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背疽」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背疽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疾病,多發於成年男性,好發於夏秋季節。其主要症狀為背部出現紅腫熱痛,局部皮膚灼熱,觸之如火,並可出現潰爛、流膿、出血等。
背疽的病因主要與感受風熱邪毒有關,其發病機理為風熱邪毒侵襲人體,阻遏經絡,鬱於肌膚,導致氣血不通,筋脈失養,而形成背疽。
背疽的臨床表現主要有:
- 背部皮膚紅腫熱痛,局部灼熱,觸之如火。
- 可出現潰爛、流膿、出血等。
- 全身可伴有發熱、頭痛、身痛、食欲不振等症狀。
背疽的治療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常用方藥有:
- 犀角地黃湯:犀角、地黃、黃連、黃芩、大黃、當歸、川芎、白芍、甘草。
- 五味消毒飲:大黃、黃連、黃芩、白礬、赤芍、甘草。
- 清熱解毒湯:金銀花、連翹、板藍根、大青葉、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甘草。
背疽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接觸不潔物品。
- 夏秋季節注意防暑降溫,避免過度勞累。
-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 一旦出現背部皮膚紅腫熱痛等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托裡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一切瘡癤癰毒,及腸癰、背疽,或赤腫而未破,或已破而膿血不散,渾身發熱,疼痛不可堪忍者。並治婦人奶癰,一切毒腫,並宜服之。」
- 2.《仁齋直指方論》:「千金托裡散,治背疽並諸惡瘡,如三日以內未針灸及利大便者,則可消矣。」
- 3.《松崖醫徑》:「千金托裡散(治背疽並諸惡瘡。如三日以內未針灸及利大便者。則可消矣。)」
至寶丹
- 1.《奇方類編》:「治一切癰疽,腫毒,對口背疽,乳癰結毒危難諸症。」
三聖散
- 1.《儒門事親》:「治臁瘡疔瘡,搭手背疽等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