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鱠殘篇》~ 秘授藥方須番察論 (2)
秘授藥方須番察論 (2)
1. 秘授藥方須番察論
養生當以養陰為首務論。
天地之間,陽行健,陰德靜,體也。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用也。然而陽更為陰之用,陰實為陽之體也。故陽無陰不生,陰無陽不長,觀既濟之爻可見,而習坎之養不可不察。興昔丹溪獨主滋陰,後人訾其藥尚寒涼,易伐生氣,而崇輔火之法,乃不循本源之奧,而徒知膚淺之論矣。夫藥用寒涼乃瀉火非養陰也,卷之之義謂何?勿使陽之亢燥而消爍真陰,保其天一之本源也。今水被火侮而斯病,盍得不壯水之本以制陽光,藉北方苦寒之味以救之,而守習坎之義哉?
人非水火不生活,是二者之不可偏廢,亦不可偏勝,更當知陽易回而陰難養為首務。試以水火論,日用尋常,籍火者暫而約,籍水者常而博。蓋火易發而速,水難致而緩,十日之霖不敵三日之曝,藏火於灰,久而垂滅,益之以薪,頃刻而熾,為力易而致用速也;貯水於器,逾旬而滅,經月而涸,無可以生。凡物皆能耗之,是非存養之胡能經久而澤那耶?身精血水,他陰他日以萬應,幾何而不耗且盡?是則存養之功可不一日而三致思焉?水本靜,靜極而動生,故曰腎藏智,知者樂水也。
知覺生而運動隨之,故少陽乃胎於大陰,是陰實陽之體。少陽甲木之氣,發生萬物運動而出,則陽乃陰之用而已。詎今人喜於補火,且有以呂仙號純陽而得道為說,殊不察其探陰補陽之謂何。而北極有龜蛇配合之妙,聖人有夜氣以存之訓,與歷觀服熱藥金丹者,輕則癰疽奇疾疊出,甚則真陰耗絕而暴亡者比比。是故既濟之防終亂,而習坎之獲有孚信矣。養生者,寧可忽於養陰之道,不急務,而惑於補火之浮言哉?且凡物體實而用斯宏,未有體去而能用者矣。
附子吳茱萸乾僵論。
經曰:「大毒治病,十去其五;無毒治病,十去其九。」二者相形,而時尚何多惑焉?蓋直達少陰,祛寒救敗,誰如附子;善走厥陰,燥濕定痛,莫過吳萸;散表溫中,快脾利膈,更尚乾僵。此三者,誠三陰斬關奪命之將也。然於諸熱藥中為最烈,過劑誤施,必有動血僭上之患。跡其功能,直朱家、郭解,遊俠之流,言信行果,急人之急,捐軀赴難,可存亡生死,而收效旦夕者耶。然一不善馭,未免以武犯禁而取笑同類矣。
蓋其氣雄性毒,走疾而悍,或氣味俱厚,偏陽少陰。故附得姜而愈熱,得桂而益走;茱得僵而益散。非以甘緩監之,難免疾馳銜橛之變也。故八味丸用桂附以消陰翳,不過全料中之什一;左金丸用吳萸以開肝鬱,而黃連、五倍之王好古有「補火須防潮水,烏附非身涼肢厥脈沉遲者,不可擅投」之戒,其慎始要終之道欲然。古人亦有終身餌烏附椒萸而年登耄耋無恙,此又稟賦之殊,偶有之事,不可以為訓。
昔子產諭政,以水懦弱,慮民玩而多死;今之用藥,反狎玩猛烈之火,至噬臍而弗悔。何哉?其必曰砒譽、鴆鰥,方為毒,而不思中病即止之戒與?
