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源元凱

《溫病之研究》~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內壅不汗

內壅不汗者。下之便得汗而解。與服白虎。大汗而解義同。若其無下證者。可如之何。初於伏邪欲潰未潰之際。表有大熱。肌燥不汗者。得達原加茈胡。蒸蒸而振。汗出而解。間又有屬少陰者。雖論云三陰不得有汗。而投附子。反得汗而解。附子者。通腎氣引火歸元。夫邪火之混同者。得附子。正邪分離。方發微汗而解。此亦時疫之一體也。不可不記。

白話文:

對於體內壅塞無法出汗的情況,使用下法後就能出汗並得到緩解,這與服用白虎湯後大量出汗而解的原理相同。但如果沒有下法適用的症狀,該如何處理呢?在潛藏的病邪即將爆發但又尚未完全爆發的時候,如果表面有高熱且皮膚乾燥不出汗,可以使用達原湯加上茈胡,使身體微微發熱並震顫,然後出汗來解熱。偶爾也有屬於少陰病症的情況,雖然理論上說三陰病不應該出汗,但使用附子後反而能出汗並緩解病情。附子的作用是疏通腎氣,引導體內的火氣回到根源。對於那些混雜的邪火,使用附子後,正氣邪氣得以分離,只需發一點點汗就可以緩解病情。這也是瘟疫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們必須牢記。

2. 下後脈浮

此條脈證如本論。宜茈胡清燥湯。轉樞潤燥,緩緩可解已。白虎不中與。若皮燥微煩,蒸蒸熱之難解者,此為餘熱停於肌肉。宜竹葉石膏加減(減石膏分兩,去半夏,加知母)與之。如用白虎類,牛刀割雞,恐卻傷胃氣耳。又可氏誤會白虎,為發散之劑,間有不合其矩規,而似庸醫之為,敢彈其一二,解後進之紛。

本論云:邪熱浮於肌表,當為肌肉邪浮肌表,應見發熱惡寒,治亦用羌葛之類。今無寒熱證,則可非肌表。又云:身微熱,即身無大熱也。(白虎麻杏甘石越婢條)又云:白虎辛涼,除肌表散漫之邪熱,當為白虎寒涼,除肌肉散漫之邪熱。此則無一味辛,何得言辛。肌表有三陽之經界。

浮於太陽,則頭背熱。浮於陽明,則胸腹熱。浮於少陽,則胸脅熱。而余所可徵,言合浮於三陽,即合病證,猶熱有偏,不可言之散漫也。至於肌肉,無有經絡之分界,邪入於此所,周身皆熱,是為散漫之熱。又可氏於白虎,頗覺技癢耳。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下後脈浮]

在治療後仍出現脈象浮動的情況,這種脈象和證狀的表現與本論中描述的一致。適合使用茈胡清燥湯來治療,這種藥方能調整身體機能,滋潤並去除燥熱,慢慢就可以使病情好轉。然而,白虎湯就不適宜使用了。

如果患者皮膚乾燥且有輕微煩躁感,或持續感到身體熱度難以消退,這可能是殘餘的熱氣滯留在肌肉中。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但需稍作修改(減少石膏的份量,去掉半夏,加入知母)。如果使用類似白虎湯的藥方,就如用牛刀殺雞,過於強烈可能會反傷胃氣。

另外,有人誤解了白虎湯,認為它是發汗的藥方,這導致了一些不合理的使用,就像庸醫般胡亂開藥。對於這種誤解,我們應該澄清,以避免後學的混淆。

本論中提到,當邪熱浮在肌表,通常會出現發熱、畏寒的症狀,一般使用羌活、葛根等藥物來治療。但現在並沒有這些寒熱交錯的症狀,所以並不是肌表的問題。

再者,文中說到「身微熱」,即身體溫度並不高。白虎湯具有辛涼的性質,能去除肌表上散漫的邪熱。但事實上,白虎湯中並無一味藥材是辛味的,怎麼能說它性質辛涼呢?肌表有三陽經絡的區分。

如果邪熱浮在太陽經,頭部和背部就會感到熱;浮在陽明經,胸部和腹部就會感到熱;浮在少陽經,胸脅部位就會感到熱。而我所觀察到的,是邪熱同時浮在三陽經,這就是合病的證狀。然而,熱度有偏向某一部位的情況,不能簡單地說成散漫。

至於肌肉,並無經絡的分界。一旦邪氣進入,全身都會感到熱,這就是散漫的熱度。對於白虎湯的使用,有些人可能過於熱衷,這是需要警惕的。

3. 下後脈復沉

下後脈沉而弱。發渴者。為邪陷於少陰。經云。腎惡燥。渴自救耳。

白話文:

在進行了治療後,如果脈搏顯得沉且弱。且病人感到口渴,這表示病邪已侵入到少陰經。根據古籍記載,腎臟不耐乾燥,口渴是身體自我防護,試圖滋潤腎臟的反應。

4. 邪氣復聚

又有得戰汗而解者。須與本條查看。

白話文:

「還有些人會透過發汗戰慄後病情好轉的。這類情況必須要和本條目中的內容一起參考對照。」

5. 下後身反熱

下後雖身熱不休。唇舌乾燥。而脈弱食少不進。神惛不復者。為邪尚在膜原。施及少陰。宜冷香飲子。

冷香飲子方

草果,附子,陳皮,甘草,生薑

上五味照常煎服(丹溪心法。)

白話文:

[下瀉後身體反而發熱]

