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守忠

《養生類纂》~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總敘養生

夫人稟二儀之氣,成四大之形,愚智貴賤,則別好養、貪生不異。貧迫者力微而不達,富貴者侮傲而難恃,性愚者未悟於全生,識智者或先於名利,自非至真之士,何能保養生之理哉?其有輕薄之倫,亦有矯情冒俗,口誦其事,行已違之。設能行者,不踰晦朔,即希長壽,此亦難矣。

是以達人,知富貴之驕傲,故屈跡而下人;知名利之敗身,故割情而去欲;知酒色之傷命,故量事而樽節;知喜怒之損性,故豁情以寬心;知思慮之銷神,故損情而內守;知語煩之侵氣,故閉口而忘言;知哀樂之損壽,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竊命,故忍之而不為。若加之寒溫適時,起居有節,滋味無爽,調息有方,精氣補於泥丸,魂魄守藏,和神保氣,吐故納新,嗜欲無以干其心,邪淫不能惑其性,此則持身之上品,安有不延年者哉。(《雲笈七籤》)

白話文:

夫人天生秉承陰陽二氣,形成四種元素的身體。聰明愚笨、富貴貧賤,則由後天養育、貪生怕死之心決定。貧窮困苦之人體力衰弱,難以成就大業;富貴之人容易驕傲自大,難以長久維持。愚蠢之人不懂得養生之道,智慧之人卻可能因追求名利而損害自身。若非真正懂得養生之道之人,何能保養好自身呢?

有些人表面上講究養生之道,卻輕浮虛偽,矯揉造作,口頭上說一套,實際上做另一套。就算真的能做到,也無法長久維持,更不要說想要長壽了,這實在是太難了。

因此,真正懂得養生的人,知道富貴容易讓人驕傲自大,所以會謙虛待人;知道名利會敗壞身心,所以會斷絕貪念;知道酒色會傷害生命,所以會克制享樂;知道喜怒會損害心性,所以會豁達寬心;知道思慮過度會消耗精神,所以會減少思慮,專注內心;知道話多會消耗元氣,所以會閉口不言;知道悲歡哀樂會損害壽命,所以會壓抑情緒;知道情慾會偷走生命,所以會忍耐克制。

如果再加上寒暑適宜,起居有節,飲食有度,呼吸調勻,精氣充足,魂魄安穩,心神平和,呼吸吐納,無欲無求,不受邪淫誘惑,這就是持身修養的最高境界,怎麼可能不延年益壽呢?

形者,氣之聚也,氣虛則形羸。神者,精之成也,精虛則神悴。形者,人也,為萬物之最靈。神者,生也,是天地之大德。最靈者,萬物之首。大德者,為天地之宗。萬物以停育為先,天地以清淨是務。故君子養其形而愛其神,敬其人而重其生,莫不稟於自然,從於自在,不過勞其形,不妄役其神。(同上)

夫人只知養形,不知養神;不知愛神,只知愛身。不知形者載身之車也,神去則人死,車敗則馬奔,自然之至理也。(同上)

五色重而天下爽,珠玉貴而天下勞,幣帛通而天下傾。是故五色者,陷目之錐;五音者,塞耳之椎;五味者,截舌之斧。(同上)

白話文:

形體是由氣凝聚而成,氣虛則形體消瘦。精神是由精華匯聚而成,精華虛弱則精神萎靡。形體代表人,是萬物中最靈性的存在。精神代表生命,是天地間最大的德行。最靈性的存在是萬物之首,最大的德行是天地之本。萬物以生長繁衍為首要,天地以清淨為要務。因此,君子養護形體,愛惜精神,尊敬自身,重視生命,都應遵循自然法則,順應自然之道,不要過度勞累形體,不要胡亂消耗精神。

人只知道養護形體,卻不知道養護精神;不知道愛惜精神,只知道愛惜身體。不知道形體是載運身體的車輛,精神離去則人死亡,車輛損壞則馬匹奔逃,這是自然的法則。

過多的色彩會讓天下變得單調乏味,珍貴的珠寶會讓天下勞碌奔波,流通的貨幣會讓天下傾覆。因此,五色如同刺眼之錐,五音如同塞耳之椎,五味如同斷舌之斧。

譙國華佗,善養性。弟子廣陵吳普,彭城樊阿,授術於佗。倫嘗語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人身常搖動則穀氣消,血脈流通,病不生。譬猶屍樞不朽是也。(同上)

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氣屬陽,陽為榮;以血脈屬陰,陰為衛。榮衛常流,所以常生矣。亦曰榮衛。榮衛,即榮華氣脈,如樹木芳榮也。榮衛臟腑,愛護神氣,得以經營,保於生路。又云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晝行於身,夜行於臟,一百刻五十周,至平旦大會兩手寸關尺。陰陽相貫,常流如循其環,始終不絕。

絕則人死,流則人生,故當運用調理,愛惜保重,使榮衛周流,神氣不竭,可與天地同壽矣。(《元氣論》)

白話文:

譙國的華佗精通養生之道,他的弟子廣陵的吳普和彭城的樊阿都從他學習醫術。華佗曾經告訴吳普,人體需要勞動,但不能過度。人身經常活動,就能消耗穀氣,促進血液循環,不容易生病。就像經常轉動的車軸不易腐朽一樣。

人之所以能存活,是因為元氣屬陽,陽氣負責滋養;血脈屬陰,陰氣負責保護。滋養和保護之氣不斷流動,人就能長生不老。也稱之為榮衛。榮衛指的是滋養氣脈,就像樹木的繁盛枝葉。榮衛滋養臟腑,守護神氣,使人能夠生存,延續生命。又說,清氣為榮,濁氣為衛,榮氣流經血管內,衛氣流經血管外,白天運行全身,晚上運行臟腑,一百刻鐘運行五十周,到黎明時在兩手寸關尺處匯聚。陰陽相互貫通,不斷流動,就像循環不息,永遠不停。

氣血不通則人死,氣血流動則人活,所以要運用調理方法,珍惜愛護身體,使滋養和保護之氣周流不息,神氣不衰竭,就能與天地同壽。

樹衰培土,陽衰陰補,含育元氣,慎莫失度。注云無情莫若木,木至衰朽,即塵土培之,尚得再榮。又見以嫩枝接續老樹,亦得長生,卻為芳嫩。用意推理,陽衰陰補,是亦宜爾。衰陽以少陰補而不失,取其元氣津液,引於我身,即顏復童矣。童女少女,正氣未散,元和才一,遇之修煉,其功百倍,切忌自己元氣流奔也。(出《羅公遠三峰歌》)

人之情性,為利慾之所敗,如冰雪之曝日,草木之沾霜,皆不移時而消壞矣。冰雪以不消為體,而盛暑移其真;草木以不凋為質,而大寒奪其性。人有久視之命,而嗜欲滅其壽。若能導引盡理,則長罔極。(《保聖纂要》)

白話文:

樹木衰敗了就培土,陽氣衰弱了就陰氣來補,涵養元氣,要謹慎,不可過度。古人說,無情莫過於樹木,即使樹木衰敗朽壞,只要用塵土培育,仍能再煥發生機。還有以嫩枝嫁接到老樹上,也能使老樹延續生命,並且變得更加芳香鮮嫩。以此推論,陽氣衰弱就用陰氣來補,也是同樣的道理。衰弱的陽氣可以用少陰來補,而不至於失去,從中汲取元氣津液,引到自身,就能容顏恢復童顏。年輕的女子,正氣尚未散失,元氣充沛,如果遇到懂得修煉之人,修煉的效果將會百倍提升,切忌自身元氣流失。

人的本性,容易被利慾所敗壞,就像冰雪在陽光下曝曬,草木沾染了霜雪,都不會延續多久就會消亡。冰雪以不消融為本質,卻被盛暑改變了本性;草木以不凋謝為特質,卻被嚴寒奪走了生命。人擁有長壽的命運,卻被貪欲消磨了壽命。如果能遵循導引的道理,就能長生不老。

神者,魂也,降之於天。鬼者,魄也,經之於地。是以神能服氣,形能食味,氣清則神爽,形勞則魄濁。服氣者,綿綿而不死,身飛於天。食味者,混混而徂,形歸於地,理之自然也。(同上)

專精養神,不為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保氣以存精,思慮兼忘,冥想內視,則身神並一,身神並一,則近真矣。(《仙經》)

有者因無而生,形者須神則立,故有為無之宮。形者神之宅,莫不全宅以安生,修身以養神。若氣散歸空,遊魂為變。火之於燭,燭靡則火不居;水之於堤,堤壞則水不存。魂勞神散,氣竭命終矣。(同上)

白話文:

「神」指的是「魂」,來自於天;「鬼」指的是「魄」,來自於地。所以,神可以駕馭氣,身體可以享受味道。氣清則神爽,身體勞累則魄濁。修煉服氣之術,可以綿綿不絕,甚至能使身體飛昇天界。享受味道,則會逐漸衰老,身體歸於大地,這是自然法則。

專精修煉養神之道,不被外物所擾亂,稱為「清」。反觀自身,運用服氣之法,安然不動,稱為「靜」。控制念頭以安定心志,靜養身體以安神,保全氣以存精,忘卻思慮,冥想內視,就能使身心合一。身心合一,就能接近真道。

有是因無而生,形體需要神才能存在,所以「有」是「無」的宮殿。身體是神的居所,必須完整無缺才能安然生存,修煉身心才能養神。若氣散歸空,游魂就會變化。火依賴燭,燭滅則火無所依;水依賴堤,堤毀則水無所存。魂魄勞累,氣力耗竭,生命就會終結。

我命在我,不在於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風邪者,皆由恣意極情,不知自惜,故虛損生也。譬如枯朽之木,遇風即折,將崩之岸,值水先頹,今若不能服藥,但知愛精節情,亦得一二百年壽也。(同上)

夫稟氣含靈,惟人為貴。人所貴者,蓋貴於生。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死,若能遊心虛靜,息慮無為,候元氣於子候,時道引於閒室,攝養無虧,兼餌良藥,則百年嗜壽,足常分也。如恣意以耽聲色,役智而圖富貴,得喪縈於懷抱,躁橈未能自遣,不拘禮度,飲食無節,如斯之流,寧免天傷之患也?(《養生延命錄》序)

白話文:

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並非注定,但愚蠢的人不懂得這個道理,因此百病纏身。生病都是因為放縱慾望,不珍惜自身,導致虛弱而生。就像枯木遇風即折,崩塌的岸邊遇水就垮,如今若不服用藥物,只懂得保養精氣、節制情慾,也能活上一百多年。

人之所以珍貴,是因為擁有靈魂,而靈魂的根本就是生命。生命是靈魂的本質,身體是靈魂的載體。靈魂過度使用就會枯竭,身體過度勞累就會死亡。若能保持心境平靜,不思慮、不妄為,在子時調養元氣,在閒室練習導引,注重養生,並服用藥物,就能活到一百歲,享受人生。但若放縱慾望、追求聲色,操心富貴,為得失煩惱,心神不寧,不守禮儀,飲食無度,這樣的人,又如何能避免天災人禍呢?

