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耳瘡」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耳瘡是中醫的一種皮膚病,多發於耳廓、外耳道及耳屏等處。其主要症狀為耳部皮膚出現紅腫、疼痛、流膿等,嚴重者可引起耳廓潰爛、聽力下降。
耳瘡的病因主要與外感風熱、內生濕熱、肝膽火旺等因素有關。外感風熱,可導致耳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局部充血、水腫,進而出現紅腫、疼痛、流膿等症狀;內生濕熱,可導致耳部皮膚濕熱蘊結,化腐生毒,出現耳部皮膚潰爛、流膿等症狀;肝膽火旺,可導致肝膽疏泄失常,氣血鬱結,上蒸於耳,出現耳部皮膚紅腫、疼痛等症狀。
耳瘡的治療,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主。可選用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板藍根等清熱解毒的中藥煎水內服,或用黃連、黃柏、大黃等清熱瀉火的中藥外敷。此外,還可配合針灸、拔罐、耳穴壓豆等治療。
耳瘡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注意耳部衛生,避免耳部受到外傷。
- 保持耳道清潔,避免耳道內積聚污垢。
- 避免接觸有害刺激,如煙、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如果出現耳部不適,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涼膈散
- 1.《仁術便覽》:「一方,凍耳瘡,雀腦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