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懋修

《文十六卷》~ 卷一·文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文一 (3)

1. 六氣大司天下篇

《內經》有曰:必先歲氣,毋伐天和。此但就逐年之歲氣言之,而六十年之歲氣亦不可不講也。審矣!余既明前人治法各從歲氣,更以古今治痘家按時索之,有益覺其顯然者。兒病自錢仲陽減金匱八味丸之桂、附,而其於小兒之痘亦用清法,則以其與守真同為六十五甲子燥火用事時也。

陳文中十一味木香散、十二味異功散,專主溫補,則以其與東垣同為六十六甲子寒濕用事時也。至丹溪以解毒和中立法,復舍陳取錢,則以其時又為六十八甲子火燥用事,同於守真而異於東垣也。迨前明汪機作《痘證理辨》,自序:於嘉靖九年庚寅,以是年痘災盛行,其治皆主於涼。

白話文:

《內經》曾說:“必須首先考慮每年的天氣,不要破壞了上天的平和。”這只是談到每年的天氣,但是六十年的天氣也不能忽略。仔細思考後,我已經明白前人的治療方法都是根據當年的天氣來進行的,並且我也按照時間順序研究過古往今來的痘疹治療專家的方法,發現其中有很多明顯的道理。例如,孩子生病時,錢仲陽會減少“八味丸”中的肉桂和附子的用量,而在小孩長痘的時候也會使用清熱的方法,這是因為這個時期屬於六十五個干支組閤中的燥火旺盛期,和張守真的情況相同。

另外,陳文中所創立的“十一味木香散”和“十二味異功散”,主要強調的是溫補的作用,這是因為這些方劑是在六十六個干支組閤中的寒冷潮溼期被創造出來的,和李東垣的情況相似。到了朱丹溪時代,他開始制定瞭解毒和中藥物療法治療方案,並選擇了錢仲陽而不是陳文中,這是因為當時又是六十八個干支組閤中的燥火旺盛期,和張守真的情況相同,不同於李東垣的情況。直到明朝汪機寫出了《痘證理辨》,他在書的序言中提到,在嘉靖九年的那一年(1530),由於該年發生了大量的痘疫,因此他的治療方式主要是冷卻性的。

是為宏治十七年第七十一甲子燥火運中有宜然者。洎乎嘉靖末年,下逮隆萬,苦寒之弊,層見迭出,故萬密齋、聶久吾輩首重保元,莫不以溫補為事。而崇正甲戌,費建中《救偏瑣言》出,專主寒涼,下奪其書,中記一茸、附治驗,似乎不類。而考其時尚為庚申年,萬曆庚申正是七十二甲子,張介賓著書時。

若天啟以後,所值七十三甲子,運轉風火。七十四甲子,接連火燥。此二運風與燥異,而其為火則同。故費書猶盛行於康雍之間。而乾隆九年,既交七十五甲子,濕寒之運則相沿成習者又相反矣。時毗陵莊在田著「遂生編」以治痘,「福幼編」以治痙,切戒寒涼,全活無算。

白話文:

這是關於宏治十七年的第七十一個甲子年,在這個年份的燥火運行中,有一些值得關注的情況。到了嘉靖末年,直到隆萬時期,苦寒的弊端屢次出現,因此萬密齋、聶久吾等人首先重視保元,他們都以溫補為主要治療策略。然而在崇正甲戌年,費建中的《救偏瑣言》一書出版,專門提倡寒涼之法,甚至將其他書籍取下,其中記載了一些使用茸、附進行治療的案例,看起來並不符合常理。但考察當時實際上是庚申年,萬曆庚申正好是七十二個甲子,這時張介賓正在寫書。

如果從天啟以後,所遇到的是七十三個甲子的運行,轉為風火運行。七十四個甲子接續著火燥運行。這兩個運行中風與燥有所不同,但都是火性質。所以費建中的書仍然在康雍時期盛行。而到了乾隆九年,交換為七十五個甲子,濕寒的運行成為習慣,與之前的做法相反。當時毗陵莊在田撰寫了「遂生編」來治療天花,「福幼編」來治療痙攣,他嚴格戒止使用寒涼之法,結果救活了無數的人。

然揆諸嘉道間,則又有不然者。以嘉慶九年第七十六甲子,又值火風用事,故醒未子於嘉慶癸酉重刻在田書已云:時師之失,固在寒涼;莊公之得,固在溫補。然苟有偏執則亦不能無弊,豈不因莊所值為濕寒,而醒未子所值為火風,度必已有投此而不驗者,故為是言。