人生而命有長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將身不謹,飲食過差,淫泆無度,忤逆陰陽,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養生延命錄》)

五穀充飢體而不能益壽,百藥療疾延年而不能甘口。充飢甘口者,俗人之所珍;苦口延年者,道士之所寶。(同上)

百病橫夭,多由飲食。飲食之患,過於聲色。聲色可絕之踰,雖飲食不可廢之一日,為益亦多為患。(同上)

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去肥濃,節鹹酸,減思慮,捐喜怒,除馳逐,慎房室,武氏行之有效。(同上)

人受氣雖不知方術,但養之得理,常壽一百二十歲。不得此者,皆傷之也。少復曉道,可得二百四十歲。復微加藥物,可得四百八十歲。(同上)

白話文:

人的壽命長短,並不是天生註定的,而是因為個人行為不謹慎,飲食不節制,縱情聲色,違背自然規律,魂魄神識不守,精氣耗竭,導致身體衰弱,百病叢生,所以無法善終。

五穀雖然可以填飽肚子,但不能增長壽命;百藥雖然可以治病延年,但不能令人感到美味。填飽肚子、美味可口,是普通人所珍視的;苦口良藥、延年益壽,是修道者所珍愛的。

許多疾病和夭折,都是因為飲食不當造成的。飲食的危害,比聲色犬馬更嚴重。聲色犬馬可以暫時戒絕,但飲食卻不可一日或缺,因此飲食既能帶來益處,也可能造成危害。

身體需要經常勞動,食慾要適度控制,勞動不可過度,飲食也不可過少。要戒除肥膩濃重的食物,節制過鹹過酸的食物,減少思慮,摒棄喜怒哀樂,避免奔走勞碌,謹慎房事,這些方法都是武氏(指武則天)行之有效的養生之道。

人雖然天生不了解養生之道,但只要遵循養生之道,也能活到一百二十歲。不能活到這個年齡的人,都是因為損傷了身體。稍微了解一些養生之道,就可以活到二百四十歲;如果再稍微服用一些藥物,就能活到四百八十歲。

養壽之法,但莫傷之而已。夫冬溫夏涼,不失四時之和,所以適身也。重衣厚褥,體不堪苦,以致風寒之疾。厚味脯臘,醉飽厭飫,以致聚結之疾。美色妖麗,嬪妾盈房,以致虛損之禍。淫聲哀音,怡心悅耳,以致荒耽之惑。馳騁遊觀,弋獵原野,以致荒狂之失。謀得戰勝,兼弱取亂,以致驕逸之敗。

蓋聖賢或失其理也,然養生之具,譬如水火不可失適,反為害耳。(同上)

喜怒損志,哀慼損性,榮華惑德,陰陽竭精,皆學道之大忌,仙法之所疾也。雖還精胎息,僅而補之,內虛已徹,猶非本真。(《真浩》)

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筋骨有偃仰之方,閒邪有吞吐之術,流行營衛有補瀉之法,節宣勞逸有與奪之要。忍怒以養陰氣,抑喜以養陽氣,然後先將草木以救虧缺,服金丹以定不窮,養性之道盡於此矣。(《禁忌篇》)

白話文:

養生之道,關鍵在於避免過度損傷身體。冬天要溫暖,夏天要涼爽,順應四季變化,才能保持身心健康。穿著過厚、睡覺過於舒適,容易導致風寒入侵。過食肥甘厚味,醉酒飽食,容易造成積食。沉迷美色,縱情聲色,會導致身體虛損。沉溺於音樂、娛樂,容易荒廢時間,失去目標。頻繁遊玩狩獵,容易放縱身心,失去節制。追求勝利,欺壓弱小,容易導致驕傲自滿,走向失敗。

聖賢之人也可能犯錯,養生之道就像水火,必須掌握適度,否則反而有害。

喜怒哀樂過度,會損害心志和性格,榮華富貴容易迷惑心志,過度縱欲會耗損精氣,這些都是修道的大忌,也是仙道所厭惡的。即使通過還精補氣,也僅能暫時彌補內虛,無法恢復本真。

精通養生之道的人,起居作息要符合四季早晚,生活起居要保持中庸之道,鍛鍊筋骨要遵循方法,預防邪氣入侵要掌握技巧,調節氣血要懂得補瀉之道,勞逸結合要掌握取捨原則。克制怒氣以滋養陰氣,抑制喜悅以滋養陽氣,再輔以草藥補益虧損,服用金丹以固本培元,這就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神能爽志以資血氣。攝生者,氣正則味順,味順則神氣清,神氣清則合真之靈全,靈全則五邪百病不能幹也。故曰:水濁魚瘦,氣昏人病。夫神者生之本,本者生之具,大用則神勞,大勞則神疲也。(《攝生月令》)

食谷者,智慧聰明。食石者,肥澤不老,謂練五色食也。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氣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殺。是故食藥者,與天地相配,日月並列。(《神農經》)

少不勤行,壯不競時,長而安貧,老而寡欲,閒心勞形,養生之方也。(《列子》)

或疑者云:始同起於無外,終受氣於陰陽,載形魄於天地,資生長於食息,則有愚、有智、有強、有弱、有壽、有夭,妖耶?人耶?解者曰,夫形生愚智天也,強弱壽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氣充實,生而乳食有餘,長而滋味不足,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始而胎氣虛耗,生而乳食不足,長而滋味有餘,壯而聲色自放者,弱而夭。

白話文:

飲食能驅除邪氣,使臟腑安穩,精神暢達則能滋養血氣。養生之道,氣血充沛則食物的味道順口,味道順口則精神清朗,精神清朗則真靈完備,真靈完備則五種邪氣和百種疾病都無法侵害。所以說:水混濁,魚就會瘦弱;氣昏沉,人就會生病。精神是生命的根本,根本是生命的要素,過度使用就會耗損精神,過度勞累就會使精神疲憊。

食用穀物的人,智慧聰明。食用玉石的人,肥胖且不衰老,這指的是練習五色食物。食用靈芝的人,可以延年益壽,甚至不死。食用元氣的人,地不能埋葬,天也不能殺死。所以說,食用藥物的人,可以與天地相配,與日月同列。

年輕時不勤奮修煉,壯年時不奮發努力,年老時安於貧困,老年時慾望少,心態閒適,勞動身體,這就是養生的方法。

有些人疑惑地說:人最初都來自於無形無象,最終都受陰陽之氣的影響,載著形魄於天地之間,依靠飲食和呼吸來維持生命,那麼人就有愚蠢和聰明、強壯和虛弱、長壽和短命之分,這是妖魔鬼怪呢?還是人呢?解答的人說:形體的愚蠢與聰明是由天賦決定的,而強壯與虛弱、長壽與短命則是由人自己決定的。天道的運行自然而然,人道則由自己掌握。從一開始胎氣充足,出生後乳食充足,長大後口味清淡,成年後節制聲色的人,身體強壯且長壽。從一開始胎氣不足,出生後乳食不足,長大後口味過於豐富,成年後放縱聲色的人,身體虛弱且短命。

生長全足,加之導養,年未可量。(《大有經》)

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神形早衰,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故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託者,形也,神形離別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返,故乃聖人重之。夫養生之道,有都領大歸,未能具其會者,但思每與俗反,則闇踐勝轍,獲過半之功矣。有心之徒,可不察歟。(《太史公司馬論》)

世人不終,耆壽咸多。夭歿者,皆由不自愛惜。忿爭盡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內傷骨髓,外乏筋肉,血氣將無,經脈便壅,內里空疏,惟招眾疾,正氣日衰,邪氣日盛矣。不異舉滄波以炷爝火,頹華岳而斷涓流,語其易也,甚於茲矣。(《名醫敘病論》)

白話文:

若能讓生命完整地成長,再加上悉心保養,壽命便無法估量。

精神是生命之本,肉體是生命之器。精神過度使用就會耗竭,肉體過度勞累就會衰敗,精神和肉體過早衰弱,想要與天地同壽,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人之所以能活著,靠的是精神,精神依託的則是肉體,精神和肉體分離就會死亡,死亡無法復生,分離無法復返,所以聖人非常重視這一點。養生的道理,有總領全局的大原則,即使不能完全理解,只要能做到時時反其道而行,就能暗中踏上成功的道路,獲得超過一半的功效。有心學習的人,怎能不察覺呢?

世人很少能活到天年,長壽的人卻很多。早夭的人,都是因為不愛惜自己。他們爭強好勝,貪圖名利,積累毒氣傷害精神,內傷骨髓,外乏肌肉,血氣衰竭,經脈阻塞,內里虛空,只會招來各種疾病,正氣日漸衰微,邪氣日漸旺盛。這就好比用滄海之水去澆灌微小的火苗,用華山之巔去阻擋細小的溪流,說它容易,實在是比這還容易。

晝無事者,夜不夢。張道人年百數十,甚翹壯也。云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臥、久聽,莫強食飲,莫大醉,莫大愁憂,莫大夜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慎子》)

人生大期,百年為限,節護之者,可至千歲,如膏之用小炷與大耳。眾人大言而我小語,眾人多煩而我少記,眾人悸暴而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不修君臣之義,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為不死之藥,天下莫我知也。無謂幽冥,天知人情;無謂闇昧,神見人形。心言小語,鬼聞人聲;犯禁滿千,地收人形。

人為陽善,正人報之;人為陰善,鬼神報之。人為陽惡,正人治之;人為陰惡,鬼神治之;故天不欺人依以影,地不欺人依以響。(《養生延命錄》)

白話文:

白天沒有事做的人,晚上不會做夢。張道人活了一百多歲,身體依然非常健壯。他說養生的秘訣,在於不要久站、久坐、久臥、久聽,不要暴飲暴食,不要大醉,不要過度憂愁,不要深夜胡思亂想,這就是所謂的中和之道。能做到中和的人,一定可以長壽。

人的一生,百年就是極限,但懂得保養的人,可以活到千歲,就像燃燒香膏時,用小香炷就能比用大香炷燃燒的時間更長。一般人說話很大聲,我卻說話很小聲;一般人很煩心,我卻少記心事;一般人容易暴躁,我卻不生氣。我不為人世間的事而煩心,不追逐君臣之義,心平氣和,無所事事,精神飽滿,這是我長生不老的秘方,天下無人知曉。我不用擔心陰間之事,因為天知道人心;我不用擔心黑暗,因為神明看見人的形狀。我說話輕聲細語,鬼神都能聽到人聲;犯下千條罪行,大地就會收走人的形狀。

人行善事,若光明正大,就會得到正人的回報;若暗中行善,就會得到鬼神的回報。人作惡事,若光明正大,就會受到正人的懲罰;若暗中作惡,就會受到鬼神的懲罰。所以,天不欺人,以影子作為證明;地不欺人,以回聲作為證明。

氣者身之根也,魚離水必死,人失道豈存?是以保生者,務修於氣;愛氣者,務保於精。精氣兩全,是名保真。(《延陵君修養大略》)

修身之法,保身之道,因氣養精,因精養神,神不離身乃常健。(《太上老君說內經丹》)

眼多視則貪資,口多言則犯難,身多動則淫賊,心多飾則奢侈,未有用此四多而天下成治者也。(《仙傳拾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

道者,氣也,賓氣得道長存。秘者,精也,寶精則神明長生。精者,川脈之川流,守骨之靈神,精去則骨枯,骨枯則死矣。是以為道者,務寶其精。(《太平御覽》)

白話文:

氣是人體的根本,就像魚離開水就活不了,人失去正道也無法生存。所以想要保全生命,就要修養氣;想要愛護氣,就要保護精。精氣兩者都完好無缺,這就是保全真我。

修身的方法,保全生命之道,就是依賴氣來滋養精,依賴精來滋養神,神不離開身體才能保持長久的健康。

眼睛過度視物就容易貪婪,嘴巴過度說話就容易招惹麻煩,身體過度活動就容易放縱淫慾,心過度虛飾就容易奢侈無度。從來沒有因為這四種過度而讓天下太平治理的。

五種顏色會讓人眼睛失明,五種音調會讓人耳朵失聰,五種味道會讓人嘴巴失去味覺,縱情於狩獵會讓人心神失常,難得的財物會讓人心生貪念。所以聖人以肚子為重,不以眼睛為重,所以放棄那些,選擇這個。

道,就是氣,順應氣就能長存。秘訣,就是精,保護精就能精神清明,長生不老。精,是人體經脈中的血液流動,是骨骼中守護靈魂的神明,精氣散失,骨頭就會枯竭,骨頭枯竭就會死亡。所以,想要得道,就要保護好自己的精氣。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日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淨守形表乃長生。(《莊子》)

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淡矣,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同上)

養生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同上)

目欲聽色,耳欲聽聲,口欲察味,志氣欲盈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瘦、死喪、憂患,其中開口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天與地無窮,人死者有時。操有時之具,而托於無窮之間,忽然無異騏驥之馳過隙也。不能悅其志意,養其壽命者,皆非通道者也。(同上)

白話文:

宇宙至理深奧莫測,精微難尋,至高境界虛無縹緲,靜默無聲。眼不見、耳不聞,抱持精神處於平靜,身形自然端正。必須保持安靜清明,不勞累身體,不消耗精氣,才能長保生命。日日不見,耳耳不聞,心心不知,守住精神,護持身形,才能長生不老。

