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

《辨疫瑣言》~ 正文 (1)

回本書目錄

正文 (1)

1. 正文

風寒暑濕燥火,為天之六氣。其中人也,皆發熱惡寒,頭疼身痛,其邪從皮毛而入,太陽經之所司也。疫為地所蘊郁之氣,其中人也,亦發熱惡寒,頭疼身痛,其邪從口鼻而入,肺胃之所司也。六氣為天氣,天氣輕清,但中皮毛,不入口鼻。溫疫為地氣,地氣重濁,但入口鼻,不中皮毛。

所入雖異,所病則同。若不於同處別其所異,則六氣之寒熱,皆得混指為疫,是不可不首先辨之。六氣之辨,仲景論之詳矣。今專言疫,疫為地氣,發不常有,此氣一行,病則少長率皆相似,沿門闔戶,互相傳染。故《說文》釋疫字云:民皆疾也。無疫之年,每春夏之間,偶見一二症。

確乎是疫者,不過地之偏氣,由其人正氣偶傷,為地氣所觸,口鼻受之,亦謂之疫。口氣通於脾,邪從口入,必先於胃,胃者脾之表也。胃喜清通,以下行為順,胃受其濁,胸膈必悶,甚則兩脅亦脹,不能下行,勢必上逆,不為噁心,則為嘔噦。鼻氣通於肺,肺主氣,以氣干氣,尤易受邪。

經云:上焦如霧。濁邪壅閉,則霧氣瀰漫,為舌苔、為頭目矇混。六氣之中,人初雖發熱惡寒,頭疼身痛,未嘗便有胸滿脅脹,舌苔、頭目蒙沸諸里症。縱間有兼里症者,亦必四五日後,經氣鬱久而成,初病則未嘗有也。疫症才起,諸里症與寒熱齊見,蓋疫從口鼻而入,本屬裡邪,無關於表,故見症異於太陽之表也。得其所異,以別其所同,則是疫非疫,可一問而決矣。

或曰,疫從口鼻而入,無關於表,何以又有發熱惡寒,頭疼身痛諸表症。曰:經云:心營肺衛,心肺俱在膈上。今膈上被壅,則營衛錯亂,安得不惡寒發熱,人之胃屬於頭,胃壅故頭疼,上中二焦被遏,則周身之經氣皆遏,故身痛。此症不但異處有辨,即同處亦略有辨。六氣之寒熱,由邪自外干,故寒熱特甚。

疫則邪自內壅,故惡寒不甚,或半日一日便止,後只發熱不惡寒。其熱初在肌肉,由內漸及於表,里閉則表通。雖灼熱而有汗,六氣之頭疼身痛,由邪氣搏擊於經,疫則邪壅於內,而致經氣阻遏,雖疼不甚疼也。不甚疼者,無邪以搏擊也。仲景《傷寒論》,其中表里腑臟,虛實寒熱,頭緒紛繁,每曰何以別之。

辨之明,乃治之當,不可忽也。

既別其症之所異,次當明乎脈之所異。異者何,往來凝滯而有力也。夫脈為血氣之先,切脈之學,即察氣之學也。邪從口鼻而入,壅閉肺胃,上中二焦被壅,則寸關之脈,未有不壅者。壅則凝滯而有力矣。初得一二日,寸關脈沉弦有力,往來凝滯,重按微數。寸關沉弦者,陽氣被遏而不能升也。

重按微數者,陽氣被遏於下也。往來凝滯者,濁邪壅閉也。三四日脈弦大有力,甚則弦數弦大,為壅遏之甚。弦數為肝膽之陽,遏而不宣,肝膽之陽,何以遏而不宣也。考諸臟象,無病之人,肝膽之陽,上入於心,心有兩耳,由右耳而入,在心中細鍊,自左耳而出。其絡上通於肺,肺屬金而畏火,安能勝此陽火鍛鍊。

白話文:

[正文]

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中的六種氣候變化。當人體受到這些氣候影響時,通常會出現發熱、怕冷、頭痛、身體痠痛等症狀。這些邪氣大多是從皮膚毛孔侵入人體,這是太陽經在主導。而疫病則是大地中蘊藏的濁氣所致,人們感染後也會出現發熱、怕冷、頭痛、身體痠痛等症狀,但邪氣是從口鼻侵入,由肺和胃所主導。六氣是來自天空的氣,屬於輕清之氣,只會影響皮膚毛孔,不會從口鼻進入。而溫疫則屬於大地的濁氣,性質厚重,只會從口鼻進入,不會影響皮膚毛孔。

