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苓通草散

豬苓通草散

ZHU LING TONG C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腎經 16%
脾經 16%
膀胱經 16%
胃經 16%
肺經
腎經
脾經
膀胱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豬苓通草散中包含豬苓,是因為豬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

豬苓味甘淡,性平,歸膀胱經,善於利水滲濕,能將體內的水濕之邪排出體外,並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方劑中加入豬苓,主要是針對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利用其利水滲濕之效,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減輕水腫,同時也兼顧清熱解毒之效,以達到整體療效。

豬苓通草散中包含通草,主要原因如下:

  1. 利水消腫:通草性味甘淡,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能通利水道,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2. 清熱解毒:通草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清泄肺熱,解毒消腫,對於因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豬苓通草散中,通草與豬苓等藥材配伍,發揮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作用,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水腫、小便不利、尿路感染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豬苓通草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小兒黃病,透明黃腫」,此症屬中醫「黃疸」範疇,特指小兒濕熱鬱滯、水濕不化所致的全身性黃腫。其「透明黃腫」之描述,暗示水濕停聚肌膚,可能伴隨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古醫籍中,此類黃病多與脾胃濕熱、三焦水道不利相關,故治以滲濕利水、通調氣機為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配伍

    • 木豬苓(去黑皮)
      性味甘淡平,主入腎、膀胱經,善利水滲濕。《本草綱目》載其「開腠理,利小便」,能導泄三焦濕濁,尤長於祛皮下停水,契合「透明黃腫」之病機。
    • 通草(塗蜜炙乾)
      味甘淡、性微寒,歸肺胃經,功專清熱利濕、通淋下乳。蜜炙後緩其寒性,增其潤利之效,《日華子本草》謂其「利小便,消水腫」,助豬苓分消濕濁。
    • 麝香(少許研入)
      辛溫香竄,通行十二經,能開竅醒神、活血散結。此處用微量,取「通絡利水」之效,助氣血水液運行,尤適小兒絡脈鬱滯之黃腫。
    • 地龍末(去土少許)
      咸寒下行,擅清熱活絡、利尿平喘,土淨後減其腥濁之性。與麝香相配,一溫一寒,共啟水道之閉鬱,促進濕熱從小便而解。
  2. 方劑邏輯與治療原理

    • 滲濕為主,佐以通絡
      豬苓、通草為君,淡滲利濕,直折水濕之標;麝香、地龍為佐使,通絡行氣以助水行,體現「治濕需調氣」的思路。
    • 標本兼顧,輕靈取效
      小兒臟腑嬌嫩,故用藥量輕(半錢至一錢),且以米飲調服護胃。全方重「通利」而非攻伐,契合小兒「易虛易實」之體質特點。
    • 濕去黃自退
      中醫認為「黃疸多因濕鬱」,本方不直接治黃,而是通過暢通三焦水道、分化濕熱,使水濕下泄,則氣血運行復常,黃腫自然消退。

三、潛在應用拓展
雖原治小兒黃病,然其組方思路可推廣於成人「濕鬱肌膚」之輕度水腫或溼熱黃疸初期,唯需辨證屬濕重熱輕者為宜。整體體現「通利水道以調氣血」的中醫辨治智慧。

傳統服藥法


木豬苓(去黑皮)、通草(塗蜜炙乾)各等分。
上為細末,更入研細麝香,去土地龍末各少許,拌勻。
每服半錢或1錢,米飲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豬苓通草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五。 組成:木豬苓(去黑皮)、通草(塗蜜炙乾)各等分。 主治:小兒黃病,透明黃腫。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