聖人無為而治,自然平易,平易則心安淡泊,平易淡泊則憂愁煩惱無法入侵,邪惡氣息無法侵犯,因此德行圓滿,精神不衰。

追求長生者忘卻形體,保養形體者忘卻利益,通達大道者忘卻心念。

眼睛渴望觀色,耳朵渴望聽聲,嘴巴渴望品味,志氣渴望凌駕他人。最長壽者一百歲,中等壽命八十歲,最短壽命六十歲。除去生病、衰老、死亡、喪事、憂愁煩惱,其中能開懷大笑的日子,一個月也不過四五天而已。天地無窮無盡,而人的生命卻有終點。掌握生命之器,寄託於無窮的時空之中,如同駿馬在隙縫間疾馳,稍縱即逝。無法滿足志向,延長壽命者,皆非通達大道之人。

凝心虛形,內觀洞房,抱玄念神,專守真一者,則頭髮不白,禿者更須,未有以百思纏胸,寒熱,破神。營此官務,當此風塵,口言凶吉之會,身排得失之門,眾憂若是,萬慮若此,雖有真心為不篤,抱道不行,握寶不用,而自然望頭不白者,亦希聞也。(《真誥》)

眼者,身之鏡。耳者,體之牖。視多則鏡昏,聽眾則牖閉。面者,神之庭。發者,齒之華。心悲則面焦,腦減則發素。所以精元內喪,丹精損竭也。精者,體之神明,身之寶,勞多則精散,營竟則明消,所以老隨氣落,耄已及之。(同上)

虛妄者,德之病。華炫者,身之災。滯者,失之首。恥者,體之籥。遣此四難,然後始可以問道耳。(同上)

白話文:

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要凝神靜氣,內心安寧,專注於真我,這樣頭髮就不會變白,即使已經禿頭的人也能重新長出頭髮。相反,如果整天思慮過度,心神不寧,就會導致身體虛弱,頭髮也容易變白。忙碌於官場事務,身處紛擾的世俗中,整天談論著吉凶禍福,為得失名利奔波勞碌,即使有真心向道,卻沒有付諸行動,如同擁有珍寶卻不使用,這樣的人又怎麼能期望頭髮不變白呢?

眼睛是身體的鏡子,耳朵是身體的窗戶,過度用眼就會使鏡子蒙塵,過度用耳就會使窗戶關閉。臉是神的庭院,頭髮是牙齒的花朵,心中悲傷就會使臉色焦黃,腦力減退就會使頭髮變白。這是因為精氣神內耗損失,導致精華耗盡。精氣神是身體的靈魂,是生命之寶,過度勞累就會使精氣神散失,長期如此就會使神明消退,因此人會隨著氣衰而衰老,最終走向死亡。

虛妄是道德的病,華麗炫耀是身體的災難,遲疑不決是失去的開端,羞恥是身體的鎖鏈。要擺脫這四種難關,才能開始探求道。

為道當令三關恆調,是根精固骨之道也。三關者,口為天關,足為地關,手為人關,謂之三關。三關調,則五臟安,五臟安,則舉身無病。(同上)

夫可久於其道者,養生也。常可與久遊者,納氣也。氣全則生存,然後能養至。養至則合真,然後能久登。生氣之二域,望養存之寂寂,萬物玄黃,盡假寄耳,豈可不勤之哉。氣全則闢鬼邪,養生則闢百害,入軍不逢甲兵,山行不觸虎兕,此之謂矣。(同上)

衰年體羸,多為風寒所乘。當深頤養,晏此無事。上味玄元,棲守絳津。體寂至達,心研內觀,屏波方累,蕩濯他念,乃始近其門戶耳。苦憂累多端,人事未省,雖復憩靈空洞,存心淡泊纏綿,亦弗能達也。漁陽田豫曰:人以老馳車輪者,譬猶鍾鳴漏盡,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

白話文:

想要修道,必須要時刻保持三關的平衡,這是精氣固本的根本之道。三關指的是口為天關、足為地關、手為人關,這三者合稱為三關。三關調和,則五臟六腑便能安穩,五臟六腑安穩,全身便不會生病。

能夠長久修道,就是養生之道。常能與天地同游,就是納氣之道。氣充足則生命得以延續,然後才能達到養生之境。養生之境達到,則與道合真,然後才能長久登臨道途。生氣的兩大領域,都在於寂靜中養存,萬物玄黃,都是假借而生,怎麼能不勤勉呢?氣充足就能辟邪驅鬼,養生就能免除百害,行軍打仗不會遇到刀兵,山行野宿不會遭遇猛獸,這就是修道的結果。

年老體弱,大多是因為風寒入侵所致。應該要好好調養身心,安靜無事。飲食以清淡的玄元之物為佳,安守絳津,保持身體寂靜,心神內觀,摒除外界的紛擾,洗滌雜念,才能真正接近道門。如果心懷憂慮,牽掛人事,即使身處靈空洞靜,存心淡泊,也無法真正到達。漁陽田豫說:「人以年老而駕駛著馬車,如同鐘聲敲響漏壺已空,而夜行不停歇,這種人就是罪人。」

以此喻老嗜好行,來屑屑與年少為黨耳。若今能誓不復行者,則立愈矣。如其不爾,則疢與年階,可與心共議耶?(同上)

《禮》年七十懸車。懸車者,以年薄虞淵,如日之亥,體氣就損,神候方落,不可復勞形軀於風塵,役方寸於外物矣。(同上)

夫學道,唯欲默然養神,閉氣使極,吐氣使微,又不得言語。大呼喚令人神氣勞損,如此以學,皆非養生也。(同上)

夫學生之道,當先治病,不使休有虛邪及血少腦減,津液穢滯也。不先治病,雖服食行氣,無益於身。(同上)

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策生,慮深遠則計謀成。心不欲躁,慮不欲淺。心躁則精神滑,慮淺則百事傾。

白話文:

這就像比喻老人喜歡外出,卻依然和年輕人一起玩樂,毫無節制。如果現在能發誓不再出去走動,就能恢復健康。如果依然我行我素,那麼疾病和衰老,能與你一同商議嗎?

《禮記》中說,七十歲時應該掛冠歸隱。掛冠歸隱,是因為年紀老邁,如夕陽西下,身體逐漸衰弱,精神也開始衰退,不能再勞累身體奔波於塵世,也不能再為外物而操心了。

修道之人,應該靜心養神,閉氣至極,吐氣微弱,還要保持沉默,不能說話。大聲呼喊會讓人精神氣力損耗,這樣修道,都不是養生的方法。

讀書學習的道理,應該先治好疾病,避免虛邪入侵,血液減少,腦力衰退,津液淤積。如果不先治病,即使服用補藥,運動行氣,對身體也無益。

想要心安神寧,思慮要深遠。心安神寧,就能產生智慧,思慮深遠,就能謀劃成功。心不要浮躁,思慮不要膚淺。心浮躁,精神就會渙散,思慮膚淺,就會百事無成。

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若比緒年,或可以及此言出。亢倉子注云,營營,運動不息也,緒,終也。全形抱生,不運思慮,虛心冥寂,道自居之。若此年可及此言也。

水之性清,吐者扣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壽物者扣之,故不得壽,扣亂也。人性壽者,為外物所亂,使不終天年,物也者,所以養性也。今代之盛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是故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聖之,害於性則捐之,此全性之道也。(同上)

導筋骨則形全,剪情欲則神全,靖言語則福全。(同上)

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曼理皓齒,悅情而損精。故云,泰甚去泰,身乃無害。(《韓非子》)

白話文:

完整你的身形,擁抱你的生命,不要讓自己過度思慮,心神不安。如果能達到這樣的心境,也許可以達到我所說的話。 亢倉子注釋說,營營,是指不停地奔波勞碌,緒,是指結束。完整身形,擁抱生命,不運作思慮,虛心寧靜,道自然會住進你的心中。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就能明白我的話了。

水的本性是清澈,你過度攪動它,就會失去它的清澈。生命也是如此,你過度干擾它,就會失去它的延續,因為干擾會導致混亂。人的本性是長壽的,但往往因為外物的干擾而不能善終,外物本應是用来滋养天性的,但現在很多人都用天性去滋養外物,不懂得輕重緩急。所以聖人對於聲色、滋味這些事物,有利於天性就採取,有害於天性就捨棄,這就是保持天性完整之道。

引導筋骨就能使身形完整,剪除情欲就能使精神完整,安靜言語就能使福氣完整。

香美脆味的美食,濃郁的酒和肥美的肉,雖然味美,卻會損害身形;華麗的裝扮和潔白的牙齒,雖然悅目,卻會消耗精氣。所以說,凡事過猶不及,適度才能無害。

水之性欲清,沙石穢之。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唯聖人能遺物反已。(《文子》)

夫喜怒者道之衰也,憂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生之累也。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薄氣發暗,驚怖為狂,憂悲焦心,疲乃成疾。人能除此五者,即合於神明。神明者得其內,得其內者五臟寧,思慮平,耳目聰明,筋骨勁強。(同上)

學道之人,聊且均調喜怒之情。雖有喜,勿至蕩動湛然之性;雖有怒,勿至結滯浩然之氣。(《耄智余書》)

遣妄情如刀之伐樹,非一斧可倒;求真理如食之充腸,非一口可飽。修道積功,大率如此。(同上)

灌園所以養蔬也,驅禽所以養果也。養生之士,豈不如養蔬、養果之人乎?較其理之輕重何如哉?(同上)

白話文:

以下是對這些古文中醫理論的簡要概述:

  • 水和人的本質都希望保持清澈和平靜,但外在因素會污染它們。
  • 喜怒哀樂等情緒是道德衰退或缺失的表現,而喜好和慾望則會使人心靈受損並產生負擔。
  • 大怒、大喜和其他激烈的情緒反應可能會導致身體疾病,例如陰虛火旺、陽痿不舉等等。
  • 學習道教的人應該平衡自己的情感,即使感到高興也不要讓自己失去沈著冷靜的性格,即使憤怒也要避免阻礙正直的氣息流暢。
  • 過度的情感和錯誤的想法就像砍樹一樣難以根除,追求真理也需要時間和努力才能實現。

總而言之,這段文本主要探討了人類如何通過控制自身的情緒和思想來達到身心健康的目標。

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過此以往,義可略焉。(《養生集》序)

人不欲使樂,樂人不壽。但當莫強為力所不任,舉重引強,掘地苦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耳。然勞苦勝於逸樂也。能從朝至暮,常有所為,使之不息乃快。但覺極當息,息復為之,此與導引無異也。夫流水不腐,戶樞不朽者,以其勞動數故也。飽食不用坐與臥,欲得行步,務作以散之,不爾使人得積聚不消之疾及手足痹蹶、面目黧皺,必損年壽也。(《養生延命錄》)

先除欲以養情,後禁食以存命。是知食胎氣,飲靈元,不死之道,返童還年,此蓋聖人之所重也。(《太清中黃真經》)

白話文:

養生之道,首重節制精神,其次愛惜元氣,接著保養身形,再輔以導引肢體,謹言慎行,飲食有度,房事適度,反其道而行,必要時尋求醫藥,並注意禁忌。除此之外,其他事項可略。

人若過於追求享樂,便難以長壽。但也不要強行做能力負荷不了的事,比如舉重、用力過猛、挖地辛苦勞作,一直勞累不停,導致筋骨疲憊。雖然勞苦勝過安逸享樂,但能從早到晚,一直保持忙碌,無休止地做些事,反而會讓人感到快樂。只要感覺疲倦就休息,休息後繼續做,這與導引運動無異。水流不腐,門軸不朽,都是因為它們持續運動的緣故。吃飽了不要只坐著或躺著,應該走動活動,多做些事情來消耗食物,否則會導致積食不消,進而引發手腳麻木、面容憔悴,損害壽命。

首先要摒除慾望以養護心神,其次要節制飲食以保全性命。明白食物滋養先天之氣,飲水滋養先天之元,如此便可達到不死的境界,返老還童,這正是聖人所重視的。

我命在我,保精愛氣,壽無極也。(仙經)

無勞爾形,無搖爾精,歸心靜默,可以長生。(同上)

一陰一陽謂之道,三元二合謂之丹,溯流補腦謂之還,精化為氣謂之轉。一轉一易一益,每轉延一紀之壽,九轉延一百八歲。(同上)

