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廉臣

《濕溫時疫治療法》~

回本書目錄

1. 第一章 病名之定義

2. 第一節 病名

西藏名曰小腸壞熱病,東醫名曰腸窒扶期,(譯即小腸發炎爛潰之謂。)中醫名曰濕溫時疫。

白話文:

在西藏,這種疾病被稱為小腸壞熱病;在東方醫學中,它被命名為腸窒扶期,這可以理解為小腸發生炎症並嚴重到糜爛的情況。而在中醫裡,這種病則被叫做濕溫時疫。

3. 第二節 定義

《內經》曰: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難經》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後漢張仲景,撰用《內經》《難經》而作《傷寒論》,其自序曰:余宗族素多,尚餘二百。建安紀元以來,未及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由是觀之,則傷寒為外感病之大症。

但推求古醫書,皆以傷寒為外感病之總名。故凡中風濕溫熱病溫病,後人通稱曰類傷寒。其實傷寒自傷寒,濕溫自濕溫,界限分明,不容溷淆。昔喻嘉言謂濕溫一症,原藏疫癘在內,今據本會各會員之經驗,大抵無傳染性者,謂之濕溫時病,有傳染性者,則為濕溫時疫。瀏覽泰西日本各醫籍譯本,所云小腸壞熱病,腸窒扶斯,其病狀悉與吾國濕溫時疫同,而譯本仍稱曰傷寒。可見習新醫學者,於吾國醫書,未嘗研究,從可知矣。

白話文:

[第二節 定義]

《內經》提到:熱病,都是傷寒的一種。《難經》說:傷寒有五種類型,包括中風、傷寒、溼溫、熱病和溫病。後漢時期的張仲景,參考《內經》和《難經》寫成了《傷寒論》。他在自序中寫道:我的家族原本人數衆多,剩下還有兩百多人。自建安紀年開始,不到十年的時間,家族裏死亡的人數佔了三分之二,其中因傷寒而死的佔了七成。由此看來,傷寒是外感疾病中的主要病症。

然而,回顧古代醫書,都把傷寒作爲外感疾病的總稱。因此,中風、溼溫、熱病、溫病等,後人都統稱爲“類傷寒”。但實際上,傷寒就是傷寒,溼溫就是溼溫,兩者界限清晰,不能混淆。過去喻嘉言認爲溼溫這種病,原本就帶有瘟疫在內。根據我們協會各會員的經驗,如果這種病沒有傳染性,我們稱之爲溼溫時病;如果有傳染性,則是溼溫時疫。查閱西方和日本的醫學書籍譯本,他們所說的小腸壞熱病、腸窒扶斯,其病症與我國的溼溫時疫相同,但在譯文中仍然被稱爲傷寒。可見,學習新醫學的人,對我國傳統醫書並未深入研究,這是可以理解的。

以上就是這段古代中醫文字的現代漢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