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燃犀說》~ 卷上 (2)
卷上 (2)
1. 卷上
急以燒鹽探吐,或以童便制香附四五錢為末,煎湯頓服最效。世俗有用水搭肩背及臂者。有以苧麻水濕刮之者。有以瓷碗油潤刮之者。有以瓷鋒針刺委中出血者,總欲使腠理開通之意耳。其脈多伏,或細小緊澀,或堅勁搏指,中帶促結,皆是陰逆陽伏之象,不可誤認陰寒而投以丁附薑桂。雖砂仁之辛溫香竄,亦不可輕用,若見面青唇黑,脈勁搏指,厥逆喘促,多不可救也。
霍亂,以脾土濕盛,而滯其升降之機。則濁反厥逆於上,清反抑陷於下,雖有熱化寒化之分,必以治中焦之濕為要領也。瀛按:《靈樞》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清濁相干,則為霍亂。蓋因暑穢之氣,鬱滯中焦,使脾土阻而不能運動,氣隧遏而不得舒,居中既隔滯,勢必上逆為吐,下奔為瀉。苟不急治中焦之濕,則頃刻間三焦皆邪,陰陽乖舛,而病益劇矣。
霍亂者,揮霍悶亂,成於頃刻,變動不安之謂,邪在上則吐,邪在下則利,邪在中焦,上逆而為嘔吐,復下注而為利者。若久病上不能納,下不能禁,名曰吐利,不得謂之霍亂也。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霍亂之表症也。而有寒熱之分者,以中焦上位,乃陰陽之交,而無一定之性。從陰化則為寒,每因寒涼而病始發,冬月多有之。從陽化則為熱,因暑熱而病始發,夏秋多有之。然因寒者,口必不渴,稍渴者,必屬於熱。仲景云: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
瀛按:《傷寒論》有熱多欲飲水,寒多不用水之文,此言外感之證,有熱多寒多之辨。蓋外感熱邪入里已多,所以口渴而喜飲也。
霍亂之發,每因吸受暑穢,或飲食停滯,遂至清濁相干,亂於腸胃,而為上吐下瀉。治宜宣土鬱而分陰陽,祛暑穢而行食滯。土鬱者,中焦濕盛,而升降之機乃窒,諸郁之發,皆從熱化也。
霍亂,系因熱而成者。經云:不遠熱則熱至,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奈《病源》《三因》等書,咸謂霍亂,無不本之風冷。遂致薛立齋,張介賓輩,專主於寒,從此印定後人眼目。凡患熱霍亂者,皆被此數公殺之矣。如勞役田野之間,則暑熱自外而入矣。或安享膏粱之奉,則濕熱自內而生矣。是以不遠熱三字,亦非但以藥食為言也。
霍亂一證,每發於夏秋之間者,正以濕土司氣,而從熱化耳。若其人中陽素餒,己土不勝濕,而復襲涼飲令,則濕從寒化,而成霍亂者,亦有之。然熱化者,天運之自然,寒化者,他氣之所逆,知常知變,庶可以治霍亂焉。
霍亂屬熱,《內經》文也。劉守真云:三焦為水穀傳化之道路,熱氣甚,則傳化失常,而吐利霍亂,火性躁動故也。奈薛立齋之流,敢以寒多立論,貽誤後世,未窺至理,遠不如徐氏百不得一之識見耳。
白話文:
卷上
