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廉臣

《濕溫時疫治療法》~ 第三章 病狀及療法 (2)

回本書目錄

第三章 病狀及療法 (2)

1. 第三節,濕溫之化症

濕溫本病,一切現症及治法,前文已詳言之。惟其化症不一,最宜注重。如濕溫化痧氣,濕溫化霍亂,濕溫化瘧疾,濕溫化泄瀉,濕溫化黃疸,濕溫化痢疾,濕溫化水痘,濕溫化腫脹,變幻多端,辨認須的,庶無誤藥之弊。本會既抱人道主義,索性和盤托出,俾資醫師之研究,今將所化各症治療方法,分列如下。

,濕溫化痧氣

濕溫化痧氣,當分為急痧症、慢痧症二種。

急痧症,初起即胸膈緊悶,四肢麻木,躁擾昏亂,大叫腹痛,青筋外露,斑點隱隱。繼即閉目不語,昏厥如屍,手足反冷,脘腹約熱,脈多沉伏,舌多灰苔,或黃膩帶紫,此由濕穢阻滯氣極,溫毒內陷清竅,症勢最急最險。法宜內外兼治,外治如用飛龍奪命丹搐鼻以取嚏,刺兩手少商穴,以開肺氣,真薄荷油搽碗蓋口,即括後頸背脊至尾閭止,連括數十餘次,以現紫色點為度。觀音急救散,速點兩眼角以解痧毒。

白話文:

濕溫病之化症辨治

濕溫本病,其症狀及治療方法,前文已詳細說明。但其化症變化多端,最需留意。例如濕溫可化為痧氣、霍亂、瘧疾、泄瀉、黃疸、痢疾、水痘、腫脹等,變化莫測,辨認須謹慎,方能避免誤用藥物。

本會秉持人道主義,願將這些化症的治療方法,公開分享,供醫者研究參考。今將各化症的治療方法,分列如下:

一、濕溫化痧氣

濕溫化痧氣,可分為急痧症和慢痧症兩種。

1. 急痧症:

初起即胸膈緊悶、四肢麻木、躁擾昏亂、大叫腹痛、青筋外露、斑點隱隱。隨後便閉目不語、昏厥如屍、手足反冷、脘腹灼熱、脈象多沉伏、舌苔多灰白或黃膩帶紫。此乃因濕邪阻滯氣機,溫毒內陷清竅所致,症狀極其危急。

治療方法:

應內外兼治。

  • 外治:
  • 用飛龍奪命丹搐鼻以取嚏,刺兩手少商穴以開肺氣。
  • 用薄荷油搽碗蓋口,並沿後頸背脊至尾閭處連續刮數十次,以出現紫色點為度。
  • 用觀音急救散速點兩眼角以解痧毒。

2. 慢痧症:

待續...

內治宜芳香宣竅,清芬化濁,清快露一兩,和入行軍散三分,或瓜霜紫雪三四分,取效最捷,若兼食積,必胸脘高突,不可抑按,欲吐不得,欲瀉不能。當先進飛馬金丹三五粒,使上吐下瀉,以開達之。此種急痧,稍一失治,或緩治,其人即斃。

慢痧症,安起乍寒乍熱,繼則純熱無寒,或背微寒,頭重暈痛,四肢倦怠,甚或麻木,肌肉煩疼,胸脘痞滿,噁心欲嘔,心膈悶亂。甚則神識如蒙,右脈濡滯,或弦滯,舌苔白膩如粉,口黏不渴,治法宜芳香化濁,藿香正氣散去朮草,加紅靈丹一二分,最效。若舌苔黃膩,心煩口渴者,濕穢化火,偏於熱重也,周氏化濁湯,去川樸,加鮮竹葉青、連翹、青蒿露清化之。若苔兼厚膩,腹滿便秘者,濁滯黏涎,膠結於內也。

白話文:

內科治療應選擇具有芳香味,能宣通閉塞,清潔化濁的藥物。例如使用清快露一兩,與行軍散三分,或者加入瓜霜、紫雪等三四分,這些方法都能迅速取得療效。如果伴有食積(食物在胃裡消化不良),通常會出現胸部及腹部隆起,無法被按壓的情況,患者想要嘔吐卻無法,想要排便又不能。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先給予飛馬金丹三至五粒,以引發嘔吐和排便,讓堵塞的通道得以開放。對於這類急性的痧症,稍微耽誤治療,或者拖延治療,可能會導致患者死亡。

慢性的痧症表現為開始時有忽冷忽熱的症狀,接著只有熱症而沒有寒症,或是背部感覺微寒,頭部沈重、暈眩疼痛,四肢疲倦,嚴重時甚至出現麻木、肌肉疼痛、胸部脹滿、噁心想嘔吐、心臟處感到混亂等現象。更嚴重時,可能意識模糊,右脈脈搏濡滯或有弦滯感,舌苔呈白色膩狀,口中有黏膩感但並不想喝水。治療方式應選擇具有芳香味,能化開渾濁的藥物,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去除術草,再添加紅靈丹一兩分,效果最佳。如果舌苔呈黃膩色,伴有心煩口渴,可能是由於濕氣和穢物化為火,且熱症較重,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周氏化濁湯去除川樸,再加入鮮竹葉青、連翹、青蒿等清化之物。如果舌苔厚膩,腹脹便祕,則可能是渾濁黏涎膠結於內部。

前方去玉樞丹,加控涎丹通逐之。輕則枳實導滯丸緩下之。下後,則以吳氏四苓湯加茵陳、貫仲,芳淡苦泄,肅清餘熱,以善其後。

,濕溫化霍亂

濕溫化霍亂,往往猝然而起,症有濕霍亂、熱霍亂、寒霍亂、乾霍亂之分別,此等險急之症,尤宜辨清界限,詳述如下。

偏於濕重者,為濕霍亂,症必上吐下瀉,胸痞腹痛,口膩不渴,小便知少,脈多弦滯,或沉而緩,舌苔白滑。治宜辛淡泄濕,芳香化濁,霍樸胃苓湯加紫金丹,最妙,王氏蠶矢湯、燃照湯等,亦效。

白話文:

如果前面用玉樞丹治療效果不好,可以加控涎丹來通利排泄。症狀輕微可以用枳實導滯丸緩緩通便。瀉下之後,可以用吳氏四苓湯加茵陳、貫仲,用辛香苦寒的藥物來清泄餘熱,使病情順利恢復。

濕溫病發展成霍亂,往往突然發病,症狀有濕霍亂、熱霍亂、寒霍亂、乾霍亂等不同類型,這些危急的疾病,更要辨別清楚,詳細說明如下:

以濕邪偏重為主的,稱為濕霍亂,症狀主要是上吐下瀉、胸悶腹痛、口黏膩不渴、小便量少、脈象多弦緊或沉而緩,舌苔白滑。治療宜用辛淡藥物泄去濕氣,芳香藥物化解濁邪,霍樸胃苓湯加紫金丹效果最佳,王氏蠶矢湯、燃照湯等方劑也有效。

