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廉臣

《濕溫時疫治療法》~ 第三章 病狀及療法 (2)

回本書目錄

第三章 病狀及療法 (2)

1. 第二節,中醫之診斷療法

然其一觸即殞者,皆緣人之呼吸出入機關。司其職者,唯口與鼻,口鼻二部,最與腦經直接。蓋鼻之氣通於腦,口之氣通於胃,亦通於腦,疫邪中人,頃刻震撼全腦,腦中血管暴裂,而其人已無生理矣。此其所以傳染也易,此其所以死亡也速。此論發明急性的熱症時疫,可謂理精詞卓,其他陰性霍亂,如欲稱癟螺痧,吊腳痧之類,幾次暴吐暴瀉。其命即殞者,皆由脾胃陽竭,肺氣虛脫,心臟麻痹使然耳。

,慢性時疫

慢性時疫,純是氣分濕穢病。據濕溫本症而論,當須分別濕多熱多,兼寒兼風之界限,現症與治法,判分兩歧,試詳述如下。

濕多者,濕重於熱也。其病發自太陰肺脾,多兼風寒。

(舌色)苔必白膩,或白滑而厚,或白苔帶灰兼黏膩浮滑,或白帶黑點而黏膩,或兼黑紋而黏膩,或舌苔滿布,厚如積粉,板貼不松。

(脈息)模糊不清,或沉細似伏,斷續不勻。

(神色)多沉困嗜睡。

(症狀)必凜凜惡寒,甚而足冷,頭目脹痛昏重,如里如蒙,身痛不能屈伸,身重不能轉側,肢節肌肉,疼而且煩,腿足痛而且酸,胸膈痞滿,渴不引飲,或竟不渴,午後寒熱,狀若陰虛,小便短澀黃熱,大便溏而不爽,甚或水瀉。

(治法)以輕開肺氣為主,肺主一身之氣,肺氣化則脾濕自化,即有兼邪,亦與之俱化。宜用藿樸夏苓湯,疏中解表,使風寒從皮腠而排泄。芳淡滲利,使濕邪從內腎膀胱而排泄,汗利兼行,自然濕開熱透,表裡雙解矣。雖然,濕熱自內而出,恆結於中焦而成痞滿,必有痰食錯雜其間。

前方中,痰鬱,加星香導痰丸;食滯,加沉香百消曲,或生蘿蔔汁,和生薑汁少許最妙。既開濁穢之鬱閉,亦消痰食之停留,隨症均可加入。若兼神煩而昏蒙者,此由濕熱鬱蒸過極,內蒙清竅。前方去蔻仁厚朴,加細辛二三分,白芥子錢許,鮮石菖蒲根葉錢半,辛潤行水,豁痰開蒙,再加水蘆二三兩,燈芯錢許,輕清甘淡,泄熱導濕,蒙閉即開。

若兼大便不利者,此由濕阻氣滯,或夾痰涎,前方去藿樸豆豉,加蔻仁拌搗栝蔞仁,蘇子拌搗郁李淨仁等品,此皆味辛質滑,流利氣機,氣機一開,大便自解,即汗亦自出矣。

熱多者,熱重於濕也。其病多發於陽明胃腸,雖或外兼風邪,總屬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此時氣分邪熱,郁遏灼津,尚未凝結血分。

(舌色)苔必黃膩,舌之邊尖,紅紫欠津,或底白罩黃,混濁不清,或純紫少白,或黃糙起刺,或苔白底絳,黃中帶黑,浮滑黏膩,或白苔漸黃而灰黑,伏邪重甚者。苔亦厚而且滿,板黏不松。

(脈息)數滯不調。

(面色)或如油膩,或如煙薰。

(症狀)必心煩口渴,渴不引飲,甚則耳聾乾嘔,口穢噴人,胸腹熱滿,按之灼手,甚或按之作痛。

白話文:

第二節,中醫的診斷與治療

有些疾病,病人一發病就很快死亡,這都是因為人的呼吸系統出了問題。掌管呼吸的器官只有嘴巴和鼻子,而這兩處又直接連接到大腦。鼻子的氣息通往大腦,嘴巴的氣息則通往胃,但也連接著大腦。當疫病侵入人體時,會迅速震盪整個大腦,導致腦血管破裂,人就失去了生命。這就是為什麼這類疾病傳染性高、死亡速度快的原因。這段話精闢地解釋了急性熱病的病理,用詞精煉準確。至於其他陰性霍亂,像是癟螺痧、吊腳痧之類,病人會多次劇烈嘔吐和腹瀉,導致死亡的原因都是脾胃陽氣衰竭、肺氣虛脫、心臟麻痺所致。

