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鱠殘篇》~ 秘授藥方須番察論 (3)

回本書目錄

秘授藥方須番察論 (3)

1. 黃芩天花粉傳

山草黃芩者,蜀之秭歸產也,味苦性寒,氣厚味薄。陽中之陰,色青,專行少陽,而兼入肺胃,可升可降。當與黃連、厚朴、柴胡善,而惡蔥實,畏藜蘆、丹砂、牡丹皮。其相與遊而協濟以成功者,則得灑上行而消上焦積血,清痰利膈;得豬膽汁,除肝膽火而祛脾胃濕熱;偕柴胡,退寒熱之往來;同白朮,為安胎之聖藥;佐桑皮,瀉肺火而須舊根枯片,即別名腐腸妒婦者。與芍藥、枳樸,除下利膿血,腹瘻後重,必選細實新根,即俗稱子芩條芩者。

仲景傷寒方,治心下痞滿,瀉心湯凡四方皆用之。又如太陽症下之利不止,喘而汗出者,有葛根黃芩黃連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有黃芩湯;少陽症下後心下滿而不痛,有瀉心湯;少陽症之小柴胡湯,則本經藥也。迨張元素稱其功用有九,而李東垣、朱丹溪多闡發其妙。蓋火靖氣寧而胸膈暢,濕除滯化而腸胃通。上焦治則二便利,血閉痰凝,癰疽煩悶。清熱以澄其源,因勢利導,故事半而功倍,順病之情,不煩奇異而效斯捷。

審寒熱,慎予奪,故曰藥貴中病,醫之寶也。大暑炎熇,三黃白虎不足以為暴,何獨於芩而斯懼哉?至蔓草中,又有天花粉、恬瓜根者,秦之弘農所出也。甘微苦,酸微寒,清潤降下之品,金玉君子之質。除消渴,清暑熱,通小腸,級癰腫瘡瘍,排膿止痛,消瘀生肌,其為肺與陽明藥也。最亢虛熟人,仲景用其實,以治胸瘟痛,引心背,效唾喘息及結胸滿痛,乃取其甘寒不犯胃氣,能清上簇之火,愧痰行氣,隊而治矣。

若梔子殼之治乳癱,其根下扎汁,拔箭鏃及針入肉,退痘後圓瘴,其以純粹之質,而能定瘈獰乖反之疾,其功可以想見矣。效其使芍藥、杞子,怒乾薑,畏牛膝,反烏頭,亦物類群分云爾。萍如子曰:黃芩花粉,農經中品,日用恆儒之藥,以治州時常有之疾,不可一日廢也。乃世人好奇異,矜詭秘,競寧玉札丹砂之貴重,侈談空青狗脊之無幾,例異舍菽粱水火,而仙求養生具哉。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無虛虛,無實實,持有餘,痂不足,是在人為之,而有至理存焉。

察理真,則施用當,可免偏勝之患;譴可因施之不常,而棄物之性,不亦寬乎?然盡信書,不如無書,亦不可不察。若李之才云,山茱萸愧骨,偽黃萼之使五味子牡蠣令人有子之說,則吾未之深信。黃芩苦燥而寒,其於濕熱瘡痰瘧痢血熱等症,實能勘亂定禍,因便乘勢以成功。管夷吾之流,而亦得桓公任之當,而能盡其才也。天花粉甘寒而潤,大宜虛熱人,其能出箭鏃,退目瞖,平仲在莊公之世,而處崔杼之亂也。

吾故彷龍門管晏傳而為芩粉傳。詩云:「呦呦鹿鳴,食野之芩。」又云:「果贏之實,亦施於宇。」觀二詩,可以窺二物尚矣。 馬齒莧記 馬齒莧者,以葉似馬齒而得名。葉青,莖赤,花黃,根白,子黑色,具五行,又名五行菜。鮮者,烈日曝之不易乾,其汁流凝成水銀,得汞之不死,故又名長命草。性寒滑,而味微酸,其功用則入厥陰血分,散血消腫,兼潤腸臟,而去留滯者也。且可預讓瘟疫,於六月六日採存,至次年元旦,論熟鹽醋攔食之俗,又有安樂菜之名。唐武相國元衡,患脛瘡焮癢痛楚,三年不愈,廳吏白以鮮者搗敷之,數易而愈。