雖然侵入人體的方式不同,但產生的症狀卻很相似。如果不能從相同點中分辨出它們的不同,那麼就會把六氣的寒熱都誤認為是疫病,所以必須首先加以區分。關於如何辨別六氣,張仲景的《傷寒論》已經論述得很詳細了。現在我們專門討論疫病,疫病是地氣所致,並不是經常發生。一旦發生,不論老少,感染後的症狀都非常相似,而且會在家庭或鄰里之間互相傳染。所以《說文解字》中解釋「疫」字為「人民都生病」。在沒有疫病的年份,即使在春夏季節,也只會偶爾出現一兩個病例。

如果確定是疫病,那多半是由於地氣偏盛,加上人體正氣偶爾受損,被地氣所觸,從口鼻感染。口通於脾,邪氣從口進入,必定先影響到胃,胃是脾的表層。胃喜歡清澈暢通,以下行為順,如果胃受到濁氣的影響,胸膈就會感到悶脹,嚴重的話兩脅也會脹痛,無法向下運行,氣機必定會向上逆行,導致噁心或嘔吐。鼻通於肺,肺主導氣,以氣抗氣更容易受到邪氣的侵襲。

中醫說:「上焦像霧一樣。」如果濁邪堵塞,就會像霧氣瀰漫一樣,產生舌苔、頭暈目眩等症狀。六氣引起的疾病,雖然初期也會有發熱、怕冷、頭痛、身體痠痛等症狀,但不會馬上出現胸悶脅脹、舌苔、頭暈目眩等裡證。即使有兼帶裡證的,也一定是四五天後,經脈之氣鬱積過久才會出現,初病時不會有這些症狀。而疫病剛開始時,這些裡證和寒熱症狀會同時出現。這是因為疫病是從口鼻侵入,本來就屬於裡證,與表證無關,所以症狀與太陽經的表證不同。能夠分辨出這些不同之處,就可以區分出哪些是相同點,那麼是不是疫病,只要問一問就能確定了。

有人會問,疫病既然是從口鼻侵入,與表證無關,為什麼還會有發熱、怕冷、頭痛、身體痠痛等表證呢?這是因為經絡說:「心營肺衛」,心肺都在膈膜之上。現在膈膜被壅塞,就會導致營衛之氣錯亂,自然會出現怕冷發熱的症狀。人的胃與頭相連,胃被壅塞就會頭痛。上焦和中焦都被阻遏,全身的經絡之氣都會被遏制,所以會身體痠痛。這種症狀不僅在不同之處有區別,即使在相同之處也有細微的差別。六氣引起的寒熱,是由於邪氣從外部侵襲,所以寒熱的程度會特別明顯。

而疫病則是邪氣從內部壅塞,所以怕冷的程度不會很嚴重,或者只有半天或一天就停止,之後只會發熱而不怕冷。發熱最初在肌肉,由內逐漸發展到外,裡面閉塞就會導致表面的疏通。即使發熱很嚴重,也會出汗。六氣引起的頭痛和身體痠痛,是邪氣與經絡搏擊所致,而疫病則是邪氣壅塞在體內,導致經絡之氣阻滯,所以雖然疼痛但不會很劇烈。之所以不會很劇烈,是因為沒有邪氣在搏擊。張仲景的《傷寒論》中,對表裡、腑臟、虛實、寒熱等各種情況都有詳細論述,但經常會問:「如何區分它們呢?」

只有明確地辨別清楚,才能進行正確的治療,所以絕對不能忽視。

在辨別清楚症狀的差異之後,接下來應當了解脈象的不同之處。不同之處是什麼呢?就是脈搏往來凝滯且有力。脈搏是血氣的先兆,診脈的學問,實際上也是觀察氣的學問。邪氣從口鼻進入,壅塞肺胃,導致上焦和中焦被壅塞,那麼寸關部位的脈象,沒有不被壅塞的。壅塞就會導致脈象凝滯且有力。剛開始的一兩天,寸關的脈象會呈現沉弦有力,往來凝滯,重按時會感到稍微有些數脈。寸關沉弦,說明陽氣被遏制而不能上升。重按時微數,說明陽氣被遏制在下方。往來凝滯,說明濁邪在壅塞。三四天時,脈象會呈現弦大有力,嚴重時會出現弦數或弦大,說明壅遏的情況更加嚴重。弦數代表肝膽的陽氣被遏制而無法宣洩。肝膽的陽氣,為什麼會被遏制而無法宣洩呢?考察五臟的特性可知,沒有疾病的人,肝膽的陽氣會向上進入心臟,心臟有左右兩個耳朵,陽氣從右耳進入,在心中精煉,然後從左耳出來。它的絡脈向上通往肺,肺屬於金,懼怕火,怎麼能承受這種陽火的鍛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