陰陽之道,精液為寶,謹而守之,後天而老。(同上)

子欲長生,當由所生之門遊處得中,進退得所,動靜以法,去留以度,可以延命而愈疾矣。(同上)

以金理金,是為真金。以人理人,是為真人。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要常養神,勿失生道,長使道與生相保,神與生相保,則形神俱失矣。(同上)

白話文:

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保養精氣,就能長生不老。不勞動身體,不耗損精氣,回歸內心平靜,就能長生久視。陰陽調和為道,三元二合為丹,逆流補腦為還,精華轉化為氣為轉。每次轉化都能延長一個紀元的壽命,九次轉化就能延壽一百八歲。陰陽之道,精液是寶貴的,要謹慎守住它,不然就會加速衰老。想要長生,就要從生命之源開始,游走於中庸之道,進退有度,動靜合宜,去留有法則,才能延年益壽,祛除疾病。用金的道理煉金,才能得到真金;用人的道理修煉自己,才能成為真人。人常違背道法,而非道法拋棄人;人常遠離生命之道,而非生命之道拋棄人。要時刻保養精神,不要失去生命之道,讓道法和生命相守,精神和生命相守,就能成就形神俱全。

故性命之限,誠有極也。嗜欲之性,固無窮也。以有極之性命,逐無窮之嗜欲,亦自斃之而已矣。(《元氣論》)

德之形為車,道以氣為馬,魂以精為根,魄以氣為戶。形勞則德散,氣越則道叛,精銷魂散,氣勤魄微。是以靜形愛氣,全精寶視,道德凝密,魂魄固守。(《雲笈七籤》)天長生久視,未有不愛精保氣,能致之陰丹。內御之道,世莫得知,雖務於氣,而不解絕情欲,亦未免殃矣。(《切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

天地以生成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樂為本。安樂所以致者,以保養為本,世之人必本其本,則本必固。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夭橫何由而至,此攝生之道,無逮於此。夫草木無知,猶假灌溉。矧人為萬物之靈,豈不資以保養?然保養之義,其理萬計,約而言之,其術有三,一養神,二惜氣,三堤疾。忘情去智,恬惔虛無,離事全真,內外無寄。

白話文:

生命是有極限的,而慾望卻是無止境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盡的慾望,最終只會走向自我毀滅。

德行就像車,道行就像馬,精氣是魂魄的根本,而氣是魄的門戶。身體勞累,德行就會散失;氣血衰竭,道行就會背叛;精氣耗竭,魂魄就會離散;氣血虛弱,魄力就會減弱。因此,要靜養身體,愛護氣血,保持精氣充足,重視視力,使德行堅固,魂魄安定。

想要長壽,就必須愛護精氣,才能成就陰丹。內修之道,世間很少人懂得,即使注重氣血,卻不能克制情慾,也難免會招致禍患。

天地以生生不息為德。人體最重要的是身體,而安樂是身體的根本。保養是獲得安樂的根本,世人必須從根本做起,才能使根本堅固。根本堅固,疾病和意外便無從產生,這就是養生的最高境界。草木無知尚且需要灌溉,何況人作為萬物的靈長,更需要保養。保養之道有很多,簡單來說,可以歸納為三點:養神、惜氣、防病。忘卻情欲,去除智慧,心平氣和,虛無淡泊,遠離紛擾,保持真我,內外無所寄託。

如是則神不內耗,境不外惑,真一不雜,神自寧矣,此養神也。抱一元之本根,固歸真之精氣,三焦定位,六賊忘形,識界既空,大同斯契,則氣自定矣,此惜氣也。飲食適時,溫涼合度,出處無犯於八邪,寤寐不可以勉強,則身自安矣,此堤疾也。三者甚易行,然人自以謂難行而不肯行,如此雖有長生之法,人罕敦尚,遂至永謝。

是以疾病交攻,天和頓失,聖人憫之。(《本草衍義》)

夫安樂之道,在能保養者得之。況招來和氣之藥少,攻決之藥多,不可不察也。是知人之生,須假保養,無犯和氣,以資生命。才失將護,便至病生,苟或處治,乖方旋見。顛越防患,須在閒日。故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此聖人之預戒也。(同上)

白話文:

如果能做到這樣,精氣神就不會內耗,心境也不會被外物迷惑,真氣不會混雜,精神自然會安寧,這就是養神之道。抱持著生命本源,固守著精氣,三焦定位,六邪不侵,心識空明,達到大同境界,氣機自然安定,這就是惜氣之道。飲食要適時,冷熱要合適,出入要避免八邪侵犯,睡眠要順其自然,身體自然就會安康,這就是防病之道。這三者其實很容易做到,但人們卻自以為難以做到而不肯去做,就算有長生之道,人們也少有人珍惜,最終走向死亡。

因此,疾病不斷侵襲,天地之氣也失衡,聖人對此感到悲憫。

安樂之道,在於能保養身體才能得到。況且,能夠調和氣血的藥物很少,而攻伐疾病的藥物卻很多,不可不察。由此可知,人要生存,必須依靠保養,不要犯損和氣,才能滋養生命。一旦疏忽了保養,就會生病,即使治療,也常常因為用藥不當而病情反覆。要預防疾病,必須從平時做起。所以說:安逸時不要忘記危險,生存時不要忘記死亡,這是聖人對後人的告誡。

攝養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與不及之害。經曰: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蓋不適其性而強云為,逐強處即病生。五臟受氣,蓋有常分,用之過耗,是以病生。善養生者,既無過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藥,不若善保養;不善保養,不若善服藥。世有不善保養,又不善服藥,倉卒病生,而歸咎於神天。

噫!是亦未常思也,可不謹歟。(同上)

夫未聞道者,放逸其心,逆放生樂,以精神徇智巧,以憂畏徇得失,以勞苦徇禮節,以身世徇財利,四徇不置心,為之病矣!極力勞形,躁暴氣逆,當風縱酒,食嗜辛鹹,肝為之病矣。飲食生冷,溫涼失度,久坐久臥,大飽大飢,脾為病矣。呼叫過常,辯爭陪答,冒犯寒暄,恣食鹹苦,肺為之病矣。

白話文:

維持身體健康之道,最重要的是保持中庸,保持中庸就能避免過度或不足的危害。古籍中記載:「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意思是說,四季交替,陰陽變化,疾病的發生都是因為過度使用身體所致。因為不適合身體的特性而勉強去做,就會在強行使用的地方產生疾病。五臟六腑各有所司,都有其固有的功能,過度使用就會導致消耗,從而產生疾病。懂得養生的人,既能避免過度消耗身體,又能保護自身精氣,又何懼外邪入侵呢?所以,善於服藥不如善於保養身體;不善於保養身體,不如善於服藥。有些人既不善於保養,也不善於服藥,結果突然生病了,就歸咎於命運不好。

唉!這也實在是沒有用心思考啊,難道不應該謹慎嗎?

那些不懂養生之道的人,放縱自己的心性,逆著自然規律尋求快樂,用精神去追求智慧技巧,用憂慮害怕去追求得失,用勞苦去追求禮節,用一生去追求財利,四處奔波,不留心自身,最終就會生病。过度劳累身体,脾气暴躁,逆气上涌,迎風饮酒,嗜食辛辣咸的食物,就會導致肝臟生病。饮食生冷,温凉失度,久坐久卧,暴饮暴食,就会导致脾脏生病。过度呼喊,争吵辩论,冒犯寒暑,纵情食用咸苦食物,就会导致肺脏生病。

久坐濕地,強力入水,縱欲勞形,三田漏溢,腎為之病矣。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則重,重則必斃。嗚呼!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衛生之士,須謹此五者,可致終身無苦。經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正為此矣。(同上)

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養外者,實外以充快,悅澤貪欲,恣情為務,殊不知外實則內虛也。善養內者,實內使臟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適其宜。故莊周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者過也。若能常如是畏謹,疾病何緣而起?壽考焉得不長?賢者造形而悟,愚者臨病不知,誠可畏也。(同上)

白話文:

長時間坐在潮濕的地方,強行下水,縱慾勞累,導致精氣津液過度流失,腎臟就會生病。這五種病症一旦出現,就會讓人未老先衰,身體虛弱,接著就會生病,病症嚴重的話就會致命。唉!這些都是不加思考,自己造成的結果。注重養生的人,應該謹慎這五件事,才能終身無病。古書上說:「不治已病治未病。」正是這個道理。

真正懂得養生的人,注重內在的調理,不懂養生的人只顧外表的修飾。只顧外表的人,追求外在的滿足,貪圖享樂,放縱情慾,卻不知道外在充實內在就會空虛。懂得養生的人,注重內在的充實,讓臟腑安和,三焦各司其職,飲食也常保持適度。所以莊周說:「人們最可怕的是,在安逸享樂的時候,不知道戒慎,這是過錯。」如果能夠像這樣時時謹慎,疾病怎麼會產生呢?壽命又怎麼會不長呢?智者從外在的形狀悟出道理,愚者等到生病了才後悔,真是令人害怕啊。

夫人之生,以氣血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傷其氣血者。世有童男童女,積想在心,思慮過當,多致勞損。男則神色先散,女則月水先閉。何以致然?蓋愁憂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血逆竭,血逆竭故神色先散,而月水先閉也。火既受病,不能榮養其子,故不嗜食。脾既虛則金氣虧,故發嗽。

嗽既作水氣絕,故血肢干。木氣不充,故多怒,鬢髮焦,筋痿矣。五臟傳遍,故卒不能死,然後死矣。(同上)

黃帝問岐伯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至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也?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

白話文:

女人的身體以氣血為根本,任何疾病都必定先傷害氣血。有些人從小就胡思亂想,過度憂慮,導致身體虧損。男人會先面色蒼白,女人則月經不調。這是因為憂慮傷心,傷心則血氣逆亂,血氣逆亂就會面色蒼白,月經不調。心火虛弱,無法滋養身體,所以沒有食慾。脾胃虛弱,則金氣不足,所以咳嗽。咳嗽導致水氣耗竭,所以手腳乾燥。木氣不足,所以容易生氣,頭髮枯黃,筋骨無力。五臟互相影響,所以最後才會死亡。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古代的人,都能活到一百多歲,而且身體依然強健。現在的人,到了五十歲就衰老了,是時代不同了嗎?還是人要失去這種長壽的本領了?岐伯回答說:古代的人,懂得養生之道,順應陰陽,遵循規律。他們飲食有節制,起居有規律,不胡亂勞作,所以能保持形神合一,活到天年,壽命達到一百歲才去世。現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

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黃帝素問》)

大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為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必洩泄;夏傷於暑,秋必病瘧;秋傷於溫,冬必咳嗽。(同上)

王充年漸七十,乃作養生之書凡十六篇。養氣自守,閉明塞聰,愛精自補,服藥導引,庶幾獲道。(《會稽典錄》)

白話文:

以酒當飲料,以虛妄為日常,醉酒後行房事,因慾望耗盡精氣,使真元散失。不懂得保持精神的充盈,不適時調控靈魂,只追求滿足自己的心意,違背了生命的樂趣,生活作息沒有規律,因此在五十歲左右開始衰老。

一年四季五行,生長收斂,又生成了寒暑燥濕風。人身有五臟,轉化為五種氣息,引發喜怒悲憂恐等情緒。所以情緒過激損傷內氣,天氣變化損傷身體,暴怒損傷陰精,暴喜損傷陽氣,氣血逆流,阻塞脈絡,失去形體。情緒控制失當,天氣過度變化,生命便變得脆弱。所以陰極必生陽,陽極必生陰。所以說:冬季受寒,春季會生病;春季受風,夏季會腹瀉;夏季受熱,秋季會患瘧疾;秋季受熱,冬季會咳嗽。

王充到了七十歲,開始撰寫養生之書,共十六篇。他注重養氣自守,閉眼塞耳,愛護精氣自行補充,服用藥物導引身體,希望接近長生之道。

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腹腸,開嗜欲,養生之末也。(《文子》)

神不注於外則身全,全之謂得。得者,得身也。(《韓非子》)

凡生之長也,順之也,使生。不順者,欲也,故聖人必先適欲,適節也。室大則多陰,臺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則痿。蹶者逆寒疾也,痿闢不能行,此陰陽不適之患也。是故先生不處大室,不為高臺,味不眾珍。春不輝熱則理塞,脈則閉結。理塞則氣不達,味眾珍則胃充,胃充則中大鞔,中大鞔則氣不達。以此求長生,其可得乎?(《呂氏春秋》)

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聖人察之,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長焉。長也者,非短而續之者也,畢其數也。畢數之務,在去乎害。何謂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則生害矣。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

白話文:

養生之道,首要修養精神,其次才是保養身體。心神安定,身心舒暢,才能百節安寧,這才是養生的根本。相反地,只是追求肥壯肌膚、飽滿腸胃,縱情享樂,則只是養生的末節。

如果心神不外向,則身心完好,身心完好,才能保全自身。保全自身,才是真正的得到。

生命生長,要順應自然,才能長久。不順應自然,就會產生慾望,所以聖人首先要適應慾望,適應節度。房子太大就會陰氣過重,臺子太高就會陽氣過重。陰氣過重則容易跌倒,陽氣過重則容易軟弱無力。跌倒容易招致寒疾,軟弱無力則難以行走,這些都是陰陽失衡造成的疾病。因此,聖人不居住在過大的房屋,不建造高高的臺子,也不追求多樣珍奇的美味。春天不暴露在過於炎熱的陽光下,否則氣血阻塞,經脈不通,氣血不通則氣無法流通,而過度食用珍貴美味的食物,會導致胃部飽脹,胃部飽脹則氣無法流通。想要追求長生,如此做法怎麼可能實現呢?