偏於熱重者,為熱霍亂,上吐黃水,或嘔酸水,暴注下逼,瀉出稠黏,心煩口渴,胸悶腹疼,溺赤短熱,脈多弦急,舌苔黃膩,或黃多白少。治宜苦辛通降,清涼芳烈,藿香左金湯連樸飲二方,奏功皆捷。惟霍亂一症,不拘濕重熱重,夾食者多,方中均可加山楂炭、六和曲、佛手片、焦雞金之類。若濕重而外中陰寒,內傷生冷者,則為寒霍亂,如俗稱癟腡痧、吊腳痧多屬此類。

其症吐瀉清水,多生腥氣,胸膈堅滿,脘腹痛甚,手冷至臂,足冷至股,溺短或秘,甚則幾次吐瀉,即眼眶內陷,腡紋縐癟,兩足筋吊,冷汗自出,脈多沉微欲絕,或沉細似伏,舌苔㿠白無神,症勢最急最凶。法宜內外並治,標本兼顧,外治如回陽急救散調蔥汁,按入臍中,再貼暖臍膏一張,艾灸二三十壯,白芥子末二三錢,燒酒調糊,罨於胸膈之間。樟腦精酒調燒槽,以洋絨布蘸藥,搽擦手足。

白話文:

如果患者以熱症狀為主,稱為熱霍亂,會出現上吐黃水或嘔酸水、頻繁腹瀉排出濃稠便、心煩口渴、胸悶腹痛、尿液顏色深且排尿量少、脈搏多弦急、舌苔黃膩或黃色多於白色等症狀。治療應採用苦辛通降、清涼芳烈的藥物,例如藿香左金湯和連樸飲,效果都很快。霍亂病症無論濕重還是熱重,都常伴隨夾食,因此方中都可以加入山楂炭、六和曲、佛手片、焦雞金等藥材。

如果患者以濕重且外感寒邪,內傷生冷為主,稱為寒霍亂,俗稱癟腡痧或吊腳痧,會出現吐瀉清水、伴有腥味、胸膈堅滿、脘腹疼痛、手腳冰冷、尿量少或便秘、多次吐瀉後眼眶凹陷、皮膚皺紋增多、兩腳筋抽筋、冷汗自出、脈搏沉微欲絕或細弱如伏、舌苔白且無光等症狀,病情非常急迫且凶險。治療需內外並治,標本兼顧,外治方面可以使用回陽急救散調蔥汁,按入臍中,再貼暖臍膏,用艾灸二三十壯,白芥子末燒酒調糊,敷於胸膈部位。樟腦精酒調燒槽,用洋絨布蘸藥,擦拭手腳。

內治,初起用椒附白通湯合半硫丸,沖霍亂定中酒,通脈回陽,立止吐瀉,最為力大而效速。或用新加附子理中湯合來復丹,或用加減附子理中湯合純陽正氣丸,務在一日之內,速令陰散陽回,六脈漸起,手足漸和。次用附姜歸桂湯,於回陽之中,兼顧營氣,或用參耆建中合二陳湯,調脾胃,和營衛,庶免熱藥偏勝之弊,過剛則折之虞。

白話文:

內科治療,初期使用椒附白通湯配合半硫丸,用以穩定因霍亂引起的腹痛、嘔吐及洩瀉等症狀,達到通脈回陽的效果,能迅速停止吐瀉,效果強大且快速。或者可以使用加入新薑的附子理中湯配合來復丹,或者使用調整後的附子理中湯配合純陽正氣丸,目標是在一天內迅速使陰氣消散、陽氣回歸,使脈象逐漸恢復正常,四肢逐漸感到舒適。

接著使用附姜歸桂湯,在回陽的同時兼顧調理營養氣血,或者使用參耆建中合二陳湯來調理脾胃、和諧營衛,避免因為使用熱性藥物導致的偏勝問題,以及過於剛硬可能帶來的損傷。

又次用附姜歸桂參甘湯,氣血雙補,剛柔並濟,若陽已回,身溫色活,手足不冷,吐瀉漸除,則用辛溫平補湯,平調臟腑營衛,俾不致有藥偏之害。若諸症盡除,而氣液兩虧,心神不安者,則用麥門冬湯合半夏秫米湯,或參麥茯神湯,養液安神,以調理之。

然其間竟有寒散濕開,陽回肢溫之手,而胃腸伏熱發現,口大渴,心大煩,氣上逆,上脈轉洪大者,往往用人參白虎湯,竹葉石膏湯加鮮石斛、鮮生地,及西瓜汁,而熱勢始減,諸病漸瘥。各會員歷經實驗,始信重陰必陽之經旨,為精確不磨也。

白話文:

接著使用附子、乾薑、當歸、桂枝、人參、甘草組成的「附子甘草湯」,此方氣血雙補,剛柔並濟。如果陽氣已回,身體溫暖,面色紅潤,手腳不冰冷,嘔吐腹瀉逐漸消失,則可以使用「辛溫平補湯」,平調臟腑、營衛,避免藥物偏性造成傷害。

若所有症狀都消除了,但氣血津液雙雙虧損,心神不安,則可以使用「麥門冬湯」加上半夏、秫米組成的方劑,或使用「參麥茯神湯」,養液安神,以調理身體。

然而,有些患者雖然寒邪散去,濕氣消退,陽氣回升,肢體溫暖,但胃腸卻出現伏熱,口渴心煩,氣上逆,上脈轉為洪大,這時常常需要使用「人參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並加入鮮石斛、鮮生地,以及西瓜汁,才能減退熱勢,疾病逐漸痊癒。各會員親身經歷實驗,才真正相信「重陰必陽」的經旨,確是精準無誤的。

若濕遏熱伏,又夾酸冷油甜,猝成乾霍亂者,其人慾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眩冒煩躁,腸中絞痛,甚則肢厥轉筋,脈多弦堅細數,或沉弦似伏,舌苔灰白,或黃膩帶灰,俗稱絞腸痧者,即此症也。治法以湧吐為首要,速進飛馬金丹三五粒,俟吐後,或瀉後,則用周氏化濁湯,沖生蘿蔔汁,以消化之。繼用香砂二陳湯,以平調之。

,濕溫化瘧症

偏於濕重者,為濕瘧。症必寒重熱輕,脈必弦滯,余如濕溫本症之濕重者,大同小異。治以清脾飲加減不食,溫脾化濕,以和解之。

白話文:

如果濕氣阻遏熱氣,又夾雜酸、冷、油、甜,突然就變成乾霍亂,病人想吐卻吐不出來,想瀉卻瀉不出來,頭昏眼花,煩躁不安,腸子絞痛,嚴重時四肢厥冷抽筋,脈象多數弦緊細數,或沉弦隱伏,舌苔灰白,或黃膩帶灰,俗稱絞腸痧,就是這個病。治療方法首先要催吐,趕快服用飛馬金丹三到五粒,等到吐完之後,或者瀉完之後,就服用周氏化濁湯,用生蘿蔔汁沖服,幫助消化。接著服用香砂二陳湯,以調節平衡。

