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逐蟲煎中加入苦楝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驅蟲殺蟲: 苦楝皮性寒苦,具有較強的驅蟲殺蟲作用,能有效殺滅體內寄生蟲,如蛔蟲、蟯蟲等,對驅除腸道寄生蟲有顯著療效。
- 清熱解毒: 苦楝皮除了驅蟲外,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清熱瀉火、解毒消腫,有助於改善因蟲體毒素引起的發熱、腹痛、腹瀉等症狀。
逐蟲煎方劑中包含使君子,乃因其具有驅蟲之效。使君子為溫性藥材,其果實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消積、殺蟲、止瀉之功效。
臨牀應用中,使君子常用於治療蛔蟲病、蟯蟲病等寄生蟲感染。其驅蟲作用主要源於其所含的使君子酸,能麻痹寄生蟲,使其失去附著能力,最終被排出體外。
故逐蟲煎方劑中包含使君子,正是利用其驅蟲作用,以達到驅除寄生蟲、改善疾病症狀之目的。
逐蟲煎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解毒驅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解毒驅寒的功效。逐蟲煎多用於驅除體內寒濕之蟲,生薑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氣,並輔助藥物更有效地驅除蟲體。
二、 調和藥性: 逐蟲煎中常含有性寒涼的藥材,如苦參、檳榔等,生薑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緩解寒涼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作用,避免寒涼過度,起到保護脾胃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逐蟲煎】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諸蟲」,泛指人體寄生蟲感染(如蛔蟲、蟯蟲等),古代醫家認為蟲積可致腹痛、消瘦、面色萎黃等症。方名「逐蟲」即明確其驅蟲導向,透過攻逐之性使蟲體排出體外,以達「蟲盡下,立愈」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苦楝根皮
- 性味苦寒,有毒,歸脾、胃、肝經,為驅蟲要藥。《本草綱目》載其能「殺三蟲」,尤善驅蛔蟲。其有效成分「川楝素」可麻痺蟲體,使之失去附著腸道之力而隨糞便排出。
- 用量獨重(2兩),主導方劑毒性與驅蟲力,顯示古人以「峻藥緩攻」之思路,透過煎煮與蜜製減毒增效。
臣藥:使君子肉
- 性甘溫,歸脾、胃經,具殺蟲消積之效,尤宜小兒蛔蟲。《開寶本草》謂其「主小兒五疳,小便白濁,殺蟲」。
- 與苦楝根皮配伍,一寒一溫,協同增強驅蟲作用,且緩和苦楝之峻烈。使君子所含「使君子酸鈉」亦能麻痺蛔蟲頭部,與苦楝成分互補。
佐藥:生薑、蜂蜜
- 生薑:辛溫,既制苦楝寒毒,又和胃止嘔,防驅蟲藥傷及脾胃。生薑揮發油可緩解蟲積所致脘腹冷痛。
- 蜂蜜:甘緩補中,解毒潤腸,減低苦楝根皮毒性,並潤滑腸道助蟲體排出。熬膏過程增強藥液黏稠度,延緩藥效釋放,降低刺激。
煎服法原理
- 露宿:可能藉夜間寒涼之氣降方藥燥性,或寓意「取天地清肅之氣」助藥力純淨。
- 五更服:清晨空腹時胃腸空虛,藥液易直接作用於蟲體,且人體陽氣初升,驅邪力較強。
三、全方配伍思維
此方以「殺蟲為主,護胃為輔」,苦楝根皮與使君子為驅蟲核心,生薑、蜂蜜則調和藥性,減毒護正。古代醫家善用毒性藥時必配製緩衝機制(如蜜熬、薑制),體現「攻邪不傷正」原則。現代可理解為結合神經毒性(麻痺蟲體)與物理排出(潤腸)之綜合驅蟲法。
傳統服藥法
苦楝根皮2兩,使君子肉1兩,生薑1兩。
水3碗,熬至1碗,加蜜2兩,又熬至1碗,露1宿,擇初旬五更,徐徐熱服。蟲盡下,立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同名稱方劑
逐蟲煎, 出處:《仙拈集》卷三。 組成:苦楝根皮2兩,使君子肉1兩,生薑1兩。 主治:諸蟲。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