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源元凱

《溫病之研究》~ 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8)

1. 舍病治弊

一醫看此條。縱飲冷水。大熱頓解。脫然而愈。適值大渴證。今恣飲水。至二十餘盞。而渴止則腹中暴脹。發喘而死。此輕視長沙與水禁之過也。

白話文:

有一位醫生看到這情況,讓病人大量飲用冷水,結果高燒突然就退了,病情似乎立即好轉。正巧病人非常口渴,於是讓他隨意喝水,直到喝了二十多杯,雖然口渴停止了,但肚子卻突然劇烈膨脹,接著開始喘息,最終死亡。這就是輕視古訓和不遵守喝水限制的後果。

2. 輕疫誤治條

傷寒論平脈篇。脈浮而大條云。久久為痂癩。太陽篇。傷寒吐下後條云。久而成痿。陽明篇。陽明病。若中寒者條云。欲作固瘕。如此等證。皆因誤治成痼疾。又可氏於此篇。發其餘緒。示雖輕疫。不可忽視。余嘗視溫疫差後。發狂者。為虛勞者。應查看下項。主客交條。

白話文:

在《傷寒論》的平脈篇中提到,如果脈象呈現浮且大的情況,長久下來可能會發展成痂癬。在太陽篇中,對於傷寒經由催吐或瀉下治療後,若處理不當,時間久了可能形成痿證。而在陽明篇中,描述了陽明病如果患者體內有寒氣,可能會引發固瘕的症狀。這些例子都顯示,錯誤的治療方式可能會導致慢性疾病。

再者,在此篇章中,可氏進一步闡述,即使面對看似較輕微的疫病,也不可掉以輕心。我曾見過溫疫恢復後,有些人出現精神錯亂,有些人則轉變為虛弱勞損的狀態,這些狀況的產生,應參考「主客交條」的說明來進一步瞭解。

3. 肢體浮腫

下後比熱稍解。稍知食味。有跗上微腫。其人或微頭痛。此陽明氣通。非虛候也。飲食調理。不藥自愈。

白話文:

在進行治療後,患者感到的熱感稍微減緩,也能稍微品嘗出食物的味道。但會發現腳踝上方有些微的腫脹,偶爾可能伴有輕微的頭痛。這顯示的是陽明經的氣血正在恢復流通,並不是身體虛弱的徵兆。只要通過合理的飲食調整來調理身體,即使不服用藥物,病情也會自然好轉。

4. 服寒劑反熱

氣為邪阻。抑鬱為火。火邪混同。發作大熱。此邪本也。火末也。邪退氣自通。火消熱自清。故邪不除。無熱清之理。但邪非汗下不除。今無可汗可下之證。無邪可逐之路。不得已以苦寒清熱為務。不唯熱不清。反抑遏胃氣。氣益不伸。火更屈曲。所以反熱也。此又可氏之意。

善道清熱之無益。而不置治方。其意任下而取之。若遇其無下證者。將如之何也。欲汗下以驅邪。無可逐之證。欲苦寒以清熱、抑遏胃氣。欲養榮以勝熱。黏膈不受。此余所疑而不決也。療多人之間。若值下焦一隅之有闕者。輒本甘下火之語。主用甘草附子降火和胃。引火歸原。

大熱過半減卻。神氣少蘇。所餘小半之邪熱。此自易化。談笑可治耳。

白話文:

[服用寒涼藥物反而發燒]

問題在於氣被邪氣阻塞,情緒抑鬱轉化為內火,火與邪氣混在一起,爆發出高熱。這裡,邪氣是根本原因,火是結果。當邪氣退去,氣自然就順暢;火氣消失,熱也就跟著消散。因此,如果不除去邪氣,沒有道理能讓熱氣自行消散。然而,邪氣除非透過發汗或瀉下,否則無法去除。如今並無適合發汗或瀉下的症狀,也無從找到驅邪的途徑,無奈之下只得專心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清熱。但不僅熱氣無法清除,反而壓抑了胃氣,氣更無法舒展,火氣變得更彎曲曲折。這就是為什麼服用寒涼藥物反而會發燒的原因。這是某位醫師的觀點。

他清楚指出清熱並無效用,但未提供治療方法。他的想法似乎是等待下瀉來解決問題。但如果遇到無法下瀉的情況,該怎麼辦呢?想要發汗或下瀉以驅邪,卻沒有適合的症狀;想用苦寒藥物清熱,又怕壓抑胃氣;想用滋補法來抗熱,卻又怕藥物黏在胸膈無法吸收。這正是我疑惑且無法決定的地方。在治療眾多病患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下焦部位出現問題的人,總是根據「甘溫下火」的說法,主要使用甘草和附子來降火調和胃氣,引導火氣回到根源。