丙,濕溫化瘧症

偏重濕氣的,稱為濕瘧。症狀必定是寒重熱輕,脈象必定弦緊滯澀,其他方面與濕溫本症濕氣重的相似。治療方法用清脾飲加減不食,溫脾化濕,以調和解表。

偏於熱重者為溫瘧,症必熱重寒輕,脈多弦數,或右脈洪盛,余如濕溫本症之熱重者同,治以桂枝白虎湯,或柴胡白虎湯,清胃泄熱,以涼解之。

惟瘧久不止,必入肝絡,朝涼暮熱,熱自陰來,口燥不渴,兩脅痠痛,神多虛煩,甚或驚惕,或極疲倦,或多盜汗,脈多右浮大無力,左弦數無力,甚則細頸,舌色焦紫起刺,或舌紫而無胎有點,或舌紫而罩白苔。此肝絡血熱,因而肝氣失調也。治法惟青蒿鱉甲煎合新絛旋覆花湯、秦艽鱉甲湯,加桑葉丹皮、銀胡,最效。

白話文:

溫瘧症狀以熱重寒輕為主,脈象多弦數,或右脈洪盛,其他症狀與濕溫熱重的表現相似,治療以桂枝白虎湯或柴胡白虎湯清胃泄熱,以涼解之。

若瘧疾久治不愈,必然入肝絡,表現為早晨涼,晚上熱,熱氣從陰處而來,口乾而不渴,兩肋痠痛,精神虛煩,甚至驚惕,或極度疲倦,或盜汗不止,脈象多右浮大無力,左弦數無力,嚴重者舌頭細長,舌色焦紫且有刺,或舌紫無苔或僅有少許白苔。這屬於肝絡血熱,導致肝氣失調。治療方法以青蒿鱉甲煎合新絛旋覆花湯、秦艽鱉甲湯,再加桑葉、丹皮、銀胡,效果最佳。

加味逍遙散合半貝丸,亦驗。若已化三陰瘧,俗稱四日兩頭,則屬寒濕傷脾,脾陽內郁,久則多成瘧母,乃脾脹也。治法以瘧疾五神丹為最驗,外貼阿魏消痞膏,以緩消之。次以丁蔻理中丸一錢五分,和鱉甲煎丸一錢五分,每服三錢,用向日葵葉七片,生薑一錢,大紅棗四枚,煎湯送下,約三星期即效,屢驗不爽。

白話文:

加味逍遙散和半貝丸合用,也見效。如果已經發展成三陰瘧,俗稱四日兩頭,就是寒濕傷脾,脾陽內郁,久了就會變成瘧母,也就是脾臟腫大。治療方法以瘧疾五神丹最有效,外貼阿魏消痞膏,慢慢消腫。其次用丁蔻理中丸一錢五分,和鱉甲煎丸一錢五分,每次服用三錢,用向日葵葉七片、生薑一錢、大紅棗四枚,煎湯送服,大約三星期就能見效,屢試不爽。

,濕溫化泄瀉

濕勝者為濕瀉,《內經》所謂濕勝則濡泄也。其症腹中微痛,大便稀溏,小便淡黃,口膩不渴,胸痞肢懈,身重神疲,脈右緩滯,舌苔滑白而膩。治法以藿樸胃苓湯為主。兼風者名飧泄,左關脈弦,必兼腸鳴腹痛。原方加炒白芍川芎,兼寒者名洞泄,脈右軟遲,瀉如鴨糞,腹中綿痛,溺色青白。

原方加炮姜吳茱萸,熱勝者為熱瀉。《內經》所謂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是也。瀉出如射,糞多稠黏,氣極臭穢,肛門熱痛難忍,腸鳴腹痛,痛一陣,瀉一陣,澀滯不暢,裡急後重,儼如痢疾,小便赤澀,口渴喜涼,脈數苔黃,治法以藿香左金湯為主。

白話文:

濕溫化泄瀉

,濕溫化泄瀉。

濕邪盛者,則為濕瀉。《內經》中說:「濕邪盛則濡泄也。」其症狀表現為腹中微痛,大便稀溏,小便淡黃,口膩不渴,胸悶肢體乏力,身體沉重,精神疲倦,脈象右邊緩慢滯澀,舌苔滑潤而白膩。治療方法以藿樸胃苓湯為主。

若兼有風邪者,稱為飧泄,左關脈弦,必伴隨腸鳴腹痛。原方需加炒白芍、川芎。

若兼有寒邪者,稱為洞泄,脈象右邊軟弱遲緩,瀉下物如鴨糞,腹中綿綿作痛,小便顏色青白。原方需加炮姜吳茱萸。

熱邪盛者,則為熱瀉。《內經》中說:「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是也。」瀉下物如射出,糞便多稠黏,氣味極臭,肛門灼熱疼痛難忍,腸鳴腹痛,痛一阵,瀉一阵,排泄不暢,里急後重,宛如痢疾,小便赤澀,口渴喜涼,脈象數快,舌苔黃,治療方法以藿香左金湯為主。

夾食者,脈右關沉滑,症必咽酸噯臭,惡聞食氣,腹痛甚而不瀉,得瀉則腹痛隨松。原方加淨楂肉六和曲焦雞金,甚則熱結旁流,治以小承氣湯加黃連,下其積熱,則瀉自止。

夾痰者,右脈弦滑,必兼頭暈噁心,氣雖上逆,而咯痰不出,或時瀉,或時不瀉,瀉出白如膠潺。原方加星香導痰丸,或節齋黃昏,祛其痰熱,則瀉亦止。

,濕溫化黃疸

脾濕勝者為陰黃,色如薰黃而晦,胸腹痞滿,口膩不渴,小便不利,身冷而痛,脈右緩滯,舌苔滑白,或兼灰黑。治以溫脾化濕,茵陳五苓散加除疸丸主之,茵陳胃苓湯亦主之。若漸次化熱,脈轉弦滑,舌苔黃膩,口乾而不多飲者,藿香左金湯加絳礬丸主之。

白話文:

夾食症狀:右關脈沈滑,病症必伴有咽喉痠痛、噯氣異味,厭惡食物氣味,腹部疼痛但不易排便,一旦排便後腹部疼痛會有所緩解。根據原方,應加入淨楂肉、六和曲、焦雞金等藥物,如果病情嚴重至出現熱結旁流,則使用小承氣湯加上黃連來消熱,使排便停止。

夾痰症狀:右脈弦滑,伴頭暈、噁心,氣雖上逆但痰液無法咳出,可能時有排便,時無排便,排便時呈白色如膠狀。根據原方,應加入星香導痰丸或節齋黃昏等藥物來清除痰熱,使排便停止。

濕溫化黃疸:脾濕過盛導致陰黃,黃色如薰染一般暗淡,胸部和腹部脹滿,口中膩膩的不口渴,小便不順暢,身體發冷且疼痛,右脈緩滯,舌苔滑白,或帶有灰色黑色。治療方式為溫和調理脾臟濕氣,使用茵陳五苓散加除疸丸進行主治療,茵陳胃苓湯也適用於此病。若病情逐漸轉變,脈搏變得弦滑,舌苔黃膩,口乾但不常飲水時,則使用藿香左金湯加絳礬丸進行主治療。

胃熱勝者為陽黃,色如橘黃而明,身目如金,遍身無汗,但頭汗出,渴欲飲水,二便俱秘,脈右浮滑而數,舌苔黃膩而糙。治以清胃解毒,茵陳蒿湯緩下之。下後,以梔子柏皮湯、三豐伐木丸清化之。