而特不能識寒濕、濕寒治法不可施諸風燥二火之運耳?若余既值同治三年七十七甲子燥火之運,每於痘主清熱解毒,痙主瀉火墜痰,而遇虛寒之體、敗壞之證,則步趨莊法亦足以應無窮之變。蓋病者而果屬虛寒,病甚而已極敗壞,凡在四損之列者,本不得常法是拘。即使溫熱之末傳,或亦須辛熱之反佐。

白話文:

然而根據嘉道時期的情況來看,情況卻有所不同。因為嘉慶九年的第76個甲子年,正值火風盛行,所以醒未子在嘉慶癸酉年重新刊印《在田書》時就說:“當時老師犯下的錯誤,固然出現在使用過多寒冷和冷淡的方法上;莊公的成功,當然也出現在使用適當的溫暖滋補方法上。”但是如果有任何一方走得太遠,也會產生弊端,難道不是因為莊公遇到的是溼氣和寒冷,而醒未子遇到的是火風嗎?估計已經有人嘗試了這些治療方法但沒有奏效,所以他才會這樣說。

特別是在無法辨別溼氣和寒冷之間的區別以及如何對其進行治療的時候,這種方法就不能應用到風燥和兩種火的運動之中去吧? 如果我自己遇到了同治三年的第77個甲子年,即乾燥和火的運動期間,在處理天花問題時主要採用清除熱毒的方法,在處理癲癇問題時主要採取降火化痰的方法,但如果遇到虛弱寒冷的身體或者嚴重破壞的症狀,那麼遵循莊法也可以適當地應付各種變化。如果患者確實屬於虛弱寒冷的一類人,而且病情非常嚴重且已經到了完全崩潰的地步,凡是被列入“四損”範疇的人,原本就不應該被束縛在通常的方法之下。即使是溫熱疾病的最後階段,也可能需要辛辣的藥物作為輔助手段。

而況地形之南北有高下,人身之稟賦有強弱,且於抱恙之新久尤有分別,凡所以隨機而應變者,本非一言可竟,而治病之法不出《內經》,《內經》之治不外六氣,自「天元正紀」以下七篇,百病之治皆在其間。豈可因其所論皆運氣,而忘其為治法所從出哉。

白話文:

而且地勢南北方高低不同,人的身體素質也有強弱差異,並且在生病的新舊程度上更有區別,所有能夠隨時變化的方法,並不是一句話就能說完的,而治療疾病的方法不超出《內經》範圍,《內經》中的治療方法主要基於六氣原則。 自“天元正紀”以下的七篇文章,所有的疾病的治療都在其中。 怎麼能因為它討論的是運氣,就忘了它是從哪裏來的呢?

2. 附:大司天三元甲子考

明薛方山先生作《甲子會紀》,第一甲子起黃帝八年,至嘉靖四十三年為第七十二甲子。國朝陳榕門先生作《甲子紀元》因之。余推貞下起元之本,准以厥、少、太、少、陽、太之六氣,凡前賢治病用藥咸相符合。爰為考,而次之如下:

黃帝八年起第一甲子下元

厥陰風木少陽相火

黃帝六十八年第二甲子上元

少陰君火陽明燥金

少昊十八年第三甲子中元

太陰濕土太陽寒水

少昊七十八年第四甲子下元

少陽相火厥陰風木

顓頊五十四年第五甲子上元

陽明燥金少陰君火

帝嚳二十九年第六甲子中元

太陽寒水太陰濕土

帝堯二十一載第七甲子下元

白話文:

明朝薛方山先生寫了《甲子會紀》,從黃帝第八年開始到嘉靖四十三年是第72個甲子。清朝陳榕門先生在著作《甲子紀元》中沿用了這個方法。我根據天地初分時產生的能量(即厥、少、太、少、陽、太),以及前輩們治療疾病和使用草藥的方法進行研究,發現這些都與上述能量相互吻合。因此,我對此進行考察並整理出下面的列表: 黃帝第八年開始第一個甲子 下元 厥陰風木 少陽相火 黃帝68年第二個甲子 上元 少陰君火 陽明燥金 少昊18年第三個甲子 中元 太陰溼土 太陽寒水 少昊78年第四個甲子 下元 少陽相火 厥陰風木 顓頊54年第五個甲子 上元 陽明燥金 少陰君火 帝嚳29年第六個甲子 中元 太陽寒水 太陰溼土 帝堯21載 第七個甲子 下元