白話文:
養生最重要的,應該以滋養陰氣為首要任務。
天地之間,陽氣運行剛健,陰氣安靜平和,這就是它們的本質。陽氣常常有餘,陰氣常常不足,這是它們的作用。然而陽氣更需要陰氣來發揮作用,陰氣其實是陽氣的根本。所以沒有陰氣,陽氣就無法產生;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生長。觀察《易經》中既濟卦和習坎卦的卦象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而且習坎卦的養生之道是不能不仔細研究的。以前朱丹溪特別強調滋養陰氣,但後人批評他的藥方過於寒涼,容易傷害人體的生氣,反而推崇溫補陽氣的方法,這是不遵循本源的道理,只是膚淺的見解。使用寒涼藥物是用來瀉火的,並不是用來滋養陰氣的,那養陰的意義何在呢?就是要防止陽氣過於亢奮乾燥而消耗真正的陰氣,保持陰氣的根本。現在是因為陰水被陽火所侵犯而導致疾病,怎麼能不加強陰水的根本力量來抑制陽氣呢?必須藉助北方寒涼藥物的味道來救治,並且要遵循習坎卦的道理。
人如果沒有陰水和陽火就無法生存,這兩者缺一不可,也不能過於偏向任何一方。更應該知道陽氣容易恢復,而陰氣難以滋養,這是養生的首要任務。拿水和火來比喻,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火的時間短而少,而需要用到水的時間長而多。因為火容易點燃且迅速,而水難以取得且緩慢,十天的雨水抵不過三天的曝曬,將火藏在灰燼中,久了就會熄滅,加上木柴,很快就會旺盛,因為它容易用力並且很快就能發揮作用;而將水儲存在器皿中,超過十天就會消失,經過一個月就會乾涸,難以產生。任何東西都會消耗水,如果沒有保養,怎麼能持久滋潤呢?人體內的精血津液等陰液,日後會有多方面的需要,怎麼能不被消耗殆盡呢?所以保養陰液的功夫,每天都要多次思考。水本來是靜止的,靜到極點就會產生動,所以說腎藏智,智慧的人喜歡水。
知覺產生後,運動也會隨之產生,所以說少陽是從太陰中孕育出來的,陰是陽的根本。少陽的甲木之氣,會使萬物發生運動,所以陽氣只是陰氣的作用而已。而現在的人卻喜歡補火,甚至有人認為呂洞賓之所以能成仙得道,是因為修煉純陽之法,卻不知道他探求陰氣來補陽的道理。北極玄天上帝有龜蛇配合的奧妙,聖人有保存夜間陰氣的教誨,再看看那些服用熱性藥物或金丹的人,輕則長出癰疽等奇怪的疾病,重則真正的陰氣耗盡而暴斃,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既濟卦的防備最終會導致混亂,而習坎卦才能獲得真正的信任。養生的人,怎麼可以忽略滋養陰氣的道理,而不把它當作最重要的事,卻被溫補陽氣的虛妄言論所迷惑呢?而且所有東西都是本體充實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沒有了本體又怎麼能發揮作用呢?
關於附子、吳茱萸、乾薑的論述。
《黃帝內經》說:「毒性大的藥物治病,可以去除十分之五的病邪;毒性小的藥物治病,可以去除十分之九的病邪。」兩者比較之下,為什麼世人還是那麼迷惑呢?因為附子能夠直達少陰經,祛除寒邪、挽救衰敗,沒有其他藥物能比得上;吳茱萸善於走竄厥陰經,能夠燥濕止痛,沒有其他藥物能超過;乾薑可以散發表邪、溫中健脾、暢通膈膜,更是不可或缺。這三味藥,確實是能夠衝破三陰經的關卡、救人性命的猛將。然而在各種熱性藥物中,它們的藥性最為強烈,如果劑量過大或者誤用,一定會導致血行紊亂、火氣上炎的危害。從它們的功效來看,就像是朱家、郭解那樣的俠客,言出必行、急人之難、捨身赴義,能夠在生死關頭救人於旦夕之間。然而如果沒有善加駕馭,難免會像用武力違犯禁令而遭到同類嘲笑。
因為它們的氣味雄厚、藥性猛烈且有毒,走竄迅速而剛強,或氣味濃重,偏於陽性而針對少陰。所以附子遇到生薑就會更加燥熱,遇到桂枝就會更加走竄;吳茱萸遇到乾薑就會更加發散。如果不用甘味藥物來緩和它們的藥性,難免會發生像脫韁野馬一樣的變化。所以八味丸用桂枝附子來消除陰氣的蔽障,但只佔全部藥材的十分之一;左金丸用吳茱萸來疏通肝氣的鬱結,而黃連、五倍子也只是輔佐。王好古也有「補火必須防範陰液被耗竭,如果不是出現四肢冰冷、脈搏沉遲的虛寒症狀,不可擅自使用烏附」的告誡,這就是謹慎開始而最終成功的道理。古人也有人終身服用烏頭、附子、椒、萸等辛熱藥物而長壽無恙的,這是因為他們稟賦特殊,屬於偶發事件,不可以此為效仿的依據。
以前子產治理國家,認為水性柔弱,擔心人民玩忽懈怠而導致更多死亡;現在人們用藥,反而玩弄猛烈的火藥,直到發生災禍才後悔莫及。為什麼呢?他們一定認為砒霜、鴆酒才是毒藥,卻沒有想到「藥到病除就應該停止」的告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