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止痛滅瘢丹
ZHI TONG MIE BAN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十四,名見《醫統》卷七十九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6.00)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40%
肺經 20%
肝經 20%
脾經 20%
胃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止痛滅瘢丹」方劑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毒消腫: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毒消腫、散瘀止痛的功效。其辛散之性可以驅散瘀血,消散腫脹,有利於傷口癒合,減少瘢痕形成。
- 溫經止痛:蔥白溫陽散寒,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溫通經絡,緩解疼痛。對於因寒邪入侵、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蔥白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蔥白在「止痛滅瘢丹」方劑中,發揮著解毒消腫、溫經止痛的作用,有助於傷口癒合,減少瘢痕形成,提升療效。
止痛滅瘢丹方劑中加入赤沙糖,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赤沙糖性味甘溫,入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赤沙糖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滋潤肌膚,促進傷口癒合: 赤沙糖含有多種營養成分,能滋潤肌膚,促進細胞再生,有助於傷口癒合,減少瘢痕形成。同時,赤沙糖也能使藥物更易於吸收,提升藥效。
總而言之,赤沙糖在止痛滅瘢丹中扮演著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滋潤肌膚、促進傷口癒合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提高藥效,促進患者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止痛滅瘢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本草綱目》,主治「湯火傷」,即現代所稱之燙傷、燒傷。其功效明確標註為「止痛消瘢」,主要用於緩解燙傷後的疼痛,並預防或減輕傷口癒合後的瘢痕形成。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蔥白(Allium fistulosum)
- 性味辛溫,歸肺、胃經,傳統用於散寒通陽、解毒散結。
-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蔥白含揮發性硫化物(如大蒜素),具有抗菌、抗炎作用,可抑制傷口感染,減輕局部紅腫。其黏滑汁液可能形成保護層,減少外界刺激,間接緩解疼痛。
- 辛溫之性或有助於促進局部氣血流通,改善燙傷後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
砂糖(多為白砂糖,Saccharum officinarum)
- 性味甘平,傳統用於潤肺生津、和中緩急。
- 高濃度糖分可形成滲透壓差,吸收傷口滲出液,減輕水腫;同時抑制細菌生長(因細菌在高滲環境中難以存活),降低感染風險。
- 糖的黏性可與蔥白共同形成膏狀覆蓋物,保護創面免受摩擦或污染。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組成簡單,兩者合用可能有以下協同作用:
- 止痛機制:蔥白的揮發成分局部麻醉或抗炎,糖分減少滲出液對神經末梢的刺激。
- 滅瘢基礎:抑制感染是關鍵。燙傷後若無感染,瘢痕較輕;蔥白抗菌、砂糖高滲抑菌,共同降低發炎反應過度導致的纖維增生(瘢痕)。
- 物理保護:糊狀外敷能隔離傷口,避免乾燥裂開,利於表皮再生。
四、古代應用背景
在古代缺乏現代燙傷藥的背景下,此方取材簡便(廚房常見),符合「簡、便、廉」的急救原則。湯火傷屬「熱毒」範疇,蔥白雖溫,但與甘平的砂糖搭配,可調和溫性,專注於局部解毒生肌,體現「急則治標」的思維。
五、潛在限制
此方適用於輕度小範圍燙傷,若傷勢嚴重(如深二度以上)或大面積燒傷,則需結合其他療法。然古代醫家強調其外敷「止痛」「滅瘢」之效,符合傳統以症狀緩解為優先的臨床判斷。
傳統服藥法
蔥白、砂糖等分。
止痛消瘢。
上藥爛研。
敷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止痛滅瘢丹, 出處:《百一》卷十四。 組成:蔥白、砂糖等分。 主治:止痛消瘢。主治:湯火傷。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