厥陰風木少陽相火

帝堯八十一載第八甲子上元

少陰君火陽明燥金

帝舜三十九載第九甲子中元

太陰濕土太陽寒水

夏仲康三歲第十甲子下元

少陽相火厥陰風木

帝相六十歲十一甲子上元

陽明燥金少陰君火

帝槐四歲十二甲子中元

太陽寒水太陰濕土

帝不降四歲十三甲子下元

厥陰風木少陽相火

帝扃五歲十四甲子上元

少陰君火陽明燥金

帝孔甲二十三歲十五甲子中元

太陰濕土太陽寒水

帝癸二十二歲十六甲子下元

少陽相火厥陰風木

商太甲十七祀十七甲子上元

陽明燥金少陰君火

太庚十五祀十八甲子中元

白話文:

厥陰風木少陽相火 - 厥陰代表風木,少陽代表相火。

帝堯八十一載第八甲子上元 - 帝堯在八十一載的第八個甲子年開始。

少陰君火陽明燥金 - 少陰代表君火,陽明代表燥金。

帝舜三十九載第九甲子中元 - 帝舜在三十九載的第九個甲子年中間。

太陰濕土太陽寒水 - 太陰代表濕土,太陽代表寒水。

夏仲康三歲第十甲子下元 - 夏仲康在第三年的第十個甲子年結束。

少陽相火厥陰風木 - 少陽代表相火,厥陰代表風木。

帝相六十歲十一甲子上元 - 帝相在六十歲的第十一個甲子年開始。

陽明燥金少陰君火 - 陽明代表燥金,少陰代表君火。

帝槐四歲十二甲子中元 - 帝槐在第四年的第十二個甲子年中間。

太陽寒水太陰濕土 - 太陽代表寒水,太陰代表濕土。

帝不降四歲十三甲子下元 - 帝不降在第四年的第十三個甲子年結束。

厥陰風木少陽相火 - 厥陰代表風木,少陽代表相火。

帝扃五歲十四甲子上元 - 帝扃在第五年的第十四個甲子年開始。

少陰君火陽明燥金 - 少陰代表君火,陽明代表燥金。

帝孔甲二十三歲十五甲子中元 - 帝孔甲在二十三歲的第十五個甲子年中間。

太陰濕土太陽寒水 - 太陰代表濕土,太陽代表寒水。

帝癸二十二歲十六甲子下元 - 帝癸在第二十二歲的第十六個甲子年結束。

少陽相火厥陰風木 - 少陽代表相火,厥陰代表風木。

商太甲十七祀十七甲子上元 - 商太甲在第十七次祭祀的第十七個甲子年開始。

陽明燥金少陰君火 - 陽明代表燥金,少陰代表君火。

太庚十五祀十八甲子中元 - 太庚在第十五次祭祀的第十八個甲子年中間。

太陽寒水太陰濕土

太戊二十一祀十九甲子下元

厥陰風木少陽相火

仲丁六祀二十甲子上元

少陰君火陽明燥金

祖辛十祀二十一甲子中元

太陰濕土太陽寒水

祖丁二十九祀二十二甲子下元

少陽相火厥陰風木

盤庚二十五祀二十三甲子上元

陽明燥金少陰君火

武丁八祀二十四甲子中元

太陽寒水太陰濕土

祖甲二祀二十五甲子下元

厥陰風木少陽相火

武乙二祀二十六甲子上元

少陰君火陽明燥金

受辛十八祀二十七甲子中元

太陰濕土太陽寒水

周康王二年二十八甲子下元

少陽相火厥陰風木

昭王三十六年二十九甲子上元

白話文:

太陽寒水和太陰濕土是中醫中的兩個概念。太陽寒水是指身體內有寒冷、溼氣重的情況;而太陰濕土則指身體內有溼氣過多且脾胃功能不佳的情形。 在這個列表中,還列出了不同時期的人名以及他們所處的年代和甲子日期。例如,太戊是在第二十一世紀末期的一位皇帝,在他的統治期間,曾出現了第十九個甲子日。其他的名字如仲丁、祖辛等也都是歷史上的人物。 此外,列表中還有不同的五行元素(即金、木、水、火、土)及其對應的特徵。例如,厥陰風木代表的是春天的生機勃勃,而少陽相火則表示夏天的熱情活力等等。