高熱消減一半後,病人的精神稍微恢復。剩下的一半邪熱,自然容易化解,就像談笑間就能治癒一樣。

5. 知一

論感疫而熱。與飲酒而醉。其趣即一。宛然好比喻。語曰。能近取譬。是之謂也。

白話文:

「討論到感受瘟疫而發燒,與因喝酒而醉的情況,其實兩者的情況是相似的。這就像一個很好的比喻。有句話說,能夠從身邊的事物取得類比,就是這個意思。」

6. 四損

吳氏曰。四損,言正氣、真血、真陰、真陽之毀損。當此之際,忽又加疫,邪氣雖輕,併為難治。以正氣先虧,邪氣自陷。故諺有云:「傷寒死下虛人。」所云「真陽虧損邪氣陷」,死下虛並言邪氣陷少陰也。又云:「氣不足以息,言不足以聽」,即汲汲少氣也。欲言而不能,即瘖而無聲也。

並屬下虛證。所云「四肢厥逆,下利清穀,肌體惡寒,恆多泄瀉,至夜益甚,口鼻冷氣」,即是少陰證。感邪雖重,反無發熱燥渴胎刺等證。今視少陰證,多兼此等證。(但舍此等證,恃通腎氣為佳。)又云:「陰凝不化」,即腎氣不通也。「邪留而不行」,即不傳於他也。余按:於四損中,

除亡血家之外,總是少陰證也。自指陰證,不言陰證,而謂溫疫無陰證。又云:「陰證散見諸篇,其言不一定。」竊以似吳氏於己心,有所不安,以不置治方。是以世讀溫疫論者,不知瘟疫有陰證,而過人最多。是所以余鄭重論辨也。

吳氏曰:真血不足者,即亡血虛家也。真陰不足者,即津液乾涸也。津液屬腎,血屬心,雖所治異位,至於榮養四肢百骸,乃血液無貳。今血液乾涸,熱邪乘之,藏府經絡,一時乾焦,滋陰養榮,無暇施及,神氣飄蕩而死。但有真陽一點之資者,或回生於萬一。

白話文:

吳先生表示,所謂「四損」,是指身體的正氣、真血、真陰、真陽受到破壞。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突然再遭受疫情的侵襲,即便邪氣較輕,也會變得難以治療。這是因為身體的正氣已經先受損,導致邪氣能更深入地侵害身體。所以有句俗語說,「傷寒會讓虛弱的人死亡」,這就是所謂的「真陽受損,邪氣深入,虛弱之人易死」。同時,這也是描述邪氣深入少陰的情況。又說,氣息微弱,說話聲音低沉,這就是所謂的「呼吸急促,氣力衰竭」。想要說話卻無法出聲,就是「聲音嘶啞,無法發聲」。

這些都屬於虛弱的症狀。如四肢冰冷,下痢清水,身體畏寒,常常拉肚子,晚上病情加重,口鼻散發冷氣,這些都是少陰的症狀。即便邪氣影響嚴重,反而不會出現發燒、口渴、皮膚瘙癢等其他症狀。在診斷少陰的症狀時,常會伴隨這些症狀。然而,只看這些症狀,而忽略了調理腎氣的重要性。

又說,「陰凝不化」,就是腎氣不通暢。「邪留而不行」,就是邪氣沒有傳播到其他部位。在「四損」中,除了失血過多的情況外,其他的都是少陰的症狀。雖然指的是陰性症狀,但未明確指出,反而認為溫疫沒有陰性症狀。又說,陰性症狀在各篇章中都有提及,但描述並不明確。我認為,吳先生心裡可能有些不安,因為他並未提供治療方案。因此,世人閱讀溫疫論時,往往不知道瘟疫也有陰性症狀,這使得許多人誤判病情。所以我嚴肅地對此進行了討論。

吳先生說,真血不足,就是失血過多,身體虛弱。真陰不足,就是津液乾涸。津液屬於腎臟管理,血液屬於心臟管理。雖然治療的部位不同,但對於滋養四肢和全身,血液的作用是相同的。現在血液乾涸,熱邪乘虛而入,五臟六腑和經絡都一時之間乾枯焦黑。在滋陰養血方面,我們來不及進行治療,病人的精神氣息就會飄散而死。只有那些還有一點真陽氣的人,纔有可能萬倖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