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節湯
SONG JI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六十六引《肘後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25)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腎經 50%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松節湯的組成中,包含松節,主要因為松節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祛風濕止痛: 松節性味苦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對於風濕痹痛、腰膝痠痛、筋骨疼痛等症狀,松節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活血化瘀: 松節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松節可以起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
因此,松節湯中加入松節,正是為了利用其祛風濕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治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相關疾病。
主治功效
松節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奇效良方》、《聖濟總錄》、《醫學入門》、《濟陽綱目》、《外科備要》等古籍記載,松節湯的主要功效及其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1. 主治腳氣入腹,心腹脹急,煩躁腫痛:
- 病機分析: 此處所指的「腳氣」並非現代醫學之腳氣病,而是指因濕熱或濕寒等邪氣侵襲下肢,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進而上攻入腹,引起腹部脹痛、煩躁等症狀。這與《濟陽綱目》所載「濕熱下流肝腎」、「內傷…或至手節周身」的病機相符。
- 治療原理: 松節湯以松節為主藥,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氣血瘀滯,緩解疼痛。桑白皮、蘇葉具有疏散風濕、利水消腫的作用,檳榔可行氣導滯,甘草則調和諸藥。燈心草、生薑及童子小便的加入,則可引導藥力下行,增強利水消腫的效果,使邪氣得以排出。綜觀全方,具有疏風利濕、活血止痛、行氣導滯之功,從而達到治療腳氣入腹的功效。
2. 主治牙齒疼痛:
- 病機分析:《聖濟總錄》中明確記載松節湯可治牙齒疼痛,但僅用松節一味,以煎水漱口方式給藥。牙齒疼痛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但松節湯在此的應用,顯然針對的是與氣血不暢或局部瘀滯相關的牙痛。
- 治療原理: 松節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牙齒疼痛往往伴隨局部炎症和氣血不暢,松節煎水漱口可直接作用於患處,通過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緩解疼痛。
3. 跌打損傷及傳屍癆瘵:
- 病機分析: 《外科備要》提及松節湯可治跌打損傷及傳屍癆瘵。跌打損傷多為氣血瘀滯所致,而傳屍癆瘵則屬虛損性疾病,但多伴隨正氣虧虛,邪氣深入的病理變化。
- 治療原理: 松節的活血化瘀功效可用於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腫疼痛。至於治療傳屍癆瘵,可能並非直接針對病因,而是利用其活血化瘀的特性,促進身體代謝,清除體內邪物,並配合其他藥物發揮療效,如《外科備要》中記載,有女子在吐下小蟲後,再服用蘇合丸,病情即得到治癒。
總結:
松節湯的組成雖簡單,但其應用範圍較廣,這與松節本身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功效密不可分。通過古籍的分析,可見松節湯主要針對氣血瘀滯、濕邪內侵等病機,通過活血化瘀、疏風利濕的治療原則,達到治療腳氣入腹、牙齒疼痛等症狀的目的。雖然古籍中也提及可用於跌打損傷及傳屍癆瘵,但其治療原理可能較為間接,需配合其他藥物方能奏效。
傳統服藥法
松節(銼碎,炒黃)1兩,桑根白皮(銼)1兩,紫蘇葉1兩,甘草(炙,銼)半兩,檳榔(煨,銼)3分。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入燈心20莖,生薑3片,童便3分,同煎至7次,去滓,食前溫服,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牙齦腫脹痛腳氣病
相同名稱方劑
松節湯,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六引《肘後方》。 組成:松節(細銼如麻豆)1合。 主治:牙齒疼。
松節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二。 組成:松節(銼碎,炒黃)1兩,桑根白皮(銼)1兩,紫蘇葉1兩,甘草(炙,銼)半兩,檳榔(煨,銼)3分。 主治:腳氣入腹,心腹脹急,躁煩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