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溫時疫治療法》~ 第三章 病狀及療法 (1)
第三章 病狀及療法 (1)
1. 第三章 病狀及療法
2. 第一節 西醫之診斷療法
泰西之小腸壞熱病,日本之腸窒扶斯,其病狀悉與吾國濕溫時疫同,後文當詳言之。惟西醫療法,極為簡單,所言病歷之經過,亦不能如中醫之詳細美備。蓋西醫專重解剖,唯知本病固有之解剖的變化,為窒扶斯桿菌。盤踞於小腸淋巴濾胞,因而淋巴細胞,驟形肥大,變為髓狀腫脹,漸趨於迴腸瓣面,侵及大腸,而成陽潰瘍,甚至脾臟腫大。心臟筋肉帶緩,右側部擴張,心臟筋纖維變化。
肝臟細胞屈細,尿管之上皮細胞,胃腸及唾腺之腺細胞,亦成混濁性腫脹,及脂肪變性。此等病理解剖,可謂精微之至,中醫多難能也。庸詎知西醫之偏執解剖,遂使印定眼目,而療法反不能達完全之目的。即如本病之窒扶斯桿菌,因知繁殖腸部,僅用甘汞下之。以冀排泄其腸內之毒質,減輕其熱候之下降。
並用實芰答利斯葉浸以利其尿,硫酸以退其熱,或且撤里矢爾酸,注射皮下,以殺菌防腐,為唯一之妙法。近有試用血清療法者,究之治法之幼稚,尚不能得十分之把握。噫窒扶斯桿菌,雖盤踞於腸間,而不知浸淫各臟,皆起變化,豈可不一一顧及之耶。故內科學之診斷療法西醫固執呆板,轉不若中醫之臨機活變者也。
人謂西醫善治外症,中醫善治內症,洵不誣哉。
白話文:
在西方醫學中所稱的小腸熱病,以及日本所說的腸窒扶斯,這些疾病的症狀都和我們國家的濕溫時疫非常相似,後面的文章會更詳細地解釋。然而,西醫的治療方式相當簡略,對於疾病過程的描述,也無法像中醫那樣詳細而完整。因為西醫主要著重於解剖,只知道這種疾病固有的解剖變化,是由一種名為窒扶斯桿菌引起的。這種細菌駐留在小腸的淋巴濾胞中,導致淋巴細胞突然變得肥大,形成類似骨髓的腫脹,逐漸影響到迴腸瓣面,進而侵害大腸,形成潰瘍,甚至導致脾臟腫大。同時,心臟肌肉鬆弛,右側部位擴張,心臟纖維發生變化。
肝臟細胞萎縮,尿管上皮細胞,以及胃腸和唾腺的腺細胞,也會出現混濁性腫脹和脂肪變性。這種精細的病理解剖,是中醫難以達到的。然而,西醫過度依賴解剖,使得他們的視野固定,反而讓治療方法無法達到完美的效果。比如,對這種由窒扶斯桿菌引起的疾病,他們知道這種細菌在腸道中繁殖,只會使用甘汞來進行排泄,希望可以排除腸道中的毒素,降低發熱的症狀。
此外,他們會使用實芰答利斯葉浸泡來利尿,使用硫酸來退燒,或者使用撤裏矢爾酸皮下注射,以殺菌防腐,這被視為唯一的妙方。最近有人嘗試使用血清療法,但這種治療方法還很初步,尚未得到確切的結果。窒扶斯桿菌雖然主要存在於腸道,但它也能影響其他器官,引起各種變化,這怎麼能不全面考慮呢?因此,在內科學的診斷和治療上,西醫的僵化和固定,反而不如中醫的靈活和應變能力。
有人認為西醫擅長治療外症,而中醫擅長治療內症,這確實不假。
3. 第二節,中醫之診斷療法
濕溫症之現狀不一,故變症亦極複雜,本病之最緊要者,當分為急性時疫慢性時疫之二種,試詳述如下。
一,急性時疫