天地賦予我們陰陽、寒暑、燥濕,四季變化,萬物變遷,無一不對我們有利,也無一不對我們有害。聖人觀察這些變化,以便順應自然,保全生命。精神安寧於形體,才能長壽。長壽,不是指生命短暫卻又延續,而是指生命自然結束。想要生命自然結束,就要去除有害因素。什麼是有害因素呢?過度食用甜、酸、苦、辣、鹹五味,會充塞身體,產生疾病。過度喜怒憂思悲恐,會損害精神,產生疾病。

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霧,六者動精,則生害矣。諸言大者,皆謂過制。故凡養生,莫若知本,則疾無由至矣。(同上)

勞者,勞於神氣。傷者,傷於形容。飢飽過度則傷脾,思慮過度則傷心,色欲過度則傷腎,起居過常則傷肝,喜怒悲愁過度則傷肺。又風寒暑濕則傷於外,飢飽勞役則敗於內。晝感之則病榮,夜感之則病衛。經行內外交運而各從其晝夜,始勞於一,一起為二,傳於三,三通於四,四干其五,五復犯一。一至於五,邪乃深藏,真氣因失,使人肌肉消,神氣弱,飲食減,行步難。

及其如此,則雖有命,亦不能生也。(《華佗中藏經》)

白話文:

嚴寒、酷熱、乾燥、潮濕、狂風、濃霧,這六種極端氣候變化會損傷人體精氣,導致疾病。所謂「大」者,都是指超過了正常的程度。所以,養生的根本在於了解自身,就能避免疾病的發生。

過度勞累會損傷精神和體力,過度消耗則會傷害容貌。飲食過量或過少會傷脾胃,思慮過度會傷心神,縱慾過度會傷腎氣,起居作息不規律會傷肝臟,喜怒哀樂過度則會傷肺氣。此外,風寒暑濕等外邪也會從外部侵襲人體,飲食不節、勞逸失度等內傷則會從內部損害身體。白天受到外邪侵襲,會導致表層病症,夜晚受到外邪侵襲,則會導致內臟疾病。經脈運行,內外相通,遵循晝夜節律,一旦過度勞累,病邪就會從一點蔓延到全身,逐漸加重,最終損傷臟腑,導致體虛乏力,神氣衰弱,食慾不振,行動不便。

到了這種程度,即使生命力再強,也無法生存了。

夫人稟天地陰陽而生者。蓋天有六氣,人有三陰三陽,而上奉之。地有五行,人有五臟五腑,而下應之。於是資生皮肉、筋骨、精髓、血脈、四肢、九竊、毛髮、齒牙、唇舌,總而成體。外則氣血循環,流注經絡,喜傷六淫。內則精、神、魂、魄、志、意、思,喜傷七情。六淫者,寒暑燥濕風熱是,七情者,喜怒愛思悲恐驚。

若持護得宜,怡然安泰。役冒非理,百疴生焉。(《三因極一方論》)

物之最靈,惟其人也。身者,乃神化之本精於人也,若水浮航;氣於人也,如風揚塵;神於人也,似野馬聚空。水涸則航止,風息則塵靜,野馬散而大空長有。精能固物,氣能盛物,精氣神三者,心可不動其變化也。外忘其形,內養其神,是謂登真之路。

白話文:

人體是天地陰陽的產物,天生就受到天地的影響。天有六氣,人有三陰三陽,向上承接天地的氣息。地有五行,人有五臟五腑,向下與大地相應。人體因此擁有皮肉、筋骨、精髓、血脈、四肢、九竅、毛髮、齒牙、唇舌,組成完整的軀體。體外氣血循環,流注於經絡,容易受到寒暑燥濕風熱六淫的侵害。體內精、神、魂、魄、志、意、思,容易受到喜怒哀思悲恐驚七情的影響。

如果能夠好好保養身體,就會健康安泰。如果違背養生之道,就會百病叢生。(摘自《三因極一方論》)

萬物中最靈活的,就是人。身體是神明化生的根本,對人而言如同水之於船;氣對人而言,如同風之於塵土;神對人而言,如同野馬在空中奔馳。水乾涸了,船就會停滯;風停息了,塵土就會沉靜;野馬散了,廣闊的天空就會空無一物。精氣神三者,是保持生命活動的根本。精能固守身體,氣能使身體生機勃勃,精氣神三者相互作用,心靈就能安定,不為外物所動。忘記形體,內心修養精神,這就是通往真境的路。

嗜欲縱乎心,孰能久去?哀樂傷乎志,孰能久忘?思慮役乎神,孰能久無?利祿勞乎身,孰能久舍?五味敗乎精,孰能久節?酒醴亂乎情,孰能久絕?食佳餚,飲旨酒,顧以姝麗,聽以淫聲,精氣強而反禍於身,耳目快而致亂於神,有百端之敗道,夫一芥而希真,安有養身之驗耳?夫學道者,外則意不逐物移,內則意不隨心亂,湛然保於虛寂,造乎清淨之域。譬如起屋之勞,假一息之形氣,尚蘇神歸其清,而況契於道,保真丹所哉。

(《崔真人天元入藥鏡》)

彭祖曰:養壽之道,但莫傷之而已。夫冬溫夏涼,不失四時之和,所以適身也。美色淑姿,幽閒娛樂,不致思欲之惑,所以通神也。車服威儀,知足無求,所以一志也。八音五色,以悅視聽,所以導心也。凡此皆以養壽,而不能斟酌之者,反以速患。古之聖人,恐下才之子,不識事宜,流遁不還,故絕其源。

白話文:

想要滿足自己的欲望,誰能永遠克制?悲傷和喜悅傷了志氣,誰能永遠忘記?思慮牽絆著精神,誰能永遠沒有?利益和名利勞累著身體,誰能永遠捨棄?五種味道損害精氣,誰能永遠節制?酒和甜食混亂感情,誰能永遠戒絕?吃美食,喝美酒,欣賞美色,聽悅耳的音樂,精氣旺盛卻反過來危害身體,耳目享受卻導致精神混亂,有各種各樣敗壞身體的道路。就好像一根小小的芥菜籽,卻希望能找到真理,怎麼能真正做到養生呢?

想要修道的人,外在的意念不隨事物轉移,內心的意念不隨心意混亂,安然保存在虛無寂靜之中,到達清淨的境界。就好像蓋房子需要勞動,借用一口氣的精氣神,尚且能使精神歸於清淨,更何況修道契合大道,能保住真丹呢?

彭祖說:養生的道理,只要不傷害身體就可以了。冬天溫暖,夏天涼爽,不違背四季的規律,是適應身體的方法。美麗的容貌,優雅的舉止,幽靜閒適的娛樂,不陷入思欲的迷惑,是通達精神的方法。車馬服飾,儀容舉止,知足不求,是專注精神的方法。八音五色,用來悅耳目,是引導心靈的方法。所有這些都是為了養生,但是不能衡量使用,反而會加速疾病的發生。古代的聖人,擔心普通人不懂得事情的輕重,迷失方向,無法回頭,所以斷絕了他們追求這些事物的根源。

故有上士別床,中士異被,服藥百劑,不如獨臥。五音使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苟能節宣其宜適、抑揚其通塞者不減年算而得其益。凡此之類,譬猶水火,用之過當,反為害也。不知其經脈損傷,血氣不足,內理空疏,髓腦不實,體已先病,故為外物所犯,因風寒酒色,以發之耳。

若本充實,豈有病也?夫遠思強記傷人,汲汲所願傷人,陰陽不順傷人,有所傷者甚眾,而獨戒於房中,豈不惑哉?男女相成,猶天地相生也,所有導養神氣,使人不識其和,天地得交接之道,故無終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殘傷之期。能避眾傷之事,得陰陽之術,則不死之道也。

白話文:

因此,高級的修煉者會分開睡牀,中級的修煉者會使用不同的被褥,服用百種藥方,都不如單獨臥牀休息。五種樂器的聲音會讓人聽力減退,五種味道會讓人口感變差,如果能適度地調節飲食和情緒,保持身體的通暢,就能延長壽命,獲得健康。這就像水和火一樣,使用過量反而會造成傷害。如果不瞭解經絡受損、血液和氣息不足、內部空虛、骨髓不實,身體已經患病,那麼外在事物的影響,加上風寒、酒色的刺激,就會引起疾病。

如果本體充實,怎麼會生病呢?過度的思考和強記會傷害身體,急切的願望也會傷害身體,陰陽失調也會傷害身體,能傷害人的事太多了,卻只戒除房事,這不是太不明智嗎?男女之間的相互依存就像天地之間的相生,只有正確地導引和養護神氣,讓人們感受到平衡和和諧,才能像天地一樣永遠相交,沒有終止的界限。如果失去了相交的方法,就會有傷害,有終止的時刻。能夠避免各種傷害,掌握陰陽之道,就能找到永生的道路。

天地晝分而夜合,一歲三百六十交,而精氣和合,故能生產萬物而不窮。人能則之可以長存。次有服氣,得其道則邪氣不得入。治身之本,要其餘吐納、導引之術。及念體中萬神有含影守形之事,皆非真道。人能愛精養體,服氣煉形,則萬神自守其真。不然者,則榮衛枯悴,萬神目逝,非思念所留者也。

(《神仙傳》)

上元夫人謂漢武帝曰:汝好道乎,勤而不獲,實有由也。汝胎性暴、胎性淫、胎性奢、胎性酷、胎性賊。暴則使氣奔而攻神,是故神擾而竭。淫則談精漏而魂疲,是故精竭而魂消。奢則使真雜而魄穢,是故命逝而靈臭。酷則使喪仁而攻目,是故失仁而眼亂。賊則使心鬥而口乾,是故內戰而外絕。

白話文:

天地白天分开,夜晚合一,一年有三百六十天交替,精气相互融合,因此能不断创造万物。人若能效法天地,便可以长久生存。其次要学习呼吸吐纳之法,掌握其规律,邪气便无法侵入身体。保养身体的根本,在于精通吐纳、导引等技巧。至于那些想着体内万神有影子守住形体的做法,都不是真正的道。人若能爱惜精气、保养身体,通过呼吸吐纳来修炼形体,那么万神自然会守护真气。否则,身体机能就会衰退,万神也会离开,就不是靠思念就能留住的。

上元夫人对汉武帝说:你想要修道,勤奋却得不到结果,是有原因的。你天生暴躁、放荡、奢侈、残暴、狡诈。暴躁会导致气血奔涌而攻击神魂,因此神魂不安而耗竭。放荡会导致精液外泄而魂魄疲惫,因此精气耗尽而魂魄消散。奢侈会导致真气混杂而魄体污秽,因此寿命终结而神灵臭秽。残暴会导致丧失仁爱而攻击眼睛,因此失去仁爱而眼花缭乱。狡诈会导致内心斗争而口干舌燥,因此内心战乱而对外隔绝。

