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

《辨疫瑣言》~ 名醫李君墓誌銘

回本書目錄

名醫李君墓誌銘

1. 名醫李君墓誌銘

嘉慶十年秋七月,名醫李君卒。卒之日,予家人兒女咸哀泣。湖中農人有泣於路者,皆君所活也。先是閏月,予子女及子婦病,瀕於危,君活之。距君之卒,止一月。君諱炳,字振聲,號曰西垣,儀徵縣人,幼習三世之書,苦不能得其蘊,乃學易,十年而有得。曰:治病之要,不外陰陽消息而已,陽生陰死,醫為人求其生,故必使陽長而陰消,用寒涼峻厲,則傷其元,惟陽主通,汗吐下所以亨也。利者,義之和,其德在秋,火亢必有以和之。

火齊白虎,所以和也。用陰以輔陽,非用以伐陽,貞元相續,而天行所以不已也。時予有說《易》之書,謂《易》之當位,即岐伯所云當位。君見之,欣然曰:醫理在易,先生可與言醫矣。君又曰:帝出乎震,震為木,木者人之所以始也。肝膽之氣存則生,消則死,俗醫嫉肝木如寇仇,務制而勝之。

白話文:

嘉慶十年秋季七月,著名的醫生李先生去世了。他去世的那天,我家人和兒女都悲痛哭泣。湖中農人也有在路上哭泣的,都是李先生曾經救治過的人。先前閏月時,我的子女和媳婦都病重,命懸一線,李先生救活了他們。距離李先生去世,只有一個月的時間。

李先生名諱炳,字振聲,號西垣,是儀徵縣人。他自幼學習三代的典籍,苦於不能領悟其精髓,於是學習易經,十年後有所得。他說:治病的關鍵,不過是陰陽消長而已。陽氣生長,陰氣衰亡,醫生要為病人求得生存,所以必須使陽氣旺盛,陰氣消散。使用寒涼峻厲的藥物,就會傷及元氣,只有陽氣通暢,汗吐下法才能有效。有利的,就是合乎道義的,其德行在秋季,火氣旺盛必然要有所調節。

火齊白虎,就是調節的方法。使用陰氣來輔助陽氣,而不是用來克制陽氣,使真元相續,這就是天道運行不息的道理。當時我正在講解《易經》,說《易經》的“當位”,就是岐伯所說的“當位”。李先生聽到後,欣然說道:醫理就在《易經》中,先生可以和我談論醫術了。

李先生又說:帝出乎震,震為木,木是人之所以開始的。肝膽之氣存在則生,消散則死,民間醫生忌憚肝木如同仇敵,總想壓制它,戰勝它。

生氣乃日損,而人壽益促,君尤所自得者。曰:肝之本在右,而行於左,學者駭其言,多攻之。歙人汪彥超,為舉一證曰:秦越人書,謂肝七葉,左三右四,右羸其一,斯為本乎。予亦舉為兩證,曰:肝為乙木,乙為庚妻,妻必從夫,宜其本在右。鄭康成之莊周禮疾醫也,言肝氣涼,肺氣熱。

賈公彥申其說,云肝在心下近右,其氣當秋,是肝右之說,不始自君矣。然予驗之十數年,凡右脅痛者,君以甘緩之,和以芍藥,無不應手痊。治肺必劇,乃知君以積驗得之。真能發前人所未言,可為後世法也。彼攻者,烏足以知之。君苦《金匱》無善注,乃撰《金匱要略》注二十二卷,能抉其微,錄生平治驗之案,為西垣診籍。惡吳又可《瘟疫論》之惑人也,作《辨疫瑣言》以糾之。

白話文:

生氣會損害身體,加速衰老,這是君主應該警惕的。有人說肝臟的根本在右側,而作用在左側,學者們對此感到驚訝,許多人反駁。歙縣人汪彥超舉了一個例子:秦越人書中提到肝臟有七葉,左側三葉,右側四葉,右側少了一葉,所以右側才是根本。我也舉出兩個證據:肝臟屬乙木,乙木是庚金的妻子,妻子必從丈夫,所以肝臟的根本應該在右側。鄭康成在《莊子》的《禮運·疾醫》中說肝氣涼,肺氣熱。

賈公彥解釋說,肝臟在心臟下方靠近右側,其氣屬秋,所以肝臟在右側的說法,並不是君主首創。我親身驗證十多年,凡是右側肋骨疼痛的人,君主用甘緩之物治療,配合芍藥,無不藥到病除。治療肺病卻必須用劇烈的方法,由此可見君主是靠長期積累的經驗得來的。君主能夠發掘前人未曾言及的道理,可以作為後世的典範。那些反對的人,根本無法理解。君主苦於《金匱》沒有好的註解,便撰寫了《金匱要略》註解二十二卷,能夠深入淺出地解釋其精髓,並記錄了君主一生治病的經驗案例,作為西垣診所的醫學典籍。厭惡吳又可《瘟疫論》的錯誤論點,寫了《辨疫瑣言》來糾正它。

謂大黃治疫,本於邪律楚材,又可竊之。而不知其義,妄造達原飲,用草果、黃芩以剝人生氣,且疫為陰濁,入人口鼻,當以芳香勝之。立清氣飲,用大黃有漬法,釀法,同煮,略煮諸法,取其氣而不取其味,意尤造於微。嗚乎!習醫者多不通經,或有假經語以為緣飾者,又莫能發其精微以會通於神農黃帝之旨。