惟濕熱入肝,肝火逼膽,膽汁入血,血蓄髮黃,名曰膽黃。而目指甲一身盡黃,兼露青筋,小便自利而清,糞色反白,脈左弦澀,右弦滑,舌色紫黯,苔現黃膩,治以通絡逐瘀,代抵當湯重加竹茹茵陳主之。輕則葉氏絳覆湯合當歸龍薈丸緩通之。或加除疸丸,奏功亦速。

白話文:

胃火旺盛導致的黃疸,顏色像橘黃色且明亮,身體和眼睛像金子一樣,全身沒有汗,但頭上出汗,口渴想喝水,大小便都便秘,脈象右邊浮滑而快,舌苔黃膩且粗糙。治療方法是清胃解毒,服用茵陳蒿湯緩解便秘。便秘解除后,服用梔子柏皮湯、三豐伐木丸清化餘毒。

濕熱進入肝臟,肝火逼迫膽囊,膽汁进入血液,血液积聚发黄,被称为胆黄。这种黄疸表现为手指甲和全身都黄,并露出青筋,小便通畅且清澈,粪便颜色反而变白,脉象左边弦涩,右边弦滑,舌头颜色紫暗,舌苔呈现黄腻,治疗方法是通络祛瘀,服用代抵當湯并加入竹茹、茵陳蒿为主药。病情较轻则服用葉氏絳覆湯并配合當歸龍薈丸緩解通便。也可以加服除疸丸,效果也会很快。

,濕溫化痢疾

痢之為病,見於夏秋居多,他時則間有之。本三焦腸胃之疾,其初雖或兼風寒,或兼暑燥而發,而總由於濕熱積滯,鬱伏腸中,蘊釀而成。凡人患痢疾時,其腸中之黏膜,必有紅腫之處,其處生出之膿液,即白痢也。若血管爛破,有血液流出,即赤痢也。膿血兼下,即赤白痢也。

若青黃赤白黑雜下,即五色痢也。診斷治療之法,必先別其有表邪,無表邪,為濕重,為熱重,夾虛夾實,傷氣傷血之故,而治要得矣。乃或謂先瀉後痢,自脾傳腎為逆候。而雜藥亂投者,詎知痢疾鮮有不先瀉而後痢者。治如其法,生者甚多,何逆之謂,或謂通則不痛。專以攻下為事者,或兼未詳詢胸腹有無脹痛拒按,但見下痢頻數,而惟事止澀者。

白話文:

己,濕溫化痢疾

痢疾這種病,多見於夏秋季節,其他時候也偶爾會發生。它屬於三焦、腸胃方面的疾病,雖然初期可能伴隨風寒或暑燥,但最終都是因為濕熱積聚在腸道中,鬱結發酵而形成的。

凡是患有痢疾的人,他們的腸道黏膜必定有紅腫的地方,這些地方分泌出來的膿液,就是白痢。如果血管破裂,有血液流出,就是赤痢。膿血混合著排出,就是赤白痢。

如果排出物顏色混雜,有青、黃、赤、白、黑,就叫做五色痢。診斷治療痢疾,一定要先區分是否有表邪,是濕重還是熱重,是虛症還是實症,是傷氣還是傷血,才能對症下藥。

有些人認為先瀉後痢,是脾氣傳到腎經的逆轉現象,於是胡亂用藥,卻不知道痢疾很少有先瀉後痢的。正確的治療方法,治癒的人很多,何來逆轉之說呢?也有些人認為暢通則不痛,一味地攻下瀉下,甚至沒有仔細詢問病人胸腹是否有脹痛、拒按的現象,只看到下痢頻繁,就一味止瀉,這樣是不可取的。

或一見痢疾,專從里治,置表分寒熱無汗不理。致內陷而增重者,或執赤為熱,白為寒,不審其證之真寒真熱。而妄施溫涼者,或在痢言痢,不究其人血氣偏虛之故,惟以檳樸醜軍攻逐為事者。皆一偏之成見,未可與言治法也。本會各職員等,臨症實驗,凡赤痢、赤白痢、五色痢等。

起病之初,屬於實熱性質者,則由病原菌所釀成之病毒,充滿於腸內。宜先之以通利劑,掃蕩腹內之郁毒,而後以調理劑作後療法,乃為至當之順序。若不先掃蕩病毒,而惟下痢之是恐,先訪遏之則死於腹滿熱盛苦悶之下,是即由逆治致逆症者也。

此時之逆症,與實症相一致,又如白痢、赤白痢、五色痢等,屬於氣血兩虛者,多起於胃腸運化不足,非起於腸內聚積病毒者,宜乎虛冷者溫化之,虛熱者清潤之,以調和胃腸氣液為至當之治法。若謂不掃除腹內之病毒,則病根不盡,宜投下劑以廓清之,則其痢益急,莫知所止,每死於肉脫厥冷困憊之下,此即由誤治致急症者也。

白話文:

有些人遇到痢疾,就只从里边治疗,不分表证寒热,也不管有没有汗,导致病情加重,内陷难治。有些人只看痢疾的颜色,赤色就认为是热证,白色就认为是寒证,没有仔细辨别真正的寒热,乱用温凉药。还有些人只顾着说痢疾,不考虑患者本身气血虚弱的原因,只用槟榔、乌梅等药物攻逐,这些都是偏执的想法,不能用来谈论治疗方法。

我们经过临床实践,发现赤痢、赤白痢、五色痢等,起病初期属于实热性质的,是由病原菌引起的病毒在肠道内大量繁殖造成的。应该先用通利剂扫荡腹内郁积的毒素,然后再用调理剂进行后续治疗,这是最合理的顺序。如果先不清除病毒,只想着止泻,反而会因为腹胀热盛、闷闷不乐而死,这就是逆向治疗导致病情加重。

这种情况下的病情加重,与实证是一致的。还有像白痢、赤白痢、五色痢等,属于气血两虚的,大多是由于胃肠消化功能不足造成的,并非肠道内病毒积累造成的。这种情况应该根据虚寒者温化之,虚热者清润之,调和胃肠气液才是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果说一定要清除肠道内的病毒,病根不除,就用泻下药来清除,那么痢疾会更加严重,难以控制,最终可能因为肉体脱落、厥冷、虚弱而死,这就是误治导致病情急剧恶化。

此時之急症,與虛症相一致,虛實二因,最關病人之生命,為醫者切宜慎重,庶免草率誤人之弊。茲將赤痢、白痢、赤白痢、五色痢等,四種證治,分列如下。

赤痢初起,每兼暑燥之氣而陡發。其症身熱口渴,臍腹大痛,如刺如割,裡急後重,下利頻並,或腸垢帶血,或純下鮮血,日夜數十度,或百餘次,面赤唇紅,或兼吐酸,或兼嘔苦,胸腹如焚,按之灼手,甚或衝任脈動,胯縫結核腫大,小溲赤澀,或點滴而痛,六脈洪數,或左兼弦勁,舌苔黃燥如刺,或紅刺如楊梅狀,此由血分溫毒,與積滯相併,內攻腸胃,劫奪血液下趨,即《內經》所謂腸澼下血,身熱者死是也。

