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鱠殘篇》~ 山會倪涵初先生瘧疾三方疏釋 (1)
山會倪涵初先生瘧疾三方疏釋 (1)
1. 山會倪涵初先生瘧疾三方疏釋
2. 第一方,治夏秋暑濕瘧初平胃除濕理氣化滯有疏導開先之功受病輕者一二即愈
製半夏,廣橘皮,云茯芩,威靈仙各一錢,茅蒼朮,紫厚朴,柴胡,黃芩各八分,青橘皮,廣檳榔各六分,炙甘草三分,生僵一錢,河井水各一煎空腹溫服如頭痛加白芷八分,按此方合小柴胡平胃散青皮,飲三方為一而以檳榔易草果之辛烈加威靈仙通行十二經絡轍內外而胃多化為熱中暑熱無形之陽邪每遊溢於經絡與涇相搏遂化為瘧痢暑邪初中不為涇所霸留而即病自當從暑治香薷散等方表散之而外出是也既化為瘧痢則當從虐痢治猶米已成飯不可以出汗須由里而和之使外出是也故治瘧發表非治法也盡用麻桂羌防歲會見一汗而愈者瘧邪之汗猶之瘟疫同法必裡氣和而表自解倪先生此方專以疏利留著之濕邪為主而以和胃化滯為佐獨黃芩一味堪清遊溢經絡之暑熱可與疫症達原飲同調不籍香茹之發表而況麻桂羌防散太陽風寒之品可洹施乎至若但熱不寒之潭瘧疫厲傳變之溫瘧自有白虎承氣在但寒不熱之牝瘧則又有附子理中大小建中在亦非徒恃發表可愈也
生何首烏(三錢),醋炙鬼甲知母各(二錢),白朮當歸成靈仙各(一錢)白茯芩,黃芩,柴胡,廣橘皮各(八分),炙甘草(三分),生薑(一錢),河井水各牛煎加無灰酒一蓋再煎數沸空心溫服,按此方妙在補瀉互用虛實得宜不用人參黃耆之驟補屏去常山草果之峻削平平無奇卻神有效慎勿混竹加減即無效矣蓋瘧舍於營邪傷血分表邪稍解當頭營血方中首鳥鰲甲當歸正為血分藥也
人參(或以玉竹代之沙參無益也)炙黃耆各(一二錢),白朮(錢半),當歸(一錢),柴胡,橘皮各(八分),升麻(四分),炙甘草(三分),生何首烏(二錢)大棗(一枚),生薑(八分),渴加知母(一錢),熱甚加青篙(八分),胃口不和加麥芽(一錢),在半飢時服
素問瘧論黃帝問曰咳瘧皆生於風其蓄作有時者何氣使然岐伯對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寶更作陽井於陰則陰寶而陽虛陰勝寒生於內陽虛寒生於外故中外皆寒極則陽回而外出陰並於陽則陽實而陰虛陽盛則外熱陰虛則
內熱內外皆熱故喘而渴欲飲冷也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肌肉之內腸胃之外此營氣之所舍也令人汗孔疏胰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吳氣者畫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薄內外相薄是以日作其間日作者由邪氣內簿於五藏橫連於募原其道達其氣深其行遲故間日發也至間數日發者邪客於六府有時與衛氣相失故數日乃作也0按經文則瘧為先傷暑濕後感寒風鉤煽
而起其病根於肌肉之內營氣界分不比風寒驟感之在皮毛不與營氣相
涉可用麻桂羌防發表一汗而愈也故治法必求之營氣用藥必遵夫和解
由牛表牛里之間導之使出半表牛里者少陽之分也少陽為樞開闔必經
白話文:
第一方,治療夏秋暑濕瘧疾初愈,主要功效是健脾除濕、理氣化滯,具有疏導開鬱的功效。病症輕微者,服用一到二次即可痊癒。此方用半夏、廣橘皮、茯苓、威靈仙等藥材,以疏通經絡,化解暑熱所致的瘧疾。若頭痛,可加白芷。此方結合小柴胡湯及平胃散的功效,以檳榔代替草果,增加藥效,治療因暑熱引起的胃熱及瘧疾。暑邪初期,尚未深入經絡,應以香薷散等方劑表散之;但若已化為瘧疾,則應從裡調理,不可單純依靠發汗。因此,治療瘧疾,發汗並非主要方法。此方主要疏利停滯的濕邪,輔以和胃化滯,黃芩可清解遊溢於經絡的暑熱。對於寒熱並不明顯的瘧疾,以及其他溫熱或寒邪引起的瘧疾,則需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其他藥方,而非單純依靠發汗。
第二方,此方注重補瀉兼施,虛實兼顧,不使用人參、黃耆等峻猛補藥,也不使用常山、草果等辛烈之品,藥性平和,卻療效顯著。此方適用於瘧疾邪氣傷及營血,表邪略解的情況。方中何首烏、龜板、當歸等藥物,皆為滋養血分的藥材。
第三方,此方以人參(或玉竹)及炙黃耆補氣,並佐以其他藥材,針對不同症狀,可加減麥芽、知母、青蒿等藥材。
第四段文字為《素問》中關於瘧疾的論述,闡述了瘧疾的病因病機,指出瘧疾是由於夏日暑熱傷及營氣,秋日感受風寒所致,其病根在肌肉之中,與營氣相關。因此,治療瘧疾應著重於調理營氣,疏通經絡,不可單純依靠發汗。瘧疾的發作時間,取決於邪氣在臟腑的停留位置及與衛氣的關係。 少陽經是調和陰陽的樞紐,治療瘧疾需從少陽經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