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艾煎丸中含有艾葉,主要源於艾葉的溫熱、止痛、止血功效。
艾葉性溫,味苦,歸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止痛、散寒止瀉、止血生肌之效。其溫熱之性,可溫煦脾腎陽氣,驅散寒邪,故可用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如脘腹冷痛、寒濕痹痛等。此外,艾葉的止血功效,可用於外傷出血、月經過多等症。因此,大艾煎丸中加入艾葉,旨在發揮其溫經止痛、止血生肌等功效,以達到治療目的。
大艾煎丸方劑中包含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肌發表,透疹止癢:葛根具有解肌發表、昇陽透疹的功效,可幫助疏散肌表之風熱邪氣,促進疹子的透發,緩解皮膚瘙癢症狀。而大艾煎丸主要用於治療麻疹、風疹等疾病,葛根的加入有助於緩解疹子發出的不適感,促進疾病的痊癒。
-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葛根亦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效,可緩解麻疹、風疹等疾病引起的熱毒、水腫等症狀。大艾煎丸中加入葛根,可進一步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效果,幫助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大艾煎丸方中加入海螵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止咳化痰: 海螵蛸性平味甘鹹,入肺經,具有收斂止咳、化痰止嘔的功效。其能收斂肺氣,止咳平喘,並能化解痰液,促進痰液排出,對於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 鎮驚安神: 海螵蛸還有鎮驚安神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驚悸不安、失眠多夢等症。大艾煎丸方中常配伍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功效的藥物,而海螵蛸的鎮驚安神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大艾煎丸」方中使用龍齒,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清熱瀉火: 龍齒味甘鹹,性涼,入心、肺經,具有清熱瀉火、鎮驚安神之效。本方以大艾為主,其性溫燥,易於耗傷津液,龍齒可起到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作用,平衡方劑的寒熱偏性。
- 安神定志: 龍齒具有安神定志之功效,可緩解因心火上炎、肝火亢盛等導致的精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本方治療心煩不寐、神志恍惚等症,龍齒的加入可增強方劑安神定志的作用。
總而言之,龍齒在「大艾煎丸」方中起到清熱瀉火、安神定志的功效,平衡方劑的偏性,使藥效更為全面。
主治功效
大艾煎丸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大艾煎丸由以下藥材等份組成:
- 艾葉(燒灰): 取其溫經止痛,散寒暖宮之性,並於燒灰後具備止血之效。
- 葛根粉: 取其解熱升陽,調和脾胃之功,亦可止痛止汗。
- 胡粉(炒): 《活幼口議》記載使用胡粉(炒),然其功效在此方中未明確,但推測其可能具有收斂、止瀉之效。
- 海螵蛸: 取其固精止帶,止血收斂,以及制酸止痛之效。
- 龍齒: 取其平肝鎮驚,安神定志,止痛消癥之效,古籍記載其主治小兒虛痢,作渴不止。
主治功效
綜合古籍《活幼口議》與《赤水玄珠》所述,大艾煎丸主要針對小兒虛痢,作渴不止之症。
治療原理
此方劑的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 扶正固本,溫經散寒: 小兒虛痢多因脾胃虛弱,中焦陽氣不足所致,艾葉燒灰能溫經散寒,增強脾胃運化,同時可止血,而葛根升陽,調和脾胃,亦能扶正。
- 收澀止瀉,止渴生津: 腹瀉日久,耗傷津液,故見口渴不止。海螵蛸具收斂止瀉之效,可減少水分流失,而龍齒則能安神定志,減輕腹瀉對身體的影響。
- 制酸止痛,調和陰陽: 虛痢腹痛多因脾胃不和,陰陽失調所致,海螵蛸能制酸止痛,減緩腹痛症狀,此方藥性整體偏溫,能溫中散寒,調和陰陽。
《活幼口議》指出:「下部既虛無不作瀉,瀉之加虛無不成痢,瀉痢轉虛故有上盛,三焦不順所以作渴。」 點明瞭虛痢、腹瀉、口渴之間的因果關係。大艾煎丸的組方正是針對此病機,在扶助正氣的同時,兼顧止瀉、止渴,從根本上解決了小兒虛痢作渴不止的問題。
此方劑的巧妙之處在於,它並非單純的止瀉止渴,而是透過溫陽健脾、收澀止瀉、安神定志等手段,全面調理患兒體質,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古籍亦有提到:「此方兩獲全功,扶救痢疾不致其虛,亦不致熱」,表明此方藥性平和,適用於虛證所致的痢疾,避免了過於寒涼或溫熱之弊。
總而言之,大艾煎丸的組方配伍,體現了中醫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原則,對小兒虛痢作渴不止的治療具有顯著效果。
傳統服藥法
大艾葉(燒灰)、乾葛粉、胡粉(炒)、海螵蛸、龍齒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每服1丸至2丸,飯飲磨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大艾煎丸, 出處:《活幼口議》卷十八。 組成:大艾葉(燒灰)、乾葛粉、胡粉(炒)、海螵蛸、龍齒各等分。 主治:小兒虛痢,作渴不止。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