此五事皆是截身之刀鋸,刳命之斧斤矣。雖復志好長生,不能遣滋五難,亦何為損性而自勞乎。去諸淫,養汝神,放諸奢,處至儉勤,齋戒,節飲食,絕五穀,去臭腥,鳴天鼓,飲玉漿,蕩華池,叩金梁,按而行之,當有冀耳。(《漢武內傳》)

夫道者,藏精於內,棲神於心,靜漠恬淡,悅穆胸中,廓然無形,寂然無聲。(《文子》)

靜漠恬淡,所以養生也。和愉虛無,所以據德也。外不亂內,即性得其宜靜不動,和即德安其位。養生以經世,抱德以終年,可謂能體道矣。(同上)

能尊主,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同上)

神養於氣,氣會於神,神氣不散,是謂修真。(《三茅真君訣》)

白話文:

這五件事就像削肉的刀鋸,剖開生命的斧頭,即使你渴望長生不老,也無法擺脫這五種難題,為何要損害自己的本性而白費力氣呢?戒除淫慾,修養精神,摒棄奢華,追求儉樸勤勞,齋戒,節制飲食,不吃五穀,遠離臭腥,敲打天鼓,飲用玉漿,蕩滌華池,叩擊金梁,按這些方法去做,應該會有希望。

道,就是將精氣藏於內,安放精神於心,心境平靜淡泊,心中充滿喜悅祥和,無形無狀,寂靜无声。

平靜淡泊,是養生的根本;和諧愉悅,虛無無為,是修養德行的根本。外在不亂內心,符合本性,靜止不動,和諧安寧,德行便安於其位。用養生之道治理天下,用修養德行之道度過一生,這才能算是體悟了道。

能尊重本性,即使富貴也不因貪圖享受而損害身體,即使貧窮也不因追求利益而拖累身心。

精神依賴於氣,氣匯聚於精神,精神和氣不散失,這就是修煉真道的道理。

喜怒損性,哀樂傷神。性損則害生,故養性以全氣,保神以安身。氣全體平,心安神逸,此全生之訣也。(《元始太玄經》)

晉道成,自號崇真子,其論長生、養性之旨曰:其要在於存三抱一。三者,精氣神,其名曰三寶。抱元者,抱守元陽真氣也。守一,神靈也。神在心,心有性,屬陽,是為南方丙丁之火也。腎者,能生元陽為真氣。其泄為精,是為北方壬癸之水。水為命,命繫於陰也。此之謂性命焉。

三一之道,在於存想,入下丹田,抱守元陽,踰三五年,自然神定氣和。神既定,則釋其四大,而無執焉。坦然修頤,其真功滿行畢,其道成矣。(《集仙傳》)

白話文:

喜怒會損傷人的本性,哀樂會傷害人的精神。本性受損就會傷害生命,所以要保養本性來使氣充足,保護精神來讓身體安穩。氣充足則身體平穩,心安神寧,這就是長生不老的秘訣。

晉朝的道成,自稱崇真子,他關於長生和養生的論述中說:重點在於存三抱一。三者指的是精氣神,也就是所謂的三寶。抱元指的是守住元陽真氣。守一指的是神靈。神在心,心有性,屬陽,是南方丙丁之火。腎臟能生出元陽,成為真氣。精氣洩出就成為精,是北方壬癸之水。水為生命,生命繫於陰。這就是所謂的性命。

三一之道,在於存想,將意識集中在下丹田,抱守元陽,經過三五年,自然就會神定氣和。神定之後,就放下四大元素,不再執著。坦然修養身心,等到真功圓滿,道便成就了。

元牡既立,猶爪有蒂,暗注母氣,母呼即呼,母吸即吸,綿綿十月,氣足形圓。心是氣之主,氣是形之根,形是氣之宅,神是形之真。神用氣養,氣因神住,神行則氣行,神住則氣住,此經要妙之義也。(《達摩胎息經》)

藥各有性,人參久猶有毒,藥不可服也。人之身自有真藥,但患不能調攝耳。(集仙傳)

陽精魂立,陰精魄成,兩精相傳,而成神明。神以形用,形以神生,神去則形斃。神可全,形可延,神以道全,形以術延耳。(同上)

骨肉以精血為根,靈識以元氣為本,神氣乃性命之本也。神為氣之子,氣為神之母,子母不可以斯須離也。元氣湛然,止於丹田,則變化成矣。神能御氣,氣能留形。出息微微,入息綿綿,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也。故曰天門長開,地戶密閉,呼至於根,吸徹於蒂。子謂之神,丹謂之氣,如雞抱卵,如魚生水,法就聖胎,自然蟬蛻。(同上)

白話文:

嬰兒出生後,臍帶還未完全脫落,就已能依母親的呼吸而呼吸,母體的氣息綿延十月,使胎兒氣息充足,形體圓滿。心臟是氣的主人,氣是形體的根源,形體是氣的居所,精神是形體的精華。精神依靠氣息滋養,氣息依賴精神居住,精神活動則氣息運作,精神安靜則氣息安靜,這就是經文中重要的道理。

每種藥材都有其特性,人參服用久了也會產生毒性,藥物不可隨意服用。人體本身就擁有真正的藥物,只是人們不懂得調養而已。

陽精和魂魄結合,陰精和魄結合,兩種精氣相互傳遞,才形成神明。精神依賴形體運用,形體依賴精神滋生,精神消亡則形體死亡。精神可以保存,形體可以延續,精神靠道術保存,形體靠技術延續。

骨肉以精血為根本,意識以元氣為本源,神氣是生命的根本。精神是氣的兒子,氣是精神的母親,子母之間不可片刻分離。元氣充盈飽滿,停留在丹田,就能變化無窮。精神能駕馭氣息,氣息能留住形體。呼氣輕微,吸氣綿長,根基深厚,這就是長生久視之道。所以說天門常開,地戶緊閉,呼氣直達根部,吸氣貫通蒂部。子指的是精神,丹指的是氣息,就像母雞孵蛋,魚兒離不開水一樣,遵循聖胎的規律,自然就能蛻變重生。

水丘子曰:人四大假合,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以心為君,心者神之所舍也。神從志,無志則從,意志致一之謂精。唯天下至精,能合天下至神,精與神一而不離,則變化在我矣,此長生久視之道也。顧不可以心湊泊焉,但情不附物,物自不能凝耳。(同上)

煉精者,煉元精,非淫泆所感之精。煉氣者,煉元氣,非口鼻呼吸之氣。煉神者,煉元神,非心意念慮之神。故此神氣精者,與天地同其根,與萬物同其體,得之則生,失之則死。以陽火煉之,則化成陽氣。以陰符養之,則化成陰精。故曰: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君仙珠玉》)

白話文:

水丘子說:人類是由四種元素組合成的虛幻存在,在宇宙間漂浮不定。這些元素轉換成為能量,能量又轉換成為形狀,形狀由心智作為統治者的角色,而心智是精神寄居的地方。精神跟隨意誌,沒有意誌就無法跟隨,當意誌和精神合一就是所謂的精神集中。只有天下的最精微的事物纔能夠結合天下的最神奇的力量,如果精神和能量能夠合一且不分開,那麼所有的改變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了,這就是延年益壽的方法。但是千萬不要讓自己的心思被外物吸引,只要情感不受外界影響,事物自然就不會阻礙你。

煉精的人煉的是先天之氣,並不是通過性行爲產生的後天之氣;煉氣的人煉的是先天之氣,並不是通過口腔或鼻子進行呼吸時吸入的空氣;煉神的人煉的是先天之神,並不是我們的心思、想法等意識活動所產生的神靈。因此這種神、氣、精與天地共存於同一根源之中,與萬物共享同一個身體,得到它就能生存下去,失去它就會死亡。使用陽性的火焰來修煉,則會轉化爲陽性氣體;使用陰性的符號來培養,則會轉化成爲陰性物質。所以才說:“看見的東西無法用來修煉,用於修煉的東西卻看不見。”(出自《君仙珍珠玉石》)

發宜多梳,齒宜多叩,液宜常咽,氣宜精煉,手宜在面,此五者所謂子欲不死,修崑崙耳。(《黃庭內景》)

養耳力者常飽,養目力者常瞑,養臂指者常屈伸,養股趾者常步履。(《褚氏遺書》)

精者神之本,氣者神之主,形者氣之宅,故神大用則竭,精大用則竭,氣大勞則絕。是以人之生者,神也,形之託者,氣也,若氣衰則神耗,而欲長生者未之聞也。夫有者因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無之館也,形者神之宅也。倘不全宅,以安生修身以養神,則不免氣散歸空,遊魂為變。

仿之於燭,燭虛則火不居焉;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存矣。身勞則神散,氣勞則命終,形疲則神斃,神斃則精靈遊矣。已逝者無返期,既朽者無生理。故神者魂也,魄者陰也,神能復氣,形能食味。氣清則神爽,形勞則氣濁。服氣者千百不死,故身飛於天。食谷者千百皆死,故形歸於地。

白話文:

經常梳頭、叩齒、吞咽津液、鍛鍊呼吸、用雙手按摩面部,這五種方法可以延年益壽。保養耳朵要經常保持飽滿,保養眼睛要經常閉目養神,保養手臂和手指要經常伸屈,保養大腿和腳趾要經常步行。

精氣神三者關係密切,精是神的根源,氣是神的統帥,形是氣的住所。因此,神使用過度就會衰竭,精使用過度也會枯竭,氣勞累過度就會耗盡。人生在世,依靠神靈,而形體依賴氣息生存。如果氣息衰弱,神靈就會耗損,想要長生不老的人,恐怕沒聽過這個道理。

有形之物依靠無形之物而生,形體依靠神靈而存在,有形之物是無形之物的寄宿,形體是神靈的住所。如果不能完整地守護住所,又怎麼能安身立命,修身養神呢?如此一來,必然氣散歸空,魂魄飄零。

就像蠟燭的燈芯空了,火焰就無法停留;如同堤壩崩塌,水就無法儲存。身體勞累,神靈就會散失,氣息勞累,生命就會結束,形體疲憊,神靈就會消亡,神靈消亡,精靈就會遊離。已逝者無法回返,腐朽之物無法再生。因此,神就是魂魄,魄就是陰氣,神可以恢復氣息,形體可以享用滋味。氣息清澈,神靈就會舒暢,形體勞累,氣息就會濁滯。

修煉吐納者,可以長生不死,所以能飛升天界。吃五穀雜糧者,都將會死亡,所以身體最終歸於大地。

人之死也,魂飛於天,魄落於泉,水火分散,各歸本源,生則同體,死則相捐,飛沉各異,稟之自然。何者?譬如根之木,以火焚之,煙則上升,灰則下沉,亦自然之理也。夫神明者,生死之本也。精氣者,萬物之體也。全其形則生,養其精氣神,則性命長生矣。(《保神氣精論》)

一人之身,一國之象,胸臆之設,猶宮室也。支體之位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川也,腠理之間猶四衢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故志人能理其身,亦猶明君能治其國。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愛其氣,所以全其身。民弊即國亡,氣衰即身謝。是以志人上士,當施醫於未病之間,不追修於既敗之後。

白話文:

人死後,魂魄分離,魂飛往天,魄落入泉水,水火散開,各自回到原本的狀態。生時同為一體,死後便分開,魂魄的去向不同,這是自然的道理。就好像一根木頭,用火燒它,煙就會向上飄,灰燼就會向下沉,也是自然的道理。神明是生命之源,精氣是萬物的本體。保持形體完整就能活著,滋養精氣神,就能長命百歲。

一個人就像一個國家,胸腔就像宮殿,四肢就像郊外,骨骼關節就像百川,肌膚紋理就像四通八達的道路。神明就像君王,血液就像臣民,氣息就像百姓。所以有志於養生的人,就像明君治理國家一樣,要善於管理自己的身體。愛護百姓,才能安定國家,愛護氣息,才能保全身體。百姓疲憊,國家就會滅亡,氣息衰弱,生命就會消亡。因此有志於養生的人,應該在疾病尚未發作時就施以醫治,不要等到病況加重才去修補。