急性時疫,純是血分溫毒病,雖其初感受之氣,有因寒因濕之不同,而寒鬱之久,悉從火化,濕鬱之極,必兼燥化。前哲葉天士、余靈胎兩醫師嘗言之。此即《素問》重陰必陽之精理也。其邪伏於血絡,《內經》所謂內舍於營是也。然有肝絡鬱而相火劫液,液結化燥者,有心絡鬱而君火爍血、血熱生風者,現症既異,治亦不同,茲當分別如下。
大凡肝絡鬱而相火劫液,液結化燥者,多發自少陽膽經,首犯胃經血分,(舌色)必鮮紅起刺,或鮮紅而舌根強硬,或純紅而有小黑點,或純紅而有深紅星。間有紅點如蟲碎狀者,或純紅而苔黏有裂紋,如人字川字爻字不等,或裂如直槽者。
(脈息)強滑而盛躁,或右大而左弦數。
(臉色)必面赤如朱,眼白均現紅絲。
(症狀)必壯熱而渴,不惡寒,反惡熱,目眩耳聾,口苦幹嘔,胸腹熱甚,按之灼手,熱汗時出,神多煩躁,甚至如醉如狂,擾亂驚竄,或發疹發斑,小便短數熱,大便燥結。
(治法)宜清解膽火之郁,救胃液之燥,以預防肝經風動。先用犀地桑丹湯,清營透絡,俾伏邪從斑疹而解,或從戰汗而解。若斑疹及戰汗出後,伏火猶熾,則用拔萃犀角地黃湯急下之,使伏火從大便而解。亦有火毒內結,清透之而斑疹不顯,反從下後而斑疹始發,或有透發不應,只用清火解毒。
如犀羚白虎湯,加金汁,白頸蚯蚓甘蘿根汁,斑疹反大透而伏火始解,解後用千金生地黃煎,清餘火而復胃液。若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用竹葉石膏湯,去竹葉加鮮竹茹、鮮茅根、清蔗漿配薑汁數滴,和胃氣而復清津。
又如心絡鬱而君火爍血,血熱生風者,多發自厥陰肝經。最易上蒸腦筋。
(舌色)焦紫起刺如楊梅,或舌苔兩旁有紅紫點,或舌紅無苔而膠干,或泛漲而似膠非膠,或無液而干黏帶澀。
(脈息)多弦緊搏數。
(神色)多昏沉蒙閉,或如醉如疑,屍厥不語。
(症狀)必熱深厥深,手足反冷,咽乾舌燥,頭頸動搖,口噤齒齘,腿腳攣急,時發瘈瘲,甚或睪丸上升,宗筋下注,少腹裡急,陰中拘攣,或腸燥,有似板硬,按之痛甚,彎曲難伸,衝任脈失營養,當臍上下左右,按之堅硬,動躍震手,虛里穴及心房,亦必動躍異常。
(治法)宜急救血液之燥,熄風火之亢,以預防陰竭陽越。急用犀羚鎮痙湯,或滋液救焚湯,重加瓜霜紫雪丹,先清其神而熄風,繼用龍膽瀉肝湯,或平湯清裡湯,鹹苦寒降以瀉火,終用阿膠雞子黃湯,滋陰液以鎮肝陽。
以上所述之急性時疫,傷人最速,治失其時,或治不得法。凡一二三日即殞命者,多屬此類。幸而今年夏季,尚居少數耳。至其暴亡之理由,上海神州醫藥總會同社友余伯陶君,發明最精,試節述其言曰:凡疫症傳染之易,死亡之速,在愚夫愚婦,皆謂有邪祟憑乎其間,實則非真有所謂疫鬼也。即古人儺以逐疫,亦不過藉以鎮人心順民情耳。
白話文:
第二節,中醫之診斷療法
濕溫病的狀況多變,所以引起的併發症也很複雜。這個病最重要的是要分成急性時疫和慢性時疫兩種,以下詳細說明:
一、急性時疫
急性時疫,完全是血分受到溫熱毒邪侵襲的疾病。雖然最初感受的病邪可能因寒或因濕而不同,但寒邪鬱積久了都會轉化成火熱,濕邪鬱積到極點也會兼有燥熱。前輩醫家葉天士和余靈胎兩位醫生都曾這樣說過。這就是《素問》所說「重陰必陽」的精妙道理。病邪潛伏在血絡裡,《內經》所說的「內舍於營」就是指這個意思。然而,有的情況是肝絡鬱滯,導致相火耗損津液,津液凝結而化為燥熱;有的情況是心絡鬱滯,導致君火灼傷血液,血熱而生風。因為呈現的症狀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現在分別說明如下:
