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源元凱

《溫病之研究》~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注意逐邪條

此篇說逐邪之旨趣。曲盡無遺恨。讀者貫透於此理。於療疫乎何有。非止療疫而已。百病皆然。

本論曰。原邪傳胃。蒸而為結。大便當不行。又有蒸作極臭。狀如黏膠。至死不結。此因其人平素。大便不實也。余較之多人。非必因其人之平素。原邪入胃。驀然暴則無暇稽留於胃。而蘊熱驟然直下走。其色初焦黃。隨利隨薄。甚至下利完穀。以承氣逐邪則便止。有止而復下利者。

餘邪復聚胃也。宜下之便止。如此至於再四者。胃氣憊敗而死。又有少陰證。非同日之談。但不可下之候。正在心下與舌上。以其人下走。熱不蒸上焦。故舌無胎。以其亡津液。邪熱獨存。舌上紅滑乾燥而已。又以其下利。心下必軟。但按腹有心下一點硬痛。是毒之未盡也。

並宜下之。毒盡而利止。

2. 畜血

本論曰。畜血一證。盡因失下。亦有少陰證而下血者。其證初邪在膜原。其未離午後發熱。與不食。引日之際。精神恍惚。但欲寐。舌根白胎。唇口乾燥。腸鳴下利。或不利而微渴。小便不甚赤。發熱不止。手足時冷。全無下證。亦無畜血候。而下血如注或如崩。作片婆娑者。

是少陰證。而下血也。經(舉痛論。)曰。寒氣(百病始生篇作虛邪。)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血氣稽留。不得行息而成積。所謂膜原之下。即鬲肓之原。為少陰之地。衝脈屬焉。主行血。是以知原邪之傳少陰。逆走徑路也。陰證而下血。邪火相煽。暴其所屬也。

由此視之。畜血之始。在邪舍膜原之際。方當此時。窮思挑撥。貴早使離膜原。早離膜原。則無傳少陰之憂。不傳少陰。固無畜血之害。若稽滯經日。及熱千血絡。留為衃血。不肯不下。其已下也。能得免者。十二三而已。

夫畜血之候。不論陰陽二證。迨合夜必發熱。或少腹急結按之痛。較他處其熱稍盛。或其熱連右脅。大便數日不通是也。又大便利。亦有下血。論以小便利為其候。本論云。不利亦有畜血。往往有不拘利不利。又以大便黑如漆為其候。但見此候者。不俟時日直下血。無暇預為備。

至於善忘喜笑如狂之證。常不多見。畜血候如此不多。間有不見定候。不意下血而不拯者。故於此一證。余未得其襟轄。聊舉所歷試一二條取證。

曾見有下血。如崩如注。連日弗止者。精神未亂。言語未錯。而卒不起。此因失血過多。原氣已敗。與產後脫血而死者一理。又有精神已亂。言語已錯。煩躁不寧。比之前症。危不可言而蘇者。雖系治之巧拙。實因原氣之虛實。又有下血連日而稀少。外有熱者。與吳氏茈胡湯加生地。而血止而愈者。

夫下血證之發。必在耽挨延日。熱欲減不減。不食多時。精神已憊之際。便欲攻之。藏氣不勝其劑。如犀角地黃。雖能當其證。日暮途遠。倒施不及。若血下愈多。則至陽亡厥逆。而不濟於事。余依經云。脾裹血。急與單人參湯。以耑救中焦。中焦一蘇。則血隨收。其有熱者。

副用童便。清熱滋陰。而擇用犀角地黃。參附養榮輩。以收全效。近頃以此法。數有效功。用攻擊劑。挽回者未之有。

人參湯方,下血吐血過多。雖額上汗出。脈虛微而數。尚宜此劑。

人參(一錢),以水二合半。烹取一合。分再服。

發黃疸是府病非經病也

舍弟詮曰。此論發黃初有其條目。此題發黃疸是府病非經病也之十字。蓋此本文。誤為篇目也。此條意。因於小便不利。與胃家移熱也。然則病原。不屬小腸膀胱。則屬於胃。雖黃見於外。非管於經。故謂疸是府病之二句。為此篇冒頭之語也。

黃曉峰本曰。舊論發黃。有從濕熱。有從陰寒者。是亦妄生枝節。學者未免有多歧之惑矣。夫傷寒時疫。既以傳裡。皆熱病也。熯萬物者。莫過於火。是知大熱之際。燥必隨之。又何暇生寒生濕。闢若冰炭。是豈容並處耶。既無其證。焉有其方。智者所不信。古方有三承氣證。便於三承氣。加茵陳山梔。常隨證施治。方為盡善。

此一條劉徐二本並闕。黃本獨有此一條。條末曰。此言為吳君白珪之玷。而不說所以其為玷。徐天章就黃之言。舉陰寒濕熱。皆有發黃之說。適遺原文耳。劉方舟。未見黃本徐本。故於愚按一條云。重刻者駁正之論。不斥言其人為誰。

按黃家。從濕熱蒸成。又有陰黃證。雖黃口兒。猶能知之。況於又可氏乎。安不知此義。然謂無有此證者。乃就瘟疫胃實上而論之也。故上文云。傷寒溫疫。皆熱病也。何暇生寒生濕。即論三承氣加茵陳。其意自見。黃徐看原文。黭淺妄造雜駁之說。復使後學執迷焉。可嘆。

所云。吳氏所論。乃陽明發黃。一途而已。又有邪陷三陰。則熱與陰化。亦為陰黃。不可謂溫疫無陰黃。曾視下虛上實證發黃者。其證雖腹中硬滿。按之則痛。然勿遽治黃。宜急救下焦。下焦得復。而後治黃。未為遲也。

天明戊申正月晦。京師大火。嗣後洛中外。溫疫大行。至於九十月。厲氣寖衰。尋黃疸行。概以茵陳五苓散治之。其證心下微滿。小便黃如蘗汗已。若小便短少。大便秘結。眼中黃黑色者。以茵陳蒿湯下之。二三旬而得復常。醫宗金鑑曰。天行疫癘發黃。名曰瘟黃。死人最暴。是一種之黃。非令所記之比。

溫疫胃實失下。暴身面發黃。眼中如金。於是。與之承氣加茵陳而不及。不日告赴。又可氏所云。燥火發黃是也。蓋脾胃困極於熱。而所發。但見此證。每在瀕死之時。挽回實難。全因失下。治豈不慎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