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守忠

《養生類纂》~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總敘養生

蓋聖賢或失其理也,然養生之具,譬如水火不可失適,反為害耳。(同上)

喜怒損志,哀慼損性,榮華惑德,陰陽竭精,皆學道之大忌,仙法之所疾也。雖還精胎息,僅而補之,內虛已徹,猶非本真。(《真浩》)

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筋骨有偃仰之方,閒邪有吞吐之術,流行營衛有補瀉之法,節宣勞逸有與奪之要。忍怒以養陰氣,抑喜以養陽氣,然後先將草木以救虧缺,服金丹以定不窮,養性之道盡於此矣。(《禁忌篇》)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神能爽志以資血氣。攝生者,氣正則味順,味順則神氣清,神氣清則合真之靈全,靈全則五邪百病不能幹也。故曰:水濁魚瘦,氣昏人病。夫神者生之本,本者生之具,大用則神勞,大勞則神疲也。(《攝生月令》)

食谷者,智慧聰明。食石者,肥澤不老,謂練五色食也。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氣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殺。是故食藥者,與天地相配,日月並列。(《神農經》)

少不勤行,壯不競時,長而安貧,老而寡欲,閒心勞形,養生之方也。(《列子》)

或疑者云:始同起於無外,終受氣於陰陽,載形魄於天地,資生長於食息,則有愚、有智、有強、有弱、有壽、有夭,妖耶?人耶?解者曰,夫形生愚智天也,強弱壽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氣充實,生而乳食有餘,長而滋味不足,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始而胎氣虛耗,生而乳食不足,長而滋味有餘,壯而聲色自放者,弱而夭。

生長全足,加之導養,年未可量。(《大有經》)

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神形早衰,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故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託者,形也,神形離別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返,故乃聖人重之。夫養生之道,有都領大歸,未能具其會者,但思每與俗反,則闇踐勝轍,獲過半之功矣。有心之徒,可不察歟。(《太史公司馬論》)

世人不終,耆壽咸多。夭歿者,皆由不自愛惜。忿爭盡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內傷骨髓,外乏筋肉,血氣將無,經脈便壅,內里空疏,惟招眾疾,正氣日衰,邪氣日盛矣。不異舉滄波以炷爝火,頹華岳而斷涓流,語其易也,甚於茲矣。(《名醫敘病論》)

晝無事者,夜不夢。張道人年百數十,甚翹壯也。云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臥、久聽,莫強食飲,莫大醉,莫大愁憂,莫大夜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慎子》)

人生大期,百年為限,節護之者,可至千歲,如膏之用小炷與大耳。眾人大言而我小語,眾人多煩而我少記,眾人悸暴而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不修君臣之義,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為不死之藥,天下莫我知也。無謂幽冥,天知人情;無謂闇昧,神見人形。心言小語,鬼聞人聲;犯禁滿千,地收人形。

白話文:

總敘養生

聖賢有時也會忽略養生的道理,但養生之道就像水火一樣,不可失衡,否則反而有害。

喜怒傷神,悲憂傷身,榮華富貴迷惑德行,縱慾傷身,這些都是修道的大忌,也是成仙的障礙。即使通過練氣吐納等方法來彌補,但內在已經虛損,還是不能恢復本來的狀態。

善於養生的人,睡眠和起床時間會隨著四季早晚而調整;起居作息有規律,符合中和之道;肢體活動有舒展的方法;能避開外邪的侵擾;能調和營衛之氣;能調節勞逸,張弛有度。能控制怒氣以滋養陰氣,抑制過度喜悅以滋養陽氣,然後再用草藥來彌補不足,服用金丹來保持精氣不衰竭,養生的道理都在於此。

飲食能排除邪氣,使臟腑安寧;精神充沛則能滋養血氣。養生之道,氣血調和則飲食順暢,飲食順暢則精神清爽,精神清爽則人的元神精氣充盈,元神精氣充盈則各種疾病都無法侵害。所以說,水渾濁則魚瘦弱,氣血昏暗則人就會生病。精神是生命的根本,身體是生命的載體,精神過度使用則會疲憊,勞累過度則會導致死亡。

吃五穀雜糧的人,智慧聰明;吃礦物的人,身體強健不衰老,這是指服用五色食物;吃靈芝的人,可以延年益壽;攝取元氣的人,地不能埋,天不能殺。所以說,服用中藥,可以與天地相通,日月同輝。

年輕時勤於鍛鍊,壯年時不過度競爭,老年時安於貧窮,年老時慾望減少,保持心情平和,勞逸結合,這就是養生的方法。

有些人可能會疑惑:人體最初都來自於虛無,最終都要受陰陽之氣的影響,形體寄託於天地之間,生命依靠飲食呼吸來維持,那為什麼人有愚有智,有強有弱,有壽有夭,這是什麼原因呢?答案是:形體的愚智是由先天決定,強弱壽夭則取決於後天。天道自然而然,人道則取決於自身。胎兒時期氣血充足,出生後乳食豐富,長大後飲食有節制,壯年時聲色活動有節度的人,就會強壯長壽。反之,胎兒時期氣血不足,出生後乳食匱乏,長大後飲食過度,壯年時縱慾聲色的人,就會虛弱短命。

只要生命機能健全,再加上良好的調養,壽命是不可估量的。

精神是生命的根本,形體是生命的載體。精神過度使用就會枯竭,形體過度勞累就會死亡,精神形體過早衰老,想要與天地同壽,是不可能的。所以說,人之所以能生存,是因為有精神,精神的依託是形體,精神與形體分離就意味著死亡,死亡是不可復生的,分離是不可挽回的,所以聖人十分重視這一點。養生之道,有總體的指導原則,如果不能完全領會,那就盡量反其道而行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志於此的人,難道不值得細細考察嗎?

世人大多不能善終,長壽的人很少。夭亡的人,都是因為自己不愛惜身體。爭強好勝,追求名利,積累毒素損傷精神,內傷骨髓,外乏肌肉,血氣將盡,經脈阻塞,身體內部空虛,就會招致各種疾病,正氣衰退,邪氣滋生。這就好比用一滴水去澆滅熊熊大火,用細小的涓流去填滿巨大的山谷一樣,其難度可見一斑。

白天無事,晚上就不會做夢。張道人活了一百多歲,身體非常強健。他說養生的方法,就是不要長時間行走、久坐、久臥、久聽,不要暴飲暴食,不要醉酒,不要過度憂愁,不要熬夜思考,這就是所謂的中和之道。能夠做到中和之道的人,一定可以長壽。

人活一百年是極限,如果保養得當,可以活到一千歲,就像用香膏點燃小燭或大燭一樣。眾人說話聲音洪亮,我則輕聲細語;眾人煩惱很多,我則少思少想;眾人容易暴怒,我則從不發怒。不讓世事煩擾心神,不追求功名利祿,淡泊名利,精神充實,這就是長生不老的妙方,可惜天下沒人知道。不要妄談陰間,天道昭彰,人情世故盡在掌握;不要妄談黑暗,神明洞察一切,人間的善惡都在祂的眼中。輕聲細語,鬼神也能聽到;作惡多端,天理循環,因果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