一般來說,肝絡鬱滯,相火耗損津液,導致津液凝結化為燥熱的情況,多半從少陽膽經發病,首先侵犯胃經的血分。(舌頭)一定會呈現鮮紅色,有芒刺,或者鮮紅色而舌根僵硬,或者純紅色而有小黑點,或者純紅色而有深紅色的斑點。有時會出現像蟲子咬碎的紅點,或者純紅色而舌苔黏膩有裂紋,像「人」、「川」、「爻」字等不同的形狀,或者裂紋像直槽。
(脈象)會呈現強勁滑數而急躁,或者右脈大而左脈弦數。
(臉色)一定會面色赤紅像朱砂,眼白佈滿紅絲。
(症狀)一定會高熱口渴,不畏寒反而怕熱,頭暈耳鳴,口苦噁心,胸腹發熱嚴重,按壓時感到灼熱,時常出熱汗,精神煩躁不安,甚至像喝醉酒一樣狂亂,胡言亂語,或出現疹子或斑點,小便短少而灼熱,大便乾燥。
(治療方法)應該清解膽火的鬱結,救治胃液的乾燥,以預防肝經生風。先用犀地桑丹湯,清營透絡,使潛伏的邪氣從疹子或戰汗排出。如果疹子或戰汗排出後,潛伏的火熱仍然很盛,就用拔萃犀角地黃湯,急下攻邪,使潛伏的火熱從大便排出。也有火毒內結,清熱透邪後疹子沒有顯現,反而瀉下後疹子才出現,或者透邪發疹沒有反應,就只能用清熱解毒藥,如犀羚白虎湯,加上金汁,白頸蚯蚓和甘蘿根汁,疹子反而大量透發,潛伏的火熱才能消解。消解後,用千金生地黃煎,清除剩餘的火熱,恢復胃液。如果身體虛弱、氣少、氣逆想吐,用竹葉石膏湯,去掉竹葉,加上鮮竹茹、鮮茅根、清蔗漿,配幾滴薑汁,調和胃氣,恢復津液。
還有像心絡鬱滯,君火灼傷血液,血熱生風的情況,多半從厥陰肝經發病,最容易向上侵犯腦部。
(舌頭)呈現焦紫色,有如楊梅般的芒刺,或者舌苔兩旁有紅紫色斑點,或者舌頭紅無苔而膠粘乾燥,或者浮腫而像膠狀但又不是膠,或者無津液而乾燥黏澀。
(脈象)多為弦緊而搏動數急。
(神色)多為昏沉、精神迷亂,或者像醉酒、疑惑,或者僵硬不語。
(症狀)一定會熱勢深重而厥逆也深重,手腳反而冰冷,咽喉乾燥,舌頭乾澀,頭頸搖晃,牙關緊閉,牙齒咬合,腿腳抽筋,時常發作抽搐,嚴重時甚至睪丸上縮,宗筋向下收縮,小腹內裡急迫,陰部拘攣,或者腸道乾燥,像木板一樣僵硬,按壓疼痛劇烈,彎曲困難,衝脈和任脈失去營養,肚臍上下左右,按壓堅硬,搏動跳躍,虛裡穴和心房也一定會出現不正常的跳動。
(治療方法)應該緊急救治血液的乾燥,熄滅亢盛的風火,以預防陰液耗竭、陽氣外越。急用犀羚鎮痙湯,或者滋液救焚湯,重加瓜霜紫雪丹,先清神而熄風,接著用龍膽瀉肝湯,或者平湯清里湯,用鹹苦寒之藥來瀉火,最後用阿膠雞子黃湯,滋養陰液以鎮定肝陽。
以上所說的急性時疫,傷人非常迅速,如果錯失治療時機,或者治療方法不對,往往一兩天或三四天內就會死亡,多屬於這類情況。幸好今年夏天,這種情況還算少數。至於暴亡的原因,上海神州醫藥總會的同仁余伯陶先生,提出了非常精闢的見解,我摘錄他的部分說法如下:一般疫病傳染的快速和死亡的迅速,在於愚昧的百姓都認為是有邪祟作怪,其實並不是真的有所謂的疫鬼。即使是古人舉行儺祭來驅逐瘟疫,也只不過是為了穩定人心,順應民情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