總之,這是一個包含了一些歷史人物、時間和五行元素的信息列表。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信息可能與當前的醫學知識有所不同或不完全準確,因此不能用作診斷或治療疾病的依據。如果您有任何健康問題,請務必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陽明燥金少陰君火

穆王四十五年三十甲子中元

太陽寒水太陰濕土

孝王十三年三十一甲子下元

厥陰風木少陽相火

共和五年三十二甲子上元

少陰君火陽明燥金

幽王五年三十三甲子中元

太陰濕土太陽寒水

桓王三年三十四甲子下元

少陽相火厥陰風木

惠王二十年三十五甲子上元

陽明燥金少陰君火

定王十年三十六甲子中元

太陽寒水太陰濕土

景王八年三十七甲子下元

厥陰風木少陽相火

敬王四十三年三十八甲子上元

少陰君火陽明燥金

威烈王九年三十九甲子中元

太陰濕土太陽寒水

顯王十二年四十甲子下元

白話文:

  • 陽明燥金少陰君火:指的是陽明(胃)屬金,性燥;少陰(腎)屬火,為君主之火。
  • 穆王四十五年三十甲子中元:這裡提到的是某個年份(穆王四十五年),在甲子計時系統的第30個週期,中間的節氣。
  • 太陽寒水太陰濕土:太陽(心)屬火,但性寒;太陰(肺)屬土,性濕。
  • 孝王十三年三十一甲子下元:又是一個年份(孝王十三年),在甲子計時系統的第31個週期,接近最後的節氣。
  • 傳統陰陽五行和節氣的概念,分別代表了不同的自然現象、季節特性和人體器官的狀態。

以下的內容依此類推,分別描述了不同的年份、甲子週期、節氣以及陰陽五行的組合,用以解釋或預測自然現象、季節變化,以及與人體健康相關的狀態。

少陽相火厥陰風木

赧王十八年四十一甲子上元

陽明燥金少陰君火

秦始皇十年四十二甲子中元

太陽寒水太陰濕土

漢文帝三年四十三甲子下元

厥陰風木少陽相火

武帝元狩六年四十四甲子上元

少陰君火陽明燥金

宣帝五鳳元年四十五甲子中元

太陰濕土太陽寒水

平帝元始四年四十六甲子下元

少陽相火厥陰風木

明帝永平七年四十七甲子上元

陽明燥金少陰君火

安帝延光三年四十八甲子中元

太陽寒水太陰濕土

靈帝中平元年四十九甲子下元

厥陰風木少陽相火

蜀漢后帝延熙七年五十甲子上元

少陰君火陽明燥金

白話文:

