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散

六根散

LIU GE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4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肝經 18%
腎經 18%
胃經 12%
膀胱經 12%
肺經 12%
大腸經 6%
脾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六根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利濕祛風等症狀。在其組成中,黃柏是一味重要的藥材。黃柏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祛火的功效,尤其對於濕熱引起的各種病症,如膿腫、癤瘡等,具有良好的療效。這是因為黃柏能夠有效地降低體內的火熱,清理病竈,促進身體的康復。此外,黃柏的苦味可以促進消化,增強食慾,對於因熱毒內盛而導致的腸胃不適也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與其他藥材搭配使用時,黃柏也能夠增強整個方劑的協同效果,使得六根散在應用上更加全面,對於治療濕熱所致的各類疾病展現出優良的臨牀效果。因此,在六根散中加入黃柏,不僅能夠提升方劑的功效,也使其在對抗熱毒方面更具針對性,深受醫療界的青睞。

六根散中包含烏藥,主要基於其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

烏藥味辛、溫,歸脾、胃、肝經。其行氣止痛作用,能疏通氣血,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其溫中止痛作用,則能溫暖脾胃,緩解寒邪凝滯引起的胃脘疼痛。

六根散作為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腹疼痛方劑,烏藥的加入,既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又能溫暖脾胃,消除寒邪,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六根散中包含苦楝皮,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

苦楝皮味苦性寒,入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其苦寒之性,可清熱瀉火,適用於熱毒蘊結、皮膚瘙癢等症。而其殺蟲止癢之效,則能有效治療由蟲毒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疥瘡等。

六根散常用於治療溼熱蘊結、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其中苦楝皮的加入,不僅能清熱解毒,還能有效殺滅致病菌蟲,促進傷口癒合,故為六根散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六根散中包含芫花根,主要基於其瀉下逐水之功效。芫花根性寒,味苦辛,入肺、膀胱經,具有瀉肺水、逐膀胱水之效。其在六根散中與其他藥物配合,可用於治療水腫、胸滿喘促、小便不利等症。

芫花根雖能瀉水,但毒性較大,需謹慎使用,不可過量。六根散中其他藥物,如澤瀉、滑石、茯苓等,則起到了利水滲溼、健脾利溼的作用,與芫花根相輔相成,增強了瀉水功效,並減少了其毒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六根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疥瘡」,為皮膚瘙癢、濕疹或寄生蟲(如疥蟎)感染所致的皮膚病變。中醫理論中,疥瘡多因濕熱毒邪蘊結肌膚,或蟲毒侵襲所致,治法以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為主。

二、組成邏輯與功效推論

方中六味藥均為「根」類,取其下行沉降之性,直達病所(皮膚深層或濕熱鬱滯處),並結合各藥特性協同作用:

  1. 鹿梨根(或為野梨根)

    • 傳統用於清熱解毒,可能具收斂瘡瘍之效,緩解皮膚潰爛滲液。
  2. 黃柏根

    • 苦寒沉降,清下焦濕熱,善治濕瘡、熱毒瘡瘍,抑制皮膚炎症。
  3. 烏藥

    • 辛溫行氣,能疏解皮膚氣滯,助他藥透達肌表,兼緩寒涼藥之峻性。
  4. 苦楝根

    • 苦寒有毒,殺蟲止癢為核心功效,直接針對疥蟎等寄生蟲,為治疥要藥。
  5. 不辣回根(疑為「南蛇藤根」或地方俗名)

    • 推測具祛風除濕或解毒之效,可能輔助殺蟲或緩解皮膚濕癢。
  6. 芫花根

    • 辛溫有毒,外用可逐水消腫、殺蟲療瘡,但刺激性強,需調配得當。

三、治療原理

全方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為主軸:

  • 攻毒殺蟲:苦楝根、芫花根針對疥蟎寄生之因。
  • 清熱燥濕:黃柏根、鹿梨根解決濕熱蘊膚之病機。
  • 行氣透達:烏藥、不辣回根助藥力滲透,調和藥性。
  • 外用直達:麻油調敷能潤膚、緩解乾癢,同時作為賦形劑助藥效吸收。

此方體現中醫「祛邪務盡」思路,結合清解、殺蟲與局部調護,針對疥瘡之標本。

傳統服藥法


鹿梨根、黃柏根、烏藥、苦楝根、不辣回根、芫花根。
上為末。
麻油調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疥癬

相同名稱方劑


六根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 組成:鹿梨根、黃柏根、烏藥、苦楝根、不辣回根、芫花根。 主治:疥瘡。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