如果情況緊急,可以用燒過的鹽探入喉嚨催吐,或者用四五錢用童子尿泡製過的香附磨成粉末,煎湯一次性喝下,效果最好。民間有用水拍打肩背和手臂的,有用苧麻水沾濕刮擦皮膚的,有用塗了油的瓷碗刮擦皮膚的,有用瓷片針刺委中穴放血的,這些方法都是想讓皮膚毛孔打開通暢。這種病的脈象大多是沉伏的,或者細小緊澀,或者堅硬有力,指尖能感覺到搏動,脈象中可能會有停頓和結代,這些都是陰氣逆行,陽氣伏藏的表現,千萬不能誤認為是陰寒而使用附子、乾薑、桂枝等溫熱藥物。即使是砂仁這種辛溫芳香的藥物,也不可以輕易使用。如果看到患者面色發青、嘴唇發黑、脈搏強勁、肢體厥冷、呼吸急促,多半是無法救治的。
霍亂,是因為脾土濕氣過盛,阻礙了脾胃升降的功能。導致污濁之氣反向上逆,清陽之氣反而向下陷落。雖然有熱化和寒化之分,但治療的關鍵在於治理中焦的濕氣。《靈樞》說:「清氣在陰,濁氣在陽,清濁相干,則為霍亂。」這是因為暑熱穢濁之氣,鬱積在中焦,使脾土的運化功能受阻,氣機不暢。中焦被阻滯,必然會導致氣機上逆而嘔吐,下注而腹瀉。如果不及時治理中焦的濕氣,很快就會導致三焦都受邪,陰陽失調,病情會更加嚴重。
霍亂,指的是突然之間發生胸悶煩亂,病情變化很快的疾病。邪氣在上就會嘔吐,邪氣在下就會腹瀉,邪氣在中焦,上逆就會嘔吐,下注就會腹瀉。如果是久病,上不能進食,下不能止瀉,這叫做吐利,不能稱之為霍亂。
霍亂,出現頭痛發熱,身體疼痛,這些是霍亂的表症。而霍亂有寒熱之分,是因為中焦的上位是陰陽交界的地方,沒有固定的屬性。如果從陰化,就會表現為寒症,多是因為受寒涼而發病,冬天比較多見。如果從陽化,就會表現為熱症,多是因為暑熱而發病,夏秋季節比較多見。因為寒而得病的,口一定不渴,稍有口渴的,必定屬於熱症。張仲景說:“腹瀉卻想喝水的,是因為體內有熱的緣故”。
我認為,《傷寒論》有說過發熱的病多想喝水,受寒的病多不想喝水。這裡說的是外感引起的疾病,有發熱和受寒的不同。因為外感熱邪侵入體內比較多,所以口渴想喝水。
霍亂的發生,多是因為吸入暑穢之氣,或者飲食停滯,導致清氣濁氣相互干擾,擾亂腸胃,引起上吐下瀉。治療上應該宣暢脾土的鬱滯,分清陰陽,祛除暑穢之氣,消除食積。所謂脾土鬱滯,就是指中焦濕氣過盛,導致脾胃升降的功能受阻,各種鬱結的發生,大多會化為熱症。
霍亂,大多是因為熱邪引起的。《內經》說:“不避開熱,熱邪就會侵入,熱邪侵入就會導致身體發熱,出現上吐下瀉的霍亂”。但是《病源》、《三因》等醫書,都認為霍亂是受風寒引起的。導致了薛立齋、張介賓等人,都專門強調寒邪,從此就給後人留下了錯誤的印象。凡是患上熱霍亂的,都被這些人誤診害死了。比如在田野間勞作的人,暑熱之氣自然就會從外侵入。或者過著安逸生活、吃著精緻食物的人,濕熱之氣就會從內而生。所以,不避開熱這三個字,不僅僅是指藥物和飲食方面。
霍亂這個病,多發在夏秋季節,正是因為濕土當令,氣機從熱而化。如果這個人體內陽氣不足,脾土不能勝過濕邪,又因為貪涼喝冷飲,那麼濕邪就會從寒化,也會得霍亂。但熱化是天運的自然規律,寒化是其他邪氣所導致的,懂得正常情況和變化的情況,才可以治療霍亂。
霍亂屬於熱症,《內經》是這樣記載的。劉守真說:三焦是水穀傳化的通道,熱氣過盛,就會導致傳化功能失常,引起上吐下瀉的霍亂,這是因為火性躁動的緣故。但是像薛立齋這類人,竟然敢以寒邪為主來立論,貽害後世,沒有領悟到真正的道理,遠不如徐氏百不得一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