  1. 少陽相火厥陰風木 - 這指的是春末夏初的氣候特徵,陽氣開始升發,風木之氣旺盛。

  2. 諾王十八年四十一甲子上元 - 指的是某個特定年份和月份的氣候特徵和節氣,具體內容因缺乏背景信息而難以確定。

  3. 陽明燥金少陰君火 - 描述了秋初的氣候特徵,陽明燥金代表秋初的乾燥和金屬特性,少陰君火則代表深秋的火熱。

  4. 秦始皇十年四十二甲子中元 - 同樣地,這描述了一個特定年份和月份的氣候特性和節氣,具體內容需具體背景信息。

  5. 太陽寒水太陰濕土 - 描述了冬末春初的氣候特徵,太陽寒水代表冬季的寒冷和水的特性,太陰濕土則代表春初的潮濕和土的特性。

  6. 漢文帝三年四十三甲子下元 - 描述了某個特定年份和月份的氣候特性和節氣,具體內容需具體背景信息。

  7. 奄陰風木少陽相火 - 描述了春末夏初的氣候特徵,與第一條的描述相似。

  8. 武帝元狩六年四十四甲子上元 - 描述了某個特定年份和月份的氣候特性和節氣,具體內容需具體背景信息。

  9. 太陰濕土太陽寒水 - 描述了冬末春初的氣候特徵,與第五條的描述相似。

  10. 平帝元始四年四十六甲子下元 - 描述了某個特定年份和月份的氣候特性和節氣,具體內容需具體背景信息。

  11. 少陽相火厥陰風木 - 描述了春末夏初的氣候特徵,與第一條的描述相似。

  12. 明帝永平七年四十七甲子上元 - 描述了某個特定年份和月份的氣候特性和節氣,具體內容需具體背景信息。

  13. 陽明燥金少陰君火 - 描述了秋初的氣候特徵,與第三條的描述相似。

  14. 安帝延光三年四十八甲子中元 - 描述了某個特定年份和月份的氣候特性和節氣,具體內容需具體背景信息。

  15. 太陰濕土太陽寒水 - 描述了冬末春初的氣候特徵,與第五條的描述相似。

  16. 靈帝中平元年四十九甲子下元 - 描述了某個特定年份和月份的氣候特性和節氣,具體內容需具體背景信息。

  17. 奄陰風木少陽相火 - 描述了春末夏初的氣候特徵,與第一條的描述相似。

  18. 蜀漢後帝延熙七年五十甲子上元 - 描述了某個特定年份和月份的氣候特性和節氣,具體內容需具體背景信息。

  19. 少陰君火陽明燥金 - 描述了秋初的氣候特徵,與第三條的描述相似。

晉惠帝永興元年五十一甲子中元

太陰濕土太陽寒水

哀帝興寧二年五十二甲子下元

少陽相火厥陰風木

宋文帝元嘉元年五十三甲子上元

陽明燥金少陰君火

齊武帝永明二年五十四甲子中元

太陽寒水太陰濕土

梁武帝大同十年五十五甲子下元

厥陰風木少陽相火

隋文帝仁壽四年五十六甲子上元

少陰君火陽明燥金

唐高宗麟德元年五十七甲子中元

太陰濕土太陽寒水

元宗開元十二年五十八甲子下元

少陽相火厥陰風木

德宗興元元年五十九甲子上元

陽明燥金少陰君火

武宗會昌四年六十甲子中元

太陽寒水太陰濕土

白話文:

2019 年 5 月 3 日:晉惠帝永興元年是公元 304 年,這一年屬於五行中的“溼土”和“寒水”。哀帝興寧二年是公元 364 年,這一年屬於五行中的“相火”和“風木”。宋文帝元嘉元年是公元 424 年,這一年屬於五行中的“燥金”和“君火”。齊武帝永明年間是公元 483-493 年,其中第二年(即公元 484 年)屬於五行中的“寒水”和“溼土”。梁武帝大同年間的第十年(即公元 547 年),屬於五行中的“風木”和“相火”。隋文帝仁壽四年的第五十六年(即公元 604 年),屬於五行中的“君火”和“燥金”。唐高宗麟德元年是公元 664 年,這一年屬於五行中的“溼土”和“寒水”。元宗開元年間是公元 713-741 年,其中第十二年(即公元 724 年)屬於五行中的“相火”和“風木”。德宗興元元年是公元 784 年,這一年屬於五行中的“燥金”和“君火”。武宗會昌四年是公元 844 年,這一年屬於五行中的“寒水”和“溼土”。

2019 年 5 月 4 日:晉惠帝永興元年是公元 304 年,這一年屬於五行中的“溼土”和“寒水”。哀帝興寧二年是公元 364 年,這一年屬於五行中的“相火”和“風木”。宋文帝元嘉元年是公元 424 年,這一年屬於五行中的“燥金”和“君火”。齊武帝永明年間是公元 483-493 年,其中第二年(即公元 484 年)屬於五行中的“寒水”和“溼土”。梁武帝大同年間的第十年(即公元 547 年),屬於五行中的“風木”和“相火”。隋文帝仁壽四年的第五十六年(即公元 604 年),屬於五行中的“君火”和“燥金”。唐高宗麒麟

昭宗天佑元年六十一甲子下元

厥陰風木少陽相火

宋太祖乾德二年六十二甲子上元

少陰君火陽明燥金

仁宗天聖二年六十三甲子中元

太陰濕土太陽寒水

神宗元豐七年六十四甲子下元

少陽相火厥陰風木

高宗紹興十四年六十五甲子上元

陽明燥金少陰君火

寧宗嘉泰四年六十六甲子中元

太陽寒水太陰濕土

理宗景定五年六十七甲子下元

厥陰風木少陽相火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六十八甲子上元

少陰君火陽明燥金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六十九甲子中元

太陰濕土太陽寒水

英宗正統九年七十甲子下元

少陽相火厥陰風木

白話文:

昭宗天佑元年六十一甲子下元:昭宗在天佑元年的六十一年,進入了秋季的最後一個月。

厥陰風木少陽相火:指的是厥陰屬風,風屬木;少陽屬火,火是熱性的。

宋太祖乾德二年六十二甲子上元:宋太祖在乾德二年的第六十二年,進入了春季的第一個月。

少陰君火陽明燥金:少陰屬火,火是君主之火;陽明屬金,金是乾燥的。

仁宗天聖二年六十三甲子中元:仁宗在天聖二年的第六十三年,進入了夏季的中間月份。

太陰濕土太陽寒水:太陰屬土,土是濕潤的;太陽屬水,水是寒冷的。

神宗元豐七年六十四甲子下元:神宗在元豐七年的第六十四年,進入了冬季的最後一個月。

少陽相火厥陰風木:少陽屬火,火是熱性的;厥陰屬風,風屬木。

高宗紹興十四年六十五甲子上元:高宗在紹興十四年的第六十五年,進入了春季的第一個月。

陽明燥金少陰君火:陽明屬金,金是乾燥的;少陰屬火,火是君主之火。

寧宗嘉泰四年六十六甲子中元:寧宗在嘉泰四年的第六十六年,進入了夏季的中間月份。

太陽寒水太陰濕土:太陽屬水,水是寒冷的;太陰屬土,土是濕潤的。

理宗景定五年六十七甲子下元:理宗在景定五年的第六十七年,進入了冬季的最後一個月。

厥陰風木少陽相火:厥陰屬風,風屬木;少陽屬火,火是熱性的。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六十八甲子上元:泰定帝在泰定元年的第六十八年,進入了春季的第一個月。

少陰君火陽明燥金:少陰屬火,火是君主之火;陽明屬金,金是乾燥的。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六十九甲子中元:明太祖在洪武十七年的第六十九年,進入了夏季的中間月份。

太陰濕土太陽寒水:太陰屬土,土是濕潤的;太陽屬水,水是寒冷的。

英宗正統九年七十甲子下元:英宗在正統九年的第七十年,進入了冬季的最後一個月。

少陽相火厥陰風木:少陽屬火,火是熱性的;厥陰屬風,風屬木。

孝宗宏治十七年七十一甲子上元

陽明燥金少陰君火

世宗嘉靖四十三年七十二甲子中元

太陽寒水太陰濕土

熹宗天啟四年七十三甲子下元

厥陰風木少陽相火

至我,國朝

聖祖仁皇帝康熙二十三年七十四甲子上元,少陰君火陽明燥金

高宗純皇帝乾隆九年七十五甲子中元

太陰濕土太陽寒水

仁宗睿皇帝嘉慶九年七十六甲子下元

少陽相火厥陰風木

穆宗毅皇帝同治三年七十七甲子上元

陽明燥金少陰君火

今上皇帝光緒萬萬年

白話文:

孝宗宏治十七年是公元1504年,在這一年的正月,當時的天氣特徵為「陽明燥金」和「少陰君火」。意思是這個季節屬於秋季,空氣乾燥且有涼意;同時也有著微弱的暖意。

世宗嘉靖四十三年是公元1564年,在這年的五月,當時的天候特點為「太陽寒水」和「太陰濕土」。表示這個季節屬冬季,寒冷而多雨雪;土壤溼潤易生長植物。

熹宗天啟四年是公元1624年,在這年的六月,當下的自然環境特色為「厥陰風木」和「少陽相火」。意味著這個時刻正值春季,樹木抽芽、草木茂盛;溫度逐漸升高但仍有冷熱交錯之感。

到了清朝時期:

康熙二十三年是公元1684年,在這年的七月,當時的大氣狀況為「少陰君火」與「陽明燥金」。代表夏季炎熱乾燥,日照強烈;秋收作物成熟待收割。

乾隆九年至嘉慶九年之間(即公元1744-1793年),每年的三月至八月期間,大約每個季度末尾都會出現一次「太陽寒水」、「太陰濕土」或「少陽相火」等不同類型的天象現象。這些現象通常會帶來降水量增加、土地肥沃以及農業生產的好轉等等好處。

最後提到的是同治三年(即公元1864年)及之後未提及日期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推測出在那時候也存在著相似的天氣變化規律——也就是說每到特定時間段就會出現某種特殊的天文現象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秩序等等方面的事情發生...但是具體情況還需進一步研究才能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