故知國難保而易喪,氣難清而易濁,審機權中以安社稷,制嗜欲可以保性命。若能攝生者當先除六害,然後可以延駐。何名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聲色,三曰廉貨財,四曰損滋味,五曰屏虛妄,六曰除嫉妒。六者若存,則養生之道徒設耳,蓋未見其有益也。雖心希妙理,口唸真經,咀嚼英華,呼吸景象,不能補其促矣。

誠者所以保和全真,當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樂、少愁、少惡、少好、少事、少機。夫多思則神散,多念則心勞,多笑則臟腑上翻,多言則氣海虛脫,多喜則膀胱納客風,多怒則腠理奔浮血,多樂則心神邪蕩,多愁則頭面焦枯,多好則志氣潰溢,多惡則精爽奔騰,多事則筋脈乾急,多機則智慮沉迷。茲乃伐人之生,甚於斤斧;蝕人之性,猛於豺狼。

白話文:

因此明白國家難以保全卻容易喪失,氣血難以清淨卻容易濁亂。要想安穩社稷,必須審慎權衡;想要保全性命,就要控制慾望。想要養生,首先要消除六種危害,然後才能延年益壽。什麼是六種危害呢?一是看淡名利,二是禁絕聲色,三是廉潔財物,四是減少口腹之慾,五是摒除虛妄,六是去除嫉妒。這六種危害若還存在,那麼養生之道就只是空談而已,因為沒有實際益處。縱使你心裡渴望妙理,口中念誦真經,咀嚼典籍,呼吸天地精華,也無法彌補你生命的短暫。

誠實是保全身心真我的根本,要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樂、少愁、少惡、少好、少事、少機。因為多思則神魂散亂,多念則心神疲憊,多笑則臟腑上翻,多言則氣力虛耗,多喜則容易招致風寒,多怒則氣血奔涌,多樂則心神迷亂,多愁則容顏憔悴,多好則志氣消散,多惡則精氣外泄,多事則筋骨僵硬,多機則智慧迷失。這些都是損害人體生機的行為,比刀斧還要厲害,腐蝕人的本性,比豺狼還要凶猛。

無久行,無久坐,無久立,無久臥,無久視,無久聽。不飢強食則脾勞,不渴強飲則胃脹。體欲少勞,食欲常少,勞則勿過,少勿令虛。冬則朝勿虛,夏則夜勿飽,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過日出後。心內澄則真人守其位,氣內定則邪物去其身。行欺詐則神悲,行爭競則神沮,輕侮於人當減算,殺害於物必傷年。

行一善則魂神歡,構一惡則魄神喜,魂神欲人生,魄神欲人死。常欲寬泰自居,恬淡自守,則神形安靜,災病不生。仙錄必書其名,死籍必消其咎,養生之理盡在此矣。至於煉瓊丹而補腦,化金液以留神,此上真之妙道,非食谷啖血越分而修之。萬人之中,得者殊少,深可誡焉。

白話文:

不要長時間行走、久坐、久立、久臥、久視、久聽。不餓的時候強行吃飯會損傷脾胃,不渴的時候強行喝水會脹胃。身體要適度勞動,飲食要適量,勞動不要過度,少食不要過於虛弱。冬天早上不要空腹,夏天晚上不要吃太飽,早起不要早於雞鳴,晚起不要超過日出。心神平靜,真氣自然守住位置,內心安穩,邪氣自然遠離。欺騙他人會使心神悲傷,爭鬥競爭會使心神沮喪,輕蔑他人會減少壽命,殺害生靈必然會折損壽命。

行善會使魂神歡喜,作惡會使魄神喜悅,魂神希望人活著,魄神希望人死去。經常保持寬鬆舒適、平淡安靜的心態,就能使精神體魄安寧,疾病災難不會產生。仙籍會記錄善行之名,生死簿會消除罪過,養生的道理都在這裡了。至於煉製瓊丹補腦,化成金液留住神魂,這是上真之道的妙法,不是靠吃飯喝血就能修成的。萬人之中,能夠修成者寥寥無幾,值得警惕。

(出《老子養生要訣》)

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慮精散此五難也。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不夭其年也。五者於無胸中,則信順日深,玄德日全,不祈喜而自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大理所歸也。(《嵇康養生論》)

聖人一度循軌,不變其宜,不易其常,放准修繩,曲因其當。夫喜怒者,道之邪也。憂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者,性之累也。人大怒傷陰,大喜墜陽,薄氣發暗,驚怖為狂。憂悲多患,痛乃成積,好憎繁多,禍乃相隨。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通而不變,靜之至也;嗜欲不載,虛之至也;無所愛憎,平之至也;不與物散,粹之至也。能此五者,則通於神明。

白話文:

養生有五個難處:名利放不下,這是第一個難處;喜怒不能控制,這是第二個難處;聲色享樂不能戒除,這是第三個難處;美味佳餚無法拒絕,這是第四個難處;心思散亂,精神不集中,這是第五個難處。這五個難處若是一直存在,即使心懷長生不老的願望,口中念誦養生之道,細細品味養生精華,呼吸吐納日月精華,也無法避免早夭的命運。

如果能擺脫這五個難處,心胸坦蕩,則信奉自然法則會越來越深,玄妙的道德修養會越來越完善,不刻意追求快樂卻能自得其樂,不刻意祈求長壽卻能自然延年益壽,這就是養生之道最終的歸宿。

聖人遵循規律,不改變適宜的方式,不改變常規,就像用準繩衡量事物,彎曲適應當下的情況。喜怒是違背道法的,憂悲是喪失道德的,好惡是心靈的過失,嗜欲是天性的束縛。人如果大怒傷了陰氣,大喜損耗了陽氣,氣血薄弱,精神昏暗,驚恐就會變成瘋癲。憂愁悲傷會導致疾病,疼痛會積累成病,好惡過多,禍患就會接踵而來。因此,心中無憂,是樂於修德的最高境界;通達無礙,不隨外物變化,是寧靜的最高境界;沒有貪欲的牽絆,是虛靜的最高境界;沒有愛憎偏見,是平和的最高境界;不與外物糾纏,是純粹的最高境界。能夠做到這五點,就能通達神明之境。

通於神明者,得其內者也。(《淮南子》)

夫孔竅者,精神之戶牖也。而氣志者,五臟之使佐也。耳目淫於聲色之樂,則五臟搖動而不定也。五臟搖動而不定,則血氣滔蕩而不休。血氣滔蕩而不休,則精神馳騁於外而不守矣。精神馳騁於外而不守,則禍福之至雖如丘山,無由識之矣。使耳目精明玄達而無誘慕,氣志虛靜恬愉而省嗜欲,五臟定寧充盈而不泄,精神內守形骸而不外越,則望於往世之前,而視於來事之後,猶未足為也,豈有禍福之間哉。故曰:其出彌遠,其知彌少,以言夫精神之不可使外淫也。

故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聲譁耳,使耳不聰;五味亂口,使口爽傷;趣舍滑心,使行飛揚,此四者天下之所養,性也,然皆人累也。故曰:嗜欲者,使人之氣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勞,弗疾去則志氣日耗。夫人之所以不能終其壽命,而中道夭於刑戮者,何也?以其生生之厚,夫惟能無以生為者,則所以修得生也。(同上)

白話文:

能夠通達神明的人,是因其內心修養深厚。孔竅是精神的門窗,氣志是五臟的使者。如果耳目沉溺於聲色娛樂,五臟就會搖動不安。五臟不安,血氣就會奔流不止。血氣奔流不止,精神就會外馳而不守。精神外馳而不守,即使禍福臨頭如山丘般明顯,也無法察覺。若能使耳目清明通達而不被外物吸引,氣志虛靜安樂而減少欲望,五臟安定充盈而不外泄,精神內守形骸而不外越,即使能預知過去未來,也並非真正高明,何談禍福?所以說,人越往外馳騁,感知越少,說明精神不可外放沉迷。

五色混亂眼睛,使眼睛看不清;五音喧嘩耳朵,使耳朵聽不清;五味混亂嘴巴,使嘴巴麻木受傷;喜怒無常心神,使行為浮躁,這四者是世間的滋養,也是人的本性,但同時也是人累。所以說,貪慾會使人氣血外泄,喜怒哀樂會使人心神勞累,如果不迅速去除,志氣就會日漸消磨。人之所以不能活到壽命終點,而中途夭折或遭遇刑戮,是因為他們貪圖享受,而只有能無慾無求的人,才能修得長生。

夫悲樂者,德之邪也,而喜怒者,道之過也,好憎者,心之暴也。故曰其生也夭行,其死也物化,靜則與陰俱閉,動則與陽俱開,精神澹然無極,不與物散,而天下自服。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寶也,形勞而不依則蹶,精用而不已則竭。是故聖人,貴而尊之,不敢越也。(同上)

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內便於性,外合於義,修理而動,不繫於物者,正氣也。推於滋味,淫於聲色,發於喜怒,不顧後患者,邪氣也。邪與正相傷,欲與性相害,不可兩立,一植一廢,故聖人損欲而從事於性。(同上)

凡治身養性,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內在已者得而邪氣日而不生,豈若憂癡疵之與痤疽之發,而預備之哉?(同上)

白話文:

悲傷和快樂是德行上的偏差,喜悅和憤怒是道義上的過失,喜好和憎惡是心性的暴躁。因此,人生短暂,如同草木枯荣,静默时与阴气同闭,行动时与阳气同开。精神淡泊无极,不随外物消散,天下自然敬服。所以,心是形体的主人,而神是心的宝藏,身体劳累过度而不休息就会衰败,精神过度使用而不停止就会枯竭。因此,圣人珍视和尊崇身心,不敢逾越。

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心符合本性,外在符合道义,行动有节制,不执着于外物,这就是正气。沉迷于美味,纵情于声色,喜怒无常,不顾及后果,这就是邪气。邪气与正气相克,欲望与本性相害,两者不可共存,一方兴盛一方衰败。因此,圣人抑制欲望,专心致志于本性。

凡是修身养性,都要节制睡眠和起居,适度饮食,调和喜怒哀乐,适度运动和休息。内心保持正气,邪气就不会滋生,这难道不比忧愁、愚痴、疾病、疮疡出现后才去预防要好吗?

凡夫之徒,不知益之為益,乃又不知損之為損也。夫損易知而速焉,益難知而遲焉,而尚不寤其易,亦安能識其難哉?夫損之者,如燈火之消脂,莫之見也,而忽盡矣。益者,如禾苗之播殖,莫之覺也,而忽茂矣。故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損一所以致億也。若能愛於微,成之於著者,則當乎知道矣。

(《抱朴子》)

養生以不傷為本,此要言也。且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悲哀憔悴傷也,喜樂過差傷也,汲汲所欲傷也,慼慼所患傷也,久談言笑傷也,寢息失時傷也,挽弓引弩傷也,沉醉嘔吐傷也,飽食即臥傷也,跳走喘之傷也,歡呼哭泣傷也,陰陽不交傷也,積傷至盡則早亡,早亡非道也。

白話文:

一般人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益處,更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損害。損害容易察覺,效果也快,而益處則難以察覺,效果也慢,人們還不明白容易的事,又怎麼能了解困難的事呢?損害就像燈火燃燒油脂,看不見它消耗,卻突然就熄滅了;益處就像禾苗生長,看不見它成長,卻突然就茂盛了。所以修養身心,務必注重細節,不能因為小益處不足以讓人滿意而不去修養,也不能因為小損害不足以造成傷害而不去防範,因為積少成多,損失一點就會導致巨大的損失。如果能從微不足道的事物中愛護,在顯著的事物中成就,就能明白道理了。

養生之道,以不傷為根本,這是最重要的道理。因為能力不足而強行思考會造成傷害,力量不足而強行舉物也會造成傷害,悲傷憂愁會造成傷害,喜怒過度也會造成傷害,貪婪慾望會造成傷害,憂慮擔憂會造成傷害,長時間說話和大笑會造成傷害,睡眠時間不規律會造成傷害,拉弓射箭會造成傷害,沉醉嘔吐會造成傷害,飽食後馬上躺下會造成傷害,跳躍奔跑喘不過氣會造成傷害,歡呼哭泣會造成傷害,陰陽失調也會造成傷害,這些傷害累積到極限就會早逝,早逝違背了自然之道。