二、慢性時疫

慢性時疫,基本上是氣分受到濕穢之邪侵擾所致的疾病。從濕溫病的本質來看,必須區分濕邪偏重還是熱邪偏重,以及是否兼有寒邪或風邪。根據不同的病症和治療方法,可以分為兩大類,以下詳細說明。

濕邪偏重

濕邪大於熱邪,病發於太陰肺脾,常常兼有風寒之邪。

  • **舌頭顏色:**舌苔一定是白膩的,或白而滑且厚,或白苔帶灰且黏膩浮滑,或白苔帶黑點且黏膩,或兼有黑紋且黏膩,或舌苔滿布,像積粉般厚實且緊貼不鬆。
  • **脈搏:**脈象模糊不清,或沉細像伏在底下,斷斷續續且不規律。
  • **精神狀態:**大多精神萎靡、疲倦想睡。
  • **症狀:**一定會感到非常怕冷,甚至手腳冰冷,頭部脹痛昏重,感覺迷迷糊糊,全身疼痛無法伸屈,身體沉重難以轉動,肢體關節肌肉疼痛且煩躁,腿腳酸痛,胸膈悶脹,口渴卻不想喝水,或甚至不覺得渴,午後會發冷發熱,症狀像陰虛一樣,小便短少而顏色黃熱,大便稀溏而不暢快,甚至會水瀉。
  • **治療方法:**主要以輕微疏通肺氣為主。因為肺主管全身的氣,肺氣暢通則脾濕自能化解,即使兼有其他邪氣,也會一併化解。適合使用藿樸夏苓湯,疏散體表、解除外邪,使風寒之邪從皮膚排出。再用芳香清淡的藥物滲利,使濕邪從內部的腎臟和膀胱排出。同時運用發汗和利尿的方法,自然能使濕邪散開,熱邪透出,表裡之邪同時解決。然而,濕熱之邪從體內往外發散時,常會聚集在中焦而形成痞滿,其中必定夾雜著痰和食物殘渣。

若因痰阻引起鬱結,可在原方中加入星香導痰丸;若因食物積滯,可加入沉香百消曲,或用少量生蘿蔔汁與生薑汁混合服用,效果最好。這些藥物既能疏通濁穢的鬱結,又能消除痰食的停留,可根據症狀加入。如果同時出現心煩和意識模糊,這是因為濕熱鬱積過度,向上蒙蔽了清竅。此時,在原方中去掉蔻仁和厚朴,加入細辛二三分、白芥子少許、鮮石菖蒲根葉錢半,這些藥物可以辛潤行水、化痰開竅;再加入二三兩水蘆和少量燈芯草,這些藥物清淡甘涼,可洩熱導濕,使蒙蔽的意識清醒。

如果同時出現大便不暢,這是因為濕阻氣滯,或夾雜痰涎。在原方中去掉藿香、厚朴和豆豉,加入用蔻仁拌搗過的栝蔞仁,以及用蘇子拌搗過的郁李淨仁等藥物。這些藥物味辛質滑,能疏通氣機,氣機暢通,大便自然順暢,汗液也會排出。

熱邪偏重

熱邪大於濕邪,病多發於陽明胃腸,即使有外感風邪,也多屬於熱邪結於內裡,表裡皆熱。這時,氣分中的邪熱鬱積,灼傷津液,但尚未凝結到血分。

  • **舌頭顏色:**舌苔一定是黃膩的,舌頭的邊緣和尖端呈現紅紫色且缺乏津液,或舌底發白而表面覆蓋黃苔,混濁不清,或舌頭呈現純紫色且少有白色,或舌苔黃糙且有芒刺,或舌苔發白但舌底呈現紅色,黃苔中帶有黑色,浮滑黏膩,或白苔逐漸變成黃色或灰黑色,若為伏邪嚴重者,舌苔也會變得厚實且佈滿舌面,緊貼不鬆。
  • **脈搏:**脈象快速而停滯不流暢。
  • **面色:**臉色像塗了油一樣,或像被煙熏過一樣。
  • **症狀:**一定會感到心煩口渴,渴卻不想喝水,嚴重時會耳聾、乾嘔、口臭難聞,胸腹發熱脹滿,按壓時會感到灼熱,甚至按壓時會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