白話文:

現在這種急症,和虛症的狀況很像,虛實兩種原因,最影響病人的生命,醫生一定要慎重,避免草率誤診。現在就來介紹赤痢、白痢、赤白痢、五色痢四種病症的治療方法。

赤痢一開始,常常伴隨暑熱乾燥的氣候而突然發作。症狀包括身體發熱口渴、肚臍和腹部劇烈疼痛,像是被刺被割一樣、裡急後重、頻繁腹瀉、排出帶血的糞便,或純粹排出鮮血,一天到晚排泄數十次甚至上百次,臉色發紅嘴唇紅潤,或伴隨嘔吐酸水,或伴隨嘔吐苦水,胸腹部像火燒一樣,按壓起來手會感到灼熱,甚至衝任脈搏動,胯骨縫隙處的淋巴結腫大,小便顏色發紅且澀痛,甚至只有滴滴答答的少量尿液,脈搏洪大而快,或左手脈搏同時出現弦急的現象,舌苔黃色乾燥像刺一樣,或紅色的舌苔像楊梅一樣。這是因為血分被溫熱毒素侵襲,和積累的食積一起,向內侵犯腸胃,搶奪血液向下流動,這就是《內經》中所說的「腸澼下血」,身體發熱就會死亡。

症勢最急最險,若以痢勢太頻,妄用提澀,或但用涼斂必至腸胃腐爛而死,即以楂、曲、檳、樸、香、連、芩、芍、銀花炭等。普通治痢之法,以治此種毒痢,亦必胃腸液涸而死。急救之法,初用加味三黃湯,或拔萃犀角地黃湯,日夜連進二三劑,純服頭煎,以先下其毒,次用鮮生地二三兩,鮮茅根一二兩,金汁一二兩,以代大黃,重用甘苦鹹寒之品,以滋液救焚,養陰解毒。連進一二劑後,如尚有積熱未淨者,則用五汁飲清潤滑降,以調理之。

白話文:

病情危急,若痢疾過於頻繁,誤用收縮方法,或者單純使用涼血止瀉,可能會導致腸胃腐爛而死亡。因此,我們可以使用山楂、麩、檳榔、木香、連翹、黃芩、白芍、銀花炭等藥物。一般治療痢疾的方法,在這種毒痢的情況下,也可能導致腸胃津液枯竭而死亡。急救方法是初次使用加味三黃湯或拔萃犀角地黃湯,日夜連服二三劑,只服用頭煎,以便排出毒素,接著使用鮮生地二三兩、鮮茅根一二兩、金汁一二兩代替大黃,大量使用甘、苦、鹹、寒性藥物,以滋潤腸胃、救災火、養陰解毒。在連服一二劑後,如果還有積熱未消,則使用五汁飲清熱潤燥,以調節身體。

終用三參冬燕湯,滋養氣液,以復其元,以上為重性赤痢而設。若輕性赤痢,症雖腹痛,裡急後重,下痢頻並,而但下腸垢如紅醬者。治以加味白頭翁湯,重用西瓜翠衣、白茅根、鮮貫仲等,已足奏功,或先服更衣丸一二次,排除其腸內之溫毒熱積。繼服加味白頭翁湯,奏效尤捷,終用黃連阿膠湯,加鮮鐵皮石斛、鮮稻穗、鮮茉莉花等,以善其後。

白話文:

對於重症赤痢,應以三參冬燕湯滋補氣血,以恢復元氣。輕症赤痢則腹痛、裡急後重、下痢頻繁,但僅排泄腸垢如紅醬,可用加味白頭翁湯治療,其中西瓜翠衣、白茅根、貫仲等藥物效果顯著。亦可先服用更衣丸一兩次,清除腸道內的溫毒熱積,再服用加味白頭翁湯,療效更佳。最後可用黃連阿膠湯,加入鮮鐵皮石斛、鮮稻穗、鮮茉莉花等,以鞏固療效。

白痢初起,每兼生冷油肝而夾發。其症胸腹滯悶,腹綿痛而後墜,或但後重偏甚,忽思飲,飲亦不多,忽思食,食亦乏味,小便熱澀,痢下色白,或如豆汁,舌苔膩濁白滑,或黃。《內經》所謂腸澼下白沫是也。治宜胃苓湯,加沉香、百消曲。首先溫化其濕食,待濕開熱透,食化苔松,即用枳實導滯湯,下其積滯,一經積去痛減,可用香砂二陳湯,加荷葉拌炒穀芽,調理脾胃以善後,或用七味白朮散,亦效。

白話文:

白痢初起,每兼生冷油膩之物而夾發,其症狀如下:

初期症狀: 胸腹脹悶、腹部綿綿作痛並向下墜,或僅是下墜感強烈,偶爾想喝水,但喝不多,偶爾想吃東西,卻食慾不振,小便灼熱澀痛,大便稀薄呈白色,或如豆汁般稀薄。舌苔厚膩、顏色白而滑,或呈淡黃色。正如《內經》所言:腸道積液下泄,排泄物呈白色泡沫狀。

治療方法:

  • 初起階段: 使用胃苓湯,加入沉香、百消曲,溫和化解濕食積滯。
  • 濕邪去除,熱氣透達,食積消化,舌苔轉松軟後: 使用枳實導滯湯,排除積滯。
  • 積滯排除,疼痛減輕後: 使用香砂二陳湯,加入荷葉拌炒穀芽,調理脾胃,預防後遺症。
  • 亦可使用七味白朮散,同樣有效。

註解:

  • "白痢": 指大便稀薄呈白色,是一種腸道功能失調引起的疾病。
  • "生冷油膩": 指容易損傷脾胃的食物,如生冷瓜果、油膩食物等。
  • "濕食積滯": 指食物在脾胃中停留時間過長,無法消化吸收,導致濕邪積聚。
  • "沉香、百消曲": 具有溫化脾胃、行氣止痛的作用。
  • "枳實導滯湯": 具有消食導滯、潤腸通便的作用。
  • "香砂二陳湯": 具有健脾化濕、理氣和中、消食止瀉的作用。
  • "荷葉拌炒穀芽": 具有清熱利濕、健脾消食的作用。
  • "七味白朮散": 具有健脾燥濕、止瀉固精的作用。

赤白痢者,《內經》所謂腸澼便膿血是也。先辨其白多紅少,或紅多白少。白多者,雖屬大腸,而內關脾臟,每有因過食瓜果,痼冷在腸,其症胸腹脹痛,腸鳴下痢,痛一陣,痢一陣,下痢後,乃後重不暢,苔白且嘔,脈多弦滯,治宜藿樸胃苓湯,加公丁香、紫金片,溫化冷滯以止痛。

若下痢頻迸,腹痛拒按,舌滑而厚者,宜先服備急丸五七粒,速攻其積,積去而痢自減,繼以醉鄉玉屑調理之。赤多者,雖屬小腸,而內關肝臟,每多因瘀血與食滯互結,橫截氣機,致氣上下升降不利,其症脘腹劇痛,下痢紫黑血絲,甚或夾有瘀血塊,舌色紫暗,脈多弦澀,甚或弦勁,速用加味桃仁承氣湯,去其瘀積,輕則四汁飲,送五仁丸,亦足見功。