是以養性之方,唾不及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及視,坐不至久,臥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凡食多則結積聚,飲過則成痰癖也。不欲甚勞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車走馬,不欲極目遠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飲酒當風,不欲數數沐浴,不欲廣志遠願,不欲規造異巧。冬不欲極溫,夏不欲窮涼。

不欲露臥星下,不欲眠中見扇,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不欲冒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咸多傷心,甘多傷腎,此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毓者,亦不便覺也,謂久則損壽耳。(同上)

白話文:

因此,養生之道,不應過於勞累。說話時不要大聲喧嘩,走路時不要步伐急促,聽覺不要過於敏感,視覺不要過於疲勞,坐著時不要時間過長,睡覺時不要睡到疲倦。天氣變冷要及時添衣,天氣變熱要及時減衣。不要太餓才吃飯,吃飯不要過飽;不要太渴才喝水,喝水不要過多。吃太多會導致食物積聚,喝太多會導致痰濕。不要過於勞累,也不要過於安逸,不要睡懶覺,不要出汗過多,不要睡覺時間過長,不要騎馬奔馳,不要眺望遠方,不要吃太多生冷食物,不要喝酒吹風,不要頻繁洗澡,不要心懷大志,不要追求奇巧。冬天不要太溫暖,夏天不要太涼爽。

不要在露天下睡覺,不要在睡夢中見到扇子,嚴寒、酷暑、狂風、濃霧都不要去冒險。五種味道入口,不要偏食過多,因為酸味過多會傷脾,苦味過多會傷肺,辛味過多會傷肝,鹹味過多會傷心,甜味過多會傷腎,這是五行自然規律。凡事都要適度,不要過於追求長壽,因為長久勞累會損害壽命。

古之知道者,築壘以防邪,疏源以硫真。深居靜處,不為物攖,動息出入,而與神氣俱,魂魄守戒,謹窒其允,專一不分,真氣乃存。上下灌注,氣乃流通,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而不休。陰營其臟,陽固其腑。流源泏泏,滿而不溢,沖而不盈,夫長之謂久生。(《日華子》)

里語有之:人在世間,日失一日,如牽牛羊以詣屠所,每進一步而去死轉近。此譬雖醜,而實理也。達人所以不愁死者,非不欲求,亦固不知所以免死之術,而空自煎愁,無益於事。故云:樂天知命,故不憂耳,非不欲久生也。且夫深入九泉之下,長夜罔極,始為螻蟻之糧,終與塵壤合體,令怛然心熱,不覺咄嗟。

白話文:

古時候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會築起一道防線抵禦外邪入侵,並疏通身體內部的源頭,使真氣暢通無阻。他們選擇安靜幽深的環境居住,避免外物的干擾,在日常活動中保持與精氣神的和諧一致。魂魄守護着內心,謹慎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專注於一事而不分心,這樣真氣才能長久地存在。真氣上下貫通,在身體內流動,如同水流般源源不絕,如同日月運轉般永不停歇。陰氣滋養着臟腑,陽氣固守着腑臟。真氣的源泉豐盈充沛,滿而不溢,充盈而不滿,這就是長壽的秘訣。

民間諺語說:人活在世上,每一天都在離死亡更近,就像牽着牛羊去屠宰場一樣,每走一步都離死亡更近。這個比喻雖然粗俗,卻是事實。那些懂得人生哲理的人之所以不懼怕死亡,不是因為他們不想要長生,而是因為他們知道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擺脫死亡,空自擔憂也於事無補。所以說,樂觀知命,就不會憂慮,不是因為他們不想要長生。而且,深入九泉之下,漫漫長夜無盡,最終成為螻蟻的食物,與塵土融合,想到這裡就會心生恐懼,不免讓人感嘆生命的短暫。

若心有求生之志,何可不審,置不急之事,以修玄妙之業哉?(《抱朴子》)

世人不察,惟五穀是嗜,聲色是耽。目惑玄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腑臟,體醪煮其腸胃,香芬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消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由外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嵇康養生論》)

大凡著生,先調元氣。身有四氣,人多不明。四氣之中,各主生死。一曰乾元之氣,化為精,精反為氣,精者連於神,精益則神明,精固則神暢,神暢則生健。若精散則神疲,精竭則神去,神去則死。二曰坤元之氣,化為血,血復為氣,氣血者通於內,血壯則體豐,血固則顏盛,顏盛則生合。若血衰則發變,血敗則腦空,腦空則死。

白話文:

如果心中有求生的志向,怎麼能不仔細審慎,放下不急的事,專心修煉玄妙的學問呢?

世人不明事理,只貪圖五穀之味,沉迷聲色享樂。眼睛被花花綠綠的事物迷惑,耳朵被淫靡的聲音吸引,美味佳餚煎熬著五臟六腑,美酒佳釀煮沸著腸胃,香氣濃郁腐蝕著骨髓,喜怒無常損害著正氣,思慮過度消耗著精神,哀傷和歡樂影響著身心平衡。人身如此脆弱,受到的傷害卻不止一條路,易於衰竭的身體,卻從外部接受敵人的攻擊,如果不比木石堅固,還能持久嗎?

一般來說,想要延年益壽,首先要調節元氣。人體有四種氣,許多人並不了解。這四種氣,每種都主宰著生與死。第一種是乾元之氣,它轉化為精,精又反過來轉化為氣,精與神相連,精充足則神明,精堅固則神暢,神暢則身體健康。如果精氣散失,則神疲乏力,精氣耗盡則神魂離去,神魂離去則死亡。第二種是坤元之氣,它轉化為血,血又反過來轉化為氣,氣血相通,血充足則身體豐盈,血堅固則容顏光彩,容顏光彩則生機勃勃。如果血衰竭則頭髮變色,血衰敗則頭腦空虛,頭腦空虛則死亡。

三曰庶氣,庶氣者一元交氣。氣化為津,津復為氣,氣運於生,生托於氣,陰陽動息,滋潤形骸,氣通則生,氣乏則死。四曰眾氣,眾氣者穀氣也。谷濟於生,終誤於命,食穀氣雖生,蘊穀氣還死。精能附血,氣能附生,當使循環,即身永固。乾元之陽,陽居陰位,臍下氣海是也。

坤元之陰,陰居陽位,腦中血海是也。生者屬陽,陽貫五臟,喘息之氣是也。死者屬陰,陰納五味,穢惡之氣是也。氣海之氣,以壯精神,以填骨髓。血海之氣,以補肌膚,以流血脈。喘息之氣,以通六腑,以扶四肢。穢惡之氣,以亂身神,以腐五臟。(《普生論》)

形者生之氣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寶也。故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將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養神,則自安於內;清虛淒心,則不誘於外。神恬心清,則形無累矣。虛室生白,人心若空,虛則純白不濁,吉祥至矣。人不照於昧金而照於瑩鏡者,以瑩能明也;不鑑於流波而鑑於靜水者,以靜能清也。

白話文:

所謂「庶氣」,就是一元之氣相互交感。氣化為津液,津液又化為氣,氣推動著生命,生命依靠著氣而存在。陰陽相互作用,滋養著形體。氣流通暢,生命便能延續;氣衰竭,生命便會終結。

所謂「眾氣」,就是谷氣。穀物滋養生命,但也終將導致死亡。雖然吃穀物可以生存,但積累穀氣也會導致死亡。精氣依附於血液,氣息依附於生命,應當讓它們循環往復,才能使身體長久健康。

乾元之陽,陽氣居於陰位,即臍下氣海。坤元之陰,陰氣居於陽位,即腦中血海。生命屬陽,陽氣貫穿五臟,呼吸之氣便是陽氣。死亡屬陰,陰氣包容五味,污穢之氣便是陰氣。氣海之氣,用以壯大精神,填滿骨髓。血海之氣,用以滋養肌膚,流動血脈。呼吸之氣,用以暢通六腑,扶持四肢。污穢之氣,會擾亂心神,腐蝕五臟。

形體是生命之氣的載體,心臟是形體的主宰,精神是心臟的珍寶。所以精神安靜,心神便平和,心神平和,形體便健全。精神躁動,心神便不安,心神不安,形體便受損。想要保持身體健康,首先要調節精神。因此,要保持恬淡平和,養護精神,才能內心安寧;要保持清淨虛無,收斂心神,才能不受外物誘惑。精神恬淡,心神清淨,形體便無所累矣。

虛室生白,人心如空,虛空無物,便純淨無暇,吉祥如意。人不照於模糊的鏡子,而照於光亮的鏡子,是因為光亮的鏡子能使人看得清楚;人不照於流動的波濤,而照於靜止的水面,是因為靜止的水面能使人看得清晰。

鏡水以清明之性,故能形物之形。由此觀之,神照則垢滅,形靜而神清。垢滅則內欲永盡,神清則外累不入。今清歌奏而心樂,悲聲發而心哀。夫七竅者,精神之戶牖也。志氣者,五臟之使候也。耳目誘於聲色,鼻口之於芳味,四體之於安適,其情一也,則精神馳騖而不守。

志氣繫於趣,舍則五臟滔蕩而不安。嗜欲之歸於外,心腑壅塞於內,曼衍於荒淫之波,留連於是非之境,而不敗德傷生者,蓋亦寡矣!是以聖人清目而不視,聰耳而不聽,閉口而不言,棄心而不慮,貴身而忘賤。故尊勢不能動,樂道而忘貧;故厚利不能傾,容身以怡情。而遊一氣,浩然純白於衷,故形不養而神自全,心不勞而道自至也。

白話文:

鏡子因為具有清澈的本性,所以能夠反映物體的形狀。由此可知,精神清明,就能消除內心的污垢,身體靜止,精神就會清明。消除污垢,就能永除內心的慾望,精神清明,就能不受外界的影響。現在清歌奏響,人心歡樂,悲聲發出,人心哀傷。這七個孔竅,是精神出入的門戶。志氣,是五臟的使者。耳目被聲音和色彩所吸引,鼻子和嘴巴被香氣和美味所吸引,四肢追求安適,這一切都是一樣的,精神就會奔馳遊蕩,不能安定。

志氣繫於興趣,一旦離開,五臟就會浮動不安。嗜欲歸於外,心腑阻塞於內,漫遊於荒淫的波濤,留戀於是非的境地,而不敗德傷生的人,實在是很少。所以聖人眼明卻不看,耳聰卻不聽,閉口不言,捨棄思慮,重視自身而忘卻卑賤。因此,尊貴的地位不能動搖他們,他們樂道而忘卻貧窮;豐厚的利益不能動搖他們,他們安身立命,以怡情養性。他們遊於一氣,浩然正氣充溢於心,因此身體不刻意保養,精神自然完滿,心不勞累,道自然而來。

(《劉子》)

身之有欲,如樹之有蠍,樹抱蠍則還自鑿,人抱欲而反自害。故蠍盛則木折,欲熾而身亡,將收情欲,先斂五關。五關者,情欲之路,嗜欲之府也。目愛彩色,命曰伐性之斤。耳樂淫聲,命曰攻心之鼓。口貪滋味,命曰腐腸之藥。鼻悅芳馨,命曰熏喉之煙。身安舉駟,命曰召蹶之機。

此五者所以養生,亦以傷生。耳目之於聲色,鼻口之於芳味,肌體之於安適,其情也然。亦以之死,亦以之生,或為賢智,或為癡愚,由於處之異也。(同上)

白話文:

人有慾望,就像樹木有蠍子一樣,樹木擁抱蠍子,反而會被蠍子傷害自己。人沉溺於慾望,最終也會害了自己。所以蠍子繁盛,樹木就會折斷;慾望熾盛,生命就會消亡。想要控制情慾,就要先收斂五關。五關,就是情慾的通道,嗜慾的住所。眼睛貪戀色彩,叫做伐性之斤;耳朵喜歡淫聲,叫做攻心之鼓;嘴巴貪戀滋味,叫做腐腸之藥;鼻子喜歡芳香,叫做熏喉之煙;身體安逸享樂,叫做召蹶之機。

這五者可以養生,也可以傷生。耳朵、眼睛對聲色,鼻子、嘴巴對芳香美味,身體對安逸,本性都是如此。也因此而死,也因此而生,有人因此成為賢智之士,有人因此變成愚蠢之人,全在於如何處置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