即便在下瀉後,身體持續發熱不退。嘴脣和舌頭感到乾燥,脈搏微弱,食慾不佳,精神混亂無法恢復的情況下,這表示病邪仍然存在於身體的膜原部位,並且影響到了少陰經。這種情況下,適合服用冷香飲子。

冷香飲子的配方如下:

草果、附子、陳皮、甘草、生薑

以上五種藥材按照一般的煎煮方法服用。(出自丹溪心法。)

6. 下後脈反數

誤下之後。口燥舌乾而渴。其脈數若數疾。額上熱者。雖心腹硬滿而痛。數日不大便。小便稀而利者。此陰證之似陽。虛陽之奔騰。陰凝不流之所致。乃屬下虛上盈。四逆加豬膽汁人尿主之。小便甚稀。神惛不省。茯苓四逆加前二味為佳。但不因誤下。亦此證常居多。(數疾脈。下虛上盈證。並見於本條。)

白話文:

在錯誤地進行了瀉下治療後,會出現口乾舌燥並且口渴的情況。如果脈搏變得快速,甚至非常快,且額頭感覺發熱,即使有心腹部硬滿且疼痛的現象,連續幾天無法大便,但小便卻稀薄頻繁,這就是看似陽證的陰證,是虛弱的陽氣躁動,由陰氣凝滯不流通所導致的。這種情況屬於下部虛弱、上部過盛,應使用四逆湯加上豬膽汁和人尿來治療。若小便非常稀,且精神混亂、意識不清,則使用茯苓四逆湯加上前述兩種材料更為適合。然而,即便不是因為錯誤的瀉下治療,這種症狀也十分常見。(快速的脈搏,以及下虛上盈的症狀,在這段描述中都出現了。)

7. 因證數攻

又有陰證似陽。而數反復者。其證熱渴共甚。口舌乾燥而無胎。(又有至生芒刺者。)或頭痛。或下利。腹候無下證。脈數而無力。與加減真武湯。二三日而熱解。渴休舌潤。錯語減咳痰輕。食增神蘇。一二日而前證復起。如此三五次而斃者。此屬陰證。雖熱解之際。仍宜與附子劑。勿忽諸。

周因之案中曲盡與承氣之趣。能得長沙之法。苟不度熱毒之微甚。諒精氣之多少。決正邪之勝敗。而製劑之輕重。雖證治相當。而恐招乎伐天和。誅無辜之過。豈可不慎乎。又云。有應用柴胡清燥湯。有應用犀角地黃湯。私觀時師之為。有知用柴胡清燥者。於犀角地黃。乃非見血證之後。不敢與。類遘盜而後修門。不亦遲乎。學者須用心焉。

朱海中者證。四肢不舉。身臥如塑。目閉口張。舌上胎刺。問其所苦。不能答云云。其危不可言。而不死者何。第無煩躁讝語。無煩躁讝語。則神氣尚完。神氣尚完而死者未之有。況脈有神乎。與醉臥勿醒者。情態有同趣焉。又有少陰證。形狀幾相似。而舌無胎刺。但乾燥已。余嘗與真武加減方而得效。又有脫氣而爾。神彩脈狀。大異可察。

白話文:

再來談談一種情況,就是陰證卻表現出像陽證的症狀,而且這種情況會反覆出現。患者會有高熱、極度口渴的症狀,口和舌頭都十分乾燥,舌頭上甚至可能生出芒刺。有的人會頭痛,有的會拉肚子,但是腹部檢查並沒有發現需要馬上手術的情況,脈搏跳動快速但是力度不大。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加減真武湯治療,一般兩三天後熱度就會退去,口渴和舌頭乾燥的症狀也會緩解,說話不清和咳嗽痰多的症狀也會減輕,食慾增加,精神恢復。但是,一兩天後,之前的症狀又會再次出現,這樣反覆三四次後,患者可能會死亡。這屬於陰證,即使在熱度退去的時候,也應該繼續使用附子藥物,千萬不要忽略。

周因之在案例分析中,深入淺出地講解了使用承氣湯的方法,他掌握了張仲景的治療原則。如果不衡量熱毒的程度,不考慮精氣的多少,不判斷正邪的強弱,就無法制定出適當的藥物劑量。即使症狀和治療方法相匹配,但也可能因為誤傷身體的正常功能,造成無辜的傷害,這怎麼能不小心呢?他還說,有時候需要使用柴胡清燥湯,有時候需要使用犀角地黃湯。我觀察到一些醫生,他們知道使用柴胡清燥湯,但是對於犀角地黃湯,除非看到出血的症狀,否則不敢使用。這就像是等到被盜竊後纔想到要修理門窗,未免太遲了。學習醫學的人必須要用心。

接下來是朱海中的案例。他四肢無法動彈,躺在牀上像個塑像,眼睛閉著,嘴巴張開,舌頭上有芒刺。我們問他哪裡不舒服,他無法回答。他的病情危急,但為什麼他還活著呢?因為他沒有煩躁和胡言亂語的症狀,這表示他的神智還算清醒,神智清醒的人不會那麼快死亡。況且,他的脈象還有生命力。他的病情和醉酒後昏睡不起的人有些相似。另外,也有少陰證的病人,外表看起來和他差不多,但是舌頭上沒有芒刺,只是乾燥而已。我曾經使用加減真武湯治療這種病人,效果不錯。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氣脫導致的,這種病人的神態和脈象和其他病人有很大的不同,可以很容易辨別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