白話文:

赤白痢,這是指《內經》中所說的腸道發炎,伴有便血和膿液。首先,要分辨白多紅少或者紅多白少。白多的情況下,雖然主要影響大腸,但其實關聯到脾臟,通常是由於過量食用瓜果、長期寒冷停留在腸道所導致。這種情況下,常見的症狀包括胸部和腹部脹痛、腸鳴聲、疼痛和排便交替出現,排便後會感到後重不暢,舌苔白而且伴有嘔吐,脈象多為弦滯。治療上,可以使用藿樸胃苓湯,加入公丁香和紫金片,以溫暖和化解寒滯來緩解疼痛。

如果出現下痢頻繁,腹部疼痛,拒絕按壓,舌頭表面滑厚的情況,應先服用備急丸五至七粒,快速攻擊積聚物質,當積聚物質去除後,痢疾自然會減少。接著,可以使用醉鄉玉屑來進行調理。若血液呈現赤紅色,則說明問題主要在小腸,且通常由於瘀血與食滯相互纏結,阻礙了氣機的正常運轉,導致上下升降不順利。這種情況下的症狀包括腹部劇烈疼痛,下痢帶有紫黑色血絲,甚至夾有瘀血塊,舌頭顏色深暗,脈象多為弦澀,甚至有時脈象強硬。應迅速使用加味桃仁承氣湯來去除瘀積,輕微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四汁飲配合五仁丸,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繼用人參芍藥湯,加駐車丸,酸甘化陰,酸苦泄肝,待痛止痢減,即用四炭阿膠湯,清餘熱,滋任陰,以善其後。

若赤白痢初起,見頭痛怕冷,身熱無汗者,均屬有表,當從汗解。如口舌不燥渴,胸腹不悶痛,舌或無苔,或淡白且滑,為濕溫兼風而發。宜喻氏倉廩湯,日夜連進二三服,水煎熱服取汗,汗透而痢便減。若見心煩躁渴,面色膩滯,唇舌紅赤,小便赤熱,苔上黃燥或滑者,為濕溫兼暑所化,宜藿樸夏苓湯,加青蒿、薄荷、連翹、滑石、六神麯等,連進三四服,得汗透而痢亦自止。此表分陰陽之兩大法也。

白話文:

如果患者持續使用人參芍藥湯,可以加入駐車丸,酸甘化陰、酸苦泄肝,等到疼痛止住、痢疾減輕後,就改用四炭阿膠湯,清餘熱、滋補腎陰,以確保療效。

如果赤白痢初起,伴隨頭痛怕冷、發熱無汗的症狀,屬於外感風寒,應該從發汗解表。如果口舌不乾燥、胸腹不悶痛、舌苔淡白或無苔且滑,則屬於濕溫兼風,可以用喻氏倉廩湯,日夜連續服用二到三劑,水煎熱服,直到汗出透發,痢疾減輕。如果出現心煩躁渴、面色油膩、唇舌紅赤、小便赤熱、舌苔黃燥或滑,則屬於濕溫兼暑,可以用藿樸夏苓湯,加入青蒿、薄荷、連翹、滑石、六神麯等藥物,連續服用三到四劑,直到汗出透發,痢疾自然停止。這是治療赤白痢表證的兩種主要方法,根據陰陽屬性分別對症施治。

此而一誤,為嘔為呃,不寐不食,神昏耳聾而危矣。(俗稱傷寒帶痢疾,皆屬此類)。

五色痢者,即青黃赤白黑雜下也。青者膽汁,黃者糞,赤者血,白者膿,黑者宿垢,最重難治。仲景所謂五液注下,臍築痛,命將難全是也。症雖有虛有實,畢竟虛多而實少。實症屬毒火,晝夜一二百次,不能起床,但飲水而不進食,其痛甚厲,肛門如火烙,揚手擲足,躁擾無奈,脈弦勁緊急,不為指撓,舌色純紅,甚或焦黑,其勢如焚,救焚須在頃刻。

若二三日外,腸胃朽腐矣,急宜重用三黃甘草湯,或拔萃犀角地黃湯,晝夜連進,循環急灌,服至脈勢和柔,知病可愈。但用急法,不用急藥,改以犀角五汁飲,急救津液,終用三參冬燕湯,滋養陰氣以養後。虛症屬陰虧,張石頑所謂痢下五色,膿血稠黏,滑泄無度,多屬陰虛是也。

白話文:

如果治療方法錯誤,就會導致患者嘔吐、呃逆、失眠、食慾不振、神志昏迷、耳聾,情況危急,這就是俗稱的傷寒合併痢疾,都屬於這一類。

五色痢指的是患者排泄物混雜著青、黃、赤、白、黑五種顏色。青色代表膽汁,黃色代表糞便,紅色代表血,白色代表膿液,黑色代表宿垢,這種情況非常嚴重,難以治療。張仲景說五液下注,臍腹疼痛,生命垂危。雖然五色痢症狀有虛實之分,但以虛證居多,實證較少。實證屬於毒火攻伐,患者一天要排泄上百次,無法下床,只能喝水,不能進食,疼痛劇烈,肛門如同火燒,手腳不停地亂動,焦躁不安,脈搏弦急有力,按之不痛,舌頭顏色鮮紅,甚至焦黑,病情危急,如同烈火焚身,必須立即施救。

如果拖延兩三天,腸胃就會腐爛,必須立即重用三黃甘草湯,或者用拔萃犀角地黃湯,晝夜連續服用,循環灌入,直到脈搏和緩,病情才能好轉。但要用急救方法,不用急救藥物,改用犀角五汁飲,急救津液,最終用三參冬燕湯滋養陰氣,以調理後續。虛證屬於陰虛,張石頑說痢疾排泄物混雜著五種顏色,膿血黏稠,滑泄不止,多屬於陰虛。

不拘次數多寡,便見腰膝痠軟,耳鳴心悸,咽乾目眩,不寐多煩,或次數雖多,而胸腹不甚痛,或每痢後而煩困更增,掣痛反甚,飲食不思,速用豬膚湯合黃連阿膠湯,加茄楠香汁,甘鹹救陰,苦味堅腸。若虛坐努責,按腹不痛,一日數十度,小腹腰膂抽掣痠軟,不耐坐立。

寢食俱廢者,陰虛欲垂脫之候也。急宜增損復脈湯,提補酸澀以止之。遲則無濟,幸而挽救得轉,可用參燕麥冬湯,滋養氣液,以善其後。若痢止後,猶有積滯未淨,郁在下焦,小腹結痛,心煩口燥,夜甚不寐,宜用加味雪羹煎,標本兼顧,肅清余積。

白話文:

不論拉肚子次數多寡,只要出現腰膝痠軟、耳鳴心悸、咽乾目眩、失眠煩躁等症狀,或拉肚子次數多但胸腹不痛,或是每次拉肚子後煩躁困倦加重,腹痛加劇,食慾不振,就應該服用豬膚湯合黃連阿膠湯,再加入茄楠香汁,以甘鹹滋陰,苦味固腸。如果虛弱無力,按壓腹部不痛,一天拉肚子十幾次,小腹腰部抽搐痠軟,無法久坐久站,甚至食慾不振,睡眠困難,這是陰虛欲脫的徵兆,應立即服用增損復脈湯,以酸澀收斂止瀉。如果延誤治療,就無濟於事。幸運挽救回來後,可以服用參燕麥冬湯,滋養氣血,恢復健康。如果拉肚子停止後,仍有積滯未清,停留在下焦,導致小腹疼痛、心煩口燥、夜間失眠,就應該服用加味雪羹煎,標本兼治,清除殘餘積滯。

總而言之,孕婦及體虛人,不論赤痢、白痢、赤白痢等,最為難治。惟歸連石斛湯,加佛手花、代代花、鮮茉莉花等,最穩而靈,取其既能潤腸祛積,開胃運氣,又不傷胎礙虛也。臨症時,從此方加減,庶免貽人口舌之譏。

,濕溫化水痘

水痘者,小如蠶豆,大如豌豆,表皮隆起而為水泡,中多凹陷,始初為透明漿液狀,繼則變為不透明乳液狀,且帶膿性,常混有多數之圓形細胞,惟色淡漿稀,故曰水痘。皆由濕溫兼風,鬱於骨表而發。約有黃赤二種,色黃而含有氣水者,曰黃痘(東醫名含氣性水痘),色赤而含有血液者,曰赤痘(東醫名出血性水痘)。

白話文:

總之,孕婦和身體虛弱的人,無論是赤痢、白痢、赤白痢,都非常難治。但是,用歸連石斛湯,再加入佛手花、代代花、新鮮茉莉花等,效果最穩定也最有效,因為它能潤腸祛積,開胃運氣,又不傷胎礙虛。在臨床上,可以根據這個方子加減藥物,這樣就能避免被人說三道四。

水痘是皮膚上出現的小水泡,大小如蠶豆或豌豆,表面隆起,中間凹陷。起初水泡裡是透明的漿液,後來變成不透明的乳液狀,並帶有膿性,其中常混雜許多圓形的細胞。因為水泡顏色淡,漿液稀薄,所以稱為水痘。水痘是由濕溫夾雜風邪,鬱積於皮膚表面而引起的。水痘可分為黃痘和赤痘兩種,黃痘顏色偏黃,含有氣水;赤痘顏色偏紅,含有血液。

亦有夾疹而出者,有夾正痘而出者,若先水痘收功後,而後發疹或正痘,其疹及痘必輕,此症多發於小兒,大人亦偶有之。將發時,身俱發熱,皮膚如灼,或苦癢,最初發現於顏面,漸次及於軀幹四肢,三五日後,水痘乾燥,成為灰色,或類褐色之痂皮,至七日,則不留瘢痕而剝落。然亦有留皮膚瘢痕者。

因患者搔破水泡之際,真皮受損傷所致,其見點,起發,灌漿,結痂,速則止於五六日之間,緩則約歷二周至三周,辨法,雖同一水痘,同為皮薄色嬌。而黃色水痘,一出如豆殼水疱,赤色水痘,一出有紅點水疱,皆從水泡膿泡而結痂,然總不似正痘之根窠圓淨緊束也。治法,黃色水痘,當用五葉蘆根湯透解之。

白話文:

有些水痘會伴隨疹子或正痘一起出現,如果先出現水痘並且痊癒後才發疹或正痘,那麼疹子和痘痘的症狀會比較輕微,這種情況多見於小孩,大人偶爾也會發生。發病時,全身會發熱,皮膚像被火燒一樣,或者感覺癢,一開始會出現在臉上,然後逐漸蔓延到軀幹和四肢,三到五天後,水痘會乾燥變成灰色或褐色的痂皮,到第七天就會自然脫落,不會留下疤痕。但也有一些人會留下皮膚疤痕,這是因為患者抓破水泡時,真皮受到損傷造成的。水痘的發病過程,從出現紅點,到水泡,再到結痂,快的五到六天就會結束,慢的可能要兩到三週。雖然水痘和正痘都是皮薄色嬌,但黃色水痘一出現就是像豆殼一樣的水泡,而紅色水痘一出現就是紅點狀的水泡,都是從水泡、膿泡到結痂的過程,但整體上不像正痘的根基圓潤緊密。治療方法,黃色水痘應該使用五葉蘆根湯來透解。

繼與加味五皮飲,解其皮膚之餘濕,赤色水痘,當用加味翹荷湯,清解之。繼用防風解毒湯,清其皮膚之餘熱,終則統用三豆甘草湯以善後。

,濕溫化腫脹

濕溫所以化腫脹者,或因本病延久而發,或因宿病夾症而發。有但腫而不脹者,有但脹而不腫者,有腫而兼脹者,有腫脹而兼氣喘者。辨其症,腫在外,屬水,脹在內,屬氣,腫分陽水陰水,脹分氣實氣虛。因濕熱濁滯致水腫者,為陽水,因肺脾腎虛致水溢者,為陰水。濁氣在上為實脹,中氣不運為虛脹,辨其位,腫在頭面四肝,脹在胸腹臟腑,試舉其大要而條治之。

白話文:

對於繼和加味五皮飲,它們能夠幫助去除皮膚的餘濕,對於紅色的水痘,我們應該使用加味翹荷湯來清解。接著使用防風解毒湯來清除皮膚的餘熱,最後總是以三豆甘草湯作為收尾。

「辛」,濕熱化腫脹

濕熱之所以會化成腫脹,可能是因為此病持續時間長而引起,也可能因為舊病伴隨新症一起發作。腫脹有隻是腫而不脹的,有隻是脹而不腫的,有腫脹並存的,也有腫脹伴有喘息的。辨別這些症狀,腫脹在外表,屬於水質問題,脹脹感在內部,是氣質問題。腫脹又可分為陽水和陰水,脹脹感則有實脹和虛脹之分。因濕熱阻滯導致水腫的,是陽水;因肺脾腎功能不足導致水分溢出的,是陰水。上部的脹脹感是實脹,中間氣運不通的是虛脹。辨別脹脹感的位置,腫脹在頭面、四肢、肝膽等處,脹脹感在胸部、腹部、臟器等處,這裡只是舉出主要的部分並進行分類治療。

陽水腫者,熱蒸濕浮,襲入皮膚也。腫由面目先起,自上而下,皮膚如灌氣狀,以指按之。隨手而起,大便不爽,小便黃熱,時或赤澀,甚則氣粗而喘,皆由氣鬱不舒所致。治在肺而發散之,《內經》所謂開鬼門是也。輕則香蘇五皮飲,重則麻杏三皮飲,使濕熱從微汗而泄,汗透則腫自消,繼以茵陳胃苓湯,健運脾胃以善後。

陰水腫者濕重熱輕,鬱結脈絡也。腫自兩足先起,由下而上,皮膚如裹水狀,以指按之,窅而不起,大便溏滑,溺短渾濁,時或點滴,甚則氣短而喘,皆由水停不行所致。治在腎而滲利之,《內經》所謂潔淨府是也。輕則椒目五苓散,重則麻附五皮飲,使水濕從溺道而泄,溺暢則腫自消,繼以香砂春澤湯,溫補脾腎以善後。

