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之研究》~ 卷下 (10)
卷下 (10)
1. 斑黃併發
松峰疫說。舉斑黃併發證治。其證先發黃。旋即發斑。以其人素弱。用托裡舉斑湯。茵陳五苓散。於二方中採擇與之。已服一劑。次早發戰汗。而後斑黃並退。豁然而愈。隨名其方曰斑黃雙解散。茵陳豬苓茯苓澤瀉梔子生地黃甘草芍藥當歸以上九味。余未視此證。或可有之證。
故採錄以備參酌。若此證有於實家。以茵陳蒿湯取一下。瘀熱以行。斑毒自透徹。如所云搏足鳥之論。
白話文:
在「斑黃併發」的案例中,根據松峯疫的說明,他討論了斑疹和黃疸同時發生的治療方式。病人先出現黃疸,不久後又發出斑疹。由於病人的身體本來就比較虛弱,因此他使用了託裡舉斑湯和茵陳五苓散兩種藥方,從中選擇合適的藥材進行治療。病人服用了一劑藥後,第二天早上開始發冷汗,之後斑疹和黃疸都逐漸消退,病情很快就好轉了。因此,他將這個藥方命名為「斑黃雙解散」。藥方包含茵陳、豬苓、茯苓、澤瀉、梔子、生地黃、甘草、芍藥、當歸等九種藥材。我個人並沒有見過這種病症,但這種情況可能會存在。
因此,我將這個案例和藥方記錄下來,供其他醫生參考。如果這種病症出現在體質較壯實的人身上,可以使用茵陳蒿湯進行排泄,讓淤積的熱氣得以排出,這樣斑疹的毒素就能自然地被清除。就像搏足鳥理論所描述的一樣。
2. 婦人時疫
吳氏曰。婦人時疫。與男子無二。但其所異者。獨為熱入血室。故全篇。就傷寒熱入血室三條。演其義而已。
白話文:
吳先生表示,女性受到時行瘟疫的影響與男性並無不同,唯一的差別在於女性會有熱邪進入血室的情況。因此,整篇文章主要是從傷寒導致熱邪進入血室的三個方面,來深入探討和闡釋其含義而已。
3. 妊娠時疫
經(六元正紀論。)曰。婦人重身毒之。有故無殞。亦無殞。通篇依此義立論。吳氏云。用當其證。見大黃為安胎之聖藥。孫真人以大黃。置補藥之第一。(千金翼。)又可氏之言有所祖。
白話文:
根據《六元正紀論》所述,對於懷孕婦女受到疾病的侵襲,如果她原本身體就有足夠的抵抗力,那麼即便染病也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這整個理論就是基於這個觀點而建立的。吳氏指出,只要藥物使用得當,會發現大黃是保胎的神聖藥物。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將大黃列在補藥的第一位(出自《千金翼方》)。由此可見,柯氏的觀點是有其淵源的。
4. 小兒時疫
通篇善曲盡時情。飛霞幼幼集成。論搐全依此篇。以擴充義理。頗有可觀者。
白話文:
這篇文章詳細且恰當地描繪了當時的情況,是飛霞從小集結而成的醫學知識。在討論小兒抽搐的問題上,我們完全參照這篇文章,藉由它來擴展和深化相關的理論。文章中有許多值得學習和參考的地方。
5. 主客交
三甲散。從大黃䗪蟲丸拈出。但䗪蟲丸。逐瘀為主。破結滋陰為次。三甲散。破結滋陰為主。逐瘀為次。蓋又可氏煆煉之方。可與䗪蟲丸並駕也。又可氏云。男女因他病。肌肉消爍。邪火獨存。此際感疫。醫家易誤診失治。逡巡曠日。則客邪雖輕。尚膠固於血脈。主客交渾。
遂作痼疾。乃謂成虛勞病也。余每值此證。度輕重深淺。隨證撰用此二方。其未至勞極。間奏殊效。
白話文:
[主客交]
這是關於「三甲散」的說明,這方子是從「大黃䗪蟲丸」的基礎上變化而來的。但兩者之間有差別,「大黃䗪蟲丸」的主要功能是驅除瘀血,其次纔是破除結塊和滋養陰分。「三甲散」則相反,它主要的功能是破除結塊和滋養陰分,驅除瘀血則是次要的。這「三甲散」是又可氏精心調配的處方,其療效可以與「大黃䗪蟲丸」相媲美。
又可氏曾提到,無論男女,若原本就有其他疾病導致肌肉消瘦,只剩下邪火留存體內,這種情況下再感染瘟疫,醫生很容易誤診或治療不當,延誤病情。如果這樣拖延下去,即使外來的病邪較輕微,也可能會在血液中根深蒂固,和體內原有的病邪混在一起。
