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權初編》~ 繆序
繆序
1. 繆序
醫者,道也。夫道無對,唯權有以准之也。我中表王子達士,究心於醫者歷有年所,凡遇一病,未敢輕為投治,必細審其根由,詳視其變態,然後以古人之法,運以心裁,故無往不利,而遠近內外,靡不帖然悅服。曰善哉,技至此乎!達士語余曰:「予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始予學醫之時,所見無非可醫者,三年之後無一可醫也。方今之時,一若予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隙導窾,因其固然。今予之醫三十年矣,所治數千人矣,而醫道若新發於硎,故取曩日所治之已效,與所論定而不治者,筆之於書,名曰《醫權》」。嗚呼!王子之心苦矣。
今之號為醫者,非執方以治病,即取病以試藥,求其變化因心,不泥乎法而亦不離乎法者無有哉!余因進而詰之曰:「未始有對者,權也。子之所謂權,即謂之道樞也。可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醫固有所可,有所不可,而一以權准之。」善哉!權之為功大也。
予因搦管為之。而樂附片語於簡末。
康熙辛丑蒲節後五日默庵弟繆偉望書於赤岸之倚云軒
白話文:
醫生這一行,就是一種道的體現。道無法與他人對比,只能通過適應情況來衡量。我的親戚王子達先生,研究醫學已有多年,每遇到一個病人,他都不敢輕易下診斷治療,必定詳細地分析病因,仔細觀察病情的變化,然後再根據古人的方法,結合自己的判斷來治療,因此他的治療總是有效,遠近內外的人們都心服口服。大家都說,真是高明,技術到達這種境界!
達先生告訴我:「我追求的是道,已經超越了技術層面。當初我學習醫學的時候,看到的都是可以治療的疾病,但三年後,我卻覺得沒有任何病是可以輕易治療的。現在,我好像可以用直覺去感知病情,而不是用眼睛去看,我的感官知識有限,但我的精神渴望卻無窮。我遵循自然的規律,找到病癥的缺口,引導其發展,順應疾病的本質。現在我從醫已經三十年了,治療過數千人,但對於醫道的理解就像是剛開始一樣新鮮。因此,我把過去有效的治療案例和那些確定不能治療的理論,寫在書上,命名為《醫權》。」唉,王子的心思真苦啊!
現在自稱醫生的人,要麼按照藥方治病,要麼拿病人來試驗藥物,他們很少能夠靈活地理解病情,既不拘泥於方法,又不會完全脫離原則。因此,我進一步問他:「沒有固定的對手,只有適應情況的能力。你所謂的適應能力,就是道的核心。如果核心正確,就能夠掌握其中的關鍵,應對無窮的變化。可以的就去做,不可以的就不做,醫生當然有可以做的,也有不可以做的,但一切都以適應情況來決定。」真是的,適應情況的能力真是太重要了。
因此,我拿起筆為他寫下了這些話,並樂意在文末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
在康熙辛丑年的五月節後的第五天,默庵弟弟繆偉望在赤岸的倚雲軒寫下了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