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膽半夏丸

豬膽半夏丸

ZHU DAN BAN XIA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偏寒 (0.5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胃經 14%
脾經 14%
肝經 14%
膽經 14%
大腸經 14%
肺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豬膽半夏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豬膽本身也有清熱解毒、燥濕化痰的作用,兩者配伍能增強燥濕化痰的效果,適用於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
  2. 和解脾胃:半夏能和胃降逆,消除因濕邪困脾所致的胃氣不降、噁心嘔吐等症狀。豬膽清熱解毒,能緩解脾胃濕熱。兩者配合,能有效和解脾胃,改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

豬膽半夏丸中添加豬膽,是基於中醫藥學的理論,主要有兩大原因:

1. 瀉火解毒: 豬膽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可治療因熱毒所致的目赤腫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病症。

2. 開竅通絡: 豬膽具有開竅通絡的作用,可治療因熱毒導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

因此,豬膽在豬膽半夏丸中起到了清熱解毒、開竅通絡的輔助作用,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可更好地發揮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豬膽半夏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諸般癇搐」,即泛指各類癲癇發作、抽搐痙攣之症。中醫理論中,癇證多因風痰上擾、痰熱閉竅或肝風內動所致,而本方以化痰息風為核心,針對痰濁蒙蔽清竅引發的肢體抽搐、神昏等症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半夏(湯洗七遍)

    • 性味辛溫,主入脾、胃、肺經,具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效。
    • 經反覆「湯洗」可減其毒性(古代炮製法),保留化痰之力,尤其善祛「風痰」,為治癇證要藥。《本草綱目》載其能「化痰涎,下肺氣,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
  2. 豶豬膽汁

    • 性味苦寒,入肝、膽、肺經,功能清熱解毒、息風定驚。《名醫別錄》言其「主傷寒熱渴」,清代《本草備要》更指出可「瀉肝膽之火,通大便,治驚癇」。
    • 以膽汁浸半夏,一則取其寒性制半夏之溫燥,二則協同清肝膽痰熱,共奏化痰息風之效。
  3. 生薑汁製丸

    • 生薑性辛溫,能中和豬膽汁之苦寒,兼助半夏和胃降逆,防止寒涼傷胃。
    • 薑汁煮麵為丸,增強化痰開竅之力,丸劑性緩,適合癇證需長期調理之特點。
  4. 麥門冬熟水送服

    • 麥門冬甘寒養陰,潤肺清心,可防半夏、豬膽汁燥烈傷陰,兼顧癇證日久可能耗傷陰液之病機。

三、配伍思維與方義
此方以「痰熱生風」為病機切入,半夏燥痰為主,豬膽汁清熱息風為輔,形成「辛開苦降」之勢:

  • 化痰:半夏祛有形之痰濁,解除痰阻經絡之抽搐。
  • 清熱:豬膽汁清肝膽之熱,抑肝風內動,從源頭減少風痰上擾。
  • 調和藥性:生薑製丸緩和峻烈,麥門冬送服護陰,全方重點祛邪(痰熱),兼顧固本(防傷正)。

四、延伸推論
本方雖未明確區分癇證類型,然從組方推測,更適用於痰熱偏盛之實證,症見抽搐時喉中痰鳴、面赤煩躁、苔黃膩等。若屬虛風或陰虛動風,則需配伍滋陰養血之品。

總結
豬膽半夏丸以「滌痰清熱」為綱,結合動物膽汁與植物藥的協同作用,體現中醫「異類相使」的配伍智慧,對風痰癇搐提供了一種簡峻有效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半夏1兩(湯洗7遍),豶豬膽3個。
取豶豬膽汁,浸半夏於瓷器中,曬乾,切片焙燥,為細末,生薑自然汁煮面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5-7至10丸,煎麥門冬熟水送下,食後、臨臥各1次。
忌動風、毒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癲癇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豬膽半夏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六。 組成:半夏1兩(湯洗7遍),豮豬膽3個。 主治:諸般癇搐。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