白話文:

陽水腫是因為熱蒸濕氣上浮,入侵皮膚導致的。腫脹從面部開始,逐漸向下蔓延,皮膚像灌滿空氣一樣,用手指按下去會馬上彈回來。患者大便不暢,小便黃熱,有時還會伴隨赤澀疼痛,嚴重時會氣粗喘不過氣,都是因為氣機鬱結不舒造成的。治療要以肺經為入手點,疏散外邪,《內經》中所說的“開鬼門”就是這個道理。輕症用香蘇五皮飲,重症用麻杏三皮飲,讓濕熱隨著微微的汗液排出體外,汗出則腫消,之後再用茵陳胃苓湯健運脾胃以鞏固療效。

陰水腫則是濕氣重、熱氣輕,濕邪鬱結在脈絡中引起的。腫脹從雙腳開始,逐漸向上蔓延,皮膚像裹滿水一樣,用手指按下去凹陷下去不會馬上彈回來。患者大便稀溏,小便量少混濁,有時甚至滴滴答答,嚴重時會氣短喘不過氣,都是因為水液停滯不通造成的。治療要以腎經為入手點,利水滲濕,《內經》中所說的“潔淨府”就是這個道理。輕症用椒目五苓散,重症用麻附五皮飲,讓水濕隨著小便排出體外,小便通暢則腫消,之後再用香砂春澤湯溫補脾腎以鞏固療效。

若面目一身俱黃,黃而且腫者,名曰黃腫,必先觀其色之明暗,如黃色鮮明,溺色老黃且澀者,此熱重於濕也。治宜茵陳蒿湯,送下神芎導水丸,速瀉其黃以退腫,繼以吳氏二金湯調理之。如色黃昏暗,溺色淡黃不利者,此濕重於熱也。治宜茵陳胃苓湯,送下三豐伐木丸,急去其黃以消腫,繼以茵陳五苓散調治之。

惟其間腫而且脹者,首推胃苓五皮湯,最穩而靈,腫而且喘者,五子五皮飲,亦多奏效。

白話文:

如果臉色和全身都泛黃,而且腫脹,稱為黃腫。首先要觀察黃色的明暗,如果黃色鮮明,小便顏色深黃且澀,說明熱氣重於濕氣。應該用茵陳蒿湯治療,同時服用神芎導水丸,迅速排出黃色物質,消退腫脹,之後用吳氏二金湯調理。如果黃色暗淡,小便顏色淡黃且不順暢,說明濕氣重於熱氣。應該用茵陳胃苓湯治療,同時服用三豐伐木丸,迅速去除黃色物質,消退腫脹,之後用茵陳五苓散調治。

如果腫脹且脹滿,首推胃苓五皮湯,效果穩定而顯著。如果腫脹且喘不過氣,五子五皮飲也多有療效。

氣實脹者,或因食積,或因痞塊,先有物在胃腸中,而後脹形於外也。按之則堅,腹脹不減,先宜消導以化之。早服程氏和中丸,晚服葉氏寬膨散,效者甚多。如或不效,必是久病入絡,絡鬱則脹也。當先辨其濕滯在絡者,開鬱通絡飲,調下寬膨散主之。瘀積在絡者,香殼散煎湯,調下代抵當丸主之。

甚則間服巢氏陰陽攻積丸,不拘濕積瘀積蟲積,皆能奏效。此即《內經》去郁陳莝之穩法也。切不可大劑峻攻,醫者雖取效一時,病者雖暫快數日,往往一二旬間,脹反愈堅,中氣傷殘而斃,草醫包治脹病,每結惡果者,多由於此。

白話文:

肚子脹氣的人,可能是因為吃太多積食,或是長了腫塊,這些東西先在胃腸裡,然後才讓肚子脹起來。按壓肚子會感覺硬硬的,而且肚子脹的感覺不會減輕。首先應該用消食導滯的方法來治療。早上可以服用程氏和中丸,晚上可以服用葉氏寬膨散,很多人都用這個方法治好了。如果沒有效,就可能是久病入絡,經絡鬱結導致的脹氣。首先要辨別是濕氣停滯在經絡,還是瘀血積聚在經絡。如果是濕氣停滯在經絡,可以用開鬱通絡飲,配合調下寬膨散來治療。如果是瘀血積聚在經絡,可以用香殼散煎湯,配合調下代抵當丸來治療。

如果病情嚴重,可以間隔服用巢氏陰陽攻積丸,無論是濕積、瘀積還是蟲積,都能有效治療。這就是《內經》中治療郁結、陳舊積食的穩妥方法。切忌使用猛烈的藥物,醫生雖然可以一時見效,病人雖然暫時舒服幾天,但往往一兩個月後,肚子反而更硬,脾胃受損而死亡。草藥醫生包治肚子脹病,經常導致不好的結果,大多是因為這樣的原因。

氣虛脹者,多因病後不講衛生,不知禁忌,一復再復,脾胃久傷而化脹,此虛氣在於統腹膜之中,徐洄溪所謂脹俱在腸外三焦膈膜之間是也。其外雖脹,其中無物,按之則濡,扣之有聲,抑之不痛,時脹時減,切不可攻,攻之即死,宜用溫補兼辛通法。早服程氏白朮丸,補其虛以化滯,夜服局方禹餘糧丸,暖水臟以通陽,耐心靜養,緩緩奏功,繼以半硫理中丸,溫補脾陽以寬之。濟生腎氣丸,溫通腎陽以消之。

此即《內經》宣布五陽之正法也。外治惟針法,最能取效,若病家急於救效,醫家急於建功,每見速死則有之。而病之能痊,一無反覆者,則百不見一二也。醫家病家,切宜慎重。

以上濕溫化症,但舉其大要而言,其餘變症甚多,未能一一曲盡,閱者諒之。

白話文:

氣虛脹症,通常是因為病後不注重衛生,不懂得禁忌,病情反復,導致脾胃長期受傷,進而形成脹症。這類虛氣位於腹部膜層之中,正如徐洄溪所說,脹症主要發生在腸外、三焦和膈膜之間。外觀看似脹大,但實際上腹內沒有實物,按壓會感到軟弱,輕敲會有聲音,按壓不會感到疼痛,脹大和減小時有變化。絕對不能進行攻擊性治療,否則會危及生命,應該使用溫補和辛通的方法。早上服用程氏白朮丸,用來補充虛弱的身體並化解積滯;晚上服用局方禹餘糧丸,用來暖胃臟並促進陽氣流通。耐心靜養,逐步見效,接著服用半硫理中丸,用來溫補脾陽以緩解脹大。使用濟生腎氣丸,用來溫通腎陽以消除脹症。

這就是《內經》中所提到的五陽之正法。外治方法唯有針法,最能取得效果。然而,如果病家急於求效,醫家急於建立功績,常常會見到迅速死亡的情況。而能夠痊癒且沒有反覆的病患,則少之又少。醫家和病家,都應當謹慎處理。

以上提到的濕溫化症狀,只是總述了主要點,其他變異症狀還有很多,無法一一詳細闡述,請讀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