這樣的情況會形成頑固的疾病,也就是所謂的虛勞病。每當我遇到這種症狀,都會評估病情的輕重緩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用這兩個方子。對於尚未達到極度虛弱的患者,這兩個方子往往能發揮良好的療效。
6. 正名
仲景祖述熱論。而作傷寒論。業已曰熱。曰寒。至發熱而渴。不惡寒證。表裡證該見。無更可目焉。夫寒熱陰陽之偏氣。陰帶陽曰冷。陽帶陰曰溫。即有表裡相兼之義。取以命之曰溫病。蓋非有他義矣。
白話文:
[正確定義],內容如下:
張仲景根據前人的熱病理論,撰寫了《傷寒論》。既然已經提及了熱與寒,至於發熱且口渴,沒有惡寒的症狀,這表明表證和裏證都出現了。寒熱是陰陽偏盛的表現,陰中有陽就是冷,陽中有陰則是溫,這本身就包含了表裏同病的意義。因此,我們用"溫病"來命名這類疾病,其實並沒有其他特別的含義。
以上翻譯爲現代漢語:張仲景在前人關於熱病理論的基礎上,編寫了《傷寒論》。書中已經提到了熱和寒的概念,當出現發熱並伴有口渴,但無惡寒的情況,說明此時同時存在表證和裏證。寒熱可以理解爲陰陽的偏盛,陰中帶陽表現爲冷,陽中帶陰則表現爲溫,這本身就體現了表裏同病的含義。因此,我們將此類疾病命名爲"溫病",並無其他特殊含義。
7. 九傳
又可氏於此條。詳論伏邪有九傳。其要不過外傳於三陽。內傳於胃之二途。以歷年余所診考之。於二途外。又有二途。有伏邪徑傳於腎。有半傳於胃。半傳於腎。名曰下虛上盈。其傳胃者。大黃可下而取。傳腎者。附於可通而回。至下虛上實。乃用大黃。則胃熱可瀉。而滋損腎氣。
復用附子。則腎氣可通。而增助胃熱。然則附子大黃並用乎。外臺云。神丹甘遂。合與之類也。故於此二途。下虛上盈。尤為難治。經(評熱病論。)曰陰陽交者死。此證亦可謂也。證治詳見於本條。
白話文:
在這一條裡,可氏詳細地討論了潛藏病邪的九種傳變方式。但歸根結底,不外乎從外向三陽經絡傳播,或向內傳到胃部這兩條主要路徑。根據我多年來的診斷經驗,除了這兩條主要路徑之外,還存在另外兩種情況。一種是潛藏病邪直接傳到腎臟,另一種是部分病邪傳到胃部,另一部分傳到腎臟,這種情況被稱為「下虛上盈」。
對於傳到胃部的病邪,我們可以使用大黃來幫助排泄;對於傳到腎臟的病邪,我們則需要使用附子來疏通和恢復腎功能。然而,在「下虛上盈」的情況下,如果單獨使用大黃,雖然可以清泄胃熱,但同時也會耗損腎氣;反之,單獨使用附子雖然可以疏通腎氣,但也會增加胃熱。因此,這時需要將附子和大黃一同使用。
《外臺祕要》中提到的神丹甘遂,就是這種情況下的治療方法。因此,對於「下虛上盈」這種情況,治療起來特別困難。《評熱病論》中說過,陰陽交錯的情況下,病情往往很危險,這句話用來描述「下虛上盈」的情況也很貼切。關於這種情況的具體診治方法,詳見相關條目。
8. 正誤
傷寒例以下。諸子不認溫疫之真。冥搜摸索。為空誤妄說。恐詿誤來學。喻嘉言擒而硬笞諸前。吳又可從而刑諸後。以二公之明。千載之滯義。一時如洗冤。仲景再出。必以龍圖見矣。
白話文:
[正確與錯誤],內容如下:自從《傷寒例》之後,眾多學者未能辨識出瘟疫的真實性質,他們在黑暗中摸索,提出了許多空洞且錯誤的理論,這可能會誤導後學。喻嘉言首先對這些錯誤理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和糾正,隨後吳又可也跟進,進一步批判這些錯誤觀點。以這兩位先生的智慧,他們澄清了千百年來困擾人們的疑難問題,彷彿為歷史上的冤屈平反。如果張仲景再次降臨人間,他一定會認為這兩位先生的貢獻猶如龍圖閣直學士那樣卓越。
(注:龍圖閣直學士是宋代的一種官職,用來比喻極高的榮譽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