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六卷》~ 卷一·文一 (3)
卷一·文一 (3)
1. 補《後漢書·張機傳》
至於仲景特有神功,鄉里有憂患者,疾之易而愈之速。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之。時人為之語曰:醫中聖人張仲景。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所傳於世者《傷寒雜病論》十卷,或稱《方》十五卷,或又稱《黃素藥方》二十五卷,《辨傷寒》十卷,《評病要方》一卷,《療婦人方》二卷,《五臟論》一卷,《口齒論》一卷。弟子衛汛有才識。
論曰:凡言成事者,以功著易顯;謀幾初者,以理晦難昭。漢自中世以下,太官大醫,異端紛紜。泥滯舊方,互相詭駁。張機取諸理化,以別草木之性,高志確然,獨拔群俗。言之者雖誠而聞者未譬。其為雷同者,所排固其宜也。豈幾慮自有明惑將期數使之然歟?夫利不在身,以之謀事則智。
慮不私己,以之斷義必厲。誠能釋利以循道,使生以理全,死與義合也,不亦君子之致為乎!孔子曰: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左邱明有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此蓋道術所以有補於世,後人皆當取鑑者也。機撰著篇籍,辭甚典美,文多故不載。原其大略,蠲去復重,亦足以信意而感物矣。
傳稱:盛德必百世祀語,云活千人者子孫必封。信哉!
贊曰:途分流別,專門並興。千載不作,淵源誰徵。
傳凡引伸處、承接處,多摭《後漢書》列傳中語以相聯屬。篇首仿「左雄傳」,冠南郡於涅陽之上。以漢之涅陽縣屬南陽郡。隋開皇初改為淉陽。唐武德初屬鄧州,貞觀元年省入穰縣。金末始置鎮平縣,屬申州。元屬南陽府。明洪武二年省入南陽縣。國朝因之仲景生於涅陽,《傷寒論》序尾自署南陽者,書郡不書縣也。
縣則前明始以南陽稱。在漢則當稱涅陽。故《河南通志》書:張機,涅陽人。
補傳引用諸書目附記於後:
晉·王叔和《傷寒論序例》
皇甫謐《甲乙經·自序》
梁·陶宏景《別錄·自序》
隋·巢氏《諸病源候論》
唐·孫思邈《千金方》
王燾《外臺秘要》
甘伯宗《名醫錄》
宋·林億《新校注·千金方疏》
林億等《外臺秘要注》
唐慎微《證類本草》
李濂《醫史》
《太平御覽》
王氏《玉海》
鄭樵《通志》
馬端臨《文獻通考》
陳振孫《書錄解題》
《四庫全書目錄》
《河南通志》
《傷寒論》自序云: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蓋謂撰用諸經後,並平其脈,辨其證,以成此十六卷之論。「平」字下是「脈」字,「辨」字下則是「證」字,而非「脈」字。言下了然,並非別有平脈、辨脈篇也。
今所傳《傷寒論》有「平脈法」、「辨脈法」二篇,及「諸可」與「不可」等篇,皆出叔和之手。王安道言之頗詳。跡其文筆,絕類王氏《脈經》,可斷其不是仲景語。
白話文:
補《後漢書·張機傳》
張仲景醫術高明,鄉里百姓有病痛,他都能迅速且輕易地治癒,即使是扁鵲、倉公也比不上他。當時的人們稱讚他為「醫中聖人張仲景」。江南一些醫家秘而不宣張仲景的重要醫方,流傳至今的只有《傷寒雜病論》十卷本,也有十五卷本,甚至稱作《黃素藥方》二十五卷本的版本;此外還有《辨傷寒》十卷、《評病要方》一卷、《療婦人方》二卷、《五臟論》一卷、《口齒論》一卷等。他的弟子衛汛也相當有才識。
論說:凡是成就大事的人,他們的功績很容易顯現;而那些謀劃大事卻剛起步的人,他們的道理則晦澀難以彰顯。漢朝中葉以後,朝廷的太醫,醫術派別紛紛雜雜,拘泥於舊有的醫方,互相爭論、互相攻訐。張機則能從事物的道理和變化入手,區別各種草木的藥性,志向高遠堅定,獨樹一幟,遠超一般庸醫。雖然他所言極其真實,但聽者未必能理解,那些與他觀點雷同的人,自然會遭到排斥,這是理所當然的。這難道是冥冥之中自有其道理,命運使然嗎?利益不在自身,以此來謀事,就能聰明睿智;考慮問題不以私心為出發點,以此來判斷是非,必然公正嚴明。如果能夠捨棄私利,遵循正道,使人生命得以遵循道理而完整,死亡也能符合義理,這不正是君子的作為嗎!孔子說:「危難之際不挺身而出,傾覆之時不予扶持,那麼還要那些輔佐大臣做什麼呢?」左丘明也說:「仁人的言語,其益處廣大啊!」這正是道術能造福於世的原因,後人都應該以此為鑑。張機所著的醫書,辭藻典雅精美,篇幅過多不便在此全部記載。但即使只是概述其大意,去除冗餘重複的部分,也足以令人信服,並能觸動人心。
傳說:品德高尚的人,必將受到後世百年的祭祀;救活千人的人,其子孫必將被封官。這真是千真萬確!
贊曰:醫學之路分流別派,各個專門領域興盛發展。千年難得一見這樣的人物,其淵源深厚,又從何考證呢?
這篇傳記凡是引申和承接之處,大多引用《後漢書》列傳中的語句來相互聯繫。篇首模仿「左雄傳」,將南郡放在涅陽之上。因為漢代的涅陽縣屬於南陽郡,隋朝開皇初年改名為淉陽,唐朝武德初年屬鄧州,貞觀元年併入穰縣,金朝末年才設立鎮平縣,屬申州;元朝屬南陽府,明朝洪武二年併入南陽縣,清朝沿襲至今。張仲景出生於涅陽,《傷寒論》的序言和結尾自稱南陽人,是因為書中記載郡名而不記載縣名。
縣名則從明朝開始才稱南陽。漢朝時應該稱為涅陽。所以《河南通志》記載:張機,涅陽人。
補傳中引用的書籍目錄附於後:
《晉·王叔和《傷寒論序例》》 《皇甫謐《甲乙經·自序》》 《梁·陶宏景《別錄·自序》》 《隋·巢氏《諸病源候論》》 《唐·孫思邈《千金方》》 《王燾《外臺秘要》》 《甘伯宗《名醫錄》》 《宋·林億《新校注·千金方疏》》 《林億等《外臺秘要注》》 《唐慎微《證類本草》》 《李濂《醫史》》 《《太平御覽》》 《王氏《玉海》》 《鄭樵《通志》》 《馬端臨《文獻通考》》 《陳振孫《書錄解題》》 《《四庫全書目錄》》 《《河南通志》》
《傷寒論》自序說:撰寫此書時,參考了《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結合平脈辨證,合成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所謂的「並平其脈,辨其證」,是指在參考諸經後,將脈象和證候結合起來,完成這十六卷的論述。「平」字下面是「脈」字,「辨」字下面是「證」字,而不是「脈」字。意思很清楚,並不是另有平脈篇、辨脈篇。
現今傳世的《傷寒論》中,有「平脈法」、「辨脈法」二篇,以及「諸可」與「不可」等篇,都是王叔和所作。王安道對此解釋得相當詳細。從其文筆風格來看,與王氏的《脈經》極為相似,可以斷定這些都不是張仲景的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