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懋修

《文十六卷》~ 跋

回本書目錄

1.

昔者鄧禹有子十三人,令各執一藝,此治家良法也。慈聞之庭訓如此。故諸昆季於儒業外,凡雜家者流,皆以餘力及之。而慈獨學軒岐術,性所近也。舊藏有黃坤載、葉天士諸家書,大略觀之,以為道在是矣。家君曰:不得良師,恐有歧誤。遂命從遊於吾師之門。師不以其愚而棄之,首示以青龍、白虎兩大法,而凡傷寒與溫熱異同之旨,亦因之而有悟。

慈始愧向之徒為墨守也。家君適於壬午夏病熱,喜立日中且惡涼飲,脈則皆伏。群醫咸謂為三陰證,慈未之敢信也。質於師,師驚曰:此溫熱之大證,陽極似陰者也。誤用辛熱必殆。乃迭進芩、連、膏、黃輩十餘劑,而熱象大顯。石膏用至斤許,病乃漸退。竊思此疾當畏寒脈伏時,誰則知其為大熱者?若非家君早令習醫,受吾師至教,鮮克濟矣。

今吾師《世補齋書》成,讀之而知向所服膺者不得其門,適所以滋害也。書中如六氣之司天,五種之傷寒,三法之溫清,尤發前人所未發,實有益於來學。有志斯道者,先將此數處反復細讀,再觀諸論,庶於陰陽寒熱表裡虛實皆無所淆,方得如桶底脫。否則震於黃、葉之名者,安能悉吾師補救之心也?子輿氏有言:不直則道不見。

有以夫!有以夫!書凡十六卷,計垂十二萬言。時家君方以比部郎出守南陽,命慈任剞劂之事,亦亟欲得此書行世,俾讀者於此咸知以仲景為歸也。慈不才,不能於師道有所發明,而重違提命,謹述大旨以附篇末,並敢述所聞於庭訓者,還以質之吾師。

光緒九年癸未季冬之月,受業濮賢慈謹跋

白話文:

過去,鄧禹有十三個兒子,他命令每個兒子都要學習一種技藝,這是一個管理家庭的好方法。我從小聽到的家庭教育就是這樣。因此,我的兄弟們除了儒學之外,對於各種不同的學問,都會利用閒暇時間去學習。而我則專注於學習中醫學,因為這是我的興趣所在。家中藏有黃坤載、葉天士等名家的醫書,我粗略地閱讀過,認為醫道就在其中。然而父親告訴我,如果沒有好的老師指導,可能會走錯路。於是,他讓我拜在我的老師門下學習。

老師並沒有因為我的愚鈍而放棄我,首先教導我青龍和白虎兩大法,並且讓我理解到傷寒和溫熱的不同。我開始感到羞愧,因為我過去只是固守著自己的見解。父親在壬午年夏天得了熱病,他喜歡站在太陽底下,卻又不喜歡喝涼飲,脈搏都沉伏不起。許多醫生都說這是三陰證,但我並不敢輕易相信。我向老師請教,老師驚訝地說:這是溫熱的大症狀,是陽極像陰的現象。如果誤用了辛熱藥物,病情會更嚴重。於是,我們連續給父親使用了十多劑黃連、黃芩、黃柏等藥物,病情才逐漸好轉。我暗自想,這種疾病在畏寒脈伏的時候,誰能知道這是大熱的症狀呢?如果不是父親讓我學醫,受到老師的指導,恐怕無法救治。

現在,老師完成了他的《世補齋書》,我閱讀後發現,過去我所信仰的東西根本不得其門而入,反而可能造成傷害。書中對於六氣的司天、五種傷寒、三法溫清的解釋,都是前人未曾提及的,對後來的學者確實有益。有志於醫學的人,應該先反覆仔細閱讀這些部分,再看其他文章,才能對於陰陽寒熱表裡虛實有更深入的理解,才能真正領悟其中的精髓。否則,只是被黃坤載、葉天士等人的名聲所震懾,如何能理解老師補救病人的心意呢?孟子曾說過:「不直則道不見」,真是有道理啊!

這本書共有十六卷,總共約十二萬字。當時父親正以吏部郎的身份出使南陽,他讓我負責刻印這本書,也急切地希望這本書能夠廣泛傳播,讓讀者都能夠瞭解以張仲景為基礎的重要性。我雖然沒有能力在老師的學問上有所貢獻,但為了遵從父親的囑託,謹慎地把老師的主要思想寫在書的最後,並且敘述我在家庭教育中所學到的東西,以供老師評鑑。這個跋寫於光緒九年癸未季冬之月,由濮賢慈謹謹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