海上方,用乾者一斤,鮮者二斤,同五加皮八兩,蒼朮四兩,煎湯澡浴。一切風濕氣、楊梅毒,及婦人月家病,以致筋骨疼痛者,亦取其滑,可去檣而宣通血脈也。其殺寸白蟲,敷拔疔根,滴聊耳,療甲疽,滅瘢痕,點目眯目翳,理痔漏帶下,又其餘事耳。此物本菜類,而食者少,備藥料而肆不收,隨在俱產,而摘探易,可應急需,而不難勝。人多忽而不用,余甚惜之,因述其功能,而特為之記,以告諸同志。

白話文:

黃芩天花粉傳

黃芩產於四川秭歸,味苦性寒,氣味厚重但略顯清淡。屬陰中之陽,色青,主要作用於少陽經,兼入肺胃經,可升可降。它與黃連、厚朴、柴胡相配伍效果良好,但忌蔥、畏藜蘆、丹砂、牡丹皮。若與其他藥材搭配,能發揮不同功效:搭配升麻,可上行消散上焦積血,清利痰濁;搭配豬膽汁,可清除肝膽之火,祛除脾胃濕熱;與柴胡同用,可治療寒熱往來;與白朮同用,是安胎良藥;配伍桑白皮,可瀉肺火,需選用陳舊枯燥的黃芩根片(俗稱腐腸妒婦)。若與芍藥、枳實同用,可治療下痢膿血、腹漏等症,需選用細實的新鮮黃芩根(俗稱子芩、條芩)。

張仲景的傷寒方劑中,治療心下痞滿的瀉心湯四個方劑皆用黃芩。此外,治療太陽病下利不止、喘促汗出的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太陽少陽合病下利的黃芩湯;治療少陽病下利後心下滿而不痛的瀉心湯;以及少陽病的代表方劑小柴胡湯,都使用了黃芩。後世醫家張元素、李東垣、朱丹溪等都對黃芩的功效做了詳細闡述。總而言之,黃芩能清熱、寧心、利膈,化濕、通便,治療上焦諸症,如血瘀、痰凝、癰疽、煩悶等症狀,功效顯著。清熱於源頭,順勢利導,事半功倍。用藥需謹慎,寒熱需審慎把握,才能藥到病除。盛夏酷暑,三黃白虎湯未必能有效控制病情,黃芩卻是不可或缺的良藥。

天花粉、甜瓜根產於秦地弘農,味甘微苦,酸微寒,性清潤,具有降下的功效,藥性平和。可治療消渴、暑熱,通利小腸,治療癰腫瘡瘍,排膿止痛,生肌,屬於肺經和陽明經藥物。尤其適合虛熱體質的人。張仲景用天花粉治療胸痛、心背痛、喘息、結胸等症,因其甘寒不傷胃氣,能清上焦之火,化痰行氣。

梔子殼治療乳癰,其根汁能拔箭鏃和針刺入肉,退痘後圓疹,治療瘈疭等症,療效顯著。天花粉配伍芍藥、枸杞子,忌用乾薑,畏牛膝,反烏頭。

有人認為黃芩、天花粉是日常常用藥,可治療常見病症。然而,世人常追求奇珍異藥,忽略了身邊常見藥物的價值。人體需要五行之氣,飲食需均衡,不可偏廢。正確理解藥物性質,才能正確用藥,避免藥物過量或不足。一些醫書記載的藥物功效,也需謹慎看待,不可盡信。黃芩苦寒燥,治療濕熱、瘡瘍、痰濁、瘧痢、血熱等症效果顯著。天花粉甘寒潤,適合虛熱體質,能治療箭傷、目疾等。

本文效仿管仲晏嬰傳記的寫作方式,撰寫了此篇黃芩天花粉傳。詩經中記載「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果贏之實,亦施於宇」,由此可見黃芩和天花粉的價值。

馬齒莧記

馬齒莧因葉片形似馬齒而得名,葉青、莖赤、花黃、根白、子黑,兼具五行之色,故又名五行草。鮮馬齒莧曬乾不易,其汁液凝結成類似水銀的物質,故又名長命草。性寒滑,味微酸,入厥陰血分,具有散血消腫、潤腸通便的功效。馬齒莧還可預防瘟疫,六月六日採摘保存,至次年元旦食用,加鹽醋食用,又名安樂菜。唐朝宰相元衡曾用馬齒莧治療脛瘡,療效顯著。

海上方中記載,用馬齒莧治療風濕、梅毒、婦科疾病及筋骨疼痛等,因其滑利,可通經活絡。此外,馬齒莧還可殺蟲、拔毒、治療耳疾、甲疽、疤痕、眼疾、痔漏、帶下等症。馬齒莧是常見野菜,但常被忽視,其實它容易採摘,可供應急之需,功效卻十分廣泛,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