱藏的過程。
近代,崇川的程繩玉先生,寫了一本《傷寒發明》的書,內容有七八成遵循了《傷寒論翼》,他將各條理論分開來註解,讓人容易理解,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然而,這種分割的方法,卻有可能掩蓋了柯韻伯的心法,我在我的著作《醫權初編》中已經詳細討論過這個問題。新安的羅東逸先生,編纂了《古今明醫經論證治匯粹》八卷,這是一部醫學界的寶典,如今卻已經絕版,只剩下這本書和《名醫方論》二卷,我陸續得到了這些書。唉!醫學的知識已經被遺忘很久了。
然而,從隱藏再度重現的時機,不就是現在嗎?除了這八卷書,還有誰能擔此重任?現在,我決定重新出版這些書籍,希望其他的有志之士也能夠加入,收集剩下的六卷,一起完成這項偉大的工程,讓醫學之道永垂不朽,同時,也能讓羅東逸先生的苦心,在今日重新被世人所見。如果說,這些被埋沒的寶物應該被重新發現,那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認為我像卞和、雷煥那樣,為了正義與真相奮力爭取,那麼這就是僭越上天的功績,貪圖虛名,我怎麼可能接受這樣的評價呢?這就是我寫這篇序的原因。
3. 重梓《古今名醫方論》序
古之創為醫者,非立極大聖不能,其次則鴻儒宿學,念天下蒼生,惟有拯救夭折為急務,故醫道得以洞明造化之理,緣有不為良相,則為良醫之說,為其在德不在利也。今之號為醫者,其上智之士,志在讀書干祿,致身華膴不屑屑於茲,中智之士,每改業學醫,其才智可想見矣,甚有僅識之乎而文理全然不曉,亦濫竽於其間者,故有習醫廢人,與不服藥得中醫之誚,以其在利而不在德也。
蓋醫之理,即經綸之理,治天下不明其道則荼毒者眾,習醫不明其道,則慘殺者多,又何以治天下以上智,習醫以中智以下之人哉?設使聖天子加以賞罰,以衡文之法衡之,吾恐岐黃之徒,無孑遺矣。我朝新安羅東逸先生,集《古今明醫經論證治匯粹》八卷,含英咀華,探奇摘錦,為醫林中最上乘。
觀其「匯粹」二字,其微妙可想見一斑,宜其一燈遠紹,永覺醫人,奈何甫一世而即泯滅無傳?此無他,為其義理奧妙,非淺人所能問津,以陽春白雪,而和之自寡,聽其淪沒,而不復問耳。無怪乎鄙俚淺近之書,戶傳家誦而不朽也。將謂叔和為古之太醫,雖謬而亦真,東逸為今之韋布,雖真而亦謬耶,是皆中人以下之才識,而以成敗論人也。
醫道可勝嘆哉?若有奇傑之士,志在乎立德,而不在利祿之謀,以之習醫而不能明乎道者,未之有也。是書予得二卷,一曰《傷寒論翼》,乃柯韻伯先生所著,予已序之矣,一曰《名醫方論》,乃彙集古今醫方之明論者,意在絲絲入扣,辨析微茫,最忌似是而非,毫釐千里,其文理暢茂,辭句雅馴,又其餘事耳。
茲皆梓以倡世,欲天下同志之士,訪集續梓以成全美,俾醫者見之,知斯道之難,鼓勇精進,切劘淬礪,自可盡造乎?古儒醫之流,功德與相業相參,尚何有習醫廢人,與不服藥為得中醫之誚也哉?是為序。
白話文:
古代創立醫學的人,非得是極具智慧的聖賢不可,次一點的也需是博學的文人,他們心繫天下萬民,認為拯救短命之人是首要任務,因此醫學能深入理解自然運作的原理,纔有不能成為好官員,就成為好醫生的說法,因為他們注重的是德行而非利益。但現在所謂的醫生,那些聰明的人一心只想讀書求取功名,不屑從醫,中等智慧的人轉行學醫,其才能可想而知,甚至有人連基本的知識都不懂,也混跡其中,所以有學習醫術反而害人的現象,以及不服用藥物反被稱為得到真正醫術的諷刺,因為他們注重的是利益而非德行。
醫學的道理,其實就是治理國家的道理,治理國家如果不懂道理,就會傷害許多人;學習醫術如果不明白道理,就會造成許多悲劇,怎麼能用高智慧的人來治理國家,卻用中等以下的人來學習醫術呢?假如聖明的君主給予獎懲,用衡量文學的方法來衡量,我恐怕像岐伯、黃帝這樣的醫學鼻祖,可能一個都不剩了。在我們的朝代,新安的羅東逸先生,編輯了一本《古今明醫經論證治匯粹》八卷,精選優秀文章,搜羅奇珍異寶,這是醫學界最頂尖的作品。
看其「匯粹」二字,其精妙可略見一斑,他應該是獨樹一幟,永遠啟迪醫生,但為什麼只過一代就消失無蹤?這沒有其他原因,因為其內容深奧,不是普通人能夠理解,就像高雅的音樂,欣賞的人自然少,聽其沉寂,不再問津。也就無怪乎那些通俗淺顯的書籍,家家戶戶傳閱,永垂不朽。我們可以說張仲景是古代的醫學大師,雖然有誤解但也真實,羅東逸是當代的醫學大家,雖然真實但也被誤解,這都是中等以下的人才識別能力,以成敗論英雄。
醫學之道真是令人感嘆啊!如果有出類拔萃的人,立志於建立德行,而不是追求名利,用這樣的心態來學習醫術,卻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這是不可能的。這本書我得到了兩卷,一本是柯韻伯先生所寫的《傷寒論翼》,我已經為它寫了序,另一本是《名醫方論》,是集合古今醫方的精闢評論,意在精確到位,分析微小的差異,最忌諱似是而非,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其文筆流暢,詞句優雅,這些只是它的副產品。
現在我都將它們出版,希望天下有共同理想的學者,能收集整理,繼續出版,以達成完美,讓醫生看到這些,知道這條道路的艱難,勇於精進,互相砥礪,自然可以達到古時儒醫的境界,功德與事業相輔相成,那麼還會有學習醫術反而害人,或不服用藥物反而被視為得到真正醫術的諷刺嗎?這就是我寫這篇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