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根散

DOU GE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4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肺經 25%
大腸經 25%
胃經 25%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豆根散中包含山豆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藥性互補: 山豆根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例如,若方劑中含有清熱解毒的藥材,山豆根可增強其清熱力;若方劑中含有活血化瘀的藥材,山豆根可輔助消腫止痛。
  2. 針對病症: 豆根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等病症。山豆根對於這些病症具有較好的療效,能有效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因此成為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而言之,山豆根的加入,不僅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更能針對病症發揮獨特療效,使得豆根散的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豆根散」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

根據《洞天奧旨》所載,「豆根散」主治「癬瘡」。文中提到:「豆根散,治癬瘡。用山豆根末,臘月豬脂調塗之。」此處明確指出本方劑針對皮膚癬瘡的治療作用,並使用山豆根粉末以豬脂調和外敷。

組成分析

「豆根散」的組成包括:

  • 山豆根:作為主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針對癬瘡的熱毒病機。
  • 藿香:化濕和胃,解暑止吐,雖然癬瘡病位在皮膚,但本方加入藿香,可能考慮到脾胃濕熱或暑濕邪氣也可能影響皮膚健康。
  • 蒲公英: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功,並協助將體內濕熱排出。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針對癬瘡的濕熱病機,可加強清熱燥濕之效。
  • 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並針對瘡瘍腫痛。
  • 甘草:調和諸藥、清熱解毒,具有協同各藥、緩和藥性的作用。
  • 白芷:祛風解表、通鼻止痛,可能考量到風邪亦可侵襲皮膚,導致癬瘡,並能緩解局部疼痛。
  • 柴胡:疏肝解鬱、退熱升陽,若癬瘡病程較長或兼有情志不暢,可疏肝解鬱,調暢氣機。
  • 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可疏散表邪,並針對頭面部或上半身癬瘡。
  • 玄參:清熱解毒、滋陰降火,可針對熱毒較重或陰虛火旺之癬瘡,清熱解毒並滋養陰液。

治療原理

綜合分析,「豆根散」以山豆根為君藥,以清熱解毒為主要治法。癬瘡的病因病機多為風濕熱毒侵襲肌膚,或脾胃濕熱內蘊,鬱久化熱,外發於皮膚。「豆根散」中諸藥相配,能起到以下作用:

  1. 清熱解毒:山豆根、蒲公英、黃芩、連翹、甘草、玄參等均具有清熱解毒之功,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是治療癬瘡的重要環節。
  2. 燥濕利濕:黃芩、藿香、蒲公英等具有燥濕利濕之功,可消除體內濕邪,防止濕熱蘊積。
  3. 疏風解表:白芷、薄荷具有疏風解表之功,可驅散外感風邪,針對風邪引起的癬瘡。
  4. 疏肝解鬱:柴胡可疏肝解鬱,調整氣機,若癬瘡因情志不暢而加重,則此藥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5. 消腫止痛:山豆根、連翹等具有消腫止痛之功,可緩解癬瘡引起的局部腫痛。
  6. 調和諸藥:甘草具有調和諸藥之功,可緩和藥性,增強藥效。

「豆根散」諸藥合用,可全面治療癬瘡的熱毒、濕熱、風邪等病因,達到清熱解毒、燥濕利濕、疏風止痛、疏肝解鬱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癬瘡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山豆根。
上為末。
以臘月豬脂調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豆根散,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六。 組成:山豆根。 主治:癬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