自宋金元明以來,能好學深思,心知其意者,其惟君乎。君卒年七十七,遺孤止二歲。是年九月,葬君於蜀岡之陰。君為貧人賤士治疾,必竭盡心力,寒暑莫夜,聞召即行。而短於伺候富室顯者,故身後無餘財。胸有定見,不善隨眾浮沉,病已則戒勿藥,不屑以調理為名,奔走射利。

白話文:

說大黃治疫病,本是依循古法,也可以借鑑它。但有些人不懂其道理,胡亂創造達原飲,用草果、黃芩去損害人體元氣。其實疫病是陰邪濁氣,從口鼻侵入,應該用芳香之物來驅散它。我創製清氣飲,用大黃經過浸泡、發酵等方法,再用不同的方式煮製,只取其藥氣,不取其味道,其意深奧微妙。唉!許多習醫者不通古籍,有些人甚至用假借的經文來裝飾自己,卻沒有人能深入理解藥理,通達神農、黃帝的醫學精髓。

從宋、金、元、明以來,能勤奮好學、深入思考,真正懂得這些道理的人,只有您啊!您去世時七十七歲,留下年僅兩歲的遺孤。那年九月,將您葬在蜀岡山陰。您為貧窮百姓、卑微之人治病,總是竭盡全力,不論寒暑,夜以繼日,只要聽到呼喚就立刻前往。然而您不善於伺候富貴人家,因此死後也沒有留下財產。您胸懷定見,不隨波逐流,病人痊癒後就告誡他們不要再吃藥,不屑於以調理之名,奔波追逐利益。

或制一方,令服百劑數十劑,不更增損,均與世俗醫相反。而識者遂稀,至於生死在呼吸之際,人攻君補,人塞君通,人寒君熱,以口舌爭之而不足,以身名性命,誓而決之,手調其藥,而坐驗其啜,不效不已,及其愈也。所報或無一錢,君以為快。嘗往來吳越荊楚之間,所交落落,然而談論風采,間者好之。

說醫之文,簡而有法,間為詩歌,不甚溺也。予既錄其診籍,為《李翁醫記》,復述其生平梗概,及學之所得,以垂於石銘。曰:惟人思之,知君術之神。惟人嫉之,知君學之真。財利所在,護之他人,拙於求富,巧於濟貧。人喜用克,君獨以春,贈以陽和,不殺而仁,每乘舴艋,泛我湖漘。

囊中有帙,指奧而醇,人驚論創,實中於倫,為語學者,維茲有津,問而師之,以保庶民。

白話文:

他往往會開立一種藥方,讓病人服用上百劑甚至數十劑,絕不隨意更改藥量,這與世俗醫生的做法完全相反。因此,真正懂得他醫術的人就很少了。當病人處於生死關頭,其他人都在攻擊病情,而他卻用補益的方法;別人想用寒涼之法來治療,他卻用溫熱之法。面對質疑,他從不與人爭辯,而是以自己的醫術和性命擔保,親手調製藥方,並在病人服藥後仔細觀察療效,直到病人痊癒為止。即使病人不給他報酬,他依然感到開心。

他經常往來於吳越、荊楚之間,結交了很多朋友,雖然朋友不多,但彼此交談卻很有風采,讓人感到十分喜愛。

他講述醫學的文字簡潔而有條理,有時還會寫成詩歌,但他從不刻意追求文學上的技巧。我曾經將他所留下的診斷記錄整理成《李翁醫記》,並記錄了他的生平概況,以及他學習醫術的過程和心得,刻在石碑上,流傳後世。我認為,只有真正了解他醫術的人,才能明白他醫術的神奇之處;只有真正嫉妒他醫術的人,才能明白他醫術的精妙之處。他不追求財利,反而將財富留給他人,他拙於求富,卻善於幫助貧困的人。別人喜歡用克制的方法治療疾病,他卻喜歡用溫和的方法,用陽氣來治療疾病,他仁慈善良,從不妄殺生命。他經常乘坐小船,在湖泊中泛舟遊玩。

注釋

  • **一方:**一種藥方。
  • **增損:**增加或減少。
  • **識者:**懂得醫術的人。
  • **呼吸之際:**生死關頭。
  • **攻:**攻擊,指用寒涼之法治療疾病。
  • **補:**補益,指用溫熱之法治療疾病。
  • **塞:**指用寒涼之法止住病邪。
  • **通:**指用溫熱之法疏通病邪。
  • **寒君熱:**指用寒涼之法治療熱症。
  • **口舌爭之而不足:**指用言語爭辯,不能說服對方。
  • **身名性命,誓而決之:**指以自己的醫術和性命擔保。
  • **坐驗其啜:**指坐在一旁觀察病人服藥後的反應。
  • **不效不已:**指療效不佳就不停地調整藥方。
  • **吳越荊楚:**古代地名,指江蘇、浙江、湖北、湖南一帶。
  • **落落:**指朋友不多,但彼此交情深厚。
  • **風采:**指談吐和舉止。
  • **溺:**指沉迷於某件事。
  • **診籍:**診斷記錄。
  • **李翁醫記:**指李翁的醫術記錄。
  • **梗概:**大體內容。
  • **垂於石銘:**指刻在石碑上,流傳後世。
  • **術之神:**醫術的神奇之處。
  • **學之真:**醫術的精妙之處。
  • **護之他人:**將財富留給他人。
  • **拙於求富:**不善於追求財富。
  • **巧於濟貧:**善於幫助貧困的人。
  • **克:**指用克制的方法治療疾病。
  • **春:**指溫和的方法。
  • **陽和:**指陽氣。
  • **不殺而仁:**指仁慈善良,從不妄殺生命。
  • **舴艋:**小船。
  • **湖漘:**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