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六卷》~ 卷一·文一 (1)
卷一·文一 (1)
1. 卷一·文一
史家之贊孫思邈曰:夫人之身出必有處,處非得已,貴為世補。余少問學鮮,經濟無補於世,退而求思邈之術,若有得焉。因取以名吾齋,而即以名吾書。
白話文:
史家在讚揚孫思邈時說:人的生命必定有其存在的意義,如果無法避免存在,就應當對世界有所貢獻。我年輕時學識淺薄,對於經世濟民的事業無法對社會有所貢獻,於是轉而研究孫思邈的醫術,從中獲得了許多啟發。因此,我用他的名字來命名我的書房,並且也以此來命名我的著作。
2. 補《後漢書·張機傳》
張機,字仲景,南郡涅陽人也。靈帝時舉孝廉。在家仁孝,以廉能稱。建安中,官至長沙太守,在郡亦有治跡。博通群書,潛樂道術,學醫於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總角時,同郡何永稱之,許為良醫。果精經方,有《寒食散論》,解寒食散寒食藥者。世莫知焉,或言華佗,或曰仲景。
考之於實,佗之精微,方類單省,而仲景有侯氏黑散、紫石英方,皆數種相出入,節度略同,然則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非佗也。且佗之為治,或刳斷腸胃,滌洗五臟,不純任方也。仲景雖精不及於佗,至於審方物之候,論草木之宜,亦妙絕眾醫。
昔神農嘗草而作《本經》,為開天明道之聖人。仲景、元化,起而述之。故仲景黃素,元化綠帙,並有名稱。而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既至京師為名醫,於當時稱上手。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
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何輕命也。仲宣猶不信。後二十年果眉落,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美哉乎!仲景之能候色驗眉也。
居嘗慷慨嘆曰:凡欲和湯合藥針灸之法,宜應精思。必通十二經脈,知三百六十孔穴,榮衛氣行,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古者上醫相色,色脈與形不得相失。黑乘赤者死,赤乘青者生。中醫聽聲,聲合五音。火聞水聲,煩悶干驚。木聞金聲,恐畏相刑。脾者土也,生育萬物,回動四傍,太過則四肢不舉,不及則九竅不通。
六識閉寒,猶如醉人,四季運轉,終而復始。下醫診脈,知病原由。流轉移動,四時逆順,相害相生,審知臟腑之微,此乃為妙也。又曰:欲療諸病,當先以湯盪滌五臟六腑,開通諸脈,治道陰陽,破散邪氣,潤澤枯朽,悅人皮膚,益人氣血。水能淨萬物,故用湯也。若四肢病久,風冷發動,次當用散。
散能逐邪,風氣濕痹表裡移走居無常處者,散當平之。次當用丸。丸藥者,能逐風冷,破積聚,消諸堅癖,進飲食,調和榮衛。能參合而行之者,可為上工。故曰:醫者,意也。又曰:不須汗而強汗之者,出其津液,枯竭而死;須汗而不與汗之者,使諸毛孔閉塞,令人悶絕而死。
不須下而強下之者,令人開腸洞泄,不禁而死;須下而不與下之者,令人心內懊憹,脹滿,煩亂,浮腫而死。不須灸而強與灸之者,令人火邪入腹,干錯五臟,重加其煩而死。須灸而不與灸之者,令人冷結重凝,久而深固,氣上衝心,無地消散,病篤而死。
以宗族二百餘口,死者三之二,傷寒居其七。乃引《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凜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者,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白話文:
張仲景,字仲景,是南郡涅陽人。漢靈帝時期被舉薦為孝廉。他待人和善孝順,以廉潔能幹著稱。建安年間,官至長沙太守,在任上也留下良好的政績。他博覽群書,潛心研究道術,向同郡的張伯祖學習醫術,完全繼承了其衣鉢。年少時,同郡的何永就稱讚他是良醫。他確實精通經方,撰寫了《寒食散論》,解釋寒食散及寒食藥物。世人並不知曉寒食散的作者是誰,有人說是華佗,也有人說是仲景。
實際考證,華佗的醫術精微,處方相對單一簡潔,而仲景卻有侯氏黑散、紫石英方等,這些方劑都包含多種藥物,成分略有出入,劑量也略有不同,由此可見寒食散及其他草藥方劑是出自仲景,而非華佗。而且華佗的治療方法,有時會剖開腸胃,清洗五臟,並不完全依賴方劑。仲景雖然醫術不如華佗精湛,但在辨別藥物性質,論述草木藥性方面,卻也遠超群醫。
昔日神農嘗百草,著有《本經》,是開天闢地、闡明醫道的大聖人。仲景和皇甫謐繼承和發揚了他的醫學思想。所以仲景的醫書用黃紙寫成,皇甫謐的醫書用綠紙寫成,都享有盛名。而仲景對伊尹的《湯液經》做了詳細的闡述,寫成數十卷,臨床應用效果很好。他到京城後成為名醫,在當時醫學界享有盛譽。他曾見到侍中王仲宣,當時王仲宣二十多歲,仲景說:「你有病,四十歲時眉毛會脫落,半年後就會去世。」並建議他服用五石湯可以避免。
王仲宣嫌棄仲景的話不中聽,服用了五石湯卻沒有全部服完。三天後,仲景再次見到王仲宣,問道:「服藥了嗎?」王仲宣說:「服用了。」仲景說:「你的氣色並不像是服用了藥,怎麼如此輕率地對待自己的性命呢?」王仲宣仍然不信。二十年後,王仲宣果然眉毛脫落,一百八十七天後去世,正如仲景所預言。真是太令人讚嘆了!仲景觀察氣色預測壽命的本領實在高超!
他曾經感慨地說:「凡是想要調配湯藥,施用針灸,都應該精思熟慮。必須通曉十二經脈,了解三百六十個穴位,明白氣血運行規律,知道疾病的部位,以及相應的治療方法,不可不通曉這些知識。古代上等的醫生能通過觀察面色來診斷疾病,面色、脈象和形體變化不能相互脫離。黑色掩蓋紅色者將死,紅色掩蓋綠色者將生。中等的醫生能通過聽聲音來診斷疾病,聲音與五音相合。如果火性的人聽到水聲,會煩悶驚恐;木性的人聽到金聲,會害怕膽怯。脾臟屬土,生育萬物,運行四肢,過盛則四肢無力,不足則九竅不通。
六識閉塞寒冷,就像醉酒一樣,四季運行循環,終止又開始。下等的醫生只能通過診脈,知道疾病的病因,了解氣血的流動變化,以及四時氣候的順逆影響,知道臟腑的病理變化,這才是精妙之處。他又說:想要治療各種疾病,應該首先用湯藥清洗五臟六腑,疏通經脈,調和陰陽,驅散邪氣,滋潤枯竭,使皮膚光澤,增加氣血。水能淨化萬物,所以用湯藥。如果四肢疾病久治不愈,風寒侵襲,則應該用散劑。
散劑能驅逐邪氣,風寒濕邪表裡移動不定,散劑能使之平復。然後再用丸劑。丸藥能驅逐風寒,消除積聚,消散堅硬腫塊,促進飲食,調和氣血。能夠恰當運用湯、散、丸三種劑型的人,才可以稱得上是上等的醫生。所以說:醫術,貴在用心。他又說:不應該出汗卻強行使其出汗,會耗損津液,導致身體枯竭而死;應該出汗卻不讓其出汗,會使毛孔閉塞,導致昏迷甚至死亡。
不應該瀉下卻強行瀉下,會導致腸道損傷,腹瀉不止而死;應該瀉下卻不讓其瀉下,會導致心中煩悶、脹滿、煩亂、水腫而死。不應該灸療卻強行灸療,會導致火邪侵入腹部,損傷五臟,加重病情而死;應該灸療卻不灸療,會導致寒邪凝結,久而彌堅,氣血上衝心臟,無處消散,病情加重而死。
我的宗族二百多人,死了三分之二,其中七成死於傷寒。於是,我根據《陰陽大論》說:春季氣候溫和,夏季氣候炎熱,秋季氣候涼爽,冬季氣候寒冷,這是四季正常氣候的順序。冬天寒冷,萬物潛藏,人體也要閉塞收斂,才能避免寒邪侵襲。如果冒犯了寒邪,就會得傷寒。人體受到四季氣候的損害都會生病,但傷寒最為厲害,因為它是最容易致人死命的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