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膏丸

豬膏丸

ZHU GAO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胃經 50%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豬膏丸中添加豬油,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潤藥性: 豬油性潤滑,有助於藥材的吸收,使其更好地發揮藥效。尤其對一些性燥、容易傷津的藥材,加入豬油可以減緩其燥性,避免對身體造成過度刺激。

2. 改善口感: 豬油本身具有一定的香氣,能掩蓋部分藥材的苦味,使藥丸更容易入口,方便服用。尤其對一些味道較重的藥材,添加豬油可以改善口感,提高患者的服藥意願。

豬膏丸方劑中加入蔥白,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宣肺通竅的功效。豬膏丸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痰多等症,蔥白可助其散寒解表,宣肺止咳,提高藥效。
  2. 引藥入肺:蔥白氣味辛香,能引藥入肺,並能促進藥液的滲透和吸收,提高藥物療效。同時,蔥白也能起到緩解藥物苦寒之性,使其更加溫和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豬膏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瘧寒熱發歇,往來不定」,即瘧疾或類瘧疾病,表現為寒熱交替、發作無規律的症狀。傳統中醫認為,瘧疾多因外感瘧邪,邪伏半表半裏,與正氣相爭,導致陰陽失調而寒熱交作。豬膏丸外用繫臂,可能通過經絡傳導或藥氣透皮,調和營衛、驅邪外出。

二、組成與治療邏輯分析

  1. 臘月豬脂(豬油)

    • 性味甘涼,潤燥通絡,《本草綱目》載其能「利血脈,散風熱」。此處作為基質,可能助藥性滲透皮膚,並緩和諸藥峻性。
  2. 獨顆蒜(整顆大蒜)

    • 辛溫走竄,具強烈解毒、辟穢、殺蟲之效。《名醫別錄》言其能「除風邪,殺毒氣」,或針對瘧邪伏留,開通經絡滯氣。
  3. 蔞蔥(細蔥)

    • 辛溫發表,通陽散結。《本草衍義》提到蔥白「發汗解表」,配伍大蒜可增強透散外邪之力,調和表裏陰陽。
  4. 獨角仙(蟲類藥)

    • 傳統認為蟲藥性烈,能搜剔深伏之邪。獨角仙或取其攻竄之性,破瘧邪巢穴,類似後世用全蠍、蜈蚣治頑疾之理。
  5. 五月五日粽子尖

    • 端午時節「陽極之時」採集,民俗認為此日藥力純陽,可辟邪毒。粽子尖可能取其形銳(如錐刺)或黏糯特性,象徵「黏附截瘧」。

三、配伍原理與外用機制

  • 時空選擇:於端午五更(陽氣初升時)製藥,強化解毒、驅邪之效,符合古代「天人相應」思想。
  • 外用設計:搗練千杵使藥性融合,綿裹繫臂(男左女右),或循手三陰經(肺、心包、心)或手少陽三焦經輸布藥力,從外透內以調和寒熱。
  • 邏輯推論:全方以辛溫通散為主,結合蟲藥搜剔、豬脂潤導,可能通過刺激經絡、激發正氣,達到截瘧、調和營衛之效,符合「邪伏募原」的治瘧思路。

四、潛在治療原理

  1. 截瘧祛邪:大蒜、蔞蔥辛散表邪,獨角仙深入搜邪,合用以截斷瘧邪發作。
  2. 平衡陰陽:外治避開脾胃,直接調節經絡氣血,緩解寒熱往來。
  3. 民俗藥理結合:端午陽氣助藥力,粽子尖可能含特定植物成分(如箬葉),輔助辟穢。

此方反映古代「簡、便、驗」的用藥思維,結合時令、外治與蟲類藥特性,雖機理有待考證,但體現中醫「異病同治」「內病外治」的靈活原則。

傳統服藥法


臘月豬脂2兩,獨顆蒜1顆,蔞蔥1握(細切),獨角仙1枚,五月五日粽子尖。
上於五月五日五更初,於淨房內修合,搗一千杵為度。
有患者,用新綿子裹1丸,如皂莢子大,男左女右,繫於手臂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豬膏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二。 組成:臘月豬脂2兩,獨顆蒜1顆,蔞蔥1握(細切),獨角仙1枚,5月5日粽子尖。 主治:瘧寒熱發歇,往來不定。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