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十全生肌散中包含臭牡丹,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臭牡丹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外傷引起的瘀血腫痛,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 生肌斂瘡,加速傷口癒合: 臭牡丹還具有一定的生肌斂瘡作用,能促進傷口組織的修復,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在十全生肌散中加入臭牡丹,可以更全面地發揮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達到治療外傷、促進傷口癒合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十全生肌散」主治瘡瘍久不收口、膿水淋漓及瘻管骨瘍,此類病症多因氣血不足、餘毒未清,或瘡瘍潰後難以化腐生新所致。其功效核心在於「提膿生肌」,具體作用可分兩部分:
- 提膿排毒:瘡瘍潰後若膿液殘留,易阻礙新肌生長。此散能促進膿液排出,清除腐敗組織,為生肌創造條件。
- 斂瘡生肌:針對久不收口之潰瘍,透過生肌作用加速瘡面癒合,尤其適用於慢性潰瘍或深部瘻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僅用單味藥「臭牡丹葉」,其名稱雖含「臭」字,然在瘡瘍治療中具有特殊價值。從藥性與應用推測其作用機制如下:
1. 臭牡丹葉的特性與功效
- 別名「矮桐子」:屬馬鞭草科植物,其葉味辛、苦,性涼或平,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外治瘡瘍優勢:
- 化腐提膿:辛散苦降之性,能透達膿毒外泄,改善瘡瘍化膿、腐肉不脫之狀。
- 生肌收口:曬乾研末後外用,性質乾燥,可吸附瘡面滲液,形成保護層,促進肉芽組織生長。
2. 劑型設計的治療邏輯
- 極細末外用:
- 細粉能緊密貼合瘡面,增強藥效滲透,尤其適用於深部瘻管(如骨瘍)。
- 乾粉撒布可吸收膿水,減少感染風險,同時刺激局部收斂。
- 藥捻透管:以濕潤紙捻蘸藥插入瘻管,使藥力直達病所,解決深層膿瘍引流問題,體現「腐去新生」之理。
總結
「十全生肌散」雖藥味簡單,然其組方邏輯清晰:
- 單藥專攻:臭牡丹葉兼具「清解」與「生肌」雙向作用,符合瘡瘍後期「消補兼施」需求。
- 外治精要:透過劑型優化(極細末、藥捻),針對瘡瘍不同階段(潰膿、瘻管)提供彈性療法。其原理在於「去腐潔淨瘡面,刺激組織再生」,體現中醫外治「以通為補」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臭牡丹葉(又名矮桐子)。
提膿生肌。
曬乾為末,再入臼中,研成極細末。
用時以之撤布瘡瘍。並可以皮紙捻潤濕,蘸藥扦入管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十全生肌散, 出處:《外科十三方考》。 組成:臭牡丹葉(又名矮桐子)。 主治:提膿生肌。主治:瘡瘍及久不收口,膿水